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中医证言的"独行者"—施今墨

2021-04-12 16:02:35

施今墨(1881年3月28日-1969年8月22日),原名毓黔,字奖生,祖籍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中国近代中医临床家、教育家、改革家,“北京四大名医”之一。

施今墨是中医临床家,医术高超活人无数,也治愈了民间的许多疑难重症。毕生致力于中医事业的发展。提倡中西医结合,培养了许多中医人才。长期从事中医临床,治愈了许多疑难重症,创制了许多新成药,献出700个验方。为中医事业作出突出贡献,在国内外享有很高的声望。

1881年3月28日生于贵州,原名施毓黔,祖籍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坎山镇施家台门。外公为清末大吏李秉衡。

1902年随父到山西,入山西大学堂读书。后因参与反对校长之学运而遭开除。

1903年就读于山西法政学堂。

1906年山西法政学堂毕业,保送京师法政学堂。并开始业医。

1912年以山西代表身份到南京参加孙中山临时大总统就职典礼。后留在陆军部帮助黄兴制定陆军军法。

1925年孙中山先生病重期间,曾延请施今墨诊病。

1929年汪精卫提出《取缔中医案》,施今墨等组织华北中医请愿团,联合各省中医到南京请愿,获胜。

1930年应邀赴陕西为杨虎城将军治病,药到病除,当时报纸传为佳话。何香凝、溥仪、载涛、李宗仁、郭德洁都多次延请看病。 与萧龙友、孔伯华等名医创办北平国医学院,任副院长。

1932年中央国医馆成立,任副馆长。与魏建宏、刘肇甑、陈公素等人创立华北国医学院并任院长。

1940年《祝选施今墨医案》一书出版。

1941年任上海复兴中医专科学校董事长。

1966年 “文革”开始后遭受迫害,后得周恩来保护。

1969年春病危,口述关于中医工作的建议,呈送毛泽东主席和周恩来总理。8月22 日病逝于北京,遗嘱火化并捐献遗体作医学解剖。

1971年骨灰安放八宝山革命公墓。后在万安公墓修建衣冠冢。

一、为中医证言的'独行者'

中医讲究从根本上治疗疾病,区别于西医,一直被国人认可。而在1929年汪精卫政府突然提出'废除中医,推行西医',认为中医与封建思想一样,是阻碍时代进步的因素。

中医就是落后的产物,应被替换抛弃。当时国人问诊西医后,感觉西医比中医药效猛、作用快、效果显著,纷纷推崇西医。

一些近代学者们也开始支持西医,甚至提出:新病就要西药医的谬论。中医文化博大精深,中医药理是中华民族上千年的智慧体现,虽然中医文化还有待继续研究。

二、力挽狂澜的'榜样人'

1928年南京国民政府扬言要废除中医,当废除中医的言论日益高涨之时,施今墨站出来呐喊中医不要被舆论同化,要齐心协力,探寻出真正为病患解忧的药理。

当时中医、西医分派明显,处于剑拔弩张的状态,施今墨却做起了中间人,主动与社会上比较有名望的西医联系,举办研讨会,探讨药性药理。

施今墨独自奔南走北,团结同道,成立中医工会,组织中医请愿团,数次赴南京请愿,力求为中医证言,解中医危机。

在施今墨的努力下,中国第一个中医工会成立了。中医们对于西医理论也不再抵触,主动结合西医发扬中医。

为了能够让中医顺应发展,施今墨做出了很多努力。他将中医与西医的病名统一,方便看诊,结合国人的身体素质,对中医的处方进行完善。

让更多的人接受中医。施今墨曾说:无论是西医还是中医,都是一条腿行走,只有同时掌握中医和西医,才能用两条腿走路,这样才能走得长远,走得平稳。

后来在中医的理论被认可下,国民政府只得解除废除中医的政策,批准成立中央国医馆,任命施今墨为副馆长。施今墨以治病的妙手回春技术,为中医赢得了长久生存的权利。

施今墨先生认为,西医学并非一无是处,而许多西医的仪器设备还有助于诊断明确,所以并不排斥西医。但他认为,西医在治疗方法上不如中医多样有效,故始终坚持中医的辨证论治。他疗效卓著,名声大噪。他说:“治疑难大症,必须集中优势兵力,一鼓作气,始能奏效,因循应付,非医德也。”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