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有部伟大著作, 连伟人都爱不释手, 传千年仍不衰还将一直流传
建国那年,中央机构准备从西柏坡迁移到后来的北京,主席临行的时候从随身携带的书中挑出了两本。
这两本全都是史书,分别是《史记》和《资治通鉴》。主席将这两本书珍而重之,时时翻阅。他说:“这两位史学家都是真正才气斐然的人,因其在政治上的不得志,他们陷入困境,然后,才用毕生的心血写成了这两部书。”
说到这两本书,就要说到这两部书的作者了,他们是被称为“史学两司马”的司马迁跟司马光。可以说,在整个中国史学界,甚至是,古代史学界都十分著名。他们是史学大家,是人人敬仰的史学者,也是历来为人赞颂的史学楷模,尤其是司马迁。
在西北的陕西韩城,黄河从那里缓缓流过,边上有那么一座普通的山岗,其静静耸立着伟大的史学家司马迁的祠堂。两千年前,祠堂的主人亲自用脚丈量了中华大地,历经沧桑,一步一步的去验证了大量的历史典故。这些验证结果,最终,都体现在了他的《史记》中。
在任史官的这些年中,他得以接触了当时最大的藏书处,阅读了大量的史书典籍,这也为他的创作积累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因而,对于这部史书的评价,其中有那么一句话:“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无论是史学价值还是文学价值,这本书都是当之无愧的“第一”。
可以说,在祠堂的牌匾上大笔挥就的“高山仰止”一词,是对《史记》的最大肯定。
《史记》中将近一半的文字记载的都是中华大地上几千年历史中最为繁华的朝代——秦、汉。这个时代从最开始的困境混乱,到后来的一统繁华,何其强盛,何其辉煌。因而,从大汉朝之后,但凡中原人民,都被称为“汉人”,中原也有了一个偌大的民族——汉族。
我们穿的衣服被称为“汉服”,说的是“汉语”,学的是“汉字”。就连漫天的星河,也被认为是“汉水”,天河被成为“银汉”... ...
史官在当时来说是个很特别的职业,它的特别之处在于,一念平庸顺遂,一念伟大苦难。也就是说,史官有两种:一种是听话的,按照上位者的意思记载历史,平平庸庸的一辈子,可以顺顺当当的活到老死。
而另一种则是那种不听话的,严格按照史官的职业操守,不畏权势,只记载最真实的历史给世人看。这种史官难免得罪上位者,然后,他面对的是苦难重重,但是,也造就了史学界的传奇和伟大。春秋时期人才辈出,就有这么一位晋国的史官正好属于后者——董狐。
作为史官,他被孔子誉为良史,彻彻底底的将秉笔直书的史官品质贯彻到底,亲笔写下赵盾谋杀国君的事情。还有就是齐国的一位太史——齐太史,因为将崔杼弑君的事情记录下来而获罪,被当场杀了头,此后他的兄弟接替了他。
不久也因为秉笔直书被杀,随后,他第三个第四个兄弟也都是死于此。崔杼曾告诉太史第四个弟弟说:“你三个哥哥都死了,他们是怎么死的你不知道吗?你难道就真的不怕死吗?所有,你还是按我的要求,就直接把庄公之死写成得暴病而死来写吧。”
但是,齐太史弟弟正色回答:“据事直书,是史官的职责,失职求生,不如去死... ...”他们一个接一个的上来,一个接一个的照实记录,其品节可敬可叹。后人一致称赞太史兄弟的秉笔直书,文天祥在《正气歌》里,将“在齐太史简,在晋董狐笔”作为天地间正气的表现之一。
司马迁的一生可以说就是写史的一生,但是,也经历了大的灾难,其灾难的缘由正是因为史官的身份和其据理力争的品性。因为维护真理的一方,他受到了惩罚,但是,他并没有因此放弃,在他的史书中,处处都是真实。
按说,司马迁在当时混的并不好,但是,为什么他《史记》能够得以流传下来?
其实,这跟他的家族关系很大。在当时,司马一族并不是一般的小家族,相反,从先秦至大汉的几百年前,司马一族始终是当时的名门大族。都知道,司马迁当时是被阉割了,但是,在他被阉割之前也是有后代的。
司马迁曾有一个女儿,这个女儿嫁给了杨敞,也就是汉宣帝时期的宰相。
司马迁临死的时候,就将其毕生的心血交给了自己的女儿,此时,汉武帝已经死了,到了汉昭帝时期。司马迁的女儿与杨敞有两个儿子杨忠、杨恽,小儿子杨恽从小了聪明好学,母亲一看,儿子如此聪明好学,于是,就将《史记》拿出来供他阅读。
杨恽初读此书,便被书中的内容吸引住了,爱不释手。之后,在汉宣帝的时候,杨恽被封为平通侯,这时候他看到当时朝政清明,想到他的外祖父司马迁这部巨著正是重见天日的时候,于是上书汉宣帝,把《史记》献了出来,从此天下人得以共读这部伟大的史著。
其姓氏源于西周,以官职为姓,西周始置,司马与司徒、司空并称“三有司”。
可以说,就算是“司马”家族的旁系子弟,他们后来多有迁徙,各自分散,也都是当地的名望家族,西晋时期,“司马”直接成为了国姓。而关于这位伟大的史学家,最为神秘的就是他的生卒之年,对此,相关猜测太多了。
远在黄河边上的祠堂被称为“汉太史遗祠”,进入祠堂,穿过暖阁就看到了他的寝殿,里面是司马迁的彩色塑像,他正微微侧脸,望着遥远的北方。有人说:“他的一生最大的苦难缘于北方,他所关注的也是国家的战事... ...”
当然,也有人说:“这里既然成为汉太史遗祠,并且,这座祠堂坐西南朝东北的方位,司马迁正是面朝北方,那么,他所关注的北方或许不是战事,而是他的家族... ...”历史纷繁,沧桑几千年,有关这位伟大的史学家的秘密,或许只有时间会给我们答案。
参考资料:
『《古代史官的气节与厄难》、《百家姓——司马》、《史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