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月说诗词第五期
20170623
鸟鸣涧·王维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用心神去细听花落鸟鸣的天籁,内心宁静淡泊,但又富于幽雅情致。静到极处的自然才会有声有色,生意盎然。
一直喜欢诗佛王维的系列山居景物诗,细心体味每一句的精妙语境,揣摩整首诗的场景结构,情景结构以及遣词造境上的炼字安排,更有意的去随诗境去体会王维的当时心境。。。这种与古时的贤达精神上接触与交流,仿佛其就坐在你的身边与你斯文而交谈着,其乐莫不大焉而!
这是一种宁静淡泊的精神上的最美妙的享受。。。希望会有更多的朋友学会这种享受。
李白多高傲,但他一生低眉谢宣城,你看谢眺的系列山水诗,回头你再看王维的,李白的,在谢眺的透彻清丽的风格基础上,王维的多了一些禅意,李白的多了一些不羁。。。永明体的创始人之一的谢眺,他就在平仄以及如何运用好韵律的走势上开始实践中了,开创了唐代律诗的先河。
律诗不是谁谁一夜之间就创造出并成体系的,也是由一代代诗人们在实际的写作中一点点积累完善这其中的如何去在声色结构上如何去达美,在探寻,在实际写作中不断的完善之中。苟且在武则天裙下的那位诗歌才子宋之问,在对永明体的改良上,在把永明体向近体的格律诗过度上立下了汗马功劳。这一点,在近体诗的发展史上是不可抹去的。只说诗不论人如何。
近体诗的格律经过宋人的继续严谨的完善,特别是到清时众多诗评诗话大家的更严谨的规范后走到今天,我们看到的律诗格律已经是在音律,声律以及韵律上都达到非常非常严谨的了。就是我们今天能看到的许多诗词方家在诗评中所说的那有错,那不对等等关于格律之事,基本都是清人之后的严谨之规了。 我个人肤浅以为,为达音,声,韵上的更加和谐,还是在要求上严谨些好。。。先古先人们的不懈的探求与总结,总归是有着其美学道理的。对先人在长期的诗歌创作与摸索探求中总结出来的美学成果要有最起码的尊重,要有敬畏感。。
我觉得这是我们今天所有的习古者要具备的最起码的素质条件。不要妄自菲薄的去以各种的所谓依据去推翻已经很完美很严谨的先人的美学成果。
以前我记得我们中的许多诗词人,偶尔在写一首诗中,如果出现拗句了,都注释一下哪句是作拗了,放在那里不救了。现在的人不这么尊重格律了,什么三连仄,我一句全是仄又如何,而且我能找到一大堆的名人名句来反驳你的不许三仄尾不许三平调。有的甚至拿出诗圣杜甫的许多作品中的拗句最为依据。那我问你,在杜甫的所有作品中,你去仔细全部阅读下,他是守律的占大多数呢还是偶尔出律的占多数呢,为什么不去学习他规矩的地方以及诗境的达美处呢,偏偏去相仿他的不规范处呢,完了还振振生风而撅词呢!若继续寻所谓的依据而继续狡辩下去,真是让人无言耳!你三仄的拗句到下句里不救,就是出律。没什么可以商榷的!如果你作标注了,我句因为达诗意而作拗,不救了,是无可厚非的,可以不救。但你要意识到,那句是出律了,不要再为自己的出律而寻找所谓的依据和借口了。再继续,不客气的说,就是无耻,没有了羞耻心的人,你随意去吧!那个字再诗词格律上读ao,第四声,别读成niu了。拗,ao。
有朋友问说,三连仄的头一个仄声不是在字位的三五位置上吗,根据一三五不论的口诀,可以算合律啊,怎么就不许了呢。虽然不愿意总叨咕格律的事,但遇到初学的朋友问起时还是有必要解释下的,因为每一个诗词人都是从呀呀的初学走过来的,不管你现在的手有多大,你的比较广泛的学识也是点滴学习而来的,不是娘胎带来的,所以没什么可炫耀的。
一三五不论,是有前提条件的不论。这个前提就是可以在不发生三仄尾,三平调以及孤平句的前提下而不论之。发生了三仄尾三平调以及孤平句时,就是论一论,如何去论,用本句或是在对句里以补救的方式,把由于发生了格律忌讳的句式,用平声找回来就可以了。打个比方,一句符合格律的句子,你在前面挖了一个,该平的地方你给挖成仄声了,那就到后面去找个适当的地方给人家补上啊,要不你是不欠人家理儿呀,是吧!挖完坑的土别给人家扔了,留一会到后面找个坑给人家填平了。这就补救,不失替的情况下,一般都是一位挖,三位补,三位挖,五位补,在不犯三连仄,三平调或是孤平句的前提下,我们一般管这样的句式格律叫小拗,也有叫半拗的,可以在后面不去救它,就是我们说的一三五不论了。挖完了坑,如果发生忌讳的说法,那就要补救,不补救,就属于拗句不救的特例了,可另当别论了。
粗浅的解释一下了刚有朋友提问一三五不论的事,有不同见地的尽可畅言之。。。
解答完毕讲完了,一个关于拗救的小问题。
20170624
【七绝】无题
晚来急雨挟风生,云起天边压小城。
满地珍珠捡不起,衣衫湿了湿心情。
个人角度看下这首绝句佳作。一二句赋笔描景,在描景的设色上,类属于灰色调。诗为无题,题在诗行中,心情。句句相接,以前我叨咕过,句意之间要相互关联的同时,更要注意总体上的协调和意境上的协调,属于个见。
有歧议的地方,我大概看了下,在转句。有说转句在语境营造上与后面的结句中的湿心情不搭,理由是捡珍珠是件美好的事态,如何去与湿心情相关联呢。捡珍珠是一件美好的事态,说的大好!可就因为捡珍珠是一件美好的事态,才与后面的湿心情紧密相扣了。捡到了吗? 原作是捡不起!这在艺术处理上叫淬火效应!拉开形态以及感知的距离,形成一个的极大的反差。因为美好的事体,我怎么努力去收捡都无法收捡到啊!
回头顺势把这种落差中心放在了结句的两个湿字上了。递进式完成了艺术的淬火效应。
还有,前面的背景铺垫为湿心情所设色的分度值也非常的精准。山雨欲来风满楼啊,如此的设色背景,你能一份好心情吗?!
有说一首诗,有一句出彩就足矣,那写一句诗好了,自己花红去吧,不用绿叶来配合了。没绿叶的作用,叶的自然属性是光合作用吧,你花如何红艳起来?没有所谓叶的铺垫,衬托,造势,宣染以及烘托,你的花会红颜起来?看时盯住一点然后拿放大镜去看是不妥的哦。
完
供稿:泠泠
编辑:夕颜
感谢您抽出 · 来阅读此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