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评论||千古文章意为高

千古文章意为高

——浅说如何突出文章的主题

张达富||江苏

我们写文章总是要告诉人们要表达的主题,就是说你写文章目的是什么,有什么意义,为什么要这样写。下笔之前就应该有一个全盘考虑,说句文雅的话,就是精心设计。所谓意在笔先,是说下笔之前,主题已经设定好,不是说“意犹帅也”吗?主题确定后,根据主题表达的需要进行谋篇布局,选材、剪裁,不是什么题材都能选进文章的。

好的文章都是经过一番精心构思的,是作者智慧的体现,也表现了作者驾驭全篇的能力。同样一个主题,不同的作者会有不同的表达。我们都知道在悼念周总理的众多文章中,被人们普遍认同的篇章,称得上优秀的,我认为柯岩的《周总理,你在哪里?》是一篇上乘之作。运用第二人称和呼告的手法:周总理,你在哪里?我们对着大地、高山、河流喊,大地、高山、河流回答,“他刚离去,他刚离去!”构思独特,情感真挚,表达了亿万民众对总理的爱戴,人民总理爱人民,人民总理人民爱的主题是多么鲜明!李瑛的《一月的哀思》,则是抓住周总理灵车经过天安门,百万群众送别周总理的这个瞬间进行构思,“车队像一条河,缓缓地流在深冬的夜里... ...”反复出现,形成了全诗的主旋律,把人民群众对周总理的悼念之情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读者一看就明白这首长诗要表达的主题。这说明文章主题是否突出,与作者选择的表现手法密切相关。

诗歌是这样,散文也是如此。大文豪鲁迅去世后,纪念鲁迅的文章浩如烟海,给人们印象最深的是阿累的《一面》,记述一段亲身经历,从一件小事的记述中体现鲁迅先生的伟大。其最大的特点是运用了雕刻家那种细腻的笔触,多方位、多角度地刻画鲁迅的崇高形象,艺术地再现鲁迅的音容笑貌,使读者有亲切贴近之感。作者抓住“瘦”,反复着墨深沉地表现了鲁迅把整个生命献给革命事业的崇高品质和顽强意志,所以在同类作品中胜出。唐弢的《锁忆》开头引用鲁迅的两句诗:“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总领全文,接下来从“横眉冷对”和“俯首甘为”两个方面叙述七个掌故,都是生活的小事,生动地表现了鲁迅先生的伟大人格,表达了作者对鲁迅先生的崇敬之情。可见,文章主题是否鲜明,关乎选择什么样的题材,并不是说,只有惊天动地的材料才能表达鲜明的主题,相反,那些生活中一般人不经意的细节,却更能表现作者的写作意图,表达鲜明的主题。

在古代抒情散文中,称得上名篇的有韩愈的《祭十二郎文》,袁枚的《祭妹文》和归有光的《项脊轩记》。三篇文章共同点是细节描写,生动感人。《祭十二郎文》叙述与侄儿十二郎的情感,叔侄情深,情同手足,回忆往事,令人动容,叙述过程中饱含深情加上作者的深挚委婉地抒情,怀念十二郎,表达叔侄情深这个主题让人过目不忘,印象深刻。袁枚的《祭妹文》更是如泣如诉,兄妹感情真切,叙述与妹妹一同捉蟋蟀的情景如在目前,妹妹临终未能见上最后一面,感人肺腑。当他心急如焚赶到家时,妹妹已经离世,可是一眼未闭,身体尚有余温,猜想妹妹一定忍死等我,那痛失亲人的情感,至今读来令人肝肠寸断。归有光的《项脊轩记》叙述祖母对我的关爱,祖母拿着“朝笏板”对我说这是“吾祖太常公所用,他日汝可用之。”临别轻轻地掩上门,一边自言自语说,“吾家读书久不效,此儿或可待也。”一个动作,几句絮语,生动地传达出祖母对孙辈的疼爱。如今祖母已经过世,可是自己仍然功名未就,想到祖母的期望,“令人长号不自禁。”用现在的话说就是要哭上好几天。从这三篇古文中。我们可获得这样的知识,文章主题的表达,还要靠作者适时地点题,通过议论抒情来凸显主题。

鉴于以上三个方面内容,下面我想着重说说如何突显文章的主题。

首先,精心选取典型材料,把握细节,反映作品的主题。

文章的内容要充实,表现的主题才能深刻。材料是文章的血肉,主题是文章的灵魂,结构是文章的骨架。有的文章以选材胜,同样的材料经过作者的精心剪裁,表达的主题就鲜明深刻。

同类题材的文章,总有高下之分,你写的文章在哪方面胜人一筹?如何表达主题,就是对作者的一种考验。写乡情、乡愁的文章很多,但主题表达深刻的并不多,能够做到宏大叙事,表达深刻主题的更是凤毛麟角。黄玉东《一条河的念想》,比较详尽地叙述了儿时家乡那条“闸河”留给作者的美好记忆。围绕着“闸河”精心选择了生活细节,从春夏秋冬,按照时序来组织安排材料,显得脉络清晰,文章思路一清如水。其中不乏生动的细节描写,兄弟抬水的细节,真实地写出了兄弟别样情;玩伴躺在牛背上的画面,很有诗意,让人联想到古诗文中的“牧童”形象,同时表现出人与自然的和谐,虽然有促狭鬼的捣蛋,使人仰牛翻,并不影响情感的表达,那是儿童的顽劣,一种调皮,一种情趣。提(di)茅荌的描写,花了很多笔墨,比较详尽地叙述了提茅荌的过程,真实地再现了那时的生活情景,虽然贫困,可是儿童的天性乐在其中。同龄的人特别是出身农村的人都有这样的经历,读到这样的文字,能唤起一代人的记忆,引起共鸣。夏夜乘凉的情景,简直就是一幅农村风俗画,妇女敞开胸怀,当众喂奶的情景,那些可爱的乡民们淳朴、善良的本性,共同谱写了农耕时代田园牧歌式的美好,让人流连往返。冬天兴修水利,整治闸河淤积的河泥,再现了那一代农民的辛苦,生动地描绘出“群情激昂,热火朝天”的劳动场面,经过奋战“一条干净、崭新的闸河,出现在人们的眼前。”

如果仅仅表达对童年时的美好记忆,还是不够的。作者高明的地方也许是高出一般人的地方是文章最后,面对失去往日生机的闸河,失去的儿时的人和事,作者怅然若失。“如今村里已经不养牛了,河滩上的枯草层层叠叠;守闸的蒋大爹过世多年,闸楼破旧不堪;河床里淤积了很多泥,浅浅的有点发绿的河水,漂满塑料袋等白色垃圾;河堤上坑坑洼洼,似乎多年没人踩踏了。”这与对面的工厂的描写形成对照,虽然未着笔描写工厂,只是写一条看门的狗,但还是让读者想到现代化的发展带来的负面效应。这一段文字深化了主题,使得前面的叙述归结到记忆中的闸河及发生在闸河岸边的人和事,都已成为过往,将文章推向一个高度。那些记忆中的美好已经成为历史,是烙在作者心灵深处挥之不去的美好记忆。随着城市化的进程,工业文明逐渐取代了农耕文明,这样一来文章的容量大,文章的主题深刻。这篇散文宏大叙事,反映了一个时代的变迁,农耕文明的失去,令人怅惘、遗憾。但我们知道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这是不以人的情感意志为转移的历史的必然规律。表现的主题由个人层面上升到时代的层面,文章的意义就带有普遍性,主题深刻而高远。

读《一条河的念想》使我想起了这一类散文,反映农耕文明的消失,带给人们的迷惘、遗憾。比如汤世杰的《一幅烟雨牛鹭图》,文中写到一头水牛在田地里,遭雨淋,“现在它只能一动不动,一任烟雨把它淋的透湿,护身的短毛贴在身上,看上去比裸体更像裸体。雨顺着老牛的脊背直往下淌,头、角、嘴,牛轭,滚圆的肚子,都在滴水,耷拉着尾巴竟像一根水管,水流成线。”“一群白鹭通过细长的脚爪伸出来,像飞机降落前放下起落架。那只胆大些竟在牛背落下,单腿而立,引颈而望,活像个临时风向标。然后开始走动,好似淑女迈着优雅的碎步,在牛背上从尾部踱到双角之间然后再次返回,或许在它眼里的牛背根本不是牛背,怎么走都是一条宽敞的步行街。”营造出朦胧的诗意氛围,抒写了农耕生活的自然和谐之美,面对行将失去的农耕文明,抒发了作者迷惘的情思。现在这景象很难再有,水牛消失了,农田也逐渐沦为工业发展基地,怎不叫人无限怅惘。文章最后是这样结束全文的:“我忘情地凝神,仿佛怕它转眼终会消失,就像它所象征的那种生存方式终将消失一样。拍一张照片吧,用目光把它留存心中。”虽然文字不长,表达了作者对农耕文明的留恋、向往,但作者很理智地表明,留恋归留恋,失去的还是要失去,因为人类就是在不断地失去中向前发展的。我们谁也不会愿意回到那刀耕火种,人拉肩扛的年代。

如何突显主题,不仅要有具体的细节描写,描写过程还要流露出带有倾向性的情感态度,让读者明白你这些细节描写是为了反映什么内容,突出什么主题。好的文章从来不搞隐晦、曲折,而是让读者通读以后则明白你的用心,你要表现的主题。

其次,运用技巧,选择表达方式,反映作品的主题。

主题的表达,需要运用一定的表达方式,如何结构全篇,选择什么样的行文方式,都要为表达主题服务。比如运用象征手法,揭示所要表达的主题,在以物为题的散文类文章中尤为常见;设计线索,也是组织材料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式。

马达的《翠绿长青老山兰》,从题目看就知道作者真的很会写文章。看题目读者就会明白作者的写作用心,绝不是单单写老山兰的品性。老山兰是全文的线索,通过题目读者能猜想到他的行文思路和所要表达的主题。这类文章,以“物”为题,大多是以物为线索,组织材料,就像一线串珠将满地散乱的珍珠穿起,使文章结构严谨,主题集中,读者读了一系列这类文章就会得出写文章的一般规律,悟出写作道理。像《翠绿长青老山兰》这篇散文,介绍老山兰的特点;“老山兰就是这样一棵小草,叶子长长的,绿绿的,根须扎在荆棘遍野的石山上,不惧风雨,不争宠爱,给点阳光就生长、就灿烂。它很少索取,只求奉献,拼尽气力,为大自然增一抹绿,添一株兰。”作者将老山兰的特点,作了精心的描绘,然后联系到参加自卫反击战的战士像老山兰一样,具有顽强、执着、不畏艰难的特点。再联系当下全国上下众志城,抗击新冠病毒的广大医务工作者,同样具有自卫反击战的战士的特点,不畏艰难,敢于奉献,英勇牺牲的精神,是新时代的英雄。文章内容丰富,具有了现实意义。值得称道的是作者开头点明题目,朋友的微信告诉自己盆栽的老山兰成活的话,要给作者送过来。自然引出作者关于老山兰的回忆,回忆起和战友一起故地重游,发现老山兰,然后回忆多年前那场对越自卫反击战,再次写到老山兰,最后联想到现今的抗击病毒的白衣天使,具有老山兰的特质。在英雄这一层面上把抗击侵略者的英雄和抗击疫情的英雄联系起来,而二者都具有老山兰的特点,文中三次点题,这符合写作规律,也是凸显文章主题的一种最好不过的方法。赞颂老山兰的真正目的是歌颂像老山兰一样的英雄。

同样,著名学者梁衡的《万里长城一红柳》,题目是“红柳”,显然作者的目的是赞颂像红柳一样的老刘等志愿者。在万里长城这样的环境里,红柳默默无闻,耐得住寂寞,不求闻达,甘于奉献,这哪里是植物的特点,读者心知肚明,作者的写作重点是由物及人,重点写老刘等志愿者多年如一日,坚守长城脚下,捡拾废旧的城墙砖,修复了一段坚固的长城。试想,红柳的特点不就是老刘等人的精神写照吗?这样的文章主题不是一目了然吗?

《甘森的西红柿》一文,借西红柿赞扬甘森石油人的伟大精神和崇高品德。文末写道“我得说,那是我迄今吃过的味道最美的西红柿。”西红柿是甘森石油人在荒漠中种植出来的果蔬,特别而珍贵,显示了石油人的辛勤劳动和甜美生活。

这启示着我们,写文章,特别是散文类的文章,设计线索组织安排材料,能使主题突出鲜明,也需要用一定的技巧凸显文章的主题。

再次,设计关键词、句凸显内容,行文中要适当点明主题。

高明的作者,从来不故作高深,让读者云里雾里的,摸不着头脑。作者的观点情感态度,通过设计关键词、句,明白无误地告诉读者你写的主题是什么,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上面提到的《翠绿长青老山兰》的作者深谙写作之道,看似信手拟来的材料,因为作者对老山兰的特点进行描绘,那突出老山兰特点的关键词、句,当然让读者明白他要表达的主题。

读了好几篇袁福成的散文,印象较深的有《老屋之殇》,题目就有明显的情感色彩。好的文章,看题目就能让读者领悟到文章的主题,行文思路,甚至会联想到运用到哪些材料。《老屋之殇》,写了老屋的变迁,但情感始终不变,因为拆迁,老屋面临被毁的命运,写出了现代人的念旧、怀旧情感,通过老屋这个载体,抒发了老屋承载的是几代人的情感。作者非常巧妙地把城市的发展和农村的发展,互为映衬,内容丰富,也反映了时代变迁,人们的美好情感依然留在那老屋。文中多处运用对比的手法,农村发展与城市发展的对比,老屋今昔对比,我与其他拆迁户的对比,情感细腻,真实,有现实感。文中多处直抒胸臆,使文章主题更加突出。“我常想,人们留恋老屋,一定是留恋屋里屋外的亲情、友情。其实,家无论搬到哪里,屋内的亲情都在,屋外邻里间的友情却无法带走。”“只是这两年全面推进新农村建设,将十里八村的农民全部集中到集镇所在地周边居住,让农民过上居民和农民的两栖生活。生活在镇郊。种地在老家。”真实地反映了新时代农村发展的大好图景。如此说来,老屋不单单是承载亲情而是见证了时代发展,文章的主题上升到时代发展的层面,表现现代都市人和农村人的情感联系。抒发的就不是“小我”之情,老屋承载的也不是一家几代人的情感,而是承载了时代的风雨历程,是时代发展的缩影。这样主题就深刻,具有普遍的现实意义。

读《老屋之殇》,让我想起了另一篇散文《祖屋》。作者同样叙写了老屋寄托的亲情。文章最后写道:“现在,站在已无往日印迹的祖屋的院子里,思绪飞扬。一阵从岁月深处的角落里吹来的风,抚着我的耳朵,轻轻告诉我‘她也经常思念过去。’”“她”既指老屋,也指作者,祖屋和人的情感融为一体,表达了文章的主题。

一般来说,文章是否成功,关键是主题是否突出。无论用什么手法,都要明明白白,告诉读者你要表达的思想情感,只有读者读懂你的用心,你的文章才算成功的,才能拥有广泛的读者,也才能产生一定的阅读效应。

插图/网络

作家简介

张达富,江苏省作家协会会员.江苏省高中语文特级教师。在《中国教师报》《教师报》《江苏教育报》等报刊发表散文二百多篇。作品大多抒写亲情、人生感悟,为学生示范作文,形成了亲和、平实的文风。散文《教书的日子》(团结出版社出版)《不是为了告别的追忆》(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

长|按|二|维|码|关|注

用诗和远方,陪你一路成长

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冬歌文苑工作室

名誉顾问:戢觉佑 李品刚

文学顾问:周庆荣 王树宾 白锦刚

法律顾问:王   鹏

总编:琅  琅

副总编:蔡泗明  倪宝元

监制:陈俊泽

编审:孟芹玲  何爱红

主编:孔秋莉  梁会娟   孙  丝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