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1496
大定风珠
【方源】:《温病条辩》
【组成】:生白芍18克,阿胶9克,生龟板12克,干地黄18克,麻仁6克,五味子6克,生牡蛎12克,麦冬18克,炙甘草12克,鸡子黄2个,生鳖甲12克。
【用法】:水煎去滓,再入鸡子黄搅匀,温服。
【功效】:滋阴熄风。
【主治】:阴虚风动症。症见温病后期,神倦瘛疭,脉气虚弱,舌绛苔少,有时时欲脱之势。
【方解】:本方主症为阴虚风动。本方原治温邪迁延日久,邪热灼伤肝肾,消耗阴精,或误汗、妄攻,重劫阴液,导致真阴大亏所致。温病发展至后期,热邪久羁,阴亏津少,故见舌绛苔少;真阴亏损,阳气无依,故神倦脉虚;肝为风脏,阴液耗伤,水不涵木,筋失濡养,阴不潜阳,虚风内动,故手脚瘛疭。当此真阴欲竭之际,治宜以味厚滋补之药,填真阴以救脱,养阴血以熄风。
方中鸡子黄味甘入脾,为血肉有情之品,镇定中焦,滋阴潜阳,养血熄风,上通心气,下达肾气。阿胶亦属血肉有情之品,为滋阴补血之要药。鸡子黄与阿胶相配能滋阴熄风,合而为主药。白芍苦酸微寒,甘草甘平,五味子酸温,三药合用,酸甘化阴,滋阴柔肝,缓急舒筋,使筋脉得濡而不致拘挛瘈疭,其中五味子还可收敛真阴;生地黄养阴生津;麦门冬养阴润肺;火麻仁质润多脂,滋阴润燥。以上六药皆能加强阿胶、鸡子黄养阴之效,故为辅药。复用龟板、鳖甲、牡蛎三种介类药育阴潜阳,重镇熄风、共为佐药。甘草调和诸药,兼作使药。诸药合用,使真阴复,浮阳潜,则虚风自熄。
本方是由《伤寒论》炙甘草汤(又名复脉汤)去人参、桂枝、生姜、大枣、加白芍、“三甲”(牡蛎、鳖甲、龟板)、五味子、鸡子黄而成。具组方特点是;1、因此方所治之症邪气已去八九,真阴仅存一二,故以“血肉有情之品”(阿胶、鸡子黄)与大队滋阴之药,填补真阴,重在治本,以求阴复而阳潜风熄。2、五味子与牡蛎相配,不仅可收敛浮阳有助熄风,更可收敛真阴以防其“时时欲脱之势”。
【按语】:
本方适用于阴虚风动症。临床当以瘈疭神疲,脉气虚弱,舌绛苔少为依据。兼气虚而气短或气喘者,可加人参;阳浮而阴不内守,自汗出者,可加龙骨、浮小麦;兼心气虚而见心悸者,可加茯神、人参、小麦。
本方为治疗虚风内动之方剂,故阴液虽虚,火热尚盛者不宜使用。
【附方】:
小定风珠(》《温病条辩》),由鸡子黄、阿胶、生龟板、淡菜、童便构成。功能熄风滋阴。主治温邪久羁下焦,烁肝液为厥,扰冲脉为哕,脉细弦。
小续命汤
【方源】:《备急千金要方》
【组成】:麻黄9克,防己9克,人参9克,黄芩9克,桂心9克,甘草9克,芍药9克,川芎9克,杏仁9克,附子6克,防风9克,生姜6克。
【用法】:水煎服。
【功效】:祛风散寒,益气活血。
【主治】:卒中,口眼㖞斜,筋脉拘急,半身不遂,舌强不能语,或神情闷乱;风湿痹痛。
【方解】:本方中以桂枝汤、麻黄汤加防己、防风以祛风通络,从而驱外来之风邪;人参、附子温阳益气,去祛风散寒药合用,有扶正祛邪之功;川芎上行头目,以祛巅顶之风,且能活血化瘀,取“血行风自灭”之义;黄芩苦寒,制诸药之温热,用之为反佐。诸药配伍,共奏益气活血,祛风散寒之功,主治外风入中经络导致的“真中风”
【按语】:本方以突然卒中、半身不遂、筋脉拘急、口眼㖞斜,语言骞涩为辩证要点。现代常用于历节病、。脑梗塞等病症。如筋脉拘急,则重用芍药,加葛根;半身不遂,加秦艽、羌活、独活;口眼㖞斜,加白附子、僵蚕、全蝎。
凡肝风内动所致之“类中风”不宜使用本方。
【同名方】:
《备急千金要方》小续命汤,除本方外,另有两方。方一、即本方去杏仁、防风、附子、生姜、加当归、白术组成。气主治、功效于本方略为相同。方二、即本方去杏仁,加白术组成。
2、《外台秘要》小续命汤,本方去防己构成。功能、主治与本方略为相同。
3、《古今录验》小续命汤,本方去杏仁,加白术构成。功能、主治与本方略为相同。
【附方】:
1、西州续命汤(《备急千金要方》),由麻黄、桂心、石膏、甘草、川芎、干姜、当归、黄芩、杏仁构成。功能祛风清热,活血通络。主治中风痱,身体不能自收,口不能言,冒昧不识人,拘急被痛,不得转侧。
2、《古今录验》续命汤(《金匮要略》),由麻黄、当归、桂枝、人参、石膏、干姜、川芎、甘草、杏仁构成。功能疏风清热,益气养血。主治中风痱,身体不能自持,言语骞涩,冒昧不知痛处,或拘急不得转侧;并治但伏不得卧,面目浮肿,咳逆上气。
大人参散
【处方】 人参、白茯苓、羌活、川芎、天麻、防风、白术、陈皮(去白)、甘草、藁本、厚朴(姜制)、干葛、白芷、桑白皮(炙)、白芍药各等分。
【制法】 上为粗末。
【功能主治】 小儿四时伤寒,温壮头痛,喘粗鼻鸣;及夹食夹惊,烦渴惊悸,不进乳食。
【用法用量】 1岁儿每服2钱,水半盏,加生姜2片,枣子1个,煎至2分,去滓温服。
【摘录】 《普济方》卷三六八
大人参半夏丸
【处方】 人参半两,茯苓(去皮)半两,天南星半两,薄荷叶半两,半夏1两,干姜1两,白矾(生)1两,寒水石1两,蛤粉1两,藿香叶1分。
【制法】 上为末,面糊为丸,如小豆大。
【功能主治】 化痰坠涎,止嗽定喘,宣通气血,调和脏腑,进饮食。主诸痰呕吐,痰逆、痰厥头痛,风气偏正头疼,风壅头目昏眩,耳鸣鼻塞,咽膈不利,心腹痞满,筋脉拘挛,肢体麻痹疼痛,中风偏枯,咳唾稠粘,肺痿,酒病。
【用法用量】 每服20-30丸,生姜汤送下;食后温水下亦得。一法,加黄连半两,黄柏2两,水为丸,取效愈妙。
【摘录】 《宣明论》卷九
大人参白虎汤
【处方】 人参1钱,石膏4钱,知母1钱5分,加升麻、防风、牛子、炒芩。
【功能主治】 毒气本盛,元气又亏,而麻疹出不快者。
【摘录】 《种痘新书》卷十一
侯氏黑散
【方源】:《金匮要略》
【组成】:菊花120克,白术30克,细辛9克,茯苓9克,牡蛎9克,桔梗24克,防风30克,人参9克,矾石9克,黄芩15克,当归9克,干姜9克,川芎9克,桂枝9克。
【用法】:上药共研为末。每服3克,日服1次,温酒调服。亦可改作汤剂水煎服,用量按原方比例酌情增减。
【功效】:祛风化痰,益气和营。
【主治】:风邪真中脏腑,邪在心脾,症见中风卒倒,四肢烦重,半身不遂,心中恶寒,胸闷短气。
【方解】:本方中防风、菊花、桂枝、细辛,祛风散邪;白术、茯苓、人参、干姜补脾益气;矾石、桔梗化痰降逆;当归、川芎活血养血;黄芩、牡蛎清热敛阴。诸药配伍,共奏祛风化痰,益气和营之功。
【按语】:本方以中风卒倒、半身不遂、四肢烦重、心中恶寒为辩证要点。现代常用于治疗脑血管意外,原发性高血压、高血脂症、风湿痹症、角膜云翳、眩晕等。如无热象,则去黄芩;风痰眩晕,则加天麻、半夏。
现代药理分析研实,本方具有解除血管痉挛,扩张外周血管等作用。
羚羊角汤
【方源】:《医醇剩义》
【组成】:羚羊角6克,龟板24克,生地18克,白芍3克,丹皮4.5克,柴胡3克,薄荷3克,菊花6克,夏枯草4.5克,蝉蜕3克,大枣10枚,生石决明24克。
【用法】:水煎服。
【功效】:清肝熄风,育阴潜阳。
【主治】:肝阳上亢,头痛如劈,筋脉抽掣,痛连目珠。
【方解】:本方中羚羊角清肝熄风,为君药;配以菊花、夏枯草、蝉蜕凉肝熄风,清肝泄火;薄荷、柴胡疏解肝经郁热;丹皮清热凉血,活血散瘀。白芍、龟板、生地、石决明潜阳育阴;诸药配伍,共育阴潜阳,清肝熄风之效。
【按语】:本方以头痛如劈、痛连目珠、肝阳上亢、舌红脉弦数为辩证要点。现代常用于治疗原发性高血压、头痛、卒中等。如头痛剧烈,或有抽搐,则加蜈蚣、全蝎、僵蚕;痰多,加竹沥、胆南星、川贝母;痰多兼昏睡重者,加菖蒲、郁金。
【同名方】:
1、《秘传眼科龙木论》羚羊角汤,由羚羊角、玄参、人参、地骨皮、羌活、车前子构成。功能清肝明目,补气滋阴。主治青风内障,眼目涩痛,头旋脑痛,或因疲倦,昏重渐剧。
《直指小儿方论》羚羊角汤,由羚羊角、黄芩、蝉蜕、甘草、茯神、麦冬、柴胡、生姜、地骨皮、大枣构成。功能清肝熄风。主治诸惊壮热。
2、《圣济总录》羚羊角汤,由羚羊角、川芎、百合、木通、葛根、升麻、石膏、黄芩、龙齿、防风构成。功能凉肝熄风,解表清热。主治伤寒刚痉,头痛口噤,浑身壮热,筋脉拘急,心门烦躁。
【附方】:
1、羚羊荷翘汤(《重订通俗伤寒论》),由羚角片、连翘、苏薄荷、夏枯草、焦栀皮、苦丁茶、鲜荷叶边,鲜青菊叶构成。功能清热祛风。主治头痛风热,头经久不愈,时发时止。
2、滋生清阳汤(《医醇剩义》),由生地黄、白芍药、薄荷、桑叶、牡丹皮、麦门冬(青黛拌)、石斛、天麻、菊花、柴胡、石决明、磁石构成。功能潜阳滋阴,平肝祛风。主治肝风,肢节摇颤,头目眩晕,如登云雾,如坐船上。
3、羚羊角散(《重订严氏济生方》),由羚羊角、酸枣仁、川独活、五加皮、薏苡仁、当归、防风、川芎、茯神、木香、杏仁、炙甘草、生姜构成。功能养血通络,熄风镇痉。主治背强口噤,妊娠中风,角弓反张者。
天麻钩藤饮
【方源】:《杂病证治新义》
【组成】:天麻9克,钩藤(后下)12克,石决明(先煎)18克,山栀9克,黄芩9克,川牛膝12克,杜仲9克,桑寄生9克,夜交藤9克,朱茯神9克。
【用法】:水煎服。
【功效】:肝阳偏亢,肝风上扰。症见头痛,眩晕,失眠,舌红苔黄,脉弦。
【方解】:本方所治之高血压,乃肝肾之阴不足,肝阳偏亢,肝风上扰所治。肝肾阴亏,肝阳偏亢,风阳上扰,故见头痛,眩晕;肝阳偏亢,热扰心神,故夜寐多梦,甚则失眠。治宜平肝熄风,清热活血,滋补肝肾。
本方为治疗肝厥头痛、眩晕、失眠之良剂。方中天麻、钩藤二药,均入肝经,均有平肝熄风之效,且天麻有定眩晕之专长,共为主药。石决明性味咸平,平肝潜阳,除热明目;川牛膝引血下行,直折亢阳,共为辅药,以助主药平肝熄风之功。配黄芩、栀子清热泻火,使肝经之热得清而不致偏亢;伍益母草活血利水,牛膝引血下行,两药均能活血利血,药性下行,有利于肝阳之平降;再用杜仲、桑寄生补益肝肾;夜交藤、朱茯神宁心安神,以上均为佐药。诸药合用,共奏平肝熄风,清热宁神,滋补肝肾,引血下行之功,是辩证与辨病相结合,治疗高血压病肝阳偏亢之良方。
【按语】:本方适用于肝肾不足,肝阳偏亢,肝风上扰之症,临床当以头痛、眩晕,失眠,舌红苔黄,脉弦为依据。肝阳上亢而头晕头痛甚者,可加珍珠母、白芍;兼胃肠燥热而大便干结者,可加大黄。
肝经实火或湿热所致的头痛,不宜使用本方。
【附方】:
1、钩藤汤(《妇人良方》),由钩藤、当归、人参、茯神、寄生、桔梗构成。功能熄风安胎。主治妊娠子痫,胎动腹痛,手足抽掣者。
2、天麻钩藤汤(《小儿卫生总微论方》),由钩藤、蝉蜕、天麻、防风、人参、麻黄、蝎尾、僵蚕、炙甘草、川芎、麝香构成。功能熄风解痉,补脾益气。主治小儿因吐利脾胃虚而生风,最终变成慢惊。
3、平肝潜阳汤(《常见病中医治疗研究》),由生牡蛎、石决明、夏枯草、桑寄生、生杜仲、生地、黄芩、草决明、茺蔚子、菊花构成。功能平肝潜阳。主治肝阳上亢所致的头痛,头晕,心慌怔仲,失眠多梦,舌红,脉弦等病症。常用于治疗原发性高血压见有上述表现者。
4、摧肝丸(《证治准绳》),由胆南星、钩藤、化湿、黄莲、铁华粉、青黛、僵蚕、朱砂、甘草、天麻、竹沥、姜汁构成。功能清火平肝,化痰定颤。主治震颤。
大全牛膝散
【处方】 牛膝、大麦芽。
【制法】 上为细末,以新瓦罐子中填1层麦芽,1层牛膝,如此填满,用盐泥固济,火煅赤,放冷,研末。
【功能主治】 产后遍身青肿疼痛,及众疾。
【用法用量】 每服2钱,热酒调下。
【摘录】 《赤水玄珠》卷十二
除昏退翳,止泪,截赤定痛。主远年近日风弦烂眼
大全宝光散
【处方】 黄连半斤(去须),当归2两,蕤仁1两6钱(去皮油),生白矾2两2钱,甘草2两3分,杏仁2两4钱(去皮尖),龙胆草4两8分,干姜2两4分,赤芍药3两3钱。
【制法】 上用骨刀子锉细,如秫米大,不捣。
【功能主治】 除昏退翳,止泪,截赤定痛。主远年近日风弦烂眼。
【用法用量】 每用2钱,水1大盏,煎数沸,去滓,热洗。
【摘录】 《瑞竹堂方》卷三
除昏退翳,止泪定痛。主远年近日风弦烂眼,目赤生翳,流泪作痛
大全宝光散
【处方】 黄连250克(去须)当归60克 蕤仁48克(去皮、油)生白矾66克 甘草61克 杏仁72克(去皮、尖)龙胆草122克 干姜61克 赤芍药100克
【制法】 上药切成秫米大。
【功能主治】 除昏退翳,止泪定痛。主远年近日风弦烂眼,目赤生翳,流泪作痛。
【用法用量】 每用6克,加水300毫升,煎数沸去津,乘热洗眼。
【摘录】 《瑞竹堂经验方》卷三
偏左头痛方
【方源】:《古欢室医学篇》
【组成】:石决明15克,天麻9克,夏枯草12克,桑叶6克,石斛9克,玉竹12克,山萸肉6克,枸杞子12克,炒白芍9克,当归9克,川芎3克,蔓荆子9克,白蒺藜9克。
【用法】:水煎服。
【功效】:清热养阴,平肝熄风,和营止痛。
【主治】:肝阳头痛,头晕作胀,心烦易怒,睡卧不安,或兼面红口干,苔薄黄或舌红少苔,脉弦或细数。
【方解】:本方中石决明、桑叶、天麻、白蒺藜诸药平肝潜阳以熄风;辅以蔓荆子、夏枯草疏散风热,清肝明目;以玉竹、石斛、枸杞子、山萸肉滋养肝肾阴分;辅以当归、白芍、川芎养血柔肝,和营止痛。药分为两组,一组治标,一组治本,标本兼顾,是谓良药。对于肝阴亏损,肝阳上亢所致之偏头痛最为合适。
【按语】:本方以头痛眩晕,心烦易怒、苔薄黄或舌红少苔、脉弦或细数为辩证要点。现代常用于治疗偏头痛等。如心烦甚者,加黄莲、莲心、朱萸神;失眠加剧者,加炒枣仁、夜交藤、朱茯神;头痛甚,兼见目赤口苦胁痛,尿赤便秘,脉弦数者,加龙胆草、大黄。
【附方】:
头晕目黑方(《古欢室医学篇》),由北沙参、桑葚子、玉竹、枸杞、钩藤、石决明、山萸肉、黑豆衣、炙甘草、茯苓、玄参构成。功能平肝潜阳、滋肝补肾。主治肝肾阴亏,虚阳上亢所导致的头痛眩晕,腰酸腿软,眼花耳鸣。
2、钩藤散(《普济本事方》),由钩藤、半夏、陈皮、麦门冬、茯神、茯苓、人参、防风、菊花、炙甘草、生石膏、生姜构成。功能平肝疏风,益气除痰。主治头晕肝厥。
驱风化痰汤
【方源】:《寿世保元》
【组成】:党参15克,白术(土炒)、茯苓、当归、白芍(酒炒)各12克,甘草、法半夏、陈皮、川芎、桔梗、远志、天麻、黄芩(酒炒)、枳实(麸炒)各10克,胆南星、栝楼仁、制白附子各9克,白僵蚕、川黄莲(姜汁炒)各6克,生姜5片。
【用法】:水煎服。
【功效】:驱风泻火,除痰利窍。
【主治】:癫症,以及五痫眩晕,时作时止,痰涎壅盛,心神昏乱,头脑不清。
【方解】:本方适用于患癫症时久,正气已虚,痰湿阻于清窍,以致头晕时作,神疲无力,记忆力下降诸症频作者。本方以八珍汤益气养血之品以扶正,以祛化顽痰之品以利窍,如此,使正气复来,顽痰得除,则癫症渐愈。
上池饮
【方源】:《寿世保元》
【组成】:党参、当归、白芍各12克,白术(土炒)、茯苓、甘草、陈皮、制半夏、胆南星、天麻、羌活、防风、牛膝、炒枣仁、川芎、黄芩各9克,生地15克,黄柏、柳枝稍各6克,菖蒲、乌药各3克,红花2克,竹沥,姜汁各1匙。
【用法】:水煎服。
【功效】:补血益气,豁痰导滞,驱风除湿,疏肝健脾。
【主治】:风癫症、头目昏晕,遍身疼痛,或痰火炽盛,头痛心悸怔仲,或气血大虚,半身不遂。有痰,有火,有风,有湿,均可用之。
【方解】:本方赤为扶正化痰、活络痛经之方,标本同治,故可用于痰凝清窍,正气亏损,经损受阻之症。临床可用于治疗癫症、肩背酸胀、偏瘫、头痛、痛风、风湿性关节炎等病症。
涤痰熄风汤
【方源】:《谭日强医案》
【组成】:法半夏、胆南星、云茯苓、明天麻、白僵蚕各9克,建菖蒲、远志肉、广陈皮各5克,双钩藤15克,水牛角30克(刨片,先煎),水竹沥2匙(兑),生姜汁1匙(兑),生甘草3克。
【用法】:水煎服。
【功效】:涤痰开窍,镇痉熄风。
【主治】:中风偏瘫。症见痰涎壅盛,神志模糊,舌强不语,一侧偏瘫,舌苔黄腻,脉象弦滑。
【方解】:本方所治属风阳内扰,痰热阻窍之症。方中法半夏、胆南星、云茯苓、明天麻、白僵蚕涤痰开窍通络熄风;菖蒲、远志、陈皮祛痰醒神;钩藤、水牛角镇肝熄风;竹沥、生姜、甘草调和清药。
大祛风丹
【处方】 犀角(镑屑)3钱,羚羊角(镑屑)3钱,牛黄(真者,别研)3钱,鹿速脑(别研)3钱,玳瑁(镑屑)3钱,真珠2钱(盐汤洗净,别研),全蝎(新者,只用梢尾)半两,白花蛇(真蕲州者,酒浸,取净肉)半两,防风(去芦)半两,石膏1两(切开,用方白石者),天南星(用大块白者8两,入生姜2斤切片,慢火煮令姜不辣,焙干)2两。
【制法】 上为细末,加水飞过朱砂2两,同再研和,炼紧蜜为丸,每两分作12丸。
【功能主治】 中风。
【用法用量】 每服1丸,用生姜自然汁化开,热汤浸服,不拘时候。
【摘录】 《魏氏家藏方》卷一
大驱风散
【处方】 麻黄2两(去节),芎1两半,石膏1两半,肉桂3分,白芷3分,甘草(炙)3分,干姜(炮)3分,当归(炒)3分,黄芩3分,杏仁(去皮尖,炒黄)3分。
【制法】 上为散。
【功能主治】 卒中欲死,风攻身体及五脏,言语謇涩,神思昏昧。
【用法用量】 每服4钱,以水1中盏,煎至6分,去滓稍热服,不拘时候。以汗出为度。一法,入荆沥5合同煎,大验。
【摘录】 《医方类聚》卷二十引《神巧万全方》
大曲糵丸
【处方】 大麦糵1升,曲1升,附子3两,干姜3两,当归3两,人参3两,赤石脂1两,桔梗2两,女萎2两,吴茱萸5两,皂荚5两,蜀椒2两半,乌梅50枚。
【制法】 上为末;蜜酢中半渍梅1宿,蒸3斗米下,去核,捣如泥,和药炼蜜为丸。
【功能主治】 消谷,断下,温和;寒冷者长服不患藿乱。主
【用法用量】 每服10丸,1日3次。
下甚者,加龙骨、阿胶、艾各3两。
【摘录】 《千金》卷十五
青州白丸子
【方源】:《和剂局方》
【组成】:制半夏210克,制南星90克,制白附子60克,制川乌15克,生姜汁120克。
【用法】:制成小粒丸。日服1~2次,每服3~6克,小儿酌减。
【功效】:祛风痰
【主治】:风痰人络,手足麻木,半身不遂,口眼歪斜,以及小儿惊风等症。
【方解】:方中半夏、南星祛风化痰、白附子、川乌通络止痛解痉,姜汁调和清药。本方有剧毒,不可过量使用。体虚者及小儿,孕妇禁用本方。
眩晕方
【方源】:《临症效验秘方》
【组成】:钩藤、石决明各15克,半夏、陈皮、茯苓、菊花各10克,防风、甘草各6克,薄荷3克,黄芩9克,玉竹7克,生白术8克。
【用法】:水煎服。
【功效】:平肝熄风,除湿泻火。
【主治】:眩晕症。症见眩晕急性发作,天旋地转,景物颠倒,视物昏花,脉滑。
【方解】:本方针对痰湿阻络、风邪上扰者。方中钩藤、石决明平肝熄风;半夏、陈皮、茯苓、菊花祛痰平肝;薄荷、黄芩祛热清脑;玉竹、白术除温;诸药共奏平肝祛风,除湿泻火之功。
杏苏散
【方源】:《温病条辩》
【组成】:苏叶9克,杏仁9克,半夏6克,茯苓9克,橘皮4.5克,前胡6克,苦桔梗3克,枳壳4.5克,甘草3克,生姜3片,大枣去核3枚。
【用法】:原方未著用法。
现代用法:水煎服。
【功效】:轻宣凉燥,宣肺化痰。
【主治】:外感凉燥,头微痛,恶寒无汗,咳嗽稀痰,鼻塞噫塞,脉弦,苔白。
【方解】:本方中杏仁苦温而润,利于宣肺止咳止咳化痰,《本经》谓其“主咳逆上气”,苏叶辛温,开宣肺气,解肌发表,使凉燥从表而解,二味合为主药;前胡苦辛微寒,疏风降气化痰,助杏,苏轻宣达表化痰、枳壳苦微寒,桔梗苦辛平,一升一降,助杏仁以宣肺气,合为辅药;橘皮、半夏、茯苓理气化痰、甘草合桔梗宣肺祛痰,共为佐药;生姜、大枣调和营卫,为使药。诸药配伍,共收发表宣化之功,以使表解痰化,肺畅气调。本方乃苦温甘辛之法,正合《素问-至真要大论》:“燥淫于内,治以苦温,佐以甘辛”的理论。由此观之,凉燥之病,实乃秋令“小寒”为患,与寒邪所不同者,受邪较轻,且易于伤津化热耳。
【按语】:
本方是治疗凉燥症的代表方剂,对秋季燥气流行所患的伤风咳嗽最为适合。《温病条辩》载其加减法:“无汗,脉弦甚或紧,加羌活透微汗;汗后咳不止,去苏叶、羌活,加苏梗;兼顾泻腹满者,加苏叶、厚朴;头痛兼眉棱骨痛者,加白芷;热甚加黄芩,泄泻腹满者不用。”慢性气管炎、肺气肿咳嗽痰稀,辩证属凉燥伤肺,痰湿内阻者,可根据情况,加减应用。
养阴清肺汤
【方源】:《重楼玉钥》
【组成】:大生地6克,麦冬5克,生甘草2克,玄参5克,贝母3克,丹皮3克,薄荷2克,炒白芍3克。
【用法】:水煎服。
【功效】:养阴清肺,解毒散邪。
【主治】:白喉,喉间起白如腐,不易拭去,咽喉肿痛,初起或发热或不发热,鼻干唇燥,或咳或不咳,呼吸有声,似喘非喘,脉数无力,或细数。
【方解】:本方中重用大生地以清热养阴,为主药;玄参养阴生津,泻火解毒,麦冬清肺养阴,《珍珠囊》谓其“治肺中伏火”,共为辅药;炒白芍益阴养血,丹皮清热凉血,贝母化痰润肺,清热散结,少量薄荷疏表利咽,辛凉而散,共为佐药;生甘草泻火解毒,调和诸药,为使药。诸药配伍,具有养阴清肺,解毒散邪之功。
【加减】:如热甚,加连翘,去白芍;质虚,加大熟地;燥甚,加天冬、茯苓。
【按语】:本方以咽喉肿痛、发热、咽部白膜不易拭去、脉数为辩证要点。现代常用于治疗白喉,咽喉炎、扁桃体炎,鼻咽癌等。若初起表证明显者,加桑枝、蝉蜕、金银花;热毒重者,加连翘、黄芩、土牛膝。
现代药理分析证实,本方对白喉杆菌有较强的抗菌和杀菌能力。在体外不仅能中和白喉杆菌的毒素,而且能破坏其毒素的抗原性。
【附方】:
1、抗白喉合剂(《方剂学》),由连翘、黄芩、生地黄、麦冬、玄参构成。功能养阴清热解毒。主治白喉,症见发热咽痛,咽部有白膜,咳嗽声嘶,面唇青紫,呼吸及吞咽困难,脉数。
大清饮
【处方】 知母1钱5分,石斛1钱5分,木通1钱5分,石膏(生用)5-7钱(一方加麦冬)。
【功能主治】 脾经实热,轻手扪之不热,重按至筋骨又不热,不轻不重,在轻手重手之间,乃热在肌肉,遇夜尤甚,心烦,怠情嗜卧,四肢不收,无气以动。
【摘录】 《不居集》上集卷十六
大清凉散
【处方】 白僵蚕(酒炒)3钱,蝉蜕(全)12个,全蝎(去毒)3个,当归2钱,生地(酒洗)2钱,金银花2钱,泽兰2钱,泽泻1钱,木通1钱,车前子(炒,研)1钱,黄连(姜汁炒)1钱,黄芩1钱,栀仁(炒黑)1钱,五味子1钱,麦冬(去心)1钱,龙胆草(酒炒)1钱,丹皮1钱,知母1钱,甘草(生)5分。
【功能主治】 通泻三焦之热,清热利水。主温病表里三焦大热,胸满胁痛,耳聋目赤,口鼻出血,唇干舌燥,口苦自汗,咽喉肿痛,谵语狂乱者。
【用法用量】 《血证论》有天门冬。
【各家论述】 《血证论》:诸药清热利水,使瘟毒伏热,从小便去;妙在三虫引药及酒达于外,使外邪俱豁然而解,是彻内彻外之方。
【摘录】 《伤寒温疫条辨》卷四
大清肺散
【处方】 甘草2两,米壳3两,麻黄3两,川贝2两,生石膏2两,朱砂1两,杏仁2两。
【制法】 上为细末。
【功能主治】 定喘镇咳。主风寒咳嗽,感冒咳嗽,咳嗽喘息。
【用法用量】 每服1钱4分,姜水送下。
【注意】 忌油腻、辛辣等物。
【摘录】 《全国中药成药处方集》(抚顺方)
大承气汤
【方源】:《伤寒论》
【组成】:大黄12克,厚朴15克,枳实12克,芒硝9克。
【用法】:水煎服。枳实、厚朴先煎,大黄后下,芒硝溶服。
【功效】:峻下热结。
【主治】:(1)阳明腑实证。症见潮热谵语,矢气频转,大便不通,手足濈然汗出,腹满按之硬,舌苔焦黄起刺,或焦黑燥裂,脉迟而滑,或沉迟有力。如见目中不了了,晴不和,宜本方急下。
(2)热结旁流。症见下利清水臭秽,脐腹疼痛,按之坚硬有块,口舌干燥,脉数而滑,或滑实有力。
(3)热厥,痉病或发狂,属于里热实证者。
【方解】:恶热不恶寒,手足濈然汗出,大便不畅,腹满按之硬,或见热结旁流,舌苔焦黑燥裂或焦黄起刺,脉沉实为本方辩证要点,属热结便秘,阳明腑实。热厥痉病,热盛阴伤等均为次要症状,可随热清便通而消失。
枳实与实热互结于肠胃,热灼津伤,糟粕积聚,腑气不通,浊气壅塞,故大便秘结,频转矢气,脘腹痞满,腹胀拒按;里热炽盛,蒸迫津液外泄,则手足濈然汗出;热盛津伤,燥实内结,故舌苔黄燥起刺或焦黑燥裂,脉沉实;热伤阴津,不得上注,故目不清,睛不和。燥屎固肠结中,邪热蒸腾,肠中津液与粪水从旁而下,利水臭秽清水,称作“热结旁流”,此时腹痛不减,按之坚硬有块,故旁流是假象,热结是实质。火热上犹心神,故可见狂躁,谵语;热盛气壅,阳气被遏,不达四肢,故可见热厥之症;热邪伤肝,筋脉失养,故可见抽搐拘急,牙关紧急,角弓反张等痉病。此时应急下实热燥结,以存阴津。
前人把本方主症归纳“痞、满、燥、实”四字。“痞”指自觉脘腹有堵闷闭塞感;“满”指脘腹胀满,按之有抵抗肝;“燥”指燥热伤津,肠中粪便既燥且坚,干结不下;“实”是腹中硬满,痛而拒按,大便不畅,或下利清水臭秽而腹痛拒按。
本方为峻下热结的代表方剂。本方中大黄既可泄热通便,荡涤肠胃,又能祛瘀活血,为主药。为取其气锐,方中大黄生用后下。辅以芒硝,咸寒软坚,润燥通便,与大黄配伍而用,峻下热结之力更强。热结便秘为有形实邪,气机阻滞,故佐以枳实、厚朴行气除满,散结消痞,助硝、黄推荡之力。
本方泻下峻猛,得效即止,不可过量。
【按语】:本方以痞(心下闷寒坚硬)、满(胸胁脘腹胀满)、燥(肠有燥粪、干结不下)、实(腹中硬满、痛而拒按、大便不通或下利清水而浮肿硬满不减)四证及苔黄、脉实为辩证要点。现代常用于治疗急性胆囊炎、胆石症、急性阑尾炎、肠梗阻、急性胰腺炎、溃疡病穿孔、便秘、细菌性痢疾、肝炎、肝昏迷、乙型脑炎、流行性出血热、伤寒及副伤寒、破伤风、流感、精神分裂症、肺炎、肺心病、哮喘、皮质醇增多症、泌尿系统结石、急性牙周炎、胃柿石、急性肾功能衰竭、原发性高血压、脑血栓、脑出血、产后腹痛、痔疮、徐麻疹、急性铅中毒、鱼胆中毒,急重呕吐、头痛、眩晕、癫痫、乳蛾、口疮等。如热重、加连翘、银花、黄芩;痰热,加半夏、胆南星、瓜蒌;湿热,加黄莲、黄柏;腹有痈脓,加红藤、败酱草、丹皮;淤血,加桃仁、红花;癫狂,加胆南星、石菖蒲、郁金;肠梗阻,加桃仁、赤芍、莱菔子;虫枳,加使君子、槟榔、苦楝根皮;黄疸,加茵陈、山栀;咳喘,加杏仁、桔梗;泌尿系统结石,加金钱草、海金沙、鸡内金、王不留行。
本方为泻下峻剂,如气虚阴亏,或表证未解,或胃肠无热结,均不适用;孕妇禁用。本方作用峻猛,得效即止,过度会损耗正气。严格按照用法煎药,以免影响疗效。治疗肠梗阻,如有下列情况,不宜再用本方;腹痛发作急骤,剧烈、出现持续性疼痛,阵发性绞痛;呕吐出现早且次数频繁;早期出现全身性变化,如体温上升、脉率增加、白细胞计数增高,或早期即有休克倾向;腹膜刺激症;腹部有局限性隆起触摸有孤立胀大的肠袢;呕吐物为血性或肛门排出血性液体。
现代药理研究证明,本方具有增加肠道的蠕动,增大胃肠道的容积;促进肠套叠的还纳,解除梗阻;改善胃肠道的血液循环,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促进胆囊收缩、胆汁分泌,松弛胆道口括约肌;抑菌、抗感染等作用。
【附方】:
1、解毒承气汤(《重订通俗伤寒论》),本方去厚朴、芒硝、加金银花、连翘、黄莲、栀子、黄柏、黄芩、西瓜霜、金汁、地龙构成。用雪水煮绿豆取汁,代水煎服。功能解毒泻火,通便泻热。主治脘腹胀满,大便七日未行,小便赤涩热痛,烦躁不安,脉数,苔黄腻而厚,兼创伤处腐溃流脓,疼痛灼热,疫毒实滞等病症。
2、解毒承气汤(《伤寒瘟疫条辩》),本方加僵蚕、蝉蜕、黄莲、黄芩、黄柏、栀子构成。功能解毒辟秽,泻热通腑。主治温病三焦大热,谵语狂乱,昏不识人,痞满燥实,热结旁流,循衣摸床,舌卷囊缩。
3、三一承气汤(《宣明论方》),本方加甘草、生姜构成。功能峻下实热邪火。主治杂病、伤寒、烦渴,邪热内盛,腹痛实痛,便秘者;或惊痫狂乱,或温热下痢,以及口疮、目疼、喉痹、疮疡等。
4、柴芩承气汤(《急腹症方药新解》),本方去厚朴、枳实,加金银花、蒲公英、柴胡、黄芩、清香藤、金铃子、陈皮构成。功能清肝解郁,行气通腑。主治急性水肿型胰腺炎等。
小承气汤
【方源】:《伤寒论》
【组成】:大黄12克,厚朴(去皮)6克,枳实9克。
【用法】:上以水四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口服。初服汤,当更衣。不尔者,尽饮之。若更衣者,勿服之。
【功效】:轻下热结。
【主治】:阳明腑实证。症见谵语便郎,潮热,胸腹脾满,舌苔老黄,脉滑而疾。痢疾初期,腹痛难忍,或作胀闷,里急后重者,亦可用之。
【方解】:本方大黄泻热通便,枳实破气消痞,厚朴行气散满。诸药并用,共奏轻下热结,除满消痞之功效。
【按语】:本方以舌苔老黄,脉滑而疾,腹满便秘为辩证要点。主治痞满为主,燥实不甚之阳明热结轻症。现代常用于治疗肠梗阻、肠麻痹、病毒性肝炎、乙型脑炎、胆道蛔虫症、胃肠术后腹胀于呕逆、慢性胃炎、胃黑枣结石、食积腹痛、痢疾、胆系感染、急性肾功能衰竭、肾绞痛、鼻衄、哮喘、牙龈肿痛等。如恶心呕吐,加陈皮、姜半夏;胃肠湿热,加黄莲、黄芩;嘈杂泛酸,加煅瓦楞;腹胀较重,加莱菔子、木香、砂仁;黄疸,加山栀、茵陈;血瘀,加桃仁、赤芍;食滞,加山楂、六曲;虫积,加槟榔、使君子、苦楝根皮。
孕妇、年老体弱、血虚津亏者,不宜使用本方。
现代药理研究证明,本方具有促进胃肠蠕动,增强肠道推进功能,抗炎,利胆等作用。
【附方】:
1、大黄枳壳汤(《症因脉治》),本方枳实易枳壳,加陈皮、甘草、木通、六一散构成。功能泻积泻热。主治发热口渴,胃肠积热,肚腹皮热,泄泻腹痛,泻下黄沫,或欲便不得,肛门重滞,小便赤涩,右脉数大者。
2、三化汤(《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本方加羌活构成。功能祛风泻热通便。主治中风,外有六经之形症,内有便渴之阻格。
3、承气合小陷胸汤(《温病条辩》),本方加瓜蒌、半夏、黄莲构成。功能导结泻热,清肺化痰。主治温病三焦俱急,大渴大热,舌燥,痰涎壅盛,脉不浮而燥甚,舌涩金黄。
润肠丸
【方源】:《脾胃论》
【组成】:大黄15克,当归梢15克,羌活15克,桃仁30克,麻子仁38克。
【用法】:上药为末,炼蜜为丸,每服12克,空腹温开水送服。亦作汤剂水煎服,用量按原方比例酌减。
【功效】:润肠通便,活血祛风。
【方治】:饮食劳倦,大便秘结,或干燥秘结不通,全不思食,以及风结,血结等症。
【方解】:本方重用麻子仁润肠通便,为主药;辅以桃仁、当归活血养血,润肠通便;大黄泻热通幽;羌活祛风散邪。诸药配伍,共奏润肠通便,活血祛风之效。
【按语】:本方以大便干燥秘涩,或干结如羊屎,甚至闭塞不通,饮食不思为辩证要点。主治风热入大肠于血燥而结所致的肠燥便秘,现代常用于治疗习惯性便秘。如腹胀,加厚朴、枳壳、血虚,加桑葚,生地。
【同名方】:
1、《仁斋直指》润肠丸,由杏仁、枳壳、陈皮、麻仁、阿胶、防风构成。老者苏子汤下,壮者荆芥泡汤下。功能理气养血,润肠通便。主治血虚气滞,大便涩滞。
《重订严氏济生方》润肠丸,由沉香、肉苁蓉、麻子仁构成。功能补精养血,润肠通便。主治血虚精亏,津液耗伤,
1、大便燥结,及老人,虚人便秘。
2、《校注妇人良方》润肠丸,本方加皂角仁、秦艽构成。功能疏风泻火,润燥通便。主治大肠干燥,风火内伏,大便秘结。
3、《卫生宝鉴》润肠丸,由麻子仁、大黄、当归、桃仁、白芍、炒枳实、升麻、陈皮、人参、生甘草、槟榔、木香构成。功能行气化平痞,润肠通便。主治胸隔痞闷,大便秘涩。
4、《沈氏尊生书》润肠丸,由当归、生地、麻仁、桃仁、枳壳组成。功能养血润肠通便。主治血燥便秘。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