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一半的爱,任谁也不能替代
一方纸笺,涂涂写写。用心,温暖着光阴,明媚着流年。
最近,可能因为家族中有三位妹妹都要临盆了,所以格外关心小朋友。路上遇到小朋友,无论是否熟悉,只要眼神有交集,便会逗一逗。
今天在花园路走着,离拐角还有一段距离,就听到一名男子逗小朋友的声音,男子嘴里发出的“啊—啊—啊”夸张的呼声和孩子“咯咯咯”的笑声合奏成最美妙的音乐,飘荡在整个街道的上空。
拐了弯才知道,原来是爸爸推着两个一岁多的孩子变速跑,快跑的时候,便发出夸张的声音逗小朋友开心。这样温馨的一幕,让整个世界都变得温暖。在我的眼中,此刻的男子,是世界上最帅气爸爸的代表;此刻的孩子,是最幸福的天使。我的眼神追随着这对被宠爱的孩子,不肯离去,直到擦肩而过,孩子爸爸不好意思地冲我笑了笑,我们挥手再见。
家庭教育中,虽然都知道爸爸的陪伴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包括孩子性格的养成上的重要作用,但是爸爸陪伴的缺失仿佛都是可以被原谅的。爸爸每天忙的不着家,爸爸应酬喝多了,爸爸不会换尿布,爸爸这个不行那个不熟练,纯粹是浪费时间。更有甚者,在孩子出生的前几个月,孩子和妈妈住在一间卧室,爸爸因为工作原因住在另一间卧室中。
孩子对于爸爸而言,更像一个玩具。开心了抱一个,空闲了抱一个,无聊了抱一个。一旦孩子哭哭闹闹,便以“不好哄”“哄不住”“要妈妈”“要吃奶”等借口,转递给妈妈。所有爸爸不能克服的关于孩子的问题,“女本柔弱,为母则刚”的妈妈,都要去克服。
其实在家庭教育中,忽视了父母双方其中任何一方的陪伴,都会在孩子心中留下缺憾。特别是女孩子,因为父爱的缺失可能会导致一生缺爱,或者说她根本不懂自己要的是爱情,还是父亲式的爱,她也不理解爸爸对女儿的爱可以宠溺到什么程度。
还记得春季我和朋友一起去逛街,拎着包不方便,走到妈妈家附近,我给爸爸打电话,爸爸说在家,可以把包放家里。对于我来说,这本是一个普普通通的电话,可是挂断电话之后朋友随即问我:“你和你爸爸的关系这么好?说话这么亲,这么快乐。”我反问她:“你和爸爸不是这样吗?”她说:“不是的,爸爸工作忙碌,从小我和他都不怎么说话,也从来没有撒过娇。”
我听了朋友的话,一时竟然不能继续交谈。有人说,你的幸福对于别人而言,有时候是一种伤害。此刻,我在爸爸面前习惯性的轻松言谈以及撒娇,对于她而言,又何尝不是一种伤害。因为对于将近40岁的她来说,和爸爸之间的交往方式,已经成为定势,不会再改变。
我又想到了火车上那则新闻,说爸爸亲吻几岁的女儿,并且手摸女孩的屁股。好事之人把视频偷偷录制下来,并且传播,立刻激起多个吃瓜群众的正义之心,网络上的那些键盘侠,更是抓住热点,义愤填膺职责父亲。说父亲是禽兽者占了大多数。
太多人,太闲了,闲的用自己不健康的心理去毫无根据地揣测别人的一举一动。闲的用偷拍的行为把别人的家庭放在网络上博取眼球,还假装是正义之士。试问哪一个父母没有亲吻过自己的儿女,哪一个父母没有抚摸过儿女的小屁股。儿女在父母眼中,是那样可爱,那样专属,是自己一生都割舍不下的宝贝。
我看了这则新闻之后,我看着已经十岁的儿子,苦笑着对老公说:“如果别人知道,我经常对儿子说,来,让妈妈拍打一下你性感的小屁屁这样的话,别人会把我喷死的。”
如果你从小没有得到过充足的爱或者说完整的爱,就不要用你的经验、你的狭隘、你的龌龊,去揣测别人父母对子女的爱或者其他家庭亲密的交往方式。
不能否认,无论父母对儿女再宠爱,也要有一定的界限,这种界限要看每个家庭中儿女成熟的年龄。
比如我小时候和父母交谈,很多时候都会坐在爸爸妈妈的腿上,后来上了中学觉得自己长大了,再也不坐在父母腿上,但在父母面前,到现在还总是一副小孩子的模样。后来我问一些性格开朗的朋友,大多和父母关系都非常亲密。
再比如儿子小时候我们亲亲,一般亲额头、脸颊、嘴巴,直到他三年级的时候,有一天突然对我说,妈妈,以后你不能亲吻我的嘴巴,我是大男孩儿了。我欣然同意,非常尊重他的意见。这是孩子长大的一种表现,既然他不让,身为父母,当然应该尊重。虽然到现在,儿子偶尔还会撒娇着让我抱他。我知道拥抱这样的行为,他也会慢慢介意,但又有什么关系,我们之间融洽的亲密接触,从他孩童时代都已经住进他的心里。我相信,他长大之后,对于情感的表达,会非常的自然,毫不刻意,也毫不羞涩。
张文质老师在《奶蜜盐》一书中,毫不避讳父母的抱持,他说孩童时期被父母经常抱持的孩子,安全感特别强。当然也特别强调父母的陪伴,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身为父母,不仅要给孩子足够的爱,更应该给孩子完整的爱,不要妄想用一方双倍或者多倍的付出来弥补另一半爱的缺失,因为根本弥补不了,也根本替代不了。
作者简介:
一个钟爱QQ联系的老人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