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望马栏|关中行之三|高小莉作品 张锋朗诵
逸野诗画,诗意生活!
关注了解最新动态
作者:高小莉
朗诵:张锋
马栏,藏在关中渭北高原的旬邑县。旬邑县,一边是八百里秦川的关中平原,一边是气势磅礴的陕北高原,作为两端的过渡地带,没有浩浩荡荡的的黄土高坡,也不见接连天色的一马平川,但是,该挺拔的挺拔,该平缓的平缓,雄壮与舒展兼而有之,刚烈与柔情相映成趣。据《尚书·禹贡》载:夏分九州,栒邑属雍州之豳地。西周时为“栒邑”,1964年改为“旬邑”。诗经《豳风》对这片土地上农耕时期的生活有生动的描述。
马栏,通常泛指马栏村及其周边。古时商贩活跃,商人从宁夏、内蒙古赶马在此交易,筑起马圈,开设马店,于是起名马栏。桥山山脉子午岭中南部的马栏山,海拔1500米左右,雄踞大地之上。马栏山下的马栏河,从远处的山沟沟里来,蜿蜒迂回,在黄土地上划出一道纯净的蓝。
马栏,绿色的山川,蓝色的河流,土黄色的村庄,色彩饱满,多姿多彩。但,这些都不是马栏的主色调。马栏的主色调是红色,红旗的红,革命的红,先烈们鲜血的红。正是在这里,曾经上演了一幕幕壮怀激烈的故事,挥洒了一幅幅气吞山河的画卷;也正是在这里,为新中国前赴后继的共产党人,谱写了中国革命史光辉的篇章。
2021年7月24日,阳光晴好,微风轻轻。转过一道道梁,走过一片片塬,当我站在马栏革命纪念馆前,我的震惊难于言表。陕西我到过许多次,却对马栏一无所知,对红色马栏的革命斗争史一无所知。一个个展馆,一件件物品,真实又跌宕起伏的历史,鲜活又感人至深的章节,禁不住心潮澎湃,思绪难平。肃立在一楼大厅“峥嵘岁月”的雕像前,仿佛穿越连天烽火,回到艰苦卓绝的战争年代,耳畔犹闻雄壮大合唱“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
他们是旬邑起义的勇士们,以满腔热情点燃了渭北高原革命的火种;他们是土地革命时期的将士们,以生命热血英勇斗争,让马栏成为陕甘边革命根据地的中心;他们是抗战时期的英雄们,以使命担当构筑起陕甘宁边区南部的坚实屏障;他们是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六军的子弟兵们,以前赴后继浴血奋战的精神,让马栏所在的陕甘边苏区和陕北苏区连成一片,形成了面积三万平方公里,人口近百万的西北革命根据地;他们是关中特委的决策者们,以勇当前哨、党在第一的坚定信念,不惧封锁、迎难而上的革命斗志,民主建政、特区特办的务实作风,人民至上、为民谋利的根本立场,为后人留下可贵的“马栏精神”。
他们是刘志丹、谢子长、习仲勋、汪锋、赵伯平、张德生,他们是张仲良、文年生、高锦纯,贾托夫、李维汉,他们是王世泰、张邦英、霍维德、吕剑人、孙作宾,他们是农民、工人、战士、商人、知识分子、游击队员、儿童团员,他们是普普通通的老百姓,他们是铁了心跟着共产党干革命的中国人民!
在马栏革命纪念馆周围,马栏革命旧址还包括:关中特委马家堡旧址、关中分区阳坡头旧址、陕西省委和关中分区机关旧址、陕甘宁边区警备一旅司令部旧址、军民大生产展览室、七孔石桥、陕甘宁边区第二师范、陕北工学、鲁迅艺术师范、红26军军部旧址、稍峪沟烈士陵园、八路军荣誉军人学校旧址等革命历史遗存共15处。
在旬邑,有一个人的名字常常被提起,他就是习仲勋。因为革命工作需要,他长期在关中工作、战斗。1937年4月,中共关中特委和关中苏维埃政府进驻马家堡,习仲勋任特委书记。他组织领导军民与国民党顽固派进行军事、政治和经济斗争,贯彻执行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赢得了党和人民群众的信赖和拥戴。
在马栏河边,我听到了这样一个故事:从前的马栏河没有桥,村民在河面较窄处摆放一些石头,踩着石头过河,很不方便而且险象环生。习仲勋下乡调研时看见了,马上召集有关人员,并亲自找来专业技术人员设计,组织村民运沙石,历时数月,在马栏河上建起一座“七孔石桥”。为当地百姓的生活解决了难题,又方便物资运输,百姓拍手称好。如今,七孔石桥历经80余载风雨,依然静静地飞架在马栏河上,继续为当地的老百姓造福。
马栏陕甘边苏区机关大院旧址内,习仲勋亲手种下的核桃树,也越发地苍劲茂盛,硕果累累。他呕心沥血工作多年的办公室,仿佛身影犹在,灯影依稀。
马栏,有太多的故事,深藏在厚重的土地里,有太多的音符,回响在历史的时空中。马栏,因为这一片鲜艳的红色,如火如荼,可歌可泣。回望马栏,旌旗猎猎,马鸣风萧;回望马栏,来时的路坎坷,前行的路宽广;回望马栏,青山郁郁,河水静静地流。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