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台之赵国遗迹——读史笔记
《史记》自襄子立才有“襄子元年”之称,即认为自襄子才称赵为诸侯王国。清·林春溥《战国纪年》亦载:赵地昂、毕之分野。赵分晋得赵国。史书虽没有直接记载赵襄子立国何处,但从《史记》《集解》:“……赵献侯自耿徙此”可以看出,襄子自晋阳之难后,兼代国、并中山、击楼烦、逐匈奴,已成为诸侯王国,并定都其采邑邢台(耿)。故《史记》卷二夏本纪“集解”孔安国曰:信都国,……亦是赵国古城。《晋书》卷一亦载:张宾进曰:“邯郸、襄国,赵之旧都”。明知县朱诰《赵襄子祠》记云:“邢为襄子国”。由此知道,襄子立国(前475)是在他的采邑之地襄国——邢台。《史记》赵世家第十三载:敬侯(襄子曾孙)元年,武公子朝作乱,不克,出奔魏。赵始迁都邯郸。
赵国在邢台遗留下来很多遗迹与记载:赵襄子祠、太子观、豫让祠及豫让刺杀襄子的“豫让桥”、襄子西山射水的太子井、襄子殿、襄子宫及赵国花园等,及赵氏孤儿藏身的赵孤庄。
赵襄子祠。祠堂是儒家祭祀祖先或先贤的场所。宋司马光《文潞公家庙碑》曰:“先王之制,自天子至于官师皆有庙”。乾隆十五年《顺德府志》记载:“赵襄子祠,在县治西,明知府张延廷、知县朱诰创建”;“豫让祠,在县文庙后”,后改为三贤祠,“在府治东,相传即板桥故处,旧为豫让祠。明通判张阜重修,合祠魏征、宋璟,故更今名”。戚朝卿光绪《邢台县志》:“赵襄子祠,县治西,堂五楹,东西各三楹,万历十八年知府张延廷、知县朱诰创建,春秋遣员致祭。朱诰为之作《赵襄子祠》记云:晋六卿专政而邢为荀寅(范氏,晋大夫隰叔之子)据,赵简子围邯郸,荀寅奔齐,邢为赵矣!襄子,简子之次子也,以得常山符嗣简子。邢,襄子所治之国也。邢为襄子国,邢人祀之,不亦宜乎?……是襄国二字因襄子所治之国而名之也。府清风楼前旧有坊额曰:邢襄旧地,邢台县门前坊额曰:襄国首封,可知也,襄子祀于邢者以此。这里明确指出“邢为襄子国”,建襄子祠之由。”
太子观,“在城西三十五里(今邢台县太子井村),世传襄子为太子时,射猎于此,掘井得水,后人肖像祠之,邑人赵孔昭有记”。
豫让桥。县北“有一石板桥,曰国士桥,又名豫让桥。相传即智伯家臣豫让为智伯报仇,刺杀赵襄子之处”。
襄子宫。乾隆十五年《顺德府志》“建置”记载:“城偏东,相传即赵襄子殿址”,但并未明记是赵王襄子的宫殿呢还是襄子采邑时的太子殿。从《顺德府志》“桥梁”载:“鸳水桥,城北四里,旧名豫讓桥。考三家初分晋时蒙城正当襄子所都之地”看,应该是赵国国都赵王襄子的宫殿。明代著名文学家、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顺德知府李攀龙《郡斋同元美赋得'桥’字》诗有:“谁看襄子宫前水,依旧东流豫让桥”句。朱诰康熙《邢台县志》“城池”P75载:襄子殿,府治正厅址是”。
《史记》载:“襄子立三十三年卒,浣立,是为献侯”,“献侯少即位,治中牟。”即国都由邢台迁至中牟,P197“事记志”曰:“诸侯三分晋地,”到后五世赵成侯时“以邢为信都,筑台以朝诸侯”。敬侯元年,赵始迁都邯郸。斯时邢台应该是赵国陪都。
太子井,在今太子井村南河道处,遗址尚存。道光、光绪及民国数则《邢台县志》载:“世传襄子为太子时,射猎于此,掘井得水”。
赵国花园,无明确记载,据传说即今邢台西北三公里左右的梅花寨村一带。
赵氏孤儿藏身处,即今邢台西山赵孤庄。道光七年、光绪三十一年《邢台县志》记载:“赵孤庄在城西北二十五里,为程婴匿赵武处”。村名最早曰“单羊庄”,后因匿藏赵氏孤儿遂又更名“赵孤庄”,村里原有为程婴、公孙杵臼所立的藏孤牌坊。
邢台历史上曾兴建过八座古城。即:殷祖乙商朝古城(今邢台城)、周邢国鹿城岗古城、周邢国古城(今城处)、周邢国夷仪城、襄国古城(常山国都城)、百泉古城、白鸡古城、后赵建平古城(今城处)。而赵国于邢台之古城遗址尚有待发掘与考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