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中国最顶级的智慧,是做一个“又笨又稳”的人

在中国做人,最顶级的智慧是什么?老子在几千年就给出了这样一个观点:大智若愚。大智若愚的人,出奇制胜却又能守中。

这样的人有这样的观点:一个是稳,另一个是笨。

稳,是一种态度

曾国藩在给弟弟的信里写:奏疏公牍,再三斟酌,无一过当之语,自夸之辞。

曾国藩做事求稳,说话写奏章也一样,宁可少说一句,也绝不乱说一句,字字斟酌,万分谨慎。

稳,是一种态度。

很多年轻人做事毛手毛脚,不是这里出问题,就是那里出差错。

归根结底,是态度不够认真。

得过且过地混日子,事业自然也毫无进展。

踏实稳重的人,做事认真,更靠谱。

他们更值得别人值得信任,获得更多的机会,进步自然也就更快。

李大钊说:凡事都要脚踏实地去作,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而惟以求真的态度作踏实的工夫。

以此态度求学,则真理可明,以此态度作事,则功业可就。

稳,是一种能力

曾国藩刚出山的时候,一点也不稳。

长沙练兵,因为太过激进,他把当地官场翻了一个底朝天。

结果被军队围在府邸,吓得仓皇逃走。他发下大愿,一定要报此羞辱之仇。

可是他第二次出山的时候,却一个个拜会同僚,修复关系。

年轻的时候,总想着一鸣惊人,却总是忘了,万事自有规律,要懂得循序渐进。

饭要一口口吃,事要一件件做,步步前进,稳住营盘,才是做事的办法。

这是一种在历练中懂得的智慧,更是一种难能可贵的能力。

王阳明说:人须在事上磨练,做功夫,乃有益。

能稳得住,不冒进,不轻浮,稳扎稳打,才能抵达理想的彼岸。

稳,是一种格局

一个人若是能稳得住,更多的是因为他看得更远。

曾国藩在平定太平天国的战争中,采用铁桶围城的战术,每到一处,必然深挖战壕,围困敌人。

因为战术单调,他被传为蟒蛇转世,部下被讥笑为工程队。

太平天国的军队,劫掠如风,他却总是按兵不动。

左宗棠心急如焚,经常骂他贻误战机,他却令行禁止,禁止部下浪战。

他当然心疼黎民百姓,可是他更知道,太平天国不得人心,早晚覆灭。

自己只要稳住,不给敌人机会,就能平定叛乱,还天下一个太平。

左宗棠看的是一城一池的得失,曾国藩看的却是国家的兴衰气象。

所以,站得更高的人,看得更远,不会被眼前的得失动摇自己的判断,心态也更加稳定。

笨,是一种智慧

曾国藩说:“天道忌巧”。

做事做人不要耍小聪明。投机取巧,绝对走不长远。

古语说:“以天下之至拙,应天下之至巧”,捷径虽好走,但要以未来作为代价。

你付出多少汗水,才能赢得多少收获。

曾国藩年少读书,走通科举之路,靠的就是下笨功夫死磕。

他天资并不聪颖,对于书上的很多内容他都比别的孩子记得慢,但他偏偏要一条道走到黑,背不过这一段就不开始下一段,看不完这本书就不拿起另一本。

正是凭借着这股笨劲,他才能将基础打扎实。

正是年少功夫下得深,底子打得牢,才没有在繁琐地公务中捉襟见肘,左支右绌,甚至创下了一年连升九级的官场奇迹。

笨,是一种智慧,做事不走捷径,不耍心机,那么你才能收获你要的东西。

笨,是一种厚道

曾国藩为官期间人缘极好,靠的就是这个“笨”字。

他在谈及修身之法时谈到一条“利可共而不可独”。

他为部下请功,要官,从来不含糊。

只要你做出了成绩,他绝不吝惜赏赐。

他平定太平天国之后,全国十几个封疆大吏,几乎都受过他的举荐。

李鸿章、左宗棠、曾国荃,都是他不计成本,大力培养出来的。

这样的领导,没有人不喜欢,大家也愿意为他做事

作为晚清四大名臣,他们的事迹我们都可以读一下,不只是读他们的经历,而是要读他们待人处事的态度、困厄与成功的原因。对父母而言,曾国藩是最好的儿子,始终让父母宽心;对弟妹而言,曾国藩是最好的哥哥,教导、照顾、体贴入微;对儿女而言,曾国藩是仁慈的父亲,也是完美的榜样。

而曾国藩的道理,都在一本《曾国藩家书》中。

900多封信,629页的信件,向你讲述了曾国藩的人生感悟、人生阅历。

我有一位年轻的师妹,从大一就开始看曾国藩,很多家书她都能背。

有一句话她时时会想起:“先静之,再思之,五六分把握便做之。”

她说在她的理解中,曾国藩是一个谨慎的人。但偏偏给她最大的影响是让她变得更果决。

毕业后第一次换工作时,她有想到过这句话。有时候觉得,曾国藩在为自己的“冲动”背书。

的确,曾国藩家书,是一本值得看的好书,不管是从孩子的教育,还是曾国藩本身做人的道理,这本书上都有提及。

很多人觉得,曾国藩家书全是文言文,读起来十分的拗口、晦涩难懂。今天给大家分享这本《曾国藩家书》除了原汁原味的原版信件之外,还有现代白话文注释,每件事都有发生的时间、经过的注释,所以读起来也朗朗上口,都是难得的大道理。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