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编辑部的故事

编辑部的故事

范景来||北京

上初中的时候,看过英达老师导演的室内喜剧《编辑部的故事》。剧中人物那幽默的表情,充满喜剧色彩的故事,让我印象深刻,以至于常常被那喜剧的色彩所感染。

生活真的像是戏剧似的,没想到过了若干年后,我竟然也走进了编辑部,充当了一次“编辑”,体验了一把编辑的感觉。而原本的我,无论如何也没有这样的想法,因为实在是没有那个潜质,但现实还是捉弄了我一把。

四年前,提前办了退休,步入了退休行列。但年龄未到真正的退休年龄,还有十年的距离。既然退休,就是要过一种全新的生活,该干点啥?怎么安排自己的生活?是我需要考虑的问题。因为年龄尚可,完全可以再干一些事情,也应该干一些事情,来填补一下富裕的空闲时间。长期在机关工作,与文字打交道,除了熟悉文字,几乎没有什么特长。加上年龄因素,想找一份合适的工作也不太容易。

思考同时,我始终没有放下手中的笔,只是方向有了改变,从原来的机关公文写作,转移到了文学方面上来。文字是相通的,经过一段时间努力和尝试,小有收获,自己的文字在文学平台发表了,一篇、两篇,接连不断,这不仅增加了乐趣,锻炼了自己,也充实了自己。也许正是这种历练,为我走进编辑部奠定了基础,打下了伏笔。一个偶然的机会,遇到了一家自媒体公司招聘文员,条件是:有一定的写作能力。我便投了简历,不想竟被顺利录用。于是,开启了我新的生活,并有了下面这段编辑部的故事。

我就职的是一家自媒体公司,2016年成立。网络时代,信息迅速扩展,自媒体如雨后春笋,应运而生。这家自媒体算是个幸运儿,在拼搏中发展壮大,目前在册员工已经有50人,四个分公司。公司的运营,主要以代甲方做微信公众号维护为主。因为起步早,在地域市场已经占领了一席之地,有了一定的知名度。

在我的印象里,编辑是有很高文字造诣的大师,他们在文字运用上都是高手,精雕细琢,编辑自然是一件很了不起的工作,需要有很高的素质和能力。随着时代发展,好像编辑的内涵也有了新的内容。准确而言,目前的编辑大多不是之前那样,单纯的文字雕琢,更多是把文字和图片做美的结合。我以为,宣传无外有两种形式,一种是文字,另一种是图片。语音算是语言的衍生品。文字可单独存在和表现,而图片则需要与文字结合,需要文字支撑和说明,而最好的宣传效果就是将图片和文字结合起来,加上美的元素,那样,会既生动又精彩。我接触的编辑,恰恰是做这种做文字和图片的结合工作。我没有学过这方面知识,也没有这方面特长,我的任务是单纯负责文字的审核,以及撰写一些文稿。因此,严格意义上说,我倒是算不上“编辑”,大有“假冒”之嫌了。

我所在的编辑部,一共有9人,算上我有两位男士,年龄均为长者,而我位于长者之首,其余的则是一些女孩。刚进入编辑部时,我便发现,有几位同事吸烟,而且还有女士。这让我感到有些诧异。在机关工作几十年,遇见吸烟者并不多,女性更是寥寥无几。吸烟的危害,想必人所共知。去年我曾经写过一篇关于女人吸烟的文字,题目是《女人,请不要吸烟!》,发表在某文学平台,谈了我对女性吸烟的看法。看到那些女孩娴熟的吸烟动作,我真的想把那个短文发给她们,让她们看一看,读一读。但犹豫了很长时间,还是放弃了那个想法,因为,我的确怕我的做法伤害到她们。

和我邻座的女孩是雪,特别爱吃零食。电脑桌下面放一个硕大的纸箱,箱子里面装满了各种各样零食,数不清有多少种。雪总会不自主地随时从里面取出来一些来吃,那零食宛如一种美味,又好像是一种能量补充剂,仿佛吃了以后便会生出很多思路一样。而每到吃零食的时候,雪也总会礼节性地递给我一些,而我是不喜欢吃零食的,所以,每次我都委婉地拒绝。不过,同在一个办公室的其他人,并不那么客气,无论是男还是女,只要是一有机会,总会凑到雪的面前,不用雪动手,自己便捷足先登,信手拿来,吃的同时,还不时奉上一句:什么口味重了,辣味不足了,不脆了等等之类。好在雪一点也不在意,可能也是习以为常,一切都欣然接受了,又好似什么也没听到一样。

和我一排,坐在雪另一边的是彤。彤个子不是很高,人长得很精致。彤和雪关系很好,经常在一起说笑,属于那种无话不说,什么话都可以说的那种。她们时常会凑到一起,压低声音,说一些悄悄话,说到兴奋之处,便是开怀大笑,无所顾忌,大有忘乎所以的状态。在一起共事,能够遇到这样的知己,每天都在快乐中渡过,想一想,也是件再好不过的事情了。

彤很爱帮助别人,或者说是情商比较高那类。每次水烧开了以后,都会挨个问一下,需不需要。进而把每个人的杯子都倒满,然后才是自己。起初我感觉还有些不习惯,有些不自然,总是让别人给倒水,有些过意不去。但后来,竞慢慢地习惯接受了。彤的车技不错,一次一同去另一个单位办事,恰巧是彤开车,她先接上我,然后到了另一个小区接上别人,窄小的胡同里,娴熟地打了几把轮便将车稳稳地停好了,那种娴熟,好像与她的年龄不太相符,又感觉她的车技比我这个老司机还要好似的。

坐在我对面的是——冉。我刚去单位的时候,那些天她很忙,因为要开个好声音专场,从推文,到策划以及具体落实,都是她在操持,甲方只提供场地,好像什么也不管,坐等收利。一个女孩子,要负责一个完整的策划活动,想一想,也是很不容易。上班以后,她便是不停地打电话,不停地联系,反复沟通。前前后后,忙碌了有一个月的时间。冉并没有做编辑,好像是负责业务策划之类,工作上与我联系的不多。虽然我们是对面,但交流的机会很少。

坤,坐在我的斜对面,与我合作的较多。那一段时间,她负责的单位发文多,相对来说,审核的工作量也大些。尤其是要争取一个新的单位公众号维护任务,而新的单位文稿专业性很强,排版要求又十分苛刻,因此每一篇文稿出来,文字要经过反复修改,排版更是需多次调整,几乎每天下班都要加班,有时会到很晚,工作压力真的是很大。遗憾的是,尽管我们竭尽全力做了很多工作,但最终那个单位的任务还是因为意外而失去了。

巧合的是,在9人的编辑部里,还有我的一位本家——杰。杰坐在我斜对面一角,我面朝北,她面朝南。我来编辑部没几天和她有过一次合作,那是新阶层的一次会议,她负责编辑,我负责文稿撰写。我们一同打车去会场,等车的时候,我们聊了几句,得知她是本地人,家距离单位不远,据说,她们那个村子,只有她们一户范姓。从她的性格可以看出,也是少言寡言的那种,这一点倒像是家族的遗传。那个会议时间不长,之后,我写好文稿,经过修改后,她排版编辑发了出去。看了她编辑的图文,我觉得效果还不错。后来得知,她是单位的“老人”了,从单位成立时就在,已经有三年时间了。业务水平自然也不错,常有人向她咨询一些问题。

工作上我们交流不多,只是需要发推文时,她会把文本链接发到专门的群里,和别人一样,称呼我为范老师。我对家族还是很看重的,毕竟五百年前是一家。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年轻人未必如此,家族概念恐怕要淡漠了很多,更何况只是一个简单的姓氏而已。

编辑部另一位男士是苏,坐在我前面第一排。我和他起开始的交流并不多,我刚来的时候,没有见到他,他出差了。后来我们见面,也没有说话,各忙各自的事情。第一次编辑部开会,总编介绍了我,他也是点一点头。我们在一个办公室,不到两米的距离,每天都能见到,好几天也没有说过话,也许这就是男人和男人之间相处的模式,不用更多言语。他下乡的任务较多,在单位时间很少。直到有一天,他要发推文,让我审核,才在群里第一次和我正式交流,“请范老师帮忙看看,有没有问题”。我照例审核后,指出了一些问题,发给了他。他也不失礼节地回复:谢谢。一来二去,就这样我们慢慢熟悉了。记得有一次,他写了一篇关于政府方面的文字让我看,我看了以后,觉得有些不妥,需要做些修改,职责所在,我也没有客气。改动一些,并附上了意见。他看了后,没有生气,反而很感谢,说经过我的修改,文字好很多。只是文稿已经编好了,不想大改了。我这时才意识到,我的改动有些过。我知道,对文人而言,很忌讳别人对自己的文字做大的改动,就像是对别人不尊重一样。那种心理,我也曾经有过。因此,尽管我的初衷是好的,但还是有些不妥。必定无关大局,何况乡镇层级的文字,只是一个情况反馈而已,不需要多高的水准,完全没有必要那么认真。于是,我赶紧回复了一句:仅供参考,修改未必妥当!经过一段时间相处,我们相互熟悉了,并成了很好的朋友。

在编辑部里,除了苏结婚外,h总编也已成家。其余的则是单身,是90后。我和h总编在两年前有过接触,也是因为文字。记得是在教师节的时候,我曾写过一篇文章《铅笔的回忆》,主要是感恩我的小学老师。这篇文字被当时的平台采用了,h总编就负责那个平台,但后来我的文字转投了其他平台,与h总编也没有联系。几年之后,阴差阳错,我竟然来到了这个公司,而且就在h总编的直接领导下。多少有些尴尬,有些不自然。好在这些,我们都没有在意,好像什么都没有发生过一样。来到公司一个月后,有一天,她问我来单位的感觉?是否适应?有什么想法?我如实做了回答。之后,她告诉我,我转为正式员工了。其实,对我而言,转正与否,好像没有什么实质意义,我只是做些劳务,获得一些报酬而已,没有医疗和住房公积金等其他任何利益。H总编是编辑部一把手,事务很多,也很少在单位,因此,我们的联系并不是太多。

然,是我来编辑部时认识的第一位伙伴,她是副主编。个子不高,戴副眼镜,短发。对我的到来,然十分热情,张罗给我找座位,介绍其他同伴,倒水,帮助我熟悉业务,让我有些感动。之后,她发给我几个公众号,让我了解其中的内容,都是将来涉及到工作上的事情。我看了一些公众号的推文,熟悉了一些情况,感觉文字的内容并不难,除了一些会议、活动简讯,情况报道外,没有什么很专业性的东西,文字质量要求也不是很高,从这些年自身工作积淀来看,应该完全能够驾驭。这也让我有了一些踏实感,因为,如果文字质量要求很高,反倒会给我很大的压力,能否胜任就另当别论了。

时光匆匆,岁月如梭。转眼,这段经历已成了过往。但经历所衍生的故事,却如碧波平静的湖面泛起的涟漪,在秋风中散去,由近及远,向着远方,形成一幅波光淋漓的画面,永远也挥之不去。

插图\陈颖

作家简介

范景来,现居北京,本科学历,中国青年作家学会会员,爱好文学,喜欢用文字抒发情感,享受生活乐趣。

长|按|二|维|码|关|注

用诗和远方,陪你一路成长

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冬歌文苑工作室

顾       问:王树宾  戢觉佑  李品刚

总       编:琅  琅

副  总  编:蔡泗明

执行主编:倪宝元   吴秀明

责任编辑:汤燕萍   孔秋莉

稿件请用word附件形式发至:183074113@qq.com,并注明姓名、笔名、微信号、作者简介及照片。从即日起,给作者发放稿酬,文章刊出一周后通过微信发放,请加主编微信hyd196711。稿费全部来自赞赏,20元以上(含)的80%发给作者本人,其余留为平台维护。七天内阅读量超过一千的,另奖励20元;超过两千的奖励50元。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