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们一起聊北京——“簋街”or“鬼街”?
簋街,相信您头回听到这个名字,很自然的就会想成“鬼街”。没来过簋街的您可能做梦都想不到,这货居然是一条美食街。没错,簋街可谓是吃货的天堂。
簋街位于东直门内,二环路东直门立交桥西段,西到交道口东大街东端。在这条一公里多的大街上,150多家商业店铺中餐饮服务业的就占90%,在北京您还真难找出第二个餐厅密度这么大的地儿了。
(来簋街吃夜宵的人们)
要说簋街美食,最地道的就数“麻小儿”了,平时跟我哥们儿聊天儿,只要提到簋街,基本就内一句话:“哎,哪天哥儿几个奔簋街吃麻小儿去啊?”实不相瞒,对于麻辣小龙虾,洒家是真的毫无抵抗力啊= =。此外,簋街的麻辣肉蟹(我习惯叫香辣蟹)、烤鱼也是一绝。
(主角“麻小儿”)
(我就管它叫“香辣蟹”)
(地道的烤鱼~)
怎么感觉越写越饿了呢?不聊美食了,咱们聊聊“簋街”这个名儿吧。您肯定想了:既然是条美食街,怎么起了“簋街”这么个和“鬼”字谐音的名字呢?到底跟“鬼”有没有什么联系呢?您别说,它还真有联系。
上期我们说道,东直门走木车,从全国各地运来的上等木材,都从这儿经过。往城内运木材,往城外却是运死人的车。站在城楼上,向城内看是一条笔直的路,对面儿就是鼓楼。而在对面向城外看则是一望无尽的坟场。当时的东直门类似如今的城乡结合部,在城门内自然而然的形成了最初的“早市”,在东直门内贩卖杂物的小贩们后半夜开始蹲点叫卖,黎明时则四散开。这些小贩们以煤油灯取光,从远处看上去灯光朦胧,加上周围随处可见的棺材铺和杠房,自然有种令人毛骨悚然的感觉。故此地被人称为“鬼市”。
市场经济大潮开始后,东直门大街两侧的很多商家店铺也做过很多各种各样的生意。说来也是奇怪,这么多店没有一家儿能做的好的。就连唯一的一个国营百货商店也不得不关门歇业了。然而,上个世纪八十年代,这个名叫“晓林菜馆”,即如今的“晓林火锅”的林老板,在“鬼街”开了第一家“24小时”的餐厅。由于当时北京很少有24小时营业的餐厅,加上“晓林菜馆”的菜量实惠,味道好,很快就传开了。这样一来,第二家、第三家24小时的餐厅陆续开业,逐渐这里就形成了“小夜市”。
而最开始这条街也正是叫做鬼街。由于“鬼”字终究不雅,东城区委的工作人员们想要为鬼街易名,但是在这里经营的老板们大都不同意,怕是改了名儿就坏了风水。后来发现字典里有个音同字不同的“簋”字,而“簋”正是古代中国用于盛放煮熟饭食的一种器皿,和吃沾边儿 于是开始大肆宣传“簋街”,并且在东直门立交桥西侧桥头做了一个“簋”的大铜塑像,于是便成了现在的“簋街”。
(“簋”的大铜塑像)
“昔日萧瑟今不在,杯酒交错胜除夕。”对于北京人来讲,“簋街”不单单只是一条美食街,更是京城夜生活和饮食文化的一个缩影。
作者:韩汉
95后双子座 一个努力干活不缠人的北京爷们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