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江诗苑-诗苑键弹(37)曾祥科(空山新雨):《对联话》标记的湖北对联地图(之二)
《对联话》
标记的湖北对联地图
★ 曾祥科(空山新雨)
汉口篇
清末民初时期,和革命浪潮风起云涌的武昌相比,汉口的“出镜率”要低许多。《对联话》中关于汉口的对联作品并不多。下面欣赏两副题汉口长沙会馆的对联,都是大手笔。作者一为左宗棠,一为李篁仙。
题汉口长沙会馆
千载此楼,芳草晴川,曾见仙人骑鹤去;
卅年作客,黄沙远塞,又吟乡思落梅中。
(左宗棠)
此作上联有多句化自崔颢《黄鹤楼》诗。若以“切”字来要求,则此联内容扣题不紧或不扣题。题的是会馆,劈头却是一句“千载此楼”;全联无一字指向“长沙”;联中以黄鹤楼来扣“汉口”,但是黄鹤楼在武昌并不在汉口,以黄鹤楼来代“汉口”,能否被人接受不得而知。
上联构思平平,并无新意,其佳处全在下联。“卅年作客,黄沙远塞”,融入左宗棠军旅转战30年的独特人生经历和生活体验,“又吟乡思落梅中”则表达了作者对故乡湖南的思乡之情。“落梅花”是西北少数民族羌族曲名,源于李白《马史郎中饮听黄鹤楼上吹笛》:“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下联结句以“乡思”扣“会馆”,以“落梅”曲暗扣黄鹤楼,间接关联汉口。
题汉口长沙会馆
麓山之巅,湘水之滨,携剑倚苍茫,数前朝梅将功名、蒋侯威望;
武昌以西,汉阳以北,凭栏瞰风物,想故国定王台榭、贾傅祠堂。
(李篁仙)
题会馆联,多数都是对两地均衡着墨、平分秋色。李篁仙此题写法却有所相同,除下联前二分句“武昌以西,汉阳以北”指向汉口外,其它内容皆关联长沙。
联中提到了“故国”的四位“前朝”人物。梅将指西汉将领梅鋗,长沙王吴芮的部将。他曾率六千子弟进入岭南,对岭南的开发起到了积极作用。蒋侯指三国时蒋琬,湘乡人,曾任蜀汉宰相,继诸葛亮之后总揽蜀汉军政。定王台位于长沙市浏正街南,为汉景帝之子长沙定王刘发所筑。相传他将从长安运回的泥土,在长少筑台,每日登台北望,遥寄对母亲的思念。贾傅指西汉贾谊,曾任职长沙王太傅,事迹见《史记》卷八十四《屈原贾生列传》。
上下联前二分句的“麓山之巅,湘水之滨”、“武昌以西,汉阳以北”,仿佛一个时空定位仪,让读者置身于作者设定的特定空间,携剑凭栏,去四顾眼前的江山风物,去感受时代的风雨飘摇,去遥想前朝的人物风流。缅怀前朝的背后,寄寓了作者对时代局势的忧虑和对国家前途的期望。
汉阳篇
《对联话》中关于汉阳的标记,主要为汉阳区域内的风景名胜及楼阁祠堂等的题署作品。所题对象有龟山东麓的晴川阁、有鹦鹉洲湖南木商会馆、有龟山北麓的桃花夫人祠、有龟山南麓的鲁肃墓、有龟山西面的伯牙台。另外,还有一副挽联,所挽对象为清代汉阳人物叶名琛。下面一一来看。
题晴川阁
洪水龙蛇循轨道;
青春鹦鹉起楼台。
(张之洞)
晴川阁位于武汉市汉阳区龟山东麓禹功矶上,与黄鹤楼隔江相望。它始建于明朝嘉靖二十六年到二十八年(公元1547年至1549年),为汉阳太守范之箴在修葺禹稷行宫时所增建。自始建以来的400多年中,该阁与禹稷行宫几经兴废,先后进行过五次大的维修增建,两次重建。此联即是在一次修葺之后,时任湖广总督的张之洞亲自题联。
此联虽短,然气势不凡。对仗方面,最抢眼的是两个动物词相对,以“鹦鹉”对“龙蛇”,切相邻景致“鹦鹉洲”。其次,“洪水”与“青春”为借对,“洪”谐音“红”,与“青”形成颜色对。
题鹦鹉洲湖南木商会馆
惟楚有材,大厦于今要梁栋;
因树为屋,故乡无此好湖山。
(易顺鼎)
这是一副集句联。“惟楚有材”出自《左传·襄公二十六年》:“虽楚有材,晋实用之。”嘉庆进士袁名曜,改“虽楚有材”为“惟楚有材”,撰联“惟楚有材;于斯为盛”以为岳麓书院大门联,广为流传。上联第二分句疑化自杜甫《古柏行》:“大厦如倾要梁栋,万牛回首丘山重”。“因树为屋”出自《后汉书·申屠蟠传》:“乃绝迹于梁砀之间,因树为屋,自同佣人。”下联第二分句出自苏轼诗《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我本无家更安住,故乡无此好湖山”。
此联虽为集句,却甚是贴恰。“楚”字切地域,“故乡”句切客居身份,“材”、“梁栋”、“因树为屋”皆切木商行业。似乎古人的文章诗句就是为木商会馆量身定制的,作者集句手段高超如此,令人叹服。
挽汉阳叶崑臣协办
身依十载春风,不堪回首;
目断万重沧海,何处招魂。
(叶樵云)
叶名琛(1807-1859),字崑臣,湖北汉阳人,官至两广总督擢授体仁阁大学士。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他不战、不守、不和、不死、不降、不走,人称“六不总督”。1858年1月5日,叶名琛被俘,被关押在香港的“无畏号”英舰上。48天后,他被解往印度的加尔各答。他吃完自身携带的食物后,于1859年2月29日开始绝食,直至3月7日在印度去世。
叶名琛是一名富有争议的历史人物。他爱国、有气节;精于官场,老练持重;知人善任,长于理财;心狠手辣,残忍嗜杀;权倾两广,压制异己。《清史稿》称:“名琛性木,勤吏事,属僚惮其威重。初以偕徐广缙拒英人入城被殊眷,因狃於前事,颇自负,好大言。遇中外交涉事,略书数字答之,或竟不答。”对于这样一个性格多面、功罪难分的人物,挽联应该如何写呢?
上联“十载春风”是概指。叶名琛1845年才三十八岁就升任广东巡抚,距离1858年被俘,坐镇广东近十三年时间;又于1852年实授两广总督兼通商大臣,距离1859年绝食而卒,其间近七年时间。叶名琛曾深得咸丰帝宠信,一路加官进爵,春风得意,“十载春风”用来妥切。下联“万重沧海”,委婉地指出叶卒于万里之遥的印度,客死他乡,尸隔异域,令人叹惜。
挽联短短二十字,不粘不滞,不褒不贬,手段高明,极是难得。吴恭亨按语:“此题褒既不得,贬又不可,空空着语,是为唯肖。”评价得体。
题桃花夫人祠
是天台古洞烟霞,眷念旧游,蓬山此去无多路;
问当日楚宫心事,凄凉故国,鹦鹉前头不敢言。
(江峰青)
多地建有桃花夫人祠,《对联话》载此联为汉阳桃花夫人祠题联。祠建于龟山北麓、月湖岸边,同时修建的桃花洞为月湖八景之一(名“古洞仙踪”)。祠内塑息夫人木雕像,四时奉祀。《续辑汉阳县志》记载:“桃花洞在大别山下,有桃花夫人祠。”《续汉口丛谈》记载:“桃花庙为桃花夫人庙也。”清咸丰二年至六年(1852—1856),太平军与清军于武汉交战,桃花洞、桃花夫人祠均被毁。
上联末句集自李商隐《无题》:“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下联末句集自朱庆馀《宫词》:“含情欲说宫中事,鹦鹉前头不敢言”。“鹦鹉”句用来形容息夫人的遭遇和处境,是极为形象而贴切的。
此联还有另一个版本:“费东皇织锦工夫,妆点旧林,鸳鸯绣出从教看;问当日楚宫心事,凄凉故国,鹦鹉前头不敢言。”两个版本相比,下联全同,上联迥异。不知孰伪孰真。
题汉阳鲁肃墓
联蜀拒曹,乃公一生学问;
舍奸去诈,则吾十年用心。
(张之洞)
据《湖北通志》记载,鲁肃死后葬于汉阳龟山。明代《汉阳府志》载,鲁肃山(龟山前称)下有鲁肃祠,祠附近有鲁肃墓,位于汉阳府城西门外。全国共有五座鲁肃墓,分别位于江苏镇江、湖南岳阳、湖北汉阳、江苏丹徒,汉阳鲁肃墓为其中一座。
此墓建筑年代无考。据志书载,清嘉庆年间(1796-1820)汉阳知县裘行恕重修此墓,咸丰初毁于兵,不久重修,同治六年(1867年)邑人汪立政立石,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知府余肇庆再修。此墓原在龟山南麓,1955年因建长江大桥而移至山南腰。墓周围芳草青青,林木苍苍,十分清幽。
上联写鲁肃,他一生为实现“联蜀拒曹”计策而往返奔走,不辞劳苦,费尽心力;下联作者勉励自己,既要为干成事业实现抱负而倾心谋划、调解周旋,又要在复杂的人情世态中“舍奸去诈”,还原本真,寻找初心。
题伯牙台
遗迹此台,想当年掩抑七弦,定弹个吾道南来,大江东去;
知音何处,到今日苍茫四顾,只剩得汉阳流水,黄鹄高山。
(袁少枚)
伯牙台,今称古琴台,位于武汉市汉阳区龟山西面、月湖南侧。台建于北宋,后屡遭损毁,清嘉庆初年重建。伯牙台是武汉境内著名的文化古迹。
嘉庆初年,湖广总督毕沅主持重建古琴台,请汪中代笔撰《琴台之铭并序》和《伯牙事考》。光绪十年(1884年),黄彭年撰《重修汉阳琴台记》。光绪十六年(1890年),杨守敬主持并亲自书丹,将前述三篇文章重镌,立于琴台碑廊之中,并书“古琴台”三字刻于大门门楣。
此联作者袁少枚,字尚寅,湖南石门人,生活于清末民初,生卒不详。为阎季蓉弟子,精医,善书法,亦擅对联。关于袁少枚,《对联话》卷四中另有介绍,“袁忽来访,自言私淑近四十年,并出联语一册求勘。袁齿近七十,犹斤斤相问求益,求之今日后生中,恐无此虚受之器。”此段介绍透露出以下信息:一是袁的寿命至少近七十岁;二是袁为人谦逊、为文严谨;三是袁曾自编联语一册,梓行与否未知。
“吾道南来,大江东去”,可参见王闿运(作者存争议)的一副对联:“吾道南来,原是廉溪一脉;大江东去,无非湘水余波。”此处与下联对应位置的“汉阳流水,黄鹄高山”,使用了分句自对的对仗手法。下联末分句“只剩得汉阳流水,黄鹄高山”,吴恭亨极为欣赏,评价道:“如此用高山流水故事,味正如水中著盐。”
黄陂篇
提到黄陂的历史名人,很多人理所当然会想到有“黎黄陂”之称的黎元洪。他两次任中华民国大总统,三次任中华民国副总统,一生经历传奇、充满矛盾、富有争议。由于他名声极大,就不予作介绍。下面看看他撰写的几副挽联。
挽吴禄贞
以时势论英雄,即今还我河山,鼓声不死;
为国民谋幸福,做个后来榜样,剑气犹生。
(黎元洪)
吴禄贞是湖北云梦人,1911年11月7日在石家庄被人刺杀。黎元洪的这副挽联,应作于吴被刺杀后的这段时期。关于吴禄贞的事迹,将在后面的《云梦篇》中予以介绍。
1911年10月13日晚,黎元洪在主持湖北革命党人的军事会议时发表的演说中,提到了吴禄贞:“长江下游及云贵等省军队中之军官,多为鄂军出身,北洋军中,由吴禄贞统领带去的军官不在少数。……”
在吴禄贞“三路直捣北京”的计划中,武汉的黎元洪是其中一路,山西的阎锡山是另一路。吴曾派王孝缜为特使,秘密越过战线,潜赴武汉去见黎元洪,报告他三路直捣北京的计划。不管黎是否愿意,由于吴被谋杀,计划也自然取消了。
黎的挽联平平,读来多应酬味道,无可多言。
挽张振武
为国家保卫治安,功首罪魁,评议质诸后世;
惟天地监临上下,私情公义,此心不负故人。
(黎元洪)
被挽者张振武是湖北罗田人,1905年加入同盟会,曾自费在日本早稻田大学留学,是武昌起义的主要组织者和领导者。他与黎元洪素有嫌隙,为黎所恶。1912年4月,袁世凯请他赴京。期间,黎元洪密电袁世凯:“……(张)虽为有功,乃怙权结党,桀骜自恣。赴沪购枪,吞蚀巨款。……振武暗煽将校团,乘机思逞。……元洪爱既不能,忍又不敢,回肠荡气,仁智俱穷,伏乞将张振武立予正法,其随行方维系属同恶共济,并乞一律处决,以昭炯戒。”1912年8月16日凌晨,张振武被杀于北京。
读过黎元洪的电文,再读挽联,感觉耐人寻味。“私情公义,此心不负故人”,可以看作是黎元洪的自我辩解和开脱。联后吴注:“张之死,实由于黄陂一电,今为此语,其诸有内疚乎?闻联系饶汉祥手笔。”作为黎元洪的御用文案,饶汉祥刀笔功夫自是不凡,先杀后挽,尤能对天下人有所交待,一副好挽联,作用不可低估。
挽徐宝山
下游建国,多士同袍,屈指已经年,半壁江淮资保障;
大将横尸,元凶漏网,伤心惟一哭,全军缟素动哀思。
(黎元洪)
被挽者徐宝山是江苏镇江人,绰号“徐老虎”,是旧上海青帮江北帮大佬。他曾是镇江、扬州一带的盐枭,辛亥革命时加入革命党,后投靠袁世凯。1913年5月,陈其美和张静江得知徐爱好古董,遂派人佯称进献“花瓶”,用炸弹将徐炸死。
辛亥革命中,徐宝山率部投身革命,光复了扬州、泰州等地,官至扬州军政分府都督。上联“半壁江淮”切合地域,虽嫌夸张,却也是挽联的惯常用法。
下联“全军缟素”亦有来历。1912年,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徐宝山被孙中山任命为第二军上将军长。徐被炸死,估计有人觉得可惜,也有人拍手称快,至于“元凶漏网”云云,只不过是面子上的话罢了。
挽汤化龙
急难忆良朋,伤心鸿雁分行,风雨曾无相并影;
解悬辜大愿,回首龙蛇起陆,乡关犹有未招魂。
(黎元洪)
黎元洪与汤化龙同为辛亥革命时的风云人物,两人渊源颇深。武昌起义后,时任湖北省谘议局议长的汤化龙,答应义军出面参与组织政府,他推举黎元洪做都督,自己做民政总长。黎元洪就任后,他助其全权处理事务。1912年5月,黎元洪组织成立共和党,汤化龙为干事。后来,在合并后的进步党内,黎元洪为理事长,梁启超、汤化龙等9人为理事。1915年,汤化龙与黎元洪密谋合作讨袁,未遂。1916年,黎元洪就任大总统,为是否恢复临时约法与段祺瑞相持不下,汤化龙充当调停人,经过他多次游说段祺瑞,使临时约法得以恢复。……
吴评此联:“语调恻至,所谓危苦之音也。”读上联末句,让人联想到曾国藩挽弟国华的两末句:“夜月楼台花萼影”、“楚天风雨鹧鸪声”。黎汤二人合作处事多年,黎视汤为弟,也在情理之中。
这副挽联不仅用情款款,而且多处对仗工整,例如“回首”对“伤心”、“龙蛇”对“鸿雁”、“犹有”对“曾无”等,艺术感染力很强。估计也是饶汉祥代笔吧。
(未完待续)
(图片来自网络)
编辑/制作:清江野老
作者简介
曾祥科,网名:空山新雨。1976年生,湖北长阳人。通信企业职员。现为中华诗词学会、中国楹联学会、湖北省诗词学会、湖北省楹联学会会员,长阳诗词楹联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荣获“荆楚联坛新锐”称号。诗词楹联作品及评论文章散见于各地刊物和网络论坛。
————————————
诗苑键弹 精彩回放
(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27)(28)(29)(30)(31)(32)(33)(34)(35)(36)
————————————
关注长阳诗苑
升华诗意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