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神传说之城隍爷
城隍爷,又叫“城隍神”,“城隍” ,是道教和民间供奉的守护城池之神。
《周礼》记载,周天子所祭祀的八种神中,第七位就是城隍神。
道教以城隍为“剪恶除凶,护国保邦”之神,可应人之请解除旱涝灾难,以保五谷丰登。民间求雨、祈晴、禳灾等多求之。
祭时多用烹牛(用赤蛇绕住牛口),城乡集体祭祀。元明以后,又可祈祷平安,祭祀也不用牛,改用三牲、酒醇。
道教又以城隍为管领亡灵之神,道士建醮“超度亡魂”时,须发《城隍牒》文书“知照”城隍后,方能“拘解”亡魂到坛。
南北朝时期,慕容俨(北齐大将)受命率兵镇守郢城,慕容俨刚进城,便受到南梁大将侯瑱和任约率领的水陆大军围攻。
南梁军队采取围困的办法,郢城也安然无恙。原来北齐军是通过城边的河道,源源不断地运送粮草进城。
南梁军发觉后,就在河的上游鹦鹉洲附近,撒了许多水草。因为水草繁殖很快,不久就把河道给堵塞了。
郢城因此成了一座孤城。城中有神祠一所,称“城隍神”。慕容俨顺从军民之心,带领军民去向城隍神祈祷,祈求城隍神保佑城池不要被敌人攻破。
不久,真的刮起狂风,下起大雨。河里出现洪流巨浪,把堵塞河道的水草冲了个一干二净。河道通了,粮草又源源不断运入郢城。
慕容俨抓住时机,主动进击敌人,南梁军队被守城的北齐军反攻而遭失败。郢城军民认为是城隍神保佑了他们。
自此以后,民间就普遍信仰起城隍神。在南北方的城市中,竟相建起了城隍庙。唐朝中期,城隍神被正式列入国家祀典。
明太祖朱元璋,参照王朝和地方行政机构,重新决定城隍神的封号和爵级,各级城隍神的冠带服饰也有严格规定,不能乱套。
城隍庙里排列两旁的神尊,按照各级行政机构设置。城隍庙的建筑形式,也要参照当地衙门的形式进行建造。庙里必须有“凶神恶煞的判官和手执刑杖镣铐的衙役”。
民间多以有大功于当地者,奉为当地城隍爷。
如苏州祀春申君,杭州祀文天祥,上海祀秦裕伯。
每逢城隍诞辰,清明节,人们把城隍爷从庙里请出来,骑在马上,由两位属龙或属虎的青年牵住马头,仪仗队先行,城隍爷随后,绕城一周,街道两旁的善男信女陈设香案迎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