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5期 || 田兆宝:漫谈陕北窑洞文化/轩诚清读

妥说  |  文史  |  艺术  |  诗词  |  文苑  |  经典  |  诗经

丽梅赏析:

窑洞是陕北的象征。在这片沉积着久远历史与人文的黄土地上,一代代陕北人在此创造了独特的密洞文化。陕北,历史厚重的黄土地,人杰地灵,在每一个层面都保留着原始文化的特性。随着慢慢走向富裕的陕北人民不断与外来文化和现代文明相交融,智慧的陕北人不断地传承与创新,坚信“窑洞文化”在人类历史的进程中。必将步入更灿烂的明天。

 文:田兆宝

赏析:张丽梅

播读:梁轩诚

(画家许飞笔下的陕北窑洞

陕北地处黄河流域中游,黄土高原腹部,乃中华民族重要发祥地之一。伴随轩辕黄帝氏族的逐渐迁陡和北方游牧民族的不断南侵,黄土文化与草原游牧文化互相漫淫,逐渐演变成独具特色的塞上风情。其间,极具个性的陕北窑洞,曾被国外汉学家们视为人居建筑之创举,可与万里长城等量齐观。

陕北绥德、米脂一带出土了大量的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遗址,根据专家判断,盛行于陕北大地的窑洞文化即是五千年前先民“穴居”的进化和发展。

地处穷乡僻壤的陕北民间,一些贫困之家至今仍能找到先民“穴居”的印迹:依山劈崖,深凿洞穴丈余,简置门窗,土炕土灶台,上铺粗糙石面。于窑洞左右崖壁上挖凿数尺方形洞穴,便成搁置箱柜家什之处。于窑掌(窑洞后墙)崖壁再开凿与人等高的拱顶洞穴,深数尺或数丈,俗称掌窑。陕北地处边陲,自古多战乱,一旦敌情发生,可将家什、粮食藏于掌窑之内,窑口用石块或土块垒封,再用细泥泥平,干后不留丝毫破绽。可别小看这省工省钱而又十分简陋的土窑洞,它的顽强生命力正在于它上接厚土下接地气,形成特有的冬暖夏凉的保温特性,深受贫苦民众喜爱。有关专家指出,草原游牧文化的入侵和渗透,使得陕北这一方土地上的衣着、饮食、作物、语言、礼仪及至血缘、人种等都产生了许多异化,而唯此“窑洞文化”始终坚持固有的模式,从未发生过本质上的丝毫动摇。

随着时代进化,人们渐渐不能仅仅满足于土窑洞的冬暖夏凉之上了,开始寻求如何表达窑洞之美感,这就诞生了“接口窑洞”时代,这个时代大约在上世纪初、中叶较为普遍。“接口窑洞”是指在土窑洞的口部用石头垒砌,深三二尺,拱顶及墙面与土窑洞齐平。这种结构既加固了土窑洞囗部,仍不失冬暖夏凉特点,更达到了美化居住环境的目的,石头窑面的坚固、大方、美观尽显其中。这是陕北人在“窑洞文化”发展中的一个创举。

米脂县有个著名的地主庄园叫杨家沟,当陕北广大贫苦农民仍在土窑洞或接口窑洞里过穷日子的时候,杨家沟的几十户富豪们已经在建筑豪宅上充分展示了他们的富有和阔绰了。依笔者估计,陕北窑洞由“接口窑洞”到“全石窑洞”的飞跃,大概是杨家沟的地主们最先起的头。这些人有的是钱财,在营造自己安乐窝上毫不吝啬,土窑洞和接口窑洞根本无法满足他们的奢侈欲望,于是动用各地能工巧匠,为他们筑城堡,箍全石窑洞。毛主席住过的那家窑洞主人,是留学东洋攻读建筑的人物,他家的中西风格全石窑洞就是他自己设计并亲自监工筑成的。笔者曾数度参观杨家沟,亲眼目睹那一处处全石窑洞的高大、气派,窑面石活的细腻和门窗的精雕细刻极尽华丽,连院落也用大青石板铺就,整个宅院不见泥土裸露。

而陕北广大的普通百姓普及全石窑洞的历史并不久远,距今也就几十年而已。陕北,特别是绥德、米脂一带,这里自古文化发达,人们接受新事物的意识明显超前。这一带盛产上等石料,同时也造就了一大批石匠艺人。这些艺人们首先是自采石料,自己凿打,自己箍砌石头窑洞。后又被人请去或以营利或以变工形式为别人箍砌窑洞。如此一来,全石窑洞迅速普及起来,普及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土窑洞只能是靠山而建,而全石窑洞可以建在交通便利的川道平地之上,面口朝南不再成为难题。全石窑洞的出现是窑洞文化的一次革命,它的坚固、美观和宅地选择的自由性,是古老土窑洞所无法比拟的。

全石窑洞比纯粹的土窑洞,外观要讲究得多,窑面石块的数量、尺寸、形状完全由匠人事先计算好后打凿而成,朝外的每块石面做成平形纹或斜纹,砌成后给人华美光洁质感。青色的石头与白色的石灰勾缝,强调出色彩反差,平添一份清爽秀雅。门窗是最能体现陕北人的讲究和爱美之心的,每个窗户的设计都体现了主人的审美个性和匠人的高超技艺。一般人家的窗格子大都有方形、长方形、菱形组成,角隅以云勾纹装饰,均以对称图案布局。殷实之家的窗棂竟有着精美的雕刻,吉祥图案,花鸟鱼虫,美轮美奂。

当此改革开放的新时期,标志着古老文明的“窑洞文化”势必要与现代文明激烈碰撞,碰撞的结果,促使“窑洞文化”走向新的天地。那些先富起来的陕北人,大量采用现代装饰材料,对窑洞实施内装修,脚地铺地板砖,炕围炕沿贴瓷片,双层玻璃代替传统的糊窗纸,再将现代化的灯光、家电、新型家具引进窑洞,使陕北窑洞一改过去土朴面貌而呈现出高雅、现代的格调。

有段陕北民谣描绘到:“三眼石窑可切切,龙门高墙独院院,精打细凿出面面,白灰勾缝一线线。”确切表达了陕北老百姓世代的理想和追求。伴随着这种理想和追求逐渐变为现实,慢慢走向富裕的陕北人民不断与外来文化和现代文明相交融。那么坚信“窑洞文化”在人类历史的进程中,必将步入更加灿烂的明天。

(0)

相关推荐

  • 【投稿选登】 父亲的窑洞

    [编者按:本文作者笔名,来来,女,陕西富平人,八十年代挤过高考独木桥,由农村走向城市,如今在某高校工作.她在土窑洞出生,也在土窑洞长大,对土窑洞有着深深的眷恋.家国记忆,娓娓道来.一篇散文,一抹乡愁, ...

  • 绥德县郭家沟:《平凡的世界》里的双水村

    图文来源田砚林 编辑制作田砚林 绥德县郭家沟:<平凡的世界>里的双水村 文/田砚林 2015年12月19日,我和李存福乘坐周勇的小车先去吴堡石城,返回来时去了绥德县郭家沟村,也就是< ...

  • 中国民居的多种“打开方式”

    来源:解放日报 作者:彭薇 日期:2021-04-19 . 本报记者 彭薇  春暖花开的时节,不少人迈开了旅行的脚步.对旅行者来说,选择当地有特色的民居,时常带来意外的惊喜.江南的小桥流水人家.酷似飞 ...

  • 印象陕北(两章) || 作者 杨进荣

    印象陕北(两章) 作者    |    杨进荣 我和一群人,离开故土,在陕北,经营了十多年的人生.陕北,那片被雨水冲涮的支离破碎的黄土高原,有无数的人和事留在心中,那片民歌的原生态海洋,那片生长过路遥 ...

  • 山西8旬大爷把母猪当宠物养,1窝小猪卖14600元,无本生意

    周六行摄农村已经成为我们这群民俗摄影人的习惯,正月里的脚步依旧匆匆,大雪后的一天中午我们一行人来到了稷王山区,听村民说这条黄土大沟里坚守着一对8旬老夫妻,他们在这家里养着一头600斤重的老母猪,老有所 ...

  • 南亚风情 || 田兆宝作品:柬埔寨印象/轩诚清读(第539期)

    丽梅浅语: 有个段子说中国人旅游是:上车睡觉,下车撒尿,到了景点只顾拍照,回去人问,啥也不知道.田先生也爱旅游,退休后去过欧美.东南亚等不少国家,据他说去一个地方旅游,如果对这个地方的政治历史文化一无 ...

  • 731期B || 田兆宝:小城名人/轩诚清读

    美丽诗文 | 精品连播 | 美丽杂谈 | 艺术空间 | 经典赏析 美丽小语: 听故事.讲人生.说世间道理.就像大自然山山水密布交错,人的一生喜怒哀乐也会纵横错落.让我们面向阳光.心底向善.手握梦想.以 ...

  • 温暖亲情 || 田兆宝作品《姐》/轩诚诵读(第490期)

    丽梅浅语: 姐的不幸身世为其以后的坎坷命运埋下伏笔,果不其然,家庭冷酷.亲情缺失,迫使姐小小年纪便孤立独行在这个纷杂的世界上.姐的善良本性和胸怀爱意,又通过作者的细节描述非常生动地刻画出来,同时似乎告 ...

  • 197期/薄今同学作品《驿站》轩诚清读

    (薄今同学的手工作品,多才多艺吧) 文 / 薄今 编辑/清慧 已获授权发布 优越的话 本周<美丽的原创生活>推出了"新芽"栏目,刊发中小学生优秀作文,得到了大家的纷纷好 ...

  • 往期回顾/匡燮作品《起名》/轩诚清读

    轩诚寄语: 郭匡燮老师是我工作后遇到的第一位领导,也是迄今为止除父母外对我影响最大的三位师长之一.匡燮老师一生为文,年轻时便才华横溢,90年代出版发行的<无标题散文>让中国文坛为之侧目,余 ...

  • 261期/假日专刊/《年的风度》/轩诚清读

    轩诚感言: 2015年底,素不相识的北京作家胡野秋先生联系到我,约我給他为2016年元旦而作的文章<年的风度>录个音频,之后又给其他几位作家录了些作品,逐渐的,1月8号,为了给这些东西一个 ...

  • 334期A/王峰岩作品《老表》/轩诚清读

    小轩清浅: 老表,曾经的"润土"般的少年,也到了成年润土的年纪,确仅剩了润土忠厚木讷的外表,以及算计的内心.酒桌上的"然"-- 以为是一篇当代的乡情画卷,确依旧 ...

  • 337期B/付建锋诗三首/轩诚清读

    文 / 付建锋 诵读/梁轩诚 编辑/清慧 遇见 千万颗孤星的陨落,直至遇见下一个黎明, 我坚信,这幽暗的人间总有一片光明,直至遇见那湖水,村庄,翠柏和墓碑. 宛如这光,从窗外击入房间, 仿如黯淡里长出 ...

  • 343期/王小娟作品《冬至》/轩诚清读

    小轩清浅: 冬至大如年,冬至是家的节日,也是异乡回归的节日.每逢佳节倍思亲,这一天南来北往的,东奔西走的都要为这个日子进行庆祝,都要在这个冬日里聚人气,庆团圆,近处的都要回归家的怀抱,远处的也要打个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