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冠果产业的拓荒者——记西北文冠果基地的创始人、文冠果杂交之父马成福
来源:中国农科新闻网
2000年,他因为写作了《流血的石羊河》,从此钟情文冠果二十年。他由一位风华正茂的作家,变成了含辛茹苦的老农。在他的艰苦培育和大力宣传下,鲜为人知的文冠果变成了茁壮成长的产业。
那么,他是谁呢?他是关注生态报告文学作家、文冠果产业的研发者和推广者,是西北文冠果基地的创始人--马成福。
马成福和他的文冠果
文冠果具有非常高的食用价值、药用价值、观赏价值和生态价值,是树木中的国宝,园林中的奇葩,是特有的木本油料植物,有北方油茶之称,又是优良的木材树种和常用中药材,它比人类的历史还要长,但却始终发展不起来,主要是因为移栽成活率低和"千花一果"等难题。
20多年前,马成福带领着他的团队不畏艰险来到了甘肃省白银市,创办了西北文冠果基地,经过多方面研究和考证,攻克了文冠果移栽成活率低和千花一果的难题,为文冠果的产业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地。
马成福认为,文冠果移栽成活率低,主要是因为人们没有重视文冠果的深根性和肉质根这两个重要特性。他采取控水育苗和药水泡根、泥浆蘸根、塑料包根等措施,打破了以往从挖苗到栽苗不能超过三天的禁忌,延长到了20天,还大大提高了文冠果的移栽成活率。马成福在兰州新区水秦路的荒山上,用水车拉水,种活了50万棵文冠果树,形成了一道绿色的风景线。
有人问他:"为什么你的苗子移栽成活率高,而别人的苗子移栽成活率低?"
马成福幽默地说道:"我的苗子是穷人家的孩子,别人的苗子是富人家的孩子。穷人家的孩子到哪里都能生活,而富人家的孩子到贫困的环境下就难以生存。文冠果是深根性树种,在水肥充足、光照强的条件下,一年就能长高二米,枝干长得高根系自然扎得深,而且主根发达的树苗则侧根较弱,移栽文冠果树苗主要在于侧根,侧根较为旺盛的成活率高。而我培育的苗子严格控水控肥,一年只能长四五十公分高,枝干低主根相对较弱,而侧根就比较发达,所以移栽成活率就自然比其他的人高了。"
马成福是农民的儿子,从小就是土里刨食的孩子。小时候,他不小心把白胡麻(即亚麻)和红胡麻种子混在了一起,按照常规是不能种植的。那时家里非常困难,父亲也没钱购买新种子,只能凑合着播种了。结果胡麻产量却比往年高出了许多。有一年,村里的胡麻都生了病,几乎绝收,只有他家的胡麻长势喜人,还获得了高产。因此,在马成福幼小的心灵里就播下了杂交可以提高产量和品质的念头。
马成福培育的50万棵文冠果中有大量四瓣五瓣的果子,当他在网上发布以后,有许多网友都评论说是假的,更有一位研究文冠果多年的林业科学家也不相信,评论说文冠果都是三瓣的,四瓣的都非常罕见,更不要说是五瓣的了,这让人难以置信。"于是,老专家专门坐飞机来到马成福基地,想一辩真假,谁想?待老专家来到后便傻了眼。老专家好奇地问:"您这四瓣、五瓣的文冠果是怎么培育出来的?"马成福如是地说:"这不是我培育出来的,是它自然形成的,我是一个外行,连人工授粉都不懂,只不过把56个地方的文冠果种子杂交到了一起,然后让他们自己传花授粉,后来就长出了四瓣、五瓣的果子。并且我培育的苗子,两年就开始挂果,多的挂到了二三十个,而有些苗高三五十公分也开始挂果。目前,这些高产苗子已经走到了北方所有省市,甚至还走到了南方等地。"
马成福还说道,作物一般育苗都是春播或者秋播,而我却从每年的三月份一直到十月份,什么时候腾出地了,就什么时候育苗。
老专家又问:"那你是怎么研究出来的?"
是我从失败中总结出来的,我观察了文冠果从出苗到结果的全过程,发现春天播下的种子,直到两年后才出完,这说明了文冠果种壳坚硬,出苗困难,但不容易腐烂。还有无论什么时候出苗都能成活,即使冬天上面的嫰枝细叶被冻坏了,下面的根仍然活着,待来年天气暖喝了依然会长出新芽。"
2011年,甘肃省靖远县若笠乡的文冠果结果了,马成福亲自到地里与农民一起摘果子,让农民享受到了丰收的喜悦。现在,文冠果已经成为靖远县若笠乡的主要产业,种植面积达到了5万亩,靖远全县发展到了20万亩。
2012年,马成福又来到海拔最高最贫穷最干旱的景泰县正路乡,正路乡的降雨量每年只有100多毫米,农业收入很少,年轻人都跑到城里打工,村里就剩下一些老人靠放羊生活。看到这贫穷的荒山,马成福一心想带动农民种植文冠果,让乡亲们过上好生活。几年后,文冠果每亩收入达到了2000多元,最好的每亩收入在3000多元,这对干旱山区来说是个天文数字,因此农民都开始抢种文冠果。
2015年9月,西北文冠果基地被评为甘肃省省级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实践证明,文冠果是精准扶贫和生态扶贫的好树种,是国土绿化、乡村振兴的好产业。
为了培育出高产文冠果种苗,马成福精选全国56个地方的优良品种进行杂交育苗,发现哪一棵苗挂果早、挂果多,就摘下来再次育苗。这样连续选育6代,终于选育出了高产文冠果种苗。
作为西北旱土地上成长起来的报告文学作家,马成福认为生态文明建设,关键在西北。大西北土地贫瘠,气候寒旱,水源稀缺,生态脆弱,宜林不宜农。如果把西北的生态林、绿化树和经济林果改种既有生态效益,又有经济效益,还有观赏价值的抗旱树种文冠果,建立一个山川秀美的大西北就不再是梦想,还可破解生态危机、食用油危机、经济危机三大难题,促使生态、经济、社会三大效益和谐发展。
在兰州新区那么艰苦的条件下,能种活文冠果树,还能开花结果,创造经济价值,确实不容易。因此,我们要改变生态造林新思路,选择像文冠果这样既有生态效益,又有经济效益的树种,这样的生态建设事业才能做大做强。
中国是沙漠化最为严重的地区之一,每年沙漠化土地达66.7万公顷,居于世界首位。目前,中国荒漠化土地面积为262.2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27.3%。风沙区生态环境脆弱,耕地萎缩,人民生活受到极大影响,全国有60%的贫困县集中在风沙地区,4亿人口受到荒漠化的影响。北国大地已经被沙漠包围,荒漠化最严重的地区是内蒙古、甘肃、宁夏、青海、新疆这5个省区,占国土面积的37%。
发展文冠果,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我国著名的科学家钱学森早在1984年,就提出了"沙产业"的概念。他说:"我国还有沙漠戈壁,面积大约有16亿亩,跟农田面积差不多,每年接受的太阳能也差不多,所以提出沙产业。"
文冠果喜光,喜欢沙壤土,是沙漠生长的好植物,是抗旱节水的油料树种,能够在沙漠里规模化产业化发展。而马成福的理想就是发展文冠果,美化祖国大地,带领广大干旱山区群众脱贫致富,解决食用油危机,健康炎黄子孙,造福中华民族!发展文冠果产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中国梦。
文冠果象征着中华民族坚忍不拔的意志和自强不息的精神。它历经灾难却坚强不屈、欣欣向荣,凝聚着中华民族的顽强拼搏的精神和文化。它是美化北国大地的希望,是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力量,是解决食用油危机的源泉,是造福中华民族的神树,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宝。(唐小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