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记忆中的小推车

记忆中的小推车

田月国||北京

1949年初淮海战役结束之后,陈毅元帅曾深情地说:“淮海战役的胜利,是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的。”的确,七十年前的那场淮海战役中,人民群众的物力和人力支援,为解放军赢得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可以说,小推车在解放战争历史上功不可没。

小推车,又叫独轮车、架子车、小平车,还有的地方叫手推车,其结构非常简单,一副长约一米五的木制的车架子、左右一个车轮子、两个木手把儿,一辆车的宽高大约七十公分左右。小推车最大的特点是灵活、轻巧和方便,特别适合过去农村坑洼不平的土路或者田间的羊肠小道。

据说小推车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发明设计的“木牛”“流马”,我没有考证过这段历史,不过在我生活的北京通州宋庄一带的农村,小推车的广泛使用却是上世纪七十年代以后的事情。

在我的记忆中,上世纪六十年代,在我上小学的时候,那时家家户户都有两条扁担,长一些的叫大扁担,没有扁担钩,挑一些体积大的东西,用绳子把要挑的东西拴在扁担两端,人在中间挑起;短一些的叫小扁担,两端有铁钩,用作挑水桶或土篮之类的东西。

那时经常挑担的人肩头都能压出肌肉疙瘩,可想而知那年月人们劳动之艰辛。

上世纪七十年代以后,小推车在我们这个村里逐渐被广泛用了起来。那时小推车是一个壮劳力大半年的工分值才能买下的,有条件者,买辆现成的使用,但更多的人家是到公社生产资料门市部将车轱辘、车架子、车簸箕等一次性买齐,回家自己动手组装。还有一些条件不好的农户,组装的材料是东拼西凑的。

组装的毕竟比成品要差一些,而且如果做得不结识,极容易损坏。但不管怎么说,家家户户不管多难,想什么办法也要置办上一辆,因为有了小推车,把人们从挑、背、扛、抬等非常繁重的劳作方式中解脱了出来,大大提高了劳动效率。

在绝大多数家庭还没有小推车的时候,秋天从地里往家里取生产队分的柴禾,是最累的活。上至七十多岁的老人,下至十来岁的小孩,都要参加劳动,或背或扛,往家里运柴禾。那些柴火是农家每天做饭,特别是冬天暖炕的重要燃料。

柴火很沉很重,那些年的秋日里,农村的土路上,排着长长的背柴队伍,低着头缓缓前行。后来,偶尔能看到有人开始用手推车运送柴火,昂首挺胸,很轻松地超过背柴的长队,让背柴者羡慕不已。

有一天,我们家也有了第一辆小推车,是托人买的,那天全家人都非常高兴,被农活累憷了的祖父说:“小推车真是救苦救难的活菩萨!”

当时家里养了几头猪,每次往外运猪粪,全家都要上阵,有人负责装篮,有人负责挑、还有人负责抬……因为白天还要去生产队劳动,这些活只能在晚上干,一连几天,劳动完之后,累得上炕睡觉都很费劲。而自从有了小推车,这些活一晚上就做完了,人还不那么累。

有了小推车,农家的劳动效率大幅提高,春天种庄稼,人们用小推车往地里送肥料;秋天收割庄稼,人们用小推车把收割好的庄稼集中运到打晒的场里,再从地里把生产队分的用于过冬的柴火运回家。

那些年,每家每户都要养些猪、羊、牛、鸡,大量的青草饲料,都要靠小推车运送;农村土墙土房需要修补时,用小推车运土运料。原来没有小推车时,这些活只能用肩挑、扛,而且重活累活都要男劳力出马,有了小推车,大姑娘和小媳妇也能稳稳地推着两三百斤的东西行走在乡村田间。

村里有个汉子,推车有劲有技巧,我们都管他叫“车轴汉子”。每次,他把十一袋小麦往车上一装,四平八稳地哼着小曲大步流星向前,那一袋小麦有八九十斤,算下来将近一千斤。

还有一个大汉,是种菜地的园头,能用小推车把八百斤青菜送到县城的菜站,二十公里的路程只花两个小时,这其中还要走一公里坑洼不平的土路。

当然,这二位汉子驾驭小推车的水平,在村里乃至乡里算是凤毛麟角,但是也足以说明,小推车在那个年代的“威力”。

村里搞建设,也用得着小推车。当时,出工的人如果干用车的活,每天多记两分,所以社员们愿意推着自家的小推车去干活。每年到了秋收后春耕前的农闲时间,镇里乡里便组织大家兴修水利,挖河筑堤,工程大的有上万人参加。社员们纷纷推着小车参加如此浩大的工程,车山人海一般支援国家兴修水利,造福子孙后代。

除了运物,小推车还可以载人。逢年过节走亲访友,家里如果有走不了长路的老人或小孩,也是年轻力壮者用小推车推着去。有一次,有户人家办喜事,我看到新娘坐在小推车上,和嫁妆一起被接回婆家;还有一次,我听说村里有个人病了,家人在小推车固定上个笸箩,病人蜷在里面,推着去了公社卫生院,那时尚没有救护车,一个人的生命,也许就寄托在便捷的小推车上;也有的人,人生的最后一程,是被人用小推车推着自己的尸体运到坟地下葬。

可以说,那些年乡下人真是离不开小推车。一辆小推车伴随着人们走了多少路,运载了多少斤生产生活所需物品,没有人能算得清楚。

在当时,农家人把小推车是当宝贝对待的。农闲时,人们会检修刷漆,也像在的汽车一样做保养;几乎家家都有放小推车的车棚,没有车棚的,刮风下雨把它推到人住的屋里,真的把它当做同甘共苦的伙伴。

可以说,一直到上世纪90年代初,小推车是农村不可或缺的交通工具。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上世纪九十年代后,很多农业家庭都买了拖拉机,农用机动三轮车,除了自家用也外租,这样小推车被逐步取代。

悠悠岁月,经历过那段艰辛劳动岁月的人们,每当回想起与小推车相伴的那个年代,不免要忆苦思甜一番。

插图/作者提供

作者简介

田月国,北京通州宋庄人,一九五八年生人,务过农,扛过工,下过海,风风雨雨忙忙碌碌默默无闻几十年,如今居于北京郊区一农家小院,闲暇之余赏名著、阅美文,每日笔耕不辍,文采不甚华丽,只为如实记录这几十年的所见所闻所感。

用诗和远方,陪你一路成长

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冬歌文苑工作室

顾       问:王树宾  戢觉佑  李品刚

总       编:琅  琅

副  总  编:蔡泗明

执行主编:倪宝元  吴秀明

责任编辑:汤燕萍

(0)

相关推荐

  • 庄河横道河轶事(上)

    全球庄河人的心灵港湾 向生活在安阳的老乡问好,感谢你们的关注 横道河 庄河横道河轶事(上) 庄河横道河子,是我人生旅途中的一座特殊驿站,那里记载了我一段难忘的生活经历,也丰富了我的人生阅历. 一九六九 ...

  • 文学原创•《​​他渴望成名》(长篇小说连载七)作者 何应书

    他渴望成名 --献给为了明天而积极求进的灵魂   七.下乡    汽车一开动,韩江就开始快乐起来.像他这种性格的小青年,挥手之间就割断了历史.现在,他特别厌倦过去的生活,真正参加运动就那么一两年,可清 ...

  • 那段难忘的人生岁月

    〓 第 1590 期  〓 作者|张振清 编辑|王成海 下面是"老事旧人"网上小店,保证货物品质,有需要者,可加微信 五年,在人生旅途中,说长不长,说短也不短.当工作.生活顺风顺水 ...

  • 程同吉做小推车【程银昌】

    井头村的故事 (五) 同吉做小推车 上世纪70年代,井头村农业生产搞得红红火火,蒸蒸日上. 以生产队为基础的劳动方式,激活了广大农民群众种地的积极性,春天往田野里送粪.秋天往送场上推运庄稼,大都依靠肩 ...

  • 关如是:没有家的故乡|散文

    舟歌:冬天败北,春暖花开 图文/关如是 [本文由作者授权发布] (以前鳞次栉比的树,现在零零散散只剩下这些了.) 岁末,年尾.家家户户免不得拜祭先祖. 我有幸出生在小村庄.远离繁华喧嚣.入目尽是纯粹. ...

  • 陈光:杏村情

    因为有你,这个社会无比温暖! 杏花女儿情 天山茉莉 - 杏花女儿情 时光如水,岁月如歌.回首一生中经历的风风雨雨,总有一些特殊的片段令人难以忘怀.记忆的闸门在夜阑人静时不经意地打开,那些生命中难忘的时 ...

  • 华州大明:过去的那些记忆

    农历七月的阳光依旧刺眼,在经过了一个短暂而炎热的夏季之后,流火星渐渐西移.一早一晚,桥峪吹出来的风已经带有些许的寒意,村里人就知道--该储备过冬的柴火了. 我们这些半大小子正是费粮食的年纪:生产队里只 ...

  • 大东北那些土生土长的“成语故事”之七十一

    那些土生土长的大东北"成语故事" 之横踢马槽 在大东北地区,过去的贫苦日子里,老百姓根据生活中的经历,造出了许多土生土长的四个字的土话,即咱们所谓的乡村"成语" ...

  • 鲁北往事:上伕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地方政府经常利用"春冬两闲"时节,组织辖区内18-45岁的青壮年劳力,实施一些沟渠开挖.水库修筑.黄河坝增高拓宽以及对现有沟渠.水库底部的淤泥予以清理.外运等大 ...

  • 《文化安顺》往事追忆 我的知青经历 2021年第45期(总642期)

    我 的 知 青 经 历 黄盛忠 人生有许多经历使人难以忘怀.在我看来,大学的校园生活.部队的军营生活和国家重点工程建设的集体生活,是人生难得的三大经历.但这三大经历我都无缘体验,唯有五年的知青生活,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