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岁登央视,22岁生三娃被抛弃,她的悲惨人生里,藏着原生家庭最残忍的真相
作家梅格·米克在《爸爸是座山》一书中写道:
“相比其他任何人而言,爸爸对女儿人生轨迹的奠定起了关键性的作用,是女儿一生中真正的'靠山’。”
一个好爸爸,能够为女儿提供温暖、指引,是女儿一生的榜样。
相反,如果在女儿的成长过程中,爸爸一直是处于缺席或者失职的状态。
那么女儿的一生都将以日为岁、颠沛流离。
90年代曾出过一位红极一时的“少女作家”,名叫庞秀玉。
她曾到人民大会堂领过奖,被央视誉为“天才少女”,堪称是女版韩寒。
可没想到,三十年后,她再次出现在众人视线内时,却成了一个穷困潦倒,还拖着三个孩子的未婚妈妈。
从少女作家到未婚妈妈,从人人羡慕到无人问津,从少年得志到艰难度日。
回顾庞秀玉的人生,才发现,她的陨落揭示了父女关系中的三个真相,值得每对父母警醒和借鉴。
1979年,庞秀玉出生在天津的一个工人家庭。
和周围大多数的家庭一样,庞秀玉的家里并不富裕,连几件像样的家具都没有。
但不同的是,她的家里有12000多册藏书。
堆满了家里的每一个角落,甚至连睡觉的床上都摞了不少。
而这些书的背后,则藏着一个怀才不遇的男人。
他便是庞秀玉的父亲——庞毅。
为了摆脱现状,他将目光投到了女儿的身上,自从庞秀玉出生后,父亲便制定了一系列的“神童养成计划”:
学龄前,要背诗词、学认字、做算术;
上小学后,要读名著、课外书,还要写日记、写读书笔记……
到了10岁时,庞秀玉每天至少要完成2000字的写作。
课余时间更是被精确到了分钟,什么时段读什么书、写什么东西,必须严格执行。
除此之外,父亲还制定了各项规定:
当日作业当日毕,吃饭不许说不好吃,不许有剩菜……
稍有懈怠,便对她非打即骂。
在这样高强度的训练下,父亲很快看到了“成果”:
从小学开始,庞秀玉便在各种少年读物、报刊杂志上发表诗歌、散文。
全国作文比赛上,她更是获奖无数。
还曾一度入选《中国青少年年鉴》和《中国当代少年英才辞典》,并荣获“全国文学十佳少年”称号。
庞秀玉还成了天津市作家协会中年纪最小的会员。
为此,文学泰斗巴金写信鼓励她,著名教育家雷洁琼也曾为她执笔题词。
她14岁那年,“宋庆龄基金会”的第一批奖学金获得者出炉,庞秀玉的名字赫然在列。
可有句话说得好:
“少年得志之所以不幸,是得志少年太过年轻。”
她太过年轻,还没有足够的阅历去面对生活中接踵而来的考验,就被急功近利的父亲推向了人前。
女儿成名后,父亲主动配合媒体的宣传。
不久后,《天津日报》上出现了一个半版面介绍、宣传庞秀玉的内容。
随后,中央电视台也报道了她的事迹,称她为“天才少女”。
不仅如此,父亲还联系出版社。
将女儿的文章收集、整理,汇集成了名为《希望》的个人文集。
在父亲的安排下,庞秀玉每天忙于参加各种活动:
签售会、做报告、做演讲、接受采访……
有一次,她从早到晚,一共接待了16家媒体的采访。
在媒体的包装下,父亲成了教子有方的典范,而庞秀玉则成了“别人家的孩子”。
可相比父亲的热切,庞秀玉却显得意兴阑珊。
一位陪她参加过活动的老师曾说:
“每次参加社会活动时,庞秀玉都没有太多的表情,没有高兴,也没有反感。
只是按照她父亲教她的去做,像个木偶。”
而这份强加在庞秀玉头上的关注,最终导致的结果就是:
从初二起,除了语文,庞秀玉多门功课不及格。
物理、数学甚至经常得零分。
一方面,她是顶着“天才少女”光环的神童;可另一方面,她却是多门功课大亮红灯的“学渣”。
这种巨大的反差,让庞秀玉活得孤独又绝望,最终选择了辍学。
那个半生怀才不遇,被困在工厂方寸之间的父亲,选择将年少成名、走出小镇的女儿,当作是自己的荣耀和附属。
却忽略了,庞秀玉还只是一个15、16岁的青春期少女。
当“天才”、“神童”等字眼,代替了她的姓名时,“神”被立起来了。
那个天真稚嫩,会害怕、会迷茫的“孩子”却被杀死了。
她成了悬在枝桠上早熟的果实,还没长大,就已经开始腐烂。
眼看着自己一手打造的“作品”呈现出颓势,父亲看母亲也越来越不顺眼了。
母亲说:
“他有了外遇,整天和我们娘俩吵,动不动就拳打脚踢,没黑没白啊,实在过不下去了。”
直到1998年,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父亲和母亲又爆发了激烈的争吵。
这一次,母亲和庞秀玉逃出了家门,再也没有回去。
一个月后,父母便离婚了。
为了谋生,庞秀玉只能去饭店找了一份服务员的工作。
并认识了一个比她大16岁的男人。
这个男人闯进了庞秀玉的生活,对她嘘寒问暖,说要供她上大学,给她买书,圆她的文学梦。
或许是因为从小缺少父爱,天真的庞秀玉对这个成熟男人说的话深信不疑。
直到一次吃饭时,被男人灌醉强暴。
失身后,庞秀玉不知所措。
她做出了一个小说里才会上演的举动:手持着菜刀,逼着男人承诺,以后一定会娶她。
男人同意了,租了一套房供庞秀玉母女居住。
就这样,在对男人一无所知的情况下,天真的庞秀玉和男人关门过起了日子。
还先后生了三个孩子。
可很快,男人就厌倦了她。
终于有一天,男人不再上门,抛弃了庞秀玉和她的三个孩子。
当庞秀玉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男人承担抚养费时,这才得知男人早已成家,自己其实是第三者。
一无所有的庞秀玉为了养活三个孩子,只能卖掉自己唯一的财产——母亲离婚分得的房子。
就这样,26岁那一年,曾红极一时的天才少女成了穷困潦倒、居无定所,还拖着三个娃的未婚妈妈。
走投无路的她,决定向报社求助。
可她的诉求,不是找份工作,也不是解决孩子住房、上学的问题,而是再次把希望放在一个能够养她的男人身上。
“我只希望借贵报一角,能找到一个有能力帮我分担养育子女重担的有缘人。”
而她对这个“有缘人”的要求也很简单:
年龄必须是50岁以上。
通过这次征婚,庞秀玉认识了一个大她不少的南方人。
5年里,南方人承担了庞秀玉一家的开支。
而庞秀玉则叫他“老板”,每天像个保姆一样做饭、打扫。
可到了谈婚论嫁的阶段,两人却因为三个孩子的去留问题大吵一架,不欢而散。
回顾庞秀玉的人生,她遇到的男人,身上都隐约可见父亲的影子:
自私、强势,只想索取她年轻的身体和免费的劳动。
最终,又无情地将她抛弃。
一如她的父亲,将她当作成名的工具,却在消耗完她的才华后,一走了之。
《养育女儿》一书中,有一段话我深感赞同:
“当你的女儿长大,你能看到你给她的童年,与如今她拥有的力量和品质之间的关联。”
女儿的未来,就藏在父亲的养育方式里。
悲剧如庞秀玉正在用自己的人生提醒千万父亲,无论何时,都应该牢牢记住这三件事:
父亲的眼界格局,决定了女儿的人生边界
父亲的人生态度,塑造着女儿性格的雏形
“如果从我庞秀玉笔下写出来一些可能会热卖的书,那些作品比我今天我把自己的故事讲出来,我更难接受。”
父亲的家庭角色,藏着女儿未来伴侣的影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