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盼:眼界与内心
这两个似乎关系并不大的词语被我硬生生的安排在了一起。
不自然的又被那两句诗环绕着,“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是的,不畏是因为站的高望的远,而不识却因为身在此中,无法跳出自己的眼界,自然就会迷失在自己的黑夜里。
是的,很多时候,我们都迷失在就自己的黑夜里,甚至是无法自拔。所以,我们大都只是平凡的人,做着平凡的事情,顾着眼前。
可是,有几个人愿意静下心来认认真真的审视自己呢?苏轼,集万千才华于一身的“天才”,琴棋书画诗样样精通,可是,因为别具一格的个性和始终不愿意活在别人的视线里的缘故,一辈子“不得安宁”,却至始至终保持着乐观豁达的心态和随缘自适的情怀;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杰出代表,可是,这样一位众贯古今的能人贤士也因为活在了自己的“世界”里,而与当时的社会和人格格不入,但是,他的思想和理念却是经久不衰,流传至今而不过时,不信请去深入的了解他;还有双雪涛笔下的《大师》,总是下三盘棋最后一盘输,在“我”这个小孩子都能看出来的棋局里,大师却是那么的“执着”与不解,以至于刚四十岁就说自己的脑子坏了,不愿意下棋了。这哪是脑子坏了,明明是活出了超然的境界,用超然的眼界看着一众下棋者,已经完全超越了输赢的境界,转而走向自己的内心,却又无人理解的地步和境界了。
心理学家荣格说,人有两次生命,第一次是活给别人看的,第二次是活给自己看的,而第二次生命,常常是从四十岁开始的……这或许是古人把四十定为不惑的原因吧?
现在的我虽说还没到四十不惑的年纪,但也时常会遇到不惑的事情,我为什么羡慕苏轼、范仲淹和那“大师”,我想我是明白的。
不是很多时候自己都不被理解和认可么?就像梵高,生时境遇是那么的坎坷,甚至可以说是不堪,可是死后呢?被认可了。其实,很多的有思想的智者都是如此,他深远的思想里有很多是当时的人和现实的人不理解的东西,等过去了好久才突然发现。“哦!这思想境界也太超前了,以至于变成了经久不衰的经典”。可是,又有几个人能像梵高一样忍受的住当时的内心煎熬呢?
是能受胯下之辱的韩信?时能忍辱负重的勾践?亦或是内心超旷达的苏轼?这些都是“伟人”级别的人物,都是能超脱自我修炼出超然境界的不凡人。
而与你我更多的凡人来说,我们都只是普通的人。没有极高的眼界,更没有能超脱自我的内心修炼。
所以,老老实实的过着柴米油盐酱醋茶的平凡生活,继续在酸甜苦辣咸中感受生活的滋味,用一颗冷静的心面对生活。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