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的民间绘画与兼职画工
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和逐步发达起来,明代的民间绘画比较活跃,从城市到乡村,都有画工及其行业,如北京、南京、成都、济南、苏州、松江、杭州等地,士大夫画家比较集中,民间画工也比较多。
明代画工有行业组织。万历年间,徽州汪姓画工的行会称为“画场”,苏州的画工行会叫做“画帮”,如金福星画帮,开业于城南起凤下街,营业兴盛之时,“顾客不限于吴中一地”。
明代画工与唐、宋、元时一样,每年要受宫廷征调。明代从开国起就实行《工匠供役法》。《明会典》载,每年规定征调工匠6000多名,其中就包括了不少画工。
明代文徵明国画山水艺术作品(局部)
明代画工有专职的,也要兼职的,但以兼职者为多,如彩塑画工,其主业往往是泥水作;凡壁画、彩灯画,往往是油漆匠,只有画肖像与神轴或年画者是专业的。这种情况长期保持,直至清代不变。
有的画工还开设画铺,并“承包”大寺院的壁画制作。山西大同上华严寺,原为辽代建筑,后来不断修整,宣德间,大殿重修,有的壁画加以修补,有的重画,其中壁画有题名曰:“云中钟楼西街兴隆魁董画铺信心弟子画工董安”即是例证。
山西大同上华严寺壁画(局部)
云中即大同,可知董安的画铺开设在“钟楼西街”。“兴隆魁”是个大行业,“董画铺”应当是这个行业中分设的一个铺子。
明代画工作业的范围很广,其表现形式多样,有卷轴、壁画、年画、灯彩、船花、瓷绘、建筑彩画以及画彩桥、鳌山、龙舟等。正如《梦画记》中所说:“士大夫所不欲挥毫,而世人喜之者,皆工匠为之画”。这里单说年画。
年画在宋代已流行,当时称为“纸画”,至明代逐渐普及。明刘若愚《酌中志》对年画就有记述,并提到“刷印《九九消寒图》”。尤其是在雕版业发达的明代,使年画的发展更具备了条件。
瓷画《福禄寿喜》局部
现存明代的年画不多,传《福禄寿喜图》为明代中期所绘刻,画天官、南极仙翁、员外郎、喜童等四位吉祥人物,并由数千个福禄寿喜楷字组成。
年份可查的还有弘治元年(公元1488年)刊刻的《九九消寒图》、隆庆元年(公元1567年)印刷的《寿星图》。
《寿星图》(现代)
这些作品都是天津杨柳青一带的民间画工所制。杨柳青年画至清代更加发达,就是由于有明代这个时期画工的努力,才给予奠定了发展的基础和条件。
明代民间绘画继承传统,远接汉唐,近追元代,在文人画昌盛之时,适应社会需要,大量创作,竟能自成体系。
杨柳青年画
民间绘画至明代中期,有“大路”与“小样”之分。所谓“大路”,画的场面大,影响大,需要量大。徐沁在《明画录》中提到:“古人以画名家者,率由道释始”。
民间画工的作品中,道释人物即为“大路”之一,这些作品画在大寺院的壁上,少则数十人,多则百余人。
这些壁画塑造了各种人物形象,反映了世俗人情,所以《名画录》内“道释”一节,所著录的画家,其中三分之一是画工。
《名画录》
如蒋子诚(江宁人)画道释神像、观音大士,被评为“有明第一手”,永乐中被征入京师,与赵廉画虎、边文进画花鸟,并称“禁中三绝”。
另如胡隆、阮福海、张靖、蔡世新、萧公伯等画工,都因“画艺超群”被士大夫载之于史册。
《百鹤图》局部
又如林宝川(福建建阳人),世代画工,侨居苏州,善绘龙虎。崇祯末年,曾画冯梦龙编订的《古今小说》,其中描绘《施润泽滩阙遇友》《卖油郎独占花魁》作连环形式,成两部册页,由于画得生动,名闻遐迩,竟被当地收藏家以重金买入。
冯梦龙《古今小说》
一部中国绘画史,如滔滔江流,川流不息,民间绘画是一条重要的支流。明代的民间绘画,曾在这条支流中掀起了浪花,并为清代的民间绘画的发展做出了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