北京“马大人胡同”的昔日沧桑
育群胡同
“光绪二十六年七月二十日早晨,北京东城马大人胡同西口儿,横停着好些骡子车,其中有几辆一直停到顺着大佛寺红墙南北向的那几条胡同。”林语堂长篇小说《京华烟云》开篇,掀起了老北京人关于马大人胡同记忆的一角。
马大人胡同,如今叫育群胡同,东起东四北大街西至大佛寺东街。这条胡同在明代时,属仁寿坊,明代张爵的《京师五城坊巷胡同集》称它为马定大人胡同。清代朱一新的《京师坊巷志稿》也提到了它。1965年更名为育群胡同。不过,老北京人更习惯叫他马大人胡同。
在马大人胡同西口,有一座昔日的王公旧邸:景大王府,它先后成为两所学校的校园。民国时期,还有三位大学者在这里比邻而居,这条胡同因此显得格外与众不同。
景大王府民国时成校园
马大人胡同西口路北的旧府邸,在清中期号称东城第一豪宅。它是清代乾隆、嘉庆年间重臣那彦成的旧宅。那彦成是满洲正白旗人,乾隆后期曾任工部尚书兼都统及内务府大臣,嘉庆三年任内阁学士兼军机大臣,后出任陕甘、两广、直隶总督。道光十三年,那彦成去世,同治年间其后人将此宅出售给宝鋆(yún)。
宝鋆是满洲镶白旗人,咸丰时任内阁学士、礼部右侍郎、总管内务府大臣等职。同治时任军机大臣,总理各国事务大臣。宝鋆是恭亲王奕訢的得力助手,退休后时常陪奕訢在西山游览唱和。
宝鋆在距马大人胡同西口不远的大佛寺东街,原有一处宅邸,房屋院落虽然不少,但缺乏整体规划设计,显得凌乱,便购置了那彦成的宅院,不过购买这座宅院后,宝鋆并未入住。
光绪十七年(1891年)宝鋆去世,其灵位在新宅供奉,这座豪宅又闲置了十几年。1900年庚子事变后,其子景沣迁居于此。景沣做过侍郎和内务府大臣,故其宅又称“景大人府”。府内有大小二十多个院落,亭台、楼阁、假山、游廊等一应俱全。
1928年该宅邸售予北平财政商业专门学校。
北平财政商业专门学校由北京基督教青年会前总干事格林及董事雍剑秋所发起创办,1914年成立。费起鹤担任校长,后来学生逐渐增多,校舍不够用,1923年迁入吴量大人胡同(红星胡同)36号校址。1928年购得马大人胡同24号为校舍,随即迁入新址。在马大人胡同办学期间,也是这所学校最为鼎盛的时期。
1937年秋,学校为节俭经费,迁至米市大街金鱼胡同286号校址。两年后,1940年被迫中止办学。北平财政商业专门学校开办20余年,培养了大批商业人才。
校长费起鹤(1879-1953)的经历极具代表性。他是通州漷县人,家境贫寒。9岁那年,他到距家五里远的一所由教会开办的免费文化班上学,他每天去听文化课,寒冬雨雪坚持上课,传教士为其刻苦学习的精神所感动,资助他进入通州潞河书院读书,1901年潞河书院保送费起鹤、孔祥熙等学生到美国留学。费起鹤后来获耶鲁大学教育学硕士学位。回国后,他曾任直隶高等学校教务长。1911年费起鹤就职于北京基督教青年会智育部,与总干事格林为财政商业专门学校做了很多准备工作,后来担任首任校长。
这所学校培养的学生中,比较有影响的有中国著名会计学家、中国公有营业会计的草创者之一余肇池(1892-1968)。1914年,余肇池考入北平财政商业专门学校,毕业后留校任教。1922年赴美国纽约大学学习。1949后,中国公有营业会计的草创者之一,任教于中央财经学院,中国人民大学等高校。
著名作家唐鲁孙(1908-1985)也是该校的学生。他在散文集《老乡亲》中记述了他在学校读书时的一件趣事:“当年北平财政商业专科学校,在马大人胡同买了一所王公旧邸当校舍。府邸西花园有一处叫又一衬,山坡上有一座像玩具大小的城堡,类似迷你型的小土地庙,大家叫它蝈蝈坟。据说庙里一座小宝顶,里头埋的就是此屋小主人一只心爱的蝈蝈儿。”
崇慈女校的百年变迁
北平财政商业专门学校离开马大人胡同十年后,1947年,这座府邸又成为崇慈女中的校园。
崇慈女中的前身是北平长老会女校,始创于1870年。庚子事变后,学校迁至河北保定。1901年,美国人高博恩女士在北京的原校址附近创设小型女校,高博恩任校长。1921年,高博恩在美国募得巨额捐款,得以购买二条胡同(如今的交道口北二条)20号校舍。第二年,学校开设初中部和幼稚园。1930年增设高中部。1947年,崇慈女中迁入东四马大人胡同,1952年9月由人民政府接办,更名为“北京市第十一女子中学”。1967年成为男女混校。1968年改为“人民中学”,1972年更名为“北京市第一六五中学”,一直沿用至今。
在一百多年的历史中,这所学校培养了很多人才。如今北京市私立君宜中学创办人及首任校长段君宜,就曾就读于这所学校。段君宜是段祺瑞的曾孙女,当年她和袁世凯的重孙女、溥仪的外甥女等人同校。段君宜还记得当年的校歌:“崇慈崇尚,勤朴端庄;崇慈崇尚,普照东方,我们要做新中国妇女的榜样……”
幸运的是,笔者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就读于这所学校。我当年初一年级班主任是陶华君老师,同时教数学。初二年级班主任是莫爱琳老师,同时教英语,她的父母都是老红军,她高中毕业后就留校任教,比我们大一轮,与其说是老师,更像大姐姐。
值得一提的是,学校当年有个极具特色的运动:冰球。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冰球运动传入中国。上世纪六十七年代,受场地和器材的限制,打冰球的人很少,北京只有少数几所高校组建有冰球队,而一六五中学就是少有的开设冰球课的中学。数九隆冬,学校的体育课就在什刹海冰场上展开,学校那时就有上百双冰鞋供同学们使用。
钱穆在北京最后的住所
在这条不长的胡同里,还有三位知名的学者不期而遇。他们就是钱穆与张尔田、张东荪两兄弟。
钱穆在北京时,换过好几个住处。1934至1937年,他在马大人胡同西口租房子居住,他与张氏兄弟的宅院相隔非常近。他的《师友杂记》中记述:“余其时又识张孟劬及东荪兄弟,两人皆在燕大任教,而其家则在马大人胡同西口第一宅,时余亦住马大人胡同,相距五宅之遥”。
张尔田(1874-1945),字孟劬,历史学家、词人。上世纪三十年代初开始在燕京大学国文系执教,后因年高体弱专任哈佛燕京学社研究生导师。他曾与历史学家邓之诚(1887-1960)唱和诗歌,并刊印《槐居唱和集》,时值“九·一八”事变,诗集中忧国感时之情颇多,备受时人推崇。
张东荪(1886-1973),原名万田,字东荪,张尔田的胞弟。1930年秋,张东荪应燕京大学校长司徒雷登之邀,赴北平就任燕京大学哲学系教授。1936年刘少奇化名“陶尚行”,给张东荪写了一封长信,阐述中共抗日救国主张。张东荪将刘少奇的信冠以《关于共产党的一封信》的题目发表在《自由评论》第22期上,此后张东荪与中国共产党取得联系。
钱穆在《师友杂记》中记载了他们的交往轶事。熊十力、钱穆与张氏兄弟或在公园,或在张氏兄弟家相聚。若在公园,他们在茶桌旁,分坐两处,熊十力与张东荪谈哲理、时事,钱穆便与张尔田谈经史旧学。在张氏兄弟家,钱穆与张尔田在书斋,而张东荪则邀熊十力到自己的书斋中畅谈。
1937年,北平许多高校南迁,钱穆随北大南迁湖南长沙、云南昆明等地。张东荪受到了大后方许多学校的邀请,准备举家南迁。但张尔田体弱多病,不经劳顿,张东荪遂与兄长继续留在燕京大学任教。
1941年12月8日,日本宪兵包围燕京大学,张尔田受困燕大,张东荪等人因“抗日”罪名被捕。张东荪不堪凌辱,曾自杀以示抗议,幸亏难友营救及时。
此后,张氏兄弟搬家离开了马大人胡同,1945年2月19日张尔田病逝于北平西城大觉胡同12号寓所。
钱穆离京时,将教学研究书籍全部暂存于马大人胡同住所,由房东代为保管,想着有朝一日取回,世事难料,钱穆离开北京后,再也未能北上。(芦金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