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批国保--史迹建筑(14)
本篇要目:
************************************
1741.怀远教会建筑旧址
1903年、1909年 安徽省蚌埠市怀远县
1742.王稼祥故居
1906年 安徽省宣城市泾县
1743.圣雅各中学旧址
1910~1936年 安徽省芜湖市镜湖区
1744.岩寺新四军军部旧址
1938年 安徽省黄山市徽州区
1745.侵华日军淮南罪证遗址
1938~1943年 安徽省淮南市大通区
1746.陈独秀墓
1947年 安徽省安庆市大观区
1747.安徽省博物馆陈列展览大楼
1956年 安徽省合肥市庐阳区
1748.亭江炮台
清 福建省福州市马尾区
1749.林则徐宅与祠
清 福建省福州市鼓楼区
1750.福建戍守台湾将士墓群
清 福建省宁德市福鼎市,福州市马尾区,漳州市东山县
*****************************
1741.怀远教会建筑旧址
怀远教会建筑旧址,位于安徽省怀远一中内,墙体灰墙、红圈、白色凸缝,色彩对比强烈,墙体施工精道,窗台、窗口欧式方块型,饰有花岗岩浅浮雕雕花。室内门门相通,楼梯、木地板花纹起边,线条粗犷,体现西方建筑特征。屋面布瓦飞檐,木石结构地下室,体现了中国古代建筑特色。怀远教会建筑是围绕“人”这个主题,是把西方建筑美学和东方建筑美学,实用性和艺术性结合的建筑典范,具有重要的历史、科学、艺术价值。
怀远教会建筑旧址位于怀远县衙后街西门岗。怀远教会建筑旧址是指由美国基督教长老会分别于1903年和1909年创办的含美学校,以及民望医院、民康医院3处教会建筑旧址。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美国基督教长老会牧师柯德义来怀远传教,在怀远衙后街北侧创办含美学校。教会学校是学子读书的地方。现存西式建筑小西楼、中楼2栋、中式建筑花厅1栋,均为光绪二十九年建造。小西楼是美籍校长柯德义办公住宿之所,中楼为学生教室,花厅是接待厅。
花厅
清宣统元年(1909年),美国基督教长老会牧师罗路南之父维廉先生,在衙后街西门岗南侧创办民望医院、民康医院。分东西两部分,有天桥可通。民望、民康医院现存楼房7栋,西式建筑,均为宣统元年建造。新中国成立后,原含美学校古楼群为怀远一中所有。民望、民康医院古楼建筑群1949年12月至1952年为上海东南医学院教学,办公楼。1952年东南医学院迁合肥后,为安徽水利电力学校使用。2000年安徽水利电力学校迁往合肥后,其建筑群归怀远一中所有。为保护和利用好古建筑群,1999年以来,怀远一中按照修旧如旧,保持原貌的原则,对该建筑群进行了保护性抢修维护,现已修复8栋。
花厅建于光绪二十九年,坐北朝南,面阔三间,周以回廊。明间隔扇,次间槛窗。檐间为通透短窗。整个建筑完全是中式风貌,反映了传教士融入当地的信念。花厅原为接待厅,格心和裙板刻划传统吉祥花鸟图案。花厅之北,立一尊至圣先师孔子像,系怀远一中六六届高三(乙)班师生赠予母校。
小西楼建于光绪二十九年,为柯德义牧师兼含美学校校长办公、住宿之所。南立面前绿树覆盖,立高仲翔先生头像。系1964届部分校友立。先生系原怀远中学教导主任,1917年生,毕业于南京金陵大学,是怀远中学的实际创始人之一,长期担任教务副主任,文革中遭受迫害,不幸于1972年11月患脑血栓病逝,终年55岁。
小西楼
小西楼坐西朝东,位于花厅西北角。是典雅的西洋布局。东南角为带廊柱的阳台,西北伸出一间,虚实相间。东立面南部,上部二层,下有地下一层。层间以枭混线脚分割。北立面,西北伸出一间。可以想见平面为曲尺形。山面朝前,烟囱伸出屋顶。檐角发戗,上有脊兽。完全是中式的表达。墙身圆窗,四边为喜鹊登梅图案。西北角室外梯当为后置。
迎曦楼,青砖黑瓦,飞檐翘角。划出美妙的天际线。建于清宣统元年,供医生住宿和办公之用。迎曦楼坐西朝东,上部二层,前有盔顶门廊。歇山屋顶,点缀老虎窗和烟囱。立面清丽明快。砖砌圆柱,托住屋檐,垂脊为亮花筒。老虎窗上覆黑瓦,亮花筒脊。正门:迎晨曦收东来紫气,送夕照逐西去白驹。门楣为石条砌制的过梁,下有雕花雀替。室内木梯,现为怀远一中教务处。迎曦楼南立面,前有二层廊柱。迎曦楼远景,北面现代体量的仿古建筑是濯璞堂。迎曦楼西面,有一座矮山,山前有含美亭,淮西苑,似巨龙傍山,亭载校史概况,苑列学子名迹。
悦杏斋
悦杏斋
知桂轩
知桂轩
知桂轩
中楼
中楼,坐北朝南。中式屋顶,西式墙体。光绪二十九年建。中间三间前有砖砌廊柱,通过五级垂带踏跺登临。原是含美学校的教室所在。中楼计二层,有地下室。东北立面。北立面中间三间设廊柱,木楼梯安置在走廊上。西北立面。东西两侧是深远的砖墙,中间是连廊,屋顶为歇山式。北立面中间多出两根立柱,是为了承托楼梯梯段板的载荷。廊上楼梯,木门区隔。
中楼
中楼南,草木繁茂,是一块弧形石碑,上书“怀远一中赋”。曰:荆楚巍巍,涡淮汤汤,华夏文明,于兹发祥。赋从怀远的地理形胜发韧,以铺陈比兴的手法写就。学校始于柯德义牧师的含美学校,赋中忠实写道:光绪廿九,柯公东度,览此物态,肇创含美。虽假传教布道之名,实开近代教育绪业。关于校园内遗留的教会建筑,赋中描述道:美哉,怀远一中!得天地造化,荟人文杰构。此地有画栋雕梁,成鬼斧神工。
原民望医院1号楼
原民望医院2号楼
原民望医院3号楼
原民望医院4号楼
原民望医院住院部
原民望医院住院部
2013年3月5日,由国务院公布怀远教会建筑旧址为全国第七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1742.王稼祥故居
王稼祥故居纪念馆位于泾县西南48公里处的厚岸。王稼祥故居坐北朝南,一进三间,砖木结构,是一幢具有皖南地方特色的徽派民居建筑,由八字院门、大院、正厅,厢房、门屋及厨房等组成,建筑面积约300平方米。正屋大理石门坊,青石嵌方上镌刻王震同志题写的“王稼祥故居”。
整个展厅分为6个部分:第一部分是风华年代,第二部分是忠诚战士,第三部分是三大贡献,第四部分是卓越领导,第五部分是杰出外交,第六部分是永远的缅怀。生平陈列展展现了王稼祥同志为党、国家、人民的利益呕心沥血、鞠躬尽瘁的光辉一生,体现了一名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的高尚情操和丰功伟绩。历任馆长:查全炳、杨小俭。
纪念馆由序厅、展厅和游客中心3部分组成,宽敞的后庭院浑然与王稼祥故居连成一体。序厅迎面台座上矗立着王稼祥青年时代的纪念雕像,背景线刻浮雕揭示了革命家一生走过的风云变幻、艰难险阻的革命里程。左右列置的四块将军红石碑,镌刻了稼祥青少年时代给乡亲好友的书信原文节录,闪烁着革命家早期已有的进步思想。序厅右侧的陈列室,以《永远的稼祥》为陈列标题,展示王稼祥同志生平,分为:风华年代、革命岁月(上)、革命岁月(下)、杰出外交和永远缅怀5个部分,通过200余张历史照片和百余件珍贵文物,配合精致的模型、景观等辅助展品,全面展现和回顾了革命家辉煌的战斗一生。展厅出口庭院安置着王稼祥晚年平身铜像。静谧的庭院旁便是王稼祥故居。
2013年3月5日,由国务院公布王稼祥故居为全国第七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1743.圣雅各中学旧址
圣雅各中学旧址位于芜湖市新芜区十一中学校内。圣雅各中学是中华圣公会利用清政府庚子赔款所办的学校,也是圣雅各教堂附设的教会学校。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中华圣公会在芜湖洋街(华盛街)创办学校,初名广益学堂。1910年,美籍瑞典人卢义德在狮子山上建起了圣雅各中学高中部,同年5月竣工,9月招生,卢义德任第一任校长。学校的课程第一注重圣经课,通过圣经课可吸收学生入教。第二注重英文课,所有学生毕业时,英文课成绩优异者可保送到洋行、海关、邮电等部门工作。后来,在校学生日渐增多,单高中部每年可达三、四百人。学校校规极其严格,学生一律住宿,无论课堂、课外,服装一律整齐。
学校前身为广益学堂,后易名圣雅阁中学。这是一所教会学校,1899年由美藉瑞典人卢义德创办。1959年定名为芜湖市第十一中学。“文革”期间改名延安中学,1972年复名芜湖市第十一中学。2002年6月增挂安徽师范大学附属外国语学校校牌。2011年12月7日,圣雅各中学修缮工程顺利通过验收。此次维修主要是对建筑屋顶、外立面以及部分腐朽的木楼板进行修缮。圣雅各中学位居芜湖市区狮子山山顶,现为芜湖市第十一中学办公楼和教学楼。共有三幢单体建筑,总体上气势恢宏,整齐严谨,展示出对称、均衡的设计技巧。
在120年的雕琢与磨砺中,学校成为扬子江畔一颗璀璨的明珠。这里曾涌现出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杰出的共产主义战士王稼祥;老一辈革命家和志士仁人李克农、阿英、宫乔岩、任重;党的优秀儿女任佩芬、梅光英、吴保萼、张图漠;知名学者许原玉、蔡孝高、陈玉祥、娄洪、张明尧、卜英勇、柏龙华……
绿树掩映丛中的一幢五层西式楼房,是该校百年沧桑标志。伫立楼上,居高临下,可以看到滔滔长江和校园美景。这座楼房是1910年建造的“圣雅阁学堂”,现为学校办公大楼,被列为芜湖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楼的两侧分别是“义德楼”和“经芳堂”。“经芳堂”又名“一九三六堂”,于1936年由李鸿章之子李经芳捐资建造,现为学校多媒体教室。“义德楼”是为纪念“广益学堂”创办者——美藉瑞典人卢义德而建造的。王稼祥曾于1924年~1925年读书于此,亦称“王稼祥读书处”。学校共有教学楼五座,理化生实验楼和微电脑活动中心楼各一座。校园有新颖别致、古色古香的“好雨亭”,并开辟了多处“园林式景区”,铺设了碎大理石地面,铺盖了草坪,新建了绿化带、花圃……。位于学校小篮球场东南方的新颖别致并有操场、古色古香的“好雨亭”是供师生们学习、休憩的好场所。
王稼祥(1906—1974)安徽泾县人。1924—1925年就读圣雅阁中学高中部。后被党中央派往苏联深造,在莫斯科中山大学和红色教授学院毕业回国。1931年任中央军委副主席、总政治部主任。1935年为中央三人军事指挥小组成员。1943年首次提出“毛泽东思想”的概念,并阐述了它的科学涵义。建国后任中国首任驻苏联大使并任外交部副部长,1951年回国任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部长,此后,他一直负责党中央国际活动方面的工作。他参与了中共中央有关国际政治活动方面的一些重大决策,促成我国与世界60多个兄弟党建立了友好关系,是我党著名的国际活动家。1956年当选为中央书记处书记,1959年任政协全国常委等职务。他被中共中央列为建党以来38位卓越领导人之一。
李克农(1898—1962)安徽巢县人。1914—1917年就读于圣雅阁中学。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被誉为“党的秘密工作四杰”。红军长征中,他任中共中央联络局局长,负责对外统战工作。1936年,“西安事变”后,随同周恩来去西安与蒋介石谈判,任中共代表团秘书长。抗战期间,历任八路军总部秘书长、中共中央社会部部长等职。建国后,历任外交部副部长、中央军委情报部部长、中国人民解放军副总参谋长,并被授予上将军衔。
阿英(1900—1977)安徽芜湖人。现代著名文学家、戏剧家、文史学家。1912年就读于圣雅阁中学。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0年任中国左翼文化界总同盟常委,并与夏衍等人积极投身电影事业。抗战爆发后,他积极从事抗日救亡运动,与郭沫若、夏衍共同创办《救亡日报》。并主编抗战杂志《文献》。建国后,历任华北文联主席、全国文联副秘书长等职。在五十多年中,著作颇丰,他创作、编著的文学研究论文、小说、散文、诗歌及剧本等七十余部一千多万字。
义德楼”是为纪念卢义德而建。王稼祥曾于1924年~1925年读书于此因此也称“王稼祥读书处”
“经芳堂”建于1936年由李鸿章之子李经芳捐资建造一层为学校小礼堂,二层是教室和办公室
2013年3月5日,由国务院公布圣雅各中学旧址为全国第七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1744.岩寺新四军军部旧址
岩寺新四军军部旧址纪念馆位于安徽省黄山市徽州区岩寺后街荫山巷7号,占地约3000平方米,建筑面积近2000平方米。
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国共第二次合作,双方达成协议将在南方8省的红军游击队改编成国民革命军新编第四军(简称新四军),并于1937年12月25日在湖北汉口组建了新四军军部。1938年4月5日——5月5日,南方8省红军游击队在岩寺集中整编为新四军,军部设立在金家大院,岩寺新四军军部遂成为新四军五处重要旧址之一。
丰乐河从大院前流过。大院白墙黑瓦,是一组清末徽派古民居建筑群,包括四幢三间两层的砖木结构楼房,及前后院落。在老宅子内部开放式的展厅里你可以了解到新四军将领的事迹,还可以参观叶挺、项英住处。新建的岩寺新四军军部旧址纪念馆则介绍了新四军在岩寺集结抗日的历史,立着些新四军塑像。军部机关及其下属机构卫士排、军需处、参谋处等设在军部附近的百姓家中,机要科及电台设在军部以东百余米的洪桥。洪桥始建于明成化五年(公元1469年),是一座结构精巧的廊桥,当年叶挺将军常在桥廊与群众促膝谈心。从军部旧址到洪桥的路上会经过一座明代的“进士第”牌楼,牌楼上的砖雕很精美。如果你对新四军感兴趣,还可以到文峰塔和点将台看一下,沿着滨河南路一直往东走1公里多即到。明代文峰塔位于丰乐河畔,文峰塔南面有一座凤山台,叶挺、陈毅等曾登台阅兵,所以又称“点将台”。
新四军副官处旧址。
2013年3月5日,由国务院公布岩寺新四军军部旧址为全国第七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1745.侵华日军淮南罪证遗址
淮南市日寇侵华罪行遗址位于淮南市大通区境内,主要包括“万人坑”、秘密水牢、窑神庙、站后碉堡、碉堡水牢等五个保护点。该遗址是日军占领淮南大通煤矿后,为掠夺煤炭资源、镇压反抗矿工所建的五处建筑,是日本帝国主义残酷迫害中国人民的重要罪证。
万人坑位于淮南市大通“万人坑”教育馆南部,共3个南北向长方形坑,每坑长18米、宽3米、深3米,坑与坑间距2.4米。自民国27年(1938年)夏建成至民国30年(1941年)冬,被日军残害致死、食用日军发放的发霉麦麸病死的万余名矿工及矿工家属尸骨被日军投入“万人坑”中,从而掩盖其罪行。
1968年重新将“万人坑”挖开,并加以修复,在其上建立了阶级教育展览馆。1978年省政府及淮南矿务局(淮南矿业集团前身)投资70余万元修建万人坑展厅及教育馆(因资金不足未能全部完工),举办了《日军侵占淮南陈列》。1995年被命名为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04年,“万人坑”及教育馆由淮南矿业集团划转给淮南市文化部门管理,同年,成立了淮南市大通“万人坑”教育馆。
秘密水牢于民国29年(1940年)日军修建。因位于采煤塌陷区,1968年淮南矿务局(淮南矿业集团前身)将秘密水牢由原大通煤矿南门内迁至“万人坑”教育馆外西北侧约200米处,利用原材料按原样复原。面积120平方米,高6.9米,灰砖转角瓦房,分地上(审讯室)、地下(水牢)两部分:地上被一隔墙分为大致相等的两部分,每个部分都设有铁门,铁门旁另修1米见方的竖井,井口有铁板盖,以铁梯与地下水牢相连。先后有近百名抗暴矿工及新四军战士在秘密水牢内被迫害致死。
窑神庙位于居仁新村内,民国30年(1941年)5月日军修建,为砖木结构仿古建筑,坐北朝南,硬山顶,青砖灰瓦。总高6.9米,面阔3开间12.55米、进深7.44米,穿梁式木构,重檐下有庑廊;正面开一门两窗,门窗上端用半圆形装饰成简单的日出图样,具较明显日式建筑风格。庙内原供奉泥塑太上老君骑牛像和窑神,解放后拆除。
1987年淮南市财政投资进行修缮,并增设保护院墙。2011年,经省文物局批准,淮南文物部门对窑神庙进行落架维修,同时对附属设施及院内环境进行整治,计划举办小型陈列对公众免费开放。
站后碉堡位于原大通火车站西50米(现铁路改线火车站已拆除)。民国28年(1939年)日军修建,砖石水泥结构,圆筒状,上小下大,水泥抹面。高14.1米,底部直径6米,上下三层,三层顶有平台,有一周垛墙。每层设有枪眼、出气孔,层层由铁梯相连。底层墙厚度1米,底层正南有一铁门。2002年,经省文物局同意,在洞山东路扩建时,设环岛对站后碉堡进行原址保护,2004年市政府拨款进行保护性维修。
碉堡水牢位于大通第一小学院内西北角。民国28年(1939年)日军修建,地上为一圆筒形石块水泥结构建筑,高6.4米,直径7米,分上下二层,每层有4个枪眼,顶层有平台;地下是与碉堡等径的水牢,深2米。北、西两侧分别有一铁门。1993年,省财政拨款对碉堡水牢进行了维修。
2013年3月5日,由国务院公布侵华日军淮南罪证遗址为全国第七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1746.陈独秀墓
陈独秀安葬于安徽安庆市北门外十里乡叶家冲的一块坡地上。墓坐北朝南,由墓冢、墓碑、墓台、护栏、墓道构成。墓冢高4米,直径7米,汉白玉贴面。墓碑通高2.4米,碑身高1.8米。墓台两层,正方形,通高2.4米,四周有汉白玉栏杆。墓南台阶与长30米、宽6米的墓道相连接。墓的两侧,各排列32株杉树,喻示着陈独秀走过的64个春秋;5棵龙柏松,则代表他曾经担任过中国共产党一大至五大的总书记或执行委员会委员长。
1998年,陈独秀墓被批准为安徽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安庆市拟以陈独秀墓为重点,在上世纪90年代原规划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建“独秀园”。新的规划修编已完成,并在抓紧实施建设。不久的将来,一个集纪念、教育、旅游于一体的园林式红色旅游景点,将为世人所瞩目。
1942年5月27日,贫病交加中的陈独秀在江津鹤山坪石墙院逝世,终年63岁。陈独秀死后其家人无钱安葬,是在江津名绅邓蟾秋、邓燮康叔侄及同乡、同学、朋友捐助下,为死者置办了四川香楠木棺材,才临时厝于西门外邓燮康园地(此地后修复为衣冠冢)。当时,墓碑上刻有陈独秀生前好友欧阳竟吾写的“独秀先生之墓”六个字。一晃五年过去了。1947年2月,陈松年根据父亲遗言,雇了一只浙江帮船,载了祖母、父亲两具灵柩回到了家乡安徽安庆,并将父亲葬于安庆北门叶家冲(现属十里铺),与原配夫人高晓岚合于一冢。这既遂了父亲的遗愿,因为此处与父亲所钟爱的独秀山不远,同时也遂了母亲生不能与丈夫同寝,死能合冢的遗愿,可谓两全之策。
江津陈独秀墓的墓碑不便运输,因此在安庆松年又重新为父亲立了一块碑。这个墓碑很小,正中刻着“先考陈公乾生之墓”八个字。为什么不把“陈独秀”三个字刻上墓碑,而改陈独秀科考时用的“陈乾生”名字?因为在江津办理陈独秀丧事时,国民党曾密令卫戍司令部特派员监视,江津国民党县党部也为安葬陈独秀一事对邓蟾秋、邓燮康叔侄纠缠不休。因此,陈松年为安全计,特意在灵柩上刻上了“陈乾生”名字,盖此名知道的人很少。而迁葬安庆后,也是为了墓地的安全,仍用“陈乾生”名字立了个碑。
1953年2月,毛泽东到安庆视察时说:“陈独秀早期对马克思主义是有贡献的。新文化运动他是思想界明星,他是五四运动的总司令,整个运动实际是他指挥的。中期,他创造了党,有功劳。后期他犯了错误,类似俄国的普列汉诺夫。”但是,“文化大革命”期间,陈独秀同样被诬为革命的对立面。但也许就是陈的墓碑上用了“陈乾生”这个名字,谁也不会知道那就是陈独秀的坟墓,而陈独秀的后代也30多年没有去墓前祭扫过。文革后,陈松年带着子女去扫墓。但墓地已为荒草覆盖,墓碑也无影无踪了。经过多方询访,找到当年抬灵柩的一位老农,认得陈独秀的楠木棺材,这才确认墓址。
1979年10月,陈松年征得当地有关部门同意和资助,以延年、乔年、松年、鹤年四个儿子的名义重修了墓地。新立的墓碑上没有再用“陈乾生”这个名字,改为“陈公仲甫字独秀、母高太夫人合葬之墓”,碑后面是一个不大的土堆——仍然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家坟。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封冻几十年的陈独秀研究工作开始松动了,陈独秀的墓也开始受到关注。1982年安庆市政府确定陈独秀墓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因而重修了这座本来毫不起眼的墓冢。新修墓冢坐北朝南,四周用白石条砌了石栏,石栏外围是一条防山水的土沟。墓顶仍是土冢,重新立的墓碑下面刻“陈独秀之墓”五个字,背面则仅有生卒年月,无其他内容。
从墓冢东北方向穿过一条林间小径,约百米处有一简易小院,占地1.2亩,院中二层主楼于1995年始辟为陈独秀生平事迹陈列室。内设5个展厅,由10个标题版面构成,展览使用照片资料153张、文献资料6份、生活用具(家具)16件,其中国家一、二级珍贵历史文物4件。
2013年3月5日,由国务院公布陈独秀墓为全国第七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1747.安徽省博物馆陈列展览大楼
安徽省博物馆陈列展览大楼造型呈U形,建筑简洁壮观、平面规矩,中轴对称,庄严肃穆。主楼高耸突出,回廊宽缓伸展,是合肥市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兴建的三大建筑之一,留下了特色鲜明的时代印痕。
2016年,安徽省博物馆陈列展览大楼修缮加固工程开工。工程施工方将以“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方针,开展施工工作。修缮加固完成后重新对社会开放。据悉,安徽省博物馆陈列展览大楼是新中国博物馆事业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标志性建筑。自1956年建成开放后,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邓小平、陈毅、江泽民等多位党和国家领导人先后来此视察,馆名由陈毅同志亲笔题写。它是毛泽东主席唯一视察过的并就博物馆事业作出指示的博物馆。
2013年3月5日,由国务院公布安徽省博物馆陈列展览大楼为全国第七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1748.亭江炮台
亭江炮台是一座位于福州市马尾区亭江镇亭头南般村的炮台,清顺治十四年(1657年)始建,由山巅主炮台、山边突出部前沿炮台、临江岸炮台群及山后弹药库组成。又称亭头炮台,与长乐的象屿炮台相互呼应、扼守闽江,形成闽江口第二道防线。第一次鸦片战争后重修,光绪六年(1880年)、十二年(1886年)两次复修。
主炮台在高约20米的小山包顶,三合土结构,半圆形,半地穴式(深1.85米,内径18.3米,墙厚3.3米);前沿炮台在主炮台所在小山包的半腰,呈“凹”字形,占地20平方米。亭江炮台主炮台设在小山顶,有一个炮位,炮位基础为三合土,露天,呈半圆护墙式,炮口朝闽江江面,射界方位角度约120度。炮位三合土上铺设进口硬木,硬木间用螺钉连接成一体,使之整体承受火炮后座力。半圆护墙共长36米,前后深10米,左右宽16米,高1.88米。护墙后端左右开口宽25.1米,其下方有通往左前方、右前方和左、右后方的隧道,分别与前沿炮台、岸炮台、弹药库和官兵休息室相通。
弹药库在主炮台后的山坳里,呈长方形,长7.2米,宽6.6米,高3.1米。炮台与弹药库、炮台与炮台之间有地道相通,地道里设有休息室。光绪十年(1884年)八月廿三日,法国侵华舰队在马尾港突袭福建水师后,遇亭江炮台官兵顽强抵抗。后法国海军陆战队登岸包抄,夺取并毁坏炮台。主炮位直径6米,有深0.2米、宽0.45米的圆形凹槽,供主炮主轴架旋转定位用。主炮底座安装在直径2.5米,深1.5米的底孔上,上孔口有二道梯形口,其高度分别为0.18米和0.21米,火炮发射时的巨大后座力依靠底座和炮座架承受。210毫米(也称二十一生)克虏伯后膛钢炮炮轴转盘安装在主炮位底座上,主炮可以攻击中、远距离的江面目标。
2013年3月5日,由国务院公布亭江炮台为全国第七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1749.林则徐宅与祠
林则徐祠(林则徐纪念馆)位于福建省福州市鼓楼区南后街澳门路。距福州鼓楼三坊七巷南270米。距林则徐故居东南1.3公里。林则徐祠建于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1982年按原样修复。占地3000平方米,建筑面积1000平方米。屏墙左右石拱门上横额分别石刻“中宗宗衮”、“左海伟人”,屏墙内浮雕虎门销烟图。
正门上横额刻“林文忠公祠”。庭置执事牌。
进门为庭院,左右为回廊,正中有石道通仪门厅。仪门厅为悬山式,3开间,厅后有石道通御碑亭。亭为正方形,重檐九脊顶,内有3座青石碑成品字形排列,一为圣旨,一为祭文,一为碑文,皆为林则徐卒时所赐。
亭北有祠厅,自成院落,门额题“树德堂”。厅正中祀林则徐塑像,上挂道光十九年(1839)皇帝御书“福寿”匾额,旁有名人题联。像前有一精刻青石供案。壁上悬有林则徐所撰联:“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林则徐,字少穆,侯官县(今福州)人,生于乾隆五十年(公元1785年),卒于道光三十年(公元1850年)。谥号“文忠”。林则徐四岁入塾,十四岁秀才,二十七岁进士,历任江西乡试副考官,云南乡试正考官,江南道监察御史,浙江杭嘉湖道,江苏淮海道,江苏按察使,江宁布政使(江苏按察使署),两淮盐政,陕西按察使,陕西布政使(陕西按察使署),江宁布政使,湖北布政使,河南布政使,河东河道总督,江苏巡抚,两江总督,湖广总督,两广总督,陕甘总督,云贵总督等职,死后晋赠太子太傅衔,官至从一品。
2013年3月5日,由国务院公布林则徐宅与祠为全国第七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1750.福建戍守台湾将士墓群
建于清代,墓群坐西南向东北,两边和右侧用花岗石砌造,墓埕用三合土夯平。墓群面宽13米,纵深11.5米。墓内清军遗骸每位一圹,各墓距离相等,横12行,直12行,西向后部缺9圹,均以三合土封顶,墓前各立花岗石小墓碑,高0.37米,宽0.24米,厚0.08米。福州戍守台湾将士墓群为安葬1874年跟随沈葆桢渡海保卫台湾的闽安水师左右营和马尾船政水师营等为国阵亡的将士墓群。
东山戍守台湾将士墓群,明洪武年间(公元1368—1398年)始建,原是用来收葬东山岛先民无嗣或无主尸骨,并筑祠坛祭奠其亡灵。施琅收复台湾后,部分戍台东山籍将士死后,回家乡收埋于此,成为一处墓群。现存130多座墓碑,大部分墓碑上刻有姓名。
2013年3月5日,由国务院公布戍守台湾将士墓群为全国第七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