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炳辉将军英年早逝,其子对父亲的牺牲耿耿于怀,75岁才放下怨恨

对于人们来说,父爱虽然没有母爱直观,却如涓涓细流,从出生后便一刻不停地滋润着自己,父亲亦是每个儿子一生之中最坚强的后盾。

可是对于革命烈士之后,“奴隶将军”罗炳辉之子罗新安而言,父亲却是他人生中的一大缺失,并逐步成为了他人生中郁郁难解的一个心结。直到75岁,已是垂垂暮年之时,这个心结才被解开。

那年,已经七十五岁的罗新安,接到了一个名为《跨越时空的回信》节目组邀请,请他为他的父亲,伟大的革命先烈罗炳辉,写一封吐露心声的信。

右二为罗新安

接到邀请时,罗新安的第一反应便是拒绝,一方面他害怕在公众场合谈起父亲,因为这触及到了他在心中郁结了多年的块垒,触及了他最大的心结;另一方面,他害怕这会有损于父亲的形象。

这其中有什么隐情呢?为什么会有这么多顾虑呢?

那是因为两岁那年,罗新安便失去了他的父亲。关于父亲的故事和经历,全都是从母亲口中得知的。然而,回忆是个神奇的东西,一旦你触碰了它运转的开关,它便一股脑地把藏在你内心深处的一切,统统挖出来摆在你面前。

这次的节目邀请便是开启罗新安回忆的开关。那天,这位垂暮之年的老人,静静地在书桌前坐了一个下午。他仿佛坐定一般,通过回忆跨越了时空,回到了那个写满父亲人生轨迹的年代。

罗新安与父亲雕像合影

那是1897年,罗炳辉出生在云南彝良的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打他出生那天起,他和家人们便过着艰苦的生活,父亲靠给地主当佃农维持全家生计。他们经常受到地主乡霸的欺压,但因为家庭贫困,无力改变,只能默默承受。

11岁那年,性格刚强的罗炳辉终于爆发了,他开始和压迫他们的地主争论道理。但坏人又有什么道理可讲呢,睚眦必报的地主,在第二年便以种种罪名诬陷罗家。

罗炳辉仍不屈服,只身前往县城告状,想求一个公平。哪知,县城的官员已经被地主用金钱贿赂,拉扯很久之后,这场官司也仅仅被判了个平。

此后,罗炳辉对地主阶级的丑恶嘴脸有了清晰的认识,并立下了推翻他们的决心。

1915年的一个深夜,他趁着夜色从家中不告而别,前往昆明。在那里他参加了滇军,并因为在战场上表现突出,很快由士兵成为了军官,接连讨袁护国战争、东征战争以及北伐战争。

1929年罗炳辉在共产主义思想的吸引下,经同志介绍秘密加入了我党,并成为红军的一员。之后,罗炳辉凭借着自己远超常人的胆略和见识屡建奇功,留下了不少令人称颂的传奇,开启了他人生最浓墨重彩的篇章。

罗炳辉

而在这些有关父亲的传奇事迹中,罗新安印象最深的便是母亲给他讲过的,他的父亲在长征时期领导中国工农红军第九团在菜子坳对敌人展开伏击的故事。

那是长征时期,红军刚刚经历了四渡赤水,想要接着南渡乌江,拿下贵阳城。但当时乌江附近有着敌人严密的封锁线,于是红军决定施展一招瞒天过海,命令红九军团在乌江以北地区展开行动,伪装成红军主力以此来迷惑敌人掩护真正的主力渡过乌江。

接到这一命令后,在罗炳辉的带领下,红九军团迅速脱离主力部队,并兵分两路分别向长干山和枫香坝这两个地方移动,以吸引驻守在这两个地方的敌人。

果不其然,敌人很快注意到了这股人数众多的军队,并错误地将其判断为红军主力,然后开始向红九军团集中兵力。

之后罗炳辉作了紧急的战略部署:

“同志们!咱们这次的任务是掩护主力部队撤离,所以战不是目的,拖才是目的。我们拖得越久,主力部队才会更加安全,大家明白了吗?”

于是,在“以托替打”的情况下,部队一会儿向西疾驰,一会兜转回东。并且,行军过程中,四处留标语、树军旗,刻意地暴露自己的位置。

罗炳辉

中计的敌人误以为这就是红军的主力部队,像无头苍蝇一般四处追捕。而这时,红军的主力部队已经渡过乌江,军临贵阳城下了。

主力部队成功渡江之后,红九军团也得到了在六个小时内渡过乌江的指令。但此时,红九军团已经暴露在了诸多敌人的眼中,形势十分危急,只能继续迂回行进,连日行军的人疲马乏、陌生的地形再加上恶劣的天气,红九军团早就超过了指令中所说的六个小时。

这时,由于形势危急,主力部队在过江后为了防止敌人追上,已经拆除了过江时所使用的浮桥。罗炳辉当即向主力致电请示行动,在主力部队的指示下,他率军,连续奔驰,前往老木孔一带进行隐蔽。

可刚刚急行军抵达老木孔的红九军团,便得到了敌人逼近的消息,不得已马上离开,并一路侦察敌情。期间军中的战士,生出了一些消极的情绪。

罗炳辉便召开了一个临时的会议,一方面商讨战略,另一方面安抚军心。他说道:

“我知道,有的同志可能心里在想,为什么我们就该被敌人追着一路狼狈的逃跑,也不还手。那是因为,我们的主要任务是掩护主力部队撤离。”

罗炳辉环视了一下脸上写满疲惫的战士们继续补充道:

“相信大家都已经知道主力部队脱险的消息了,咱们的掩护十分成功,并得到了上级的赞扬,那么下边咱们是时候打掉这些穷追不舍的尾巴了。”

此话一出,军心振奋。原来,罗炳辉早就意识到,一直迂回他们非但无法甩掉身后追击的敌军的,还会耗费大量的体力,最终被敌人歼灭。所以,他决定反过来,给这些敌人吃点苦头,挫败他们的追击。

于是,他立即和军团的干部们召开了紧急的战术研究会,对目前的形势和可以采取的战略展开研究讨论。

经过大家的一致同意之后,红九军团决定在老木孔南边,一个叫做菜子坳的地方埋伏部署。菜子坳地形复杂,位于山区,大量的树木提供了隐蔽的良好位置,是个易守难攻对敌人展开伏击的好地方。

只要敌人一路追击到这里,他们便有信心重创甚至是全歼敌人。果不其然,在红九军团在完成在菜子坳的伏击部署之后。一直紧紧跟在他们身后的敌人,也逐渐走向了我军所埋伏的阵地。

随着敌人的主力全部进入埋伏范围,罗炳辉下达了发起进攻的命令。

霎时间,四面八方都传来红军的进军号声,被连续追击压抑了很久的红军战士们,纷纷举枪开火,一条条暴怒的火蛇,冲向密集的敌人,不时地还有手雷在林中炸响。

毫无防备的敌人,乱作一团,全然不知该何去何从,被打得抱头鼠窜,迅速逃了出去。

这一场伏击,狠狠地挫掉了敌人的锐气。贼心不死的敌人,在撤离之后,又连续组织了几次进攻,妄想吃掉红九军团。

不过结局可想而知,他们仍然被处于优势地形,军心大振的红军战士打得溃不成军,丢盔弃甲,终于不敢再追上来。

这一战,不仅重挫了敌人,抑制了他们的追击,更是缴获了大量的物资,使得红九军团转危为安。

回想到这里时,罗新安苍老的脸上也不禁露出一抹笑意。他记得第一次听母亲说起这段往事时,他兴奋地隔空向那个陌生的父亲敬了一个军礼。

罗炳辉

可随即,老人的眼中又多出了几分黯淡。他想到多年的戎马生活熬垮了他父亲的身体,他不能理解父亲明知身体有恙却不先修养,以至于他早早地就失去了父亲。在解放战争期间(1946年6月21日),罗炳辉因脑溢血不幸去世,离开了他的妻子和刚满二岁的儿子。

想到这里,罗新安从抽屉拿出一张斑驳的纸,那是他的父亲为他写过的一首诗:

“正酷暑夜露树下荷塘边,逢明秀安儿同我共帐眠。

巧满天无云浩月风清爽,忆暴动成红军内战九载。

在敌后抗日屈指已八年,身经数千次战阵今余生。

反省服务人民心如日月,牺牲一切忠贞共产主义。

希子继余正义立志行,求共产社会主义早实现。”

这首诗,不仅表达了一位父亲对儿子深深的爱,字里行间更是洋溢着他对儿子的期望和对服务于人民的伟大情怀,这也成了激励罗新安一生的力量。

“嘟嘟。。。”

电话响了,那头传来了罗新安儿子的声音:

“爸,您放心吧,这档节目就是为了弘扬像爷爷这样的革命先烈,让他们的事迹和精神激发当代人的。”

挂断电话罗新安的眼角流下了两行热泪,他心里默念道:

“父亲,我七十三年没见的父亲,儿子今天就给您写一封信,这或许是一封您永远也读不到的信,您所希望的、所期盼的儿子都做到了”

于是,这个儿子多年来对父亲的所有埋怨和想念全部汇集到一起,其中又夹杂了罗新安自己身为人父的感受。

他终于放下了这个心结,给自己那许久不见的父亲写下了一封信,这是一封写满了一个普通的儿子对父亲的情感的一封信,信的名字叫做:《给父亲罗炳辉的一封信》!

信中有这样一段话:

爸爸,我从来没有亲耳听你教诲过,但您的言行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我。今天给你写信,我想告诉你:我没有给你丢脸。爸爸,我现在是75岁的老人了,我现在走路要拄拐杖,我已经不怨恨您了,我想你了!

父亲对于儿子而言,永远是人生路上的一盏明灯。他会告诉你,你前方的黑暗和将要经历的险阻。

但,并不是所有人的父亲都可以从小就一直陪在身边,因为有些人的父亲将爱分给了更多的人,但种种这些都不妨碍的是,他们都是真正的父亲,他们给予自己子女的,都是自己所能够给予的那纯净,没有一丝杂质的爱。

罗炳辉老英雄把自己的一生献给了国家,献给了民族解放,向那些伟大的英雄父亲致敬!!!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