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位卑未曾忘贫穷【征文】
位卑未曾忘贫穷
今年高考,一位河北女生王心仪的一篇《感谢贫穷》成为网络的热议焦点,这是一篇充满奋斗心酸泪水且已结出硕果的美文。文章题旨明确,振聋发聩:“贫穷带来的远不止痛苦、挣扎与迷茫。尽管它狭窄了我的视野,刺伤了我的自尊,甚至间接带走了至亲的生命,但我仍要说,谢谢你,贫穷。”当前网络有一句流行词“贫穷限制了我的想象力”,当然,这是带有调侃味道的语言。相反,王心仪的《感谢贫穷》,道出和悟出了一个农家孩子考生对生活刻骨铭心的感受和对生命意义的深沉思考,引起了我深深的共鸣。
贫穷镌刻着我苦难的故土印记。我的家乡是闽南农村,家族世代务农,我出生后,是闻着故乡泥土的芬芳长大。自打懂事起,记得父辈的兄弟姐妹有五人,另一个三叔听说解放前出生不久即被卖到隔壁乡镇,后来生死不明;伯父五十年代也早已入赘程氏成家,从当时整个家庭的成型结构看出是因贫穷所致。大集体时期,家里人象拉磨的小毛驴,每天总是围着生产队那些田地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靠种地来记着几个工分,每隔一段时间,生产队就按工分数分配口粮。因为我们家里孩子多,父亲、叔叔身体不好,没有办法多挣工分,口粮分的不多,总是不够吃。那时天真,总盼着春节早点到来,因为只有盼来春节,生产队才会杀猪,分得一点鲜肉,开心过节。1980年底我当兵那时,家庭主食就是地瓜稀粥,每餐每人只有一块,如果柴火过旺不慎煮烂一块,当餐就有一人没得吃了,只能喝稀粥了;配的是腌菜、豆酱汤、酱油,鱼肉鲜见。
贫穷“甚至间接带走了至亲的生命”,我对此深有同感,可谓刻骨铭心。我上军校的当年,父亲身患食管癌,到福州红十字医院诊治,医生说需要动三根胸肋实施外科手术,还未知效果如何,父亲当时就不同意手术治疗了。我们是农民家庭,没有任何存款,无法为父亲进行手术和治疗,第二年,父亲就病逝了。这是我一生无法抹平的心灵创伤,痛彻心扉,今天依然让我泪流满面!假如当年我们有钱,父亲的身体通过手术治疗可能会好转,或者多活几年,弟弟妹妹的学业和人生命运可能与现在完全不同,会更上一个层面。贫穷,确实给人带来了痛苦、挣扎和迷茫。
贫穷使我对农村怀有一种天然情愫。作为农民子弟,我时刻牢记自己的根在农村,家乡给了我欢乐,给予我艰苦的磨砺。我从小就参加农活,插秧、割稻、车水、拉板车等,都有一手能力。每天上学前放学后,挑水、做饭、养牛猪羊鸡鸭兔,是必不可少的内容,就像晚上必须完成的学堂作业一样,因为父母和妹妹们忙着去生产队干活了。少年时贪眠,夏天凌晨犯困,冬天寒冷,我每天凌晨起得早,提着粪筐到野外拾粪,收拢一周后集中交到生产队,以帮助家里累积工分,有时很早就起床帮父亲推板车运石头到公社建筑工地,匆匆返家吃早饭再上学,日复一日,直至以后上了高中和后来当兵了,这些“课目”才逐渐减少仍至消失,贫穷的孩子早当家,四个妹妹、一个弟弟小时候都是我带的。现在偶尔回乡,每当看到有些乡亲因各种原因仍徘徊在贫困处境,我的内心不可名状。我没有能力慷概解囊、济困解贫,心中空有一轮明月。“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古人已有如此情怀,我也只是多了一份乡愁而已。
贫穷成为我坚强奋进的不竭动力。1980年10月26日,我与几位高中同学一道,踏进了军营。到了营地已是午休时间,部队第一餐是连队中午的剩饭配萝卜干。记得有一位同批抵达的大城市战友敲着碗表示不满;而我,吃了两大碗,就心满意足回排房整理内务。1981年5月份,我参加了预提骨干集训,那时的伙食实在不好,天天是豆芽、萝卜和洋地瓜(当地叫法),几乎见不到肉片,适逢夏天,训练量大,战友们意见很大,开饭时整个饭堂叽叽喳喳不绝,队长很无奈,天天中午拿着小喇叭吹紧急集合哨,把部队疏散到排房后面山坡,以惩戒吃饭时说话的同志,而我对那样的伙食毫无抱怨。9月底,我回到了九连。10月份,我调到了团司令部机关。团机关伙食相对好些,那年,我胖了不少,工作虽然忙碌,但觉得精神世界很充实。我担任团司令部文书兼打字员,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积极主动协助炊事班养猪种菜、买米面和打扫卫生,认真完成好领导交办的各项工作。1982年12月6日,我光荣地加入了党组织。1983年6月,已是当兵第三年,我初次参加了军校考试,师政治部干部科给了我一个解放军“郑州测绘学院航空测量”专业报考,因录取分数太高最后落选了。面临着退伍与留队的抉择,我征求家里人意见,父母表示由我自己决定,在单位首长的鼓励和挽留下,我选择了留队继续服役。1984年6月,我考进了另一所军队院校,实现了夙愿。
我感激人民军队的哺育,难忘当年那些首长的关心,也要感谢贫穷!因为是世代贫穷的农家环境,熏陶和磨砺了我积极上进的品德和能力,使我不计得失,不贪安逸,乐于奉献。“穷则思变”,有着深蕴的寓意。二十年的军旅生涯,我懂得了什么叫自立,怎样自尊自爱。我珍爱富裕,珍惜幸福,也珍视贫穷。
贫穷是我精神世界富有的营养。我家祖祖辈辈是农民,除了父亲和我两人当过兵外,大部分家人一辈子困在农村,如今,虽说晚辈们已陆续走出家门、融入社会,但我家农民的基因没有变,农家淳朴的性格没有变。我从小忍饥挨饿,缺吃少穿,父母忙于种地,没有更多精力顾及我和弟妹们。我有一部分时间是与奶奶和叔叔为伴,分享着她(他)们对我的抚爱。七十、八十年代,农村还很穷,我没有什么零钱买学杂品,母亲的婶婶和堂弟经常会从自己干瘪的口袋里掏出几元钱给我,这些钱我只会用于购买所需的学习用品,有时候肚饿嘴馋,也丝毫不敢花在买零食上,亲戚们都是一样生活在贫困线上。至今,我仍然念念不忘当年婶婆和叔叔的一片恩情,并将长辈们的慈爱作为激励自己立志读书、纯朴孝顺的动力。县城离我家十公里远,在我的印象里,十七岁之前,我只到过县城三次,第一次是小时被父亲带去医院看病,第二次是参加高考时住在县城同学家里,第三次是高中毕业时身为班长,代表同学去买一盘塑料花作为纪念品送班主任王老师。走出校门三十八年了,记忆未能泯灭。
我读高中时,没有住校,住校需要开支,也帮不了家务,中午在学校的午餐是一小块地瓜和一小把大米蒸饭,没有汤喝,有时甚至连开水也喝不上,只算勉强吃饱,下午放学后和同学们打一场篮球,回家后已是饥肠辘辘了。当年高考落榜,我就邀约几个同学一道报名应征,因为高中复读还需要学费,觉得金榜题名离我非常遥远。童年的需求是天真的,少年的梦想是纯真的。生活既多姿多彩,有时也无可奈何。贫穷,真的狭窄了人的视野,刺伤了人的自尊。
物质上的富足固然重要,精神上的富有不可或缺。父亲是1955年入伍的第一批义务兵,我们家庭一直贫穷,没有高楼,没有存款,没有富裕的家业背景,唯有两代父子兵,受过党和军队的培养教育,也算精神世界不贫穷。贫穷,它教会了我们勤勉、忠贞、诚实、友善和顽强。今天,改革开放强国富民,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国家的精准扶贫政策成效凸显,王心仪式的贫穷学子正在逐步得到解困帮扶。作为大社会的一份子,每个人在享受安逸的同时,要多一份理解,多一份责任和奉献,勿忘有人为何要感谢贫穷。但愿,自此少有或没有这样的文章引起网红热议。
这是我的感触和领悟,也是我写作的初衷与期盼。
2018年10月17日
插图/网络
本平台第一本散文精品集,2018年8月全国公开发行,每册定价人民币68元。联系人:琅琅,微信号LANG2672;电话18201110689
作者简介
胡建国,福建惠安人,现就职于厦门市某行政机关,文学爱好者。习作散见于《冬歌文苑》《思与远方》《水兵文学》《军旅原创文学》《新时代文学》等平台。
长|按|二|维|码|关|注
用诗和远方,陪你一路成长
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冬歌文苑工作室
主 编:冬 歌
执行主编:蔡泗明
责任编辑:吴秀明
邮箱183074113@qq.com
征 稿
征稿要求:散文、杂文、小说、诗歌等,一般在四千字以内。必须原创,必须首发,欢迎自带插图和配乐,15天内未收到用稿信息的可转投其它自媒体。文责自负。
稿件请用word附件形式发至:183074113@qq.com,并注明姓名、笔名、微信号、作者简介及照片。从即日起,给作者发放稿酬,文章刊出一周后通过微信发放,请加主编微信hyd196711。稿费全部来自赞赏,20元以上(含)的80%发给作者本人,其余留为平台维护。七天内阅读量超过一千的,另奖励20元;超过两千的奖励50元。
原创作品在本公众号刊发后,视为作者自动授权,本公众号有权择优稿件汇集公开出版。其他网络平台转载本公众号作品,需注明出处,否则,视为侵权。
关于贫穷的征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