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书法第一人——“东洲居士”何绍基

有这样一个人,他是整个书法史上不可多得的大家,擅长书法且诸体皆精;他尤擅楷书,他的楷书作品不仅能够很好地表现颜楷的筋骨,而且还将颜体进行了一番创新,写出了自己的特色。他就是我们的何氏宗亲何绍基。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认识一下这位书法大家。

何绍基(1799年-1873年),字子贞,号东洲,别号东洲居士,晚号蝯叟,湖南道州(今道县)人,晚清诗人、画家、书法家。李志敏评价:“何绍基自成一家,从魏碑得力不少。'

何绍基出身于书香门第,其父何凌汉曾任户部尚书,是知名的书法家、教育家、学者、藏书家。道光十五年(1835年)中举人,次年中进士,授翰林院编修。历任文渊阁校理、国史馆提调等职,曾充福建、贵州、广东乡试正副考官。咸丰二年(1852年)任四川学政。

何绍基兄弟四人均习文善书,人称“何氏四杰”。他幼年家境贫寒,和弟弟随母就食于州西小坪舅舅廖氏家。8岁随父母入京,早年是阮元、程恩泽门生。18岁应京兆试,取眷录。道光十一年(1831年)取优贡生。

他及第后便走上了仕途的道路,但并没有像他的父亲那样飞黄腾达,在长达16年的时间里,他采取过一系列大刀阔斧的改革措施,为此得罪了不少地方权贵,受到了众多权贵的压迫与攻击,于是不满三年,他就结束了为官生涯。

辞官以后,何绍基到处游历,徜徉于山川湖海之间,在书院做主讲先生,把毕生的精力都投入到了文化教育事业和书法艺术创作当中。他广交书界好友,与志同道合的好友畅谈书法,为他成为一代大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何绍基的书法成就很高。各体书熔铸古人,自成一家。草书尤为擅长。何绍基的楷书取颜字结体的宽博而无疏阔之气,同时还掺入了北朝碑刻以及欧阳询、欧阳通书法险峻茂密的特点,还有《张黑女墓志》和《道因碑》的神气,从而使他的书法不同凡响。

何绍基的小楷兼取晋代书法传统,笔意含蕴,行草书融篆、隶于一炉,骏发雄强,独具面貌。他的篆书,中锋用笔,并能掺入隶笔,而带行草笔势,自成一格。

何绍基的书法,早年秀润畅达,徘徊于颜真卿、李邕、王羲之和北朝碑刻之间,有一种清刚之气;中年渐趋老成,笔意纵逸超迈,时有颤笔,醇厚有味;晚年何绍基的书法已臻炉火纯青。济南大明湖历下亭楹联杜甫名句“海右此亭古,济南名士多”,即为他所书。历下亭东壁仍存其《重修历下亭记》石刻。

何绍基是一位大书法家,但他的诗名为书名所掩。在晚清宋诗派中他是一位健将,擅于描绘山川。如其七律《元象》中有“石根水怒水根石,天外山惊山外天”一联,上句比喻人世风波之复杂、险恶,下句又展示人类进步之不可限量,耐人咀嚼。何绍基为官,因言事降调,于是远离官场,周游各地,以书法著作自娱,晚年倦游,在长沙生活,与黄道让、王先谦、王闿运等人相唱和,成为长沙诗坛雅韵之一章。

《隶书七言联》 何绍基曾曰:“如写字用中锋然,一笔到底,四面都有,安得不厚?安得不韵?安得不雄浑?安得不淡远?这事切要握笔时提得起丹田工,高著眼光,盘曲纵送,自运神明,方得此气。当真圆,大难,大难!”,由此可见其对中锋的高度重视和深刻理解。

何氏宗亲何绍基惊为天人的书法与绘画成就给我们留下了珍贵的艺术瑰宝,为我们了解晚清时代的文化提供了重要依据。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