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诗中鬼气森森的一首,奇绝怪诞,“鬼吹灯”一词由此而出
说起杜甫的诗歌,我们往往会不自觉地想到“现实主义”这四个字。确实,作为深受儒家学说熏陶的杜甫,诗歌内容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反映了唐王朝因安史之乱由盛转衰的历史。然而,杜甫并非一成不变,他写下的名作《饮中八仙歌》,豪气干云,颇有浪漫主义色彩。更迷绝的是,杜甫还是一位写“鬼诗”的好手,最出名的,当属这首:
南国昼多雾,北风天正寒。
路危行木杪,身远宿云端。
山鬼吹灯灭,厨人语夜阑。
鸡鸣问前馆,世乱敢求安。
研究杜甫的诗歌,一定要从时代背景入手。杜甫出生于书香门第,祖父杜审言甚至当过修文馆直学士,父亲朝议大夫兖州司马。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杜甫年轻时也是世家公子,翩翩美少年。然而,安史之乱让唐朝从巅峰跌倒了谷底,也让杜甫的人生发生了巨大的转折。颠沛流离和困苦不堪成为了杜甫的宿命,他长期蛰居于成都,直到大历三年(768年)才准备返回家乡。
此时的杜甫,已经五十六岁了,正有叶落归根的打算。他乘舟出峡,先到江陵,又转公安。这首诗,正是他住宿在一个山间的旅馆所作,描写的是周围的环境,抒发的是内心的情感,哀叹的是国家不幸和个人的悲惨遭遇。
全诗首联“南国昼多雾,北风天正寒”就奠定了凄冷迷幻的基调。公安在淮河以南,即便是在白天,崇山峻岭之中也是雾气腾腾。这没有半点浪漫,反而是北风寒气逼人,让整首诗的情绪和气氛非常低沉。
颌联“路危行木杪,身远宿云端”中的“木杪”指的是树梢。杜甫一行人赶路,山势险峻,像是走在树梢之上,又像是在云端住宿一般。如果是李白,会将这种场景写得如诗如画,令人神往,诗圣杜甫却以沉郁顿挫的笔触,写得心惊胆寒,令人畏惧。
如果说前面还只是环境、心情的简单铺垫,那么在颈联中,我们却能体会那鬼气森森的感觉。“山鬼吹灯灭,厨人语夜阑”中,明明是冷风将等吹灭,杜甫却写出了以简简单单五个字,说得毛骨悚然。根据考证,这也是“鬼吹灯”的出处。
一千多年之后,恐怖灵异小说《鬼吹灯》畅销全国。书名取自于盗墓的一个传统:在墓室中点一盏灯,如果鬼不让你盗墓,就会把灯吹灭,这是跨越阴阳两界的一种契约。《鬼吹灯》的作者天下霸唱在节目采访确实也提过最早源自杜甫诗,他的灵感也就来源于这首《山馆》。
这样阴冷恐怖的气氛,当然让杜甫无心睡眠,偏偏远方还传来了厨人若隐若现的聊天声音。这是杜甫担心会有杀人越货,被做成人肉包子吗?小珏理解,这是杜甫巧妙穿插了“君子远庖厨”的典故。
《孟子·梁惠王上》正是以这个典故,劝诫齐宣王远离血气,实行仁术。杜甫此时,已经落魄到了极点,再也无法顾及圣人之言,儒家教导。能在阴森如此的氛围中活下去,是他最大的期望。
这种心态,一直带到了尾联:“鸡鸣问前馆,世乱敢求安”。天明时分,急着赶路的杜甫,匆匆问前面馆舍的距离。在这样的乱世之中,他哪里还敢奢求安定,只希望能够尽快到达目的地。
这首诗,充分体现了晚年时杜甫的诗歌风格。他体弱多病,理想幻灭,总是漂泊于外,周围环境不是崇山峻岭,就是江河湖泊,很少能在楼堂殿宇中休憩。极有可能,内外因素的交织,让他敏感地受到影响,做出瑰丽奇崛并带着鬼气的诗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