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骨子里的呼吸
骨子里的呼吸
一个角色最大的魅力,应该是演员的表演与小说中主人公的形象形成了无缝的叠影。这,与演员后天的努力有关,但更重要的是二者的骨子里拥有着同样的呼吸。
——题记
谈到骨子里的呼吸,这让我想起了一个人——陈晓旭。
相信大多数人心目中的林黛玉形象,只有一个陈晓旭吧!没错,她的确演得很好,她已然把这个角色融入到自己的骨子里了,并转换为她的呼吸。
我知道,1987年版的《红楼梦》,导演王扶林单单为了选好角色,就花了一年多的时间,为的就是让演员本身的性格与角色相对应,这样演出的角色才会自然,才会更具感染力。或许这个“角色”要求就是演员骨子里的呼吸。
陈晓旭就是当年《红楼梦》剧组中的一名演员。记得当时中央电视台提出要拍摄《红楼梦》的时候,就有人觉得她再合适不过,劝她写自荐信。可陈晓旭很有自尊心,她说:“我才不去演呢!”最后,有朋友用激将法激她,陈晓旭禁不住,才激情满满地给导演王扶林寄去了一封信。信中有一份自荐信和一张照片,以及陈晓旭自己写的两首诗歌。其中有一首叫《小麻雀》,另外一首便是后来火遍大江南北的《柳絮》。当时年仅18岁的陈晓旭并不知道,这一封信彻底改变了她以后的人生。
王导一看到这封信便让陈晓旭立刻到北京。第二天,通过初选的陈晓旭如愿以偿地和王导见面了。当王导和她聊起了《红楼梦》时,陈晓旭以她对《红楼梦》的熟悉程度和张口就来的诗词歌赋,让所有在场的人都吃了一惊。“这个人很不简单呀!”——这是王导对陈晓旭的第一印象。后来王导还称赞陈晓旭有林黛玉的诗人气质、悲剧性格和说话尖刻等特点。陈晓旭不仅熟读《红楼梦》,还会作诗。在80年代读书无用论的“熏陶”下,能有这样一个人才,的确是很了不起的。
为什么王导一看到陈晓旭就觉得她是演林黛玉的料呢?因为陈晓旭身上确实有林黛玉的影子,这就是我想说的骨子里的呼吸,是自带的特质与光芒。
话说《红楼梦》这部著名的世情小说,也不知都被翻拍过多少次了?可为什么偏偏就是1987年版的最受观众欢迎呢?
我们就来说一说2010年翻拍的《红楼梦》吧,整部戏拍下来大概就花了一年的时间,这一版的口碑和网评也确实是比较差的。而1987年版的《红楼梦》单是选拔演员就选了一年多,整部戏拍下来,加上后期制作整整花了五年多的时间。选演员可是个关键啊!
或许,你会说只要装得像些,便不用在乎有没有骨子里的呼吸了。事实并不是这样的,骨子里的呼吸是装不出来的,你可以随意模仿一个人,但我想,如果没有似她(他)一般的呼吸,镜子中的你纵使学到了精髓,也总会差那么一两分吧!
指导老师:蔡泗明
指导老师点评:
一、作者用“骨子里的呼吸”来比喻一个人先天的气质特点,再加上后天有针对性的学习,最终形成了小说内外两个人的叠影,很形象,很有创意。
二、文章通过1987年版的大型古装电视连续剧《红楼梦》与2010年版的《红楼梦》的对比,进一步说明达到“骨子里的呼吸”的境界,是要付出心血和努力的,正所谓“一份耕耘,一份收获”。全文说理很有力度,令人叹服!
插图/作者提供
作者简介:
张梓妍,女,2007年出生,福建云霄人,现就读于云霄实验小学六年级,喜欢音乐,会弹钢琴,热爱文学。
长|按|二|维|码|关|注
用诗和远方,陪你一路成长
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冬歌文苑工作室
名誉顾问:戢觉佑 李品刚
文学顾问:周庆荣 王树宾 白锦刚
法律顾问: 王 鹏
总编:琅 琅
副总:蔡泗明 倪宝元
编审:孟芹玲 何爱红 孔秋莉
主编:石 瑛 赵春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