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铁撑船买豆腐,古来三大苦,山里大叔年轻时候为啥喜欢上打铁
打铁,撑船,做豆腐,历来被称为人生三大苦,如果不是家里实在没办法,一般不会让孩子从小学这些。河南省栾川县白土镇的朱锁,却是从小喜欢打铁,他觉得一块生铁坯子,通过火烧捶打,变成能用的农具,很神奇。14岁时候,朱锁用两盒点心,拜了个师傅,现在,师兄弟们也都已经驾鹤西去,朱锁成了栾川、卢氏、洛宁三地交界处唯一的一名铁匠。
在没有电力,物资贫乏的年代,铁匠是山区农村不可或缺的一个角色。好的铁匠,全套装备可以仅用一匹骡马扛完,工具无非是几把钳子,大小锤以及羊角砧子。铁匠铺和棺材铺也是百工之中,不怕小偷的特殊门店。
50年代农村搞大集体,吃大锅饭,农户家里的铁锅统统砸成碎铁块,再由铁匠师傅带着一帮徒弟,打造各种农具。打铁是体力活,可以比干农活的人多半截红薯,或者多一个窝窝头,14岁的朱锁为了填饱肚子,于是拜师学了打铁。朱锁学打铁,最初是从炼铁开始,一人多高的铁匠楼,里面装填着木炭和铁锅碎片,以及山上捡来的铁矿石,融化了的铁水流进模具,再由他们不断锻打,最后师傅拿来制作农具。
在这样的打铁砧子上面,反复锻打的铁块是“熟铁”,师傅的规矩:新学徒入门,先打两年铁块。现在朱锁完全理解师傅的心情了,打铁是一个极度枯燥的工作,能不能出师,首先要看能不能耐得住寂寞。60多年来,打铁用的砧子,朱锁用坏了4个。他是师傅最小的一个徒弟,然而到了他这儿,却再没找来徒弟。
朱锁可能就有打铁的天赋,两个月后,一起拜师的同龄人,甚至两个比他年龄大的,受不了睁开眼就是叮叮当当锻打的枯燥生活,离开了,身材弱小的朱锁却经过锻炼,能够单手抡起大锤。朱锁说:首先你得是真的爱好,再一个,人都是逼出来,他们回家家里有劳力,我不行,不打铁回家没吃的。
坚持两年后,师傅终于教给他锻造的真本事,不管是盖房用的天钉,还是钉棺材板的棺钉,都可以用一块生铁块打造出来,至于䦆头、斧头、镰刀、锄等农具,更是不在话下。几年后,朱锁在白土镇开了一个铁匠铺,每天都有人来找他,有的是求他干活的,也有的是专门过来问他娶媳妇有啥要求的……
栾川县山里,现在还有用木勺舀饭的传统习惯,挖木勺,就需要用到这种挖镰。师傅去世后,朱锁成了熊耳山脉唯一一个,会打造这种双面夹钢挖镰的匠人。在农村,“匠人”和“打铁的”,也是有着不同待遇的,匠人是你只告诉他想法,几天后他给你一个成品;“打铁的”主要是用电钻、电焊机等电气设备,把半成品和用坏的农具连接在一起。
随着经济的发展,大山里种地的农民越来越少,曾经红红火火的铁匠铺逐渐萧条起来,朱锁也从批发市场购买了一些成品铁器回来,几年了,没有卖出去多少。墙上挂着朱师傅8年前买的皮围腰,已经很少再用到了。在30年前,一件胶皮围腰可是穿不过5年,就被铁屑烧的大窟窿套着小窟窿。
朱锁的铁匠铺是一个营业几十年的老店,到当地街上随便找个问一下,都知道地方。平时,朱锁在家里放放牛,种种地,到了每月集市的那几天,一大早来到铁匠铺,引燃焦炭,炭堆里埋上几块铁块,等着顾客上门。
朱锁明显感觉最近四年,铁匠铺的生意是越来越不行了。有时候开门一整天,连个进来说说话的人也没有。现在买一个新的斧头,只需要10元钱左右,夹钢,接一个斧头刃,最少也得花费10块钱以上。朱锁自己也知道,现在商品多了,自己的锻造手艺没有机械化制作便宜,来找他打造农具的人极少,但作为师傅的最后一个徒弟,山里的最后一位铁匠,他,还得坚持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