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批国保--史迹建筑(8)
本篇要目:
*************************************
1681.辽源矿工墓
1931年 吉林省辽源市西安区
1682.伪满皇宫及日伪军政机构旧址
1932~1945年 吉林省长春市宽城区、朝阳区
1683.通化葡萄酒厂地下贮酒窖
1937~1983年 吉林省通化市东昌区
1684.伪满洲国中央银行旧址
1938年 吉林省长春市朝阳区
1685.长春电影制片厂早期建筑
1939年 吉林省长春市朝阳区
1686.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早期建筑
1956年 吉林省长春市绿园区
1687.马迭尔宾馆
1906年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道里区
1688.哈尔滨犹太人活动旧址群
1909~1949年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南岗区、道里区
1689.黑龙江督军署旧址
1912年 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建华区
1690.黑龙江省图书馆旧址
1930年 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龙沙区
*************************************
1681.辽源矿工墓
日伪统治时期辽源煤矿死难矿工文物馆:又名辽源矿工墓,位于吉林省辽源市市区西北约8公里处。矿工墓是全国仅存几处保存完好的日本侵华罪证之一,也是日伪统治时期西安煤矿东城采炭所方家柜埋葬死难矿工的墓地。
它过去被称为“方家坟”、“万人坑”。二战期间日本侵略中国后,将东北地区变成它的战略物质供应点,强行占领西安煤矿,采取“以人换煤”的残酷手段,疯狂地掠夺煤炭资源。据资料记载,1932年到1945年间日本侵略者共掠夺煤炭1581.9万吨,获得近亿元的高额利润。日本侵略者根本不把中国矿工当人看,而是当成“原材料”,和火药、雷管等一并列在原材料消耗的栏目中,伤亡事故频频发生,留下了六个堆满中国矿工遗骨的“万人坑”而矿工墓就是其中最为典型和集中的一处。仅1942年9月23日西安煤矿泰信一坑发生瓦斯煤尘爆炸事故,就有617名矿工遇难。
矿工墓文物馆始建于1963年,2001年至2003年又对矿工墓进行了全方位大规模的维修保护建设。中心山岗上耸立着庄严肃穆的矿工墓纪念碑,上面镌刻着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王光英同志亲笔题写的“日伪统治时期辽源煤矿死难矿工墓”十五个金光大字。
原有的七处尸骨陈列馆和一处“炼人炉”遗址,已在保持原貌的基础上修复一新,院中心新建一座1055平方米的“日伪统治时期辽源矿工墓陈列馆”,馆内利用现代化的展示手法,再现了日本帝国主义疯狂掠夺我国煤炭资源,残害我国同胞的历史。文物馆现有7处埋葬死难矿工遗址,保存了形态各异的197具尸骨和一处炼人炉遗址,另有矿工坟3000余个、刽子手蔡九龄铁像一个、史志大钟一座及“万人坑”、“牛世清工票”等遗址和遗物。
2013年3月5日,由国务院公布辽源矿工墓为全国第七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1682.伪满皇宫及日伪军政机构旧址
伪满皇宫旧址位于长春市宽城区光复北路5号建于1914至1938年。清朝末代皇帝爱新觉罗·溥仪作伪满洲国皇帝时的宫廷遗址,溥仪从1932年到1945年间曾在这里居住,1934年,伪满推行帝制,“满洲国”改为“满洲帝国”,溥仪在勤民楼举行登极大典,成为伪满皇帝。伪满皇宫以中和门为界分为内廷和外廷。内廷主要有缉熙楼、东御花园、西御花园、同德殿、书画楼等,是溥仪及其眷属的生活区。外廷区主要有勤民楼、怀远楼、嘉乐殿、宫内府等,是溥仪的政务活动区。此外,还有建国神庙、植秀轩、畅春轩、中和门、洋膳房、中膳房、御用汽车库、马厩、跑马场、花窖、禁卫军营房、近卫军营房等附属设施。
大门两侧分别挂着:“伪满皇宫博物院”和“长春溥仪研究会”的牌子。这里可不是入口,游客得从旁边的小门进人。
兴运门
内府是溥仪主要的辅弼机构之一,其大臣、次长及所辖部分机构处就在这地办公。
植秀轩,建于伪满初期。溥仪时常在此就餐、休息。其二妹和郑广元结婚后,曾居住于此。溥仪的现金和珠宝就存放在后套间的两个大保险柜内。同德殿建成后,这里便成了宫廷学生学习的场所。
缉熙楼,建于1914年,是一座青砖铁皮房顶的欧式二层楼房。原为吉黑榷运局办公楼,经改建维修,成为溥仪及其后妃婉容、谭玉龄居住的寝宫。一楼西侧为谭玉龄生活区;东侧为宫女、太监生活区。二楼西侧为溥仪生活区,东侧为婉容生活区。
勤民楼,建于1914年,原为吉黑榷运局办公楼,后来成为溥仪的办公楼。一楼主要有候见室,办公室。二楼有举行登极大典的正殿勤民殿,还有东便殿、西便殿、赐宴殿和佛堂等。
赐宴殿
同德殿1938年末竣工,是一座集政治活动、日常生活和娱乐为一体的二层楼建筑。一楼是溥仪处理政务与娱乐的场所,主要有广间、叩拜间、候见室、便见室、中国间、钢琴间、台球间、日本间、电影厅等。二楼原设计为溥仪和皇后婉容的寝宫,因溥仪疑心日本人在同德殿安装窃听设备而从未使用。
2013年3月5日,由国务院公布伪满洲国皇宫旧址为全国第七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伪满洲国是日本侵占中国东北后扶植的一个傀儡政权。首都设于新京(长春)。行政区域辖东北三省全境(不含大连市),以及内蒙古东部、河北省承德市。伪满洲国在东北实行了14年之久的殖民统治,长春作为首都,保留有大量的伪满军政统治机构的建筑遗存。
伪满洲国军事部旧址。位于新民大街71号,建于1935年。伪满洲国军事部前身是伪满洲国军政部与伪满洲国民政部的警务司。旧址主体建筑地上原为四层,地下一层,1970年加建一层。主体建筑平面呈箭头形,钢筋框架结构,楼层主体立面处理简洁,红色砖贴面无繁琐装饰。屋顶的样式采用日本“帝冠式”大屋项,并以山面作为主入口方向。屋顶及檐部均以中国传统的绿色琉璃瓦装饰。出入口门廊的四个支撑方柱和廊盖为白色花岗岩石料。现为吉大第一医院。
吉大第一医院边门
2013年3月5日,由国务院公布伪满洲国军事部旧址为全国第七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伪满洲国经济部旧址。位于新民大街829号,始建于1935年,建筑面积43,200平方米。伪满洲国经济部是伪满洲国掌管经济职能的中枢机关,是为日本帝国主义掠夺东北经济服务的部门。其前身是伪满洲国财政部。旧址建筑共四层,平面呈长方形,钢筋混凝土结构。建筑设计上十分简洁,建筑在立面处理上为三段式,基座部用现代简洁手法处理。中部立面无繁锁装饰,两侧严谨对称,墙面棕黄色砖贴面。上部为女墙,富有几何图案感,顶部为一收敛的中国传统硬山式屋顶,檐仅伸过墙面,上铺棕红色琉璃瓦。现在是吉林大学白求恩第三医院。
伪满洲国国务院旧址。位于新民大街126号。伪满洲国国务院旧址系伪满洲国国务活动的办公场所。旧址地上五层,地下一层,平面呈“五”字形,带有象征意义。楼顶铺棕色琉璃瓦,外墙为咖啡色饰面,东西两侧中部顶层各有一方攒尖。门廊采用四根变异的塔司干柱式,高达三层楼。塔楼檐下以四根倚柱突出墙面。塔楼顶部则为具有东方传统风格的重檐方攒尖。整个建筑既具有西方折衷主义风格,兼具中国及日本风格。
大楼侧面
伪满洲国交通部旧址。位于新民大街1163号,建于1935年。伪满洲国交通部内设总务、铁道、邮政、水运四司,是伪满洲国交通、邮政的中枢机关。旧址建筑共四层,建筑平面呈长方形。钢筋混凝土结构。立面从下到上处理为三段式:底部以质感粗糙的花岗岩饰面,中部用相当简洁的现代手法处理,楼体立面大部分墙面采用棕色瓷砖贴面,正立面中央墙饰有花岗岩壁柱,壁柱雕刻有几何图案,上沿为中国传统式。门廊顶饰以女墙。顶部中央采用中式传统屋顶样式,紫红琉璃瓦装饰。现为吉林大学公共卫生学院。
2013年3月5日,由国务院公布伪满洲国经济部旧址为全国第七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伪满洲国司法部旧址。位于新民大街828号。旧址建筑平面呈长方形,地上三层,地下一层,钢筋混凝土结构。屋顶及檐部均以绿色琉璃瓦装饰。中部门廊顶部具有明显的中国建筑特色;下部每个支撑点的三根立柱带有西方建筑特色。塔楼两侧的两个凸出部分处理奇特,上部为中国传统坡顶形式,而两侧又立着两根西洋式的壁柱。
塔楼部分逐渐向上收拢,开窗也从下至上越来越小,中部开设三个顶窗。塔楼顶部层层错落,上部设有“帝冠式”的屋顶,为典型的折衷主义风格。
伪满洲国综合法衙旧址。位于自由大路108号,南邻南湖公园,面朝新民广场,现为解放军四六一医院。旧址建筑始建于1932年,1936年竣工。
综合法衙是伪满洲国最高检察厅、最高法衙、伪新京特别市高等检察厅、高等法衙的办公场所。旧址建筑地上五层,地下一层,钢筋混凝土结构,正中塔式楼顶,紫红琉璃瓦,外墙用咖啡色薄砖贴面,表面采用曲线圆角。
2013年3月5日,由国务院公布伪满洲国综合法衙旧址为全国第七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1683.通化葡萄酒厂地下贮酒窖
通化葡萄酒厂建于1937年,地下贮酒窖位于距现地表深约4.5米处。室内常年恒温保持在15~16摄氏度,总面积10340平方米,共包括十一个贮酒室,有贮酒用橡木桶772个,可贮藏山葡萄原酒18000吨。
通化葡萄酒厂拥有亚洲最大的地下贮酒窖和世界最大的巨型大橡木桶集群。而这里的大橡木桶,也是成就通化葡萄酒风味最关键的一部分之一。
通化葡萄酒厂地下贮酒窖中的大橡木桶全部都是以树龄过百年又困储了三年的长白山蒙古栎为基材的,这种独特的材料可以使得葡萄酒口感和香气更为轻柔细腻,与山葡萄酒搭配,可谓「天作之合」。由于长白山的百年橡树已禁止砍伐,这里的每一个橡木桶都是绝版,这样壮观的巨型大橡木桶集群,已经不可能再被复制和超越的。
2013年3月5日,由国务院公布通化葡萄酒厂地下贮酒窖为全国第七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1684.伪满洲国中央银行旧址
满洲中央银行总行建筑位于首都新京市大同广场(今长春市人民广场)西北,占地面积3万平方米,建筑面积26835平方米,钢架混凝土框架结构,地上4层,地下2层,由日本西村好时设计所设计,大林组施工,造型为带有多利安柱廊的古典主义建筑。工程于1934年4月22日动工,1938年8月6日主体落成。耗用钢材5千吨,费用大大超过最初600万满洲国圆的预算,是新京工期最长、耗资最大的建筑工程,以异常坚固(据说可经得住原子弹的冲击波)与设备完善著称。1948年中华民国东北剿匪总部副总司令郑洞国就是在此向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东北野战军投降的。
1938年8月,大楼建成。伪满中央银行大楼由当时日本国内的西村事务所设计,地下两层由日本福昌公司建造,地上四层由福昌公司和大林组共同建造,这三家公司都是当时日本国内建筑业的领头羊。 建筑结构为钢架整体混凝土浇铸,外墙用东北产的花岗岩石贴面,主楼高21.5米,到最高部位为27.5米,地上4层,地下2层,建筑内有一个内采光天井(在营业大厅内)和两个外采光天井。由于规模宏大,当时造价高昂,日伪时期的中央银行只建成了正面和人民大街一侧翼,面向西安大路侧翼未能建成,建国后,我国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也无力续建,直到1983年,复建工程才启动,四年之后,银行大楼终于彻底竣工,这距它启建时隔53年。
该建筑采用欧美式建筑模式,是希腊古典风格和现代造型相结合的典范,大楼正门是厚重敦实的檐口,门柱以十根带棱凹槽的花岗岩雕成,挺直的柱身从台基上拔地而起,大厅正面和两侧有天然大理石柱28根,是典型的古希腊风格,地面铺的是意大利产的大理石。墩链式的围墙独具特色。
该建筑除主要设施外,还建有装备齐全的附属设施并且耐火耐震,对空袭也有特殊的防御能力。宽敞明亮的营业大厅在金融业营业场所中也是罕见的,其中还保留着许多历史遗物:有日本仙台工厂制造的珍贵瓷砖壁画,伪满洲中央银行第一任总裁荣厚所书的"基础"字样,意大利进口的大理石的壁炉,大理石的桌子等物品,地下室的金库大门是在美国定做的,金库门长4米,宽2米,厚1.5米,最轻的15吨,最重的25吨,均为钢铁制作。据说当初把金库大门运来时,费了很大的周折,它们在美国制成以后,由海路运至大连,又用火车从大连运到长春,由于太笨重,没有车辆能拉动,当时使用了30匹马、50个壮劳力和若干圆木,用最原始的运输方式运进银行大楼,最轻的运了一整天,最重的运了四五天的时间。当时“伪满中央银行”大楼,被日本人称为亚洲第一坚固的建筑。
2013年3月5日,由国务院公布伪满中央银行旧址为全国第七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1685.长春电影制片厂早期建筑
长春电影制片厂,简称“长影”,被誉为“新中国电影的摇篮”,是中国规模最大的综合-制片厂。长春电影制片厂的筹备实际上从1945年日本投降之后就开始了,当时起名叫东北电影公司,到1946年10月1日才正式命名为东北电影制片厂,原址在黑龙江省鹤岗市。首任厂长是袁牧之。1955年,改为“长春电影制片厂”。它是新中国第一家电影制片厂。2000年改制为“长影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简称“长影集团”。
长春电影制片厂是全国最大的电影制片厂之一。它下设总编室、导演室、拍摄室、美术室、音乐创作室、制片室、编刊室以及美工、照明、录音、化装、服装、道具、剪辑、特技等车间,甚至还有自己的洗印厂和电影乐团。
它拥有8个摄影棚,5个录音室,一座现代化的洗印大楼,一个全国最大的道具库,全厂有职工2000多人。长春电影制片厂拍摄过数百部故事片,它尤以拍摄农村题材和战争题材的影片为长。作品充满了原汁原味的乡土气息和黑土地特有的粗犷豪放风格。
2013年3月5日,由国务院公布长春电影制片厂早期建筑为全国第七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1686.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早期建筑
街区的形成起始于上世纪五十年代,1951年第一汽车制造厂厂址设在吉林省长春市郊,1953年奠基兴建,1956年厂区及生活区基本建成并投产。街区采用当时苏联轴线的布局方式,厂区车间按照工艺流程进行对称布置,规模宏伟。生活区采用沿干道布置街坊式的手法,组成街道与院落。街区内建筑独具特色,厂区内建筑多为矩形平面,清水红砖墙。厂房为框架结构、轻钢屋架,立面简洁,开高窗,中式风格突出,并附有俄式建筑构件和符号。生活区内建筑以三层砖混结构为主、清水红砖墙、木屋架、坡屋顶、翘檐斗拱出椽、瓦屋面、红砖绿檐灰瓦相映,建筑多开小窗、厨卫等房间多配以八角形窗,阳台、门口等细部统一装饰形式与构件,窗套上也有回纹装饰,整个居住区风格协调一致,建筑质量较高,体现了民族特色。
街区独特的价值及特色在于,第一汽车制造厂保存完好并沿用至今,该街区是新中国最大的工业区及配套居住区之一,也是规模最大的该类型历史文化街区之一,其规划手法在我国现代城市规划史中占有特殊位置。第一汽车制造厂是中国汽车工业发展的重要历史见证;是功能环境延续性良好的工业遗产聚集地;它的建立新中国在努力实现工业化进程中的标志性历史事件;是新中国重大经济建设成就与社会主义时代精神风貌的集中体现;是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单位大院”居住空间建设的典范,其集体生活记忆与丰富的空间延续至今。
生活区1
生活区2
生活区3
生活区4
生活区5
生活区6
生活区7
生活区8
生活区9
生活区10
生活区11
2013年3月5日,由国务院公布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早期建筑为全国第七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1687.马迭尔宾馆
马迭尔宾馆始建于1906年,位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道里区中央大街,当时宾馆富丽堂皇、门庭若市。马迭尔在俄语里的意思为现代时髦的意思。1934年遭日伪军队的残酷破坏,开始衰败。1946年,哈尔滨解放后,马迭尔被改为中共中央东北局招待处,随后几易其名,1987年,恢复马迭尔原名。
在哈尔滨,"马迭尔"这个名字尽人皆知,它与秋林一样,都是充满异国情调的老字号。马迭尔旅馆建造的年代晚于秋林商行,于1906年建成开业,它是当时哈尔滨旅馆建筑中最豪华的多功能旅馆之一,集餐饮、娱乐、住宿于一体,正如《哈尔滨指南》1931年俄文版广告中所述"马迭尔旅馆拥有最豪华的舞厅及餐厅,最现代、最舒适的客房"。今天的商家喜欢用外语名字作为店名,而马迭尔旅馆却是地道的外语音译,关于它名字的含义曾经有过争论。
“马迭尔”是俄文“модерн”的音译,意为“摩登的、时髦的、时兴的、现代的”。自1913年落成至今,随着社会变迁,先后六次易名,每次易名的后面,都蕴含着深刻的政治背景和经济内容:1946年,中共中央东北局招待处;1949年,哈尔滨市政府招待所;1953年,哈尔滨旅社;1966年,哈尔滨市革委会第二招待所;1983年,哈尔滨宾馆;1987年,恢复马迭尔原名。现拥有客房142间,其中历史名人房18间。
建筑的立面处理相当精彩,其手法主要通过窗、阳台、女儿墙及穹顶等元素体现出来,反映出较强的"新艺术"特征。建筑的阳台也是一大特色。与中央大街上的许多建筑一样,出挑的阳台常常兼作入口的雨篷,在建筑入口上方或其它局部饰以精巧的阳台,成为一种习惯的做法,阳台成为建筑提神之笔。出挑的平台下面有两大两小四块托石,大托石呈向内收卷的涡状,上覆线脚丰富的平石板;小托石则呈柔美的半抛物线形,小托石的两侧各有一铸铁的花饰,如缠绕的丝蔓,简单的几笔便勾勒出入口的空间,没有丝毫的做作。
步入建筑内部,你也会惊叹它的富丽堂皇。室内的墙壁或饰以优雅的壁画,或以镜子贴面,柱端饰有精美的雕刻;黄铜的楼梯栏杆,充满柔媚的线条,再加上熠熠生辉的大吊灯,大理石饰面以及精致的饰线,无不透出豪华典雅的气质。客房的设计也十分优雅舒适,梢美的雕刻橱柜、丰富的墙面线脚、清新的色调以及优美的镜饰、灯饰都保存完好。这一切不禁令人追忆的90多年前马迭尔宾馆的舒适豪华。
2013年3月5日,由国务院公布马迭尔宾馆早期建筑为全国第七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1688.哈尔滨犹太人活动旧址群
哈尔滨犹太人活动旧址群,包括1909年建成的哈尔滨犹太总会堂、1921年竣工的哈尔滨犹太新会堂、1923年兴建的哈尔滨犹太人国民银行、1914年建成的犹太巨商斯基德尔斯基欧式私邸、建于1920年的犹太穆棱煤矿公司和最早进入哈尔滨经商的犹太商人索斯金的故居等14名成员。
犹太总会堂于1909年1月落成。由建筑设计师卡兹.基列依设计。是哈尔滨的第一座犹太会堂,标志着哈尔滨这个历史上中国最大最完备的犹太社区的最后形成。
哈尔滨犹太总会堂坐落在通江街82号(炮队街),在红专街(面包街或称外国四道街)与东风街(马街或称外国五道街)之间,与犹太中学并立。是犹太人在哈尔滨活动的重要遗迹。这里是犹太总会堂,又称老会堂、总会、旧教堂、老教堂。
哈尔滨犹太新会堂,位于道里区经纬街162号。之所以被称为新会堂,是相对通江街犹太中心老会堂而言的。新会堂希伯来语称“别依斯-加麦尔德罗什”,是犹太教哈西德教派会堂。这座教堂为砖石结构,建于1918年。是由著名的犹太建筑设计师约瑟夫·尤里耶维奇·列维金设计的。
新会堂整个建筑呈正方形,在主入口处设有三开门,圆心尖顶券架在4个廊柱上,形成了三连券外门廊,带有阿拉伯建筑风格。立面在建造中交替使用了砖块和石头,形成了红白相间的带饰。屋顶覆盖了一个巨大的鼓座双圆心式穹顶,顶上耸立一个六角星。六角星也被称为大卫星,是犹太建筑典型饰物。
犹太新会堂是国内规模最大的犹太会堂。现作为哈尔滨市建筑艺术馆分管重新对社会开放。目前会堂基本陈列两项展出:《哈尔滨犹太历史文化展》,主要展示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犹太人在哈尔滨的生活历史;《凝望—建筑艺术展》,主要通过绘画、摄影、建筑模型等形式集中展现了改革开放以来哈尔滨市的城市建设与发展成果。
哈尔滨犹太人国民银行于1923年6月3日开业。地址在中国十一道街44号(即今天中央大街59号)。他开业的时候,早已有许多国家的金融机构在哈埠设立。远的不讲,就在它的附近,西十二道街上有美国花旗银行,中央大街上有苏联远东银行等。而且,都是在同一年先后开业,可见竞争之激烈。
哈尔滨犹太国民银行,它是居住在哈尔滨的犹太人集资创办的。
犹太穆棱煤矿公司是L.S.斯基德尔斯基的儿子S.L.斯基德尔司机与吉林官股合办的企业,总公司位于哈尔滨阿什河街。
犹太商人索斯金的故居位于哈尔滨中央大街附近,是哈尔滨犹太人活动旧址群的一部分,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故居位于一个大院内,四周都是居民楼。
犹太商人索斯金的故居建于清宣统二年(1910)。原为犹太商人索斯金私邸,现为哈尔滨市土木建筑协会。砖木结构,原为一层,后接成二层。平面近似长方形,造型古朴、简捷又富有变化。基座为大平台。正立面八根科林斯略带卷刹的廊柱托起屋面挑檐,形成较大的过渡空间。西入口直通室外大平台。檐口上和柱廊间的花瓶式栏杆遥相呼应,丰富立面造型。
1924年,犹太中学另迁新址。而这所犹太中学改为东省特别区立俄侨第一高等小学。1925年犹太著名音乐家、音乐教育家戈尔德施京和夫人迪龙在此创办了著名的格拉祖诺夫高等音乐学校,完全按照俄国皇家音乐学院的教学大纲进行教学。哈尔滨著名的犹太巨商斯基德尔斯基(颐园街3号的主人)因为喜爱音乐曾给予财力上的大力支持。到1928年,这所学校已有各种专业学生200多名。为哈尔滨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音乐人才。1936年,不满日伪统治的戈尔德施京夫妇率领一批俄侨音乐家离开了哈尔滨,去往欧洲,音乐学校也随之停办。
2013年3月5日,由国务院公布哈尔滨犹太人活动旧址群为全国第七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1689.黑龙江督军署旧址
黑龙江督军署旧址位于齐齐哈尔市建华区卜奎北大街。督军署原为三进式建筑,现存仅一幢主体楼房和三栋平房组成的四合院,建筑面积约为1214平方米。督军署主体建筑为二层楼房,占地412平方米。督军署曾有宋小廉、万福麟、马占山等十二位黑龙江首脑在这里履行公务。
督军署南侧正房占地约192平方米,东西两厢房对称,建筑面积300平方米,建筑纹饰大多在山墙转角、墙垛、门窗上坎、腰线及屋檐处,其图案变化极为丰富。督军署曾有宋小廉、万福麟、马占山等十二位黑龙江首脑在这里履行公务,其中昏庸无道,横征暴敛者有之;清正廉洁,爱国抗敌者有之,所以,其浓厚的政治色彩也是该建筑群的魅力所在,现由华虹建筑工程有限责任公司使用和管理。
督军署北楼体现了民初东北装饰建筑的风格。我想这可能是当时黑龙江督军办公的场所。但是现在透过窗子,只能看到空荡荡的寂静,满是灰尘。想想当时这里一定是门庭若市,如今真是时过境迁!
2013年3月5日,由国务院公布黑龙江督军署旧址为全国第七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1690.黑龙江省图书馆旧址
黑龙江省图书馆始建于1906年(清光绪三十二年),前身为黑龙江将军署学务处在齐齐哈尔市创办的图书馆。1954年原黑龙江省与原松江省合并为新的黑龙江省,省会由原来的齐齐哈尔市改设在哈尔滨市,原黑龙江省图书馆便更名为齐齐哈尔市图书馆。1957年,在哈尔滨市筹建新的黑龙江省图书馆,1961年,8600多平方米的馆舍竣工,1962年5月5日正式开馆。
三层仿古宫殿式小楼,四周敞廊,绿瓦坡檐,七开间。“万卷阁”收藏了唐代以来的古籍6749种114118册。其中善本有636种7701册,有些是国内的孤本。在诸多善本中,镇馆之宝——流人方式济的手抄本《龙沙剑传奇》,是黑龙江戏剧界最早的一部剧本。同时,还收藏有唐写《大宝积经》,元刊《朱文公批昌黎先生文集》,明刻《十三经注疏》、《太平御览》、《楚辞》,清代《新刻满汉字诗经》(全国只有三部)、精刻《御制避暑山庄诗》等和满蒙文古籍90多种,500多册,弥足珍贵。
2013年3月5日,由国务院公布黑龙江省图书馆旧址为全国第七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