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语说:“九疑”究竟是怎么来的?
说到九疑,大家都会想到元结的《九疑山图记》中所说的话:“九疑山方二千余里,四州各近一隅。世称九峰相似,望而疑之,谓之九疑。”元结先生之九疑说,早已被八十余万宁远人接受,也被更多关注九疑、热爱九疑的赤子们所知悉。
然而,笔者却对这一说法产生了怀疑:“九疑”应该起源于“九黎”一词。
九黎是中国上古传说中的一个族群,又称"黎"。九黎在远古时代是一个部落联盟,民族集合,并不是作为一个单薄的民族个体存在。居住并发展于黄河中下游一带。为中国较早进入农业时代的族群。最早提及九黎的现存文献是《国语》(《左氏春秋》):"九黎乱德,民神杂糅,不可方物"。
九黎有九个部落,每个部落有九个氏族,以蚩尤为首,共八十一个兄弟,都是酋长,蚩尤是大酋长。他们信奉巫教,杂拜鬼神,并编有刑法。后来炎帝与黄帝结盟,与蚩尤在涿鹿大战,蚩尤以失败告终。
他们信奉巫教,杂拜鬼神。掌握文化的人称为"巫",能用铜或者竹木制造兵器,善射,有刑法。这些文化对于后来的华夏族有深刻的影响。有人认为五刑即由此而来。
九黎势力很大,上古传说中三皇五帝中的天皇伏羲、地皇女娲、人皇神农皆从东夷九黎出。后羿、帝俊、羲和等神话体系亦出自东夷九黎。
黄帝与蚩尤在涿鹿大战,而以九黎的失败告终。九黎经过长期斗争,一部分留在北方,建立了黎国,后来灭于周朝(西伯勘黎);一部分参加了黄炎部落联盟,可能即'黎民', 逐渐融合于华夏族;另一部分退回到南方江汉流域,建立了三苗部落联盟。
原始社会晚期,舜继尧位,成为部落联盟首领。三苗部落联盟逐渐南移于江、汉一带,发展迅速,日益强大,常和舜领导的部落联盟发生冲突。舜遂率本部落联盟进攻三苗。经过激烈作战,将三苗击败。为防再发生冲突,又把三苗迁徙到偏远的三危(今甘肃敦煌东南,还有今四川、云南等说)。但其相当部分退至南方地区。从这里看,是舜帝把九疑之族赶到了江南,当时如何称他们为好呢?江该称“江南九黎”比较妙!因为这里当时属荒服,没有名称,不称南迁那支九黎那支为“江南九黎”又怎么称呼法呢?
后来,舜禅位禹,舜帝的权力逐渐被边缘化。舜帝便从洞庭湖开始顺湘江而下南巡,结果:“(舜)南巡狩,崩于苍梧之野,葬于江南九疑,是为零陵。”如果司马迁把“葬于江南九疑”写成“葬于江南九黎”的话,我想也就不会有“九峰相似,望而疑之,谓之九疑"之说诞生了。
其实,我们的《永州府志》是支持笔者这一说的(请见上图)。上图是从康熙《永州府志》中截来的图,颛顼[zhuān xū](约公元前2514年——约公元前2437年)时代,“革九黎之乱,日月所照莫不臣属,南至交趾(今越南一带),楚地始内属。”
“九疑”与“九黎”在我宁远一带,至今读音相同,故疑“九疑”源于舜帝攻打九黎之后,再来江南巡狩“九黎”之族,而有“九疑”之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