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云12年后盈利,“云”为何布局如此之久?
在熬过了十二年之后,阿里云终于迎来了盈利。根据阿里2021财年Q3(自然年2020年Q4)财报,阿里云单季度收入116.15亿元,经调整EBITA实现盈利2400万元。这是阿里云成立以来首次实现季度盈利。
赵健,公众号:甲子光年十二年了,阿里云终于盈利了 | 甲子光年
难道它不是一直在赚钱吗?
数据显示好像与我们认知的恰恰相反,阿里云背靠马云集团,财团撑腰,用户群体大,理论上说它想挤进去的领域必然是赚钱的,所以为什么现在说它首次实现季度盈利。
让我们先看一段小故事
(故事说明了数据中心、云和企业逐步演进的大致过程)
小明以前自己有台电脑,台式机,性能不错,满足了自己创业/编码/创作的需要,但不易携带。
于是他第二年买了个笔记本电脑,这时候他想着远程自己的台式机,在上面跑些一直需要开启的程序,比如云盘,视频,博客等等。
为了带宽稳定,他申请了公网IP,“真不错,就是空间有点小”。
于是加了存储,这时候他发现台式机有点配不上存储,“否则有点对不起存储”。
换上了机架式服务器,“真厉害!”
有天他在外地出差,突然发现自己连不上自己的服务器了,回家了一查发现断电了,“这可不行”,自己的事业因为这些信息设备逐步上升,不能在这些方面掉链子。
于是先是联系供电局接了两路电,自己又找公司做了个ups不中断电源。
风生水起啊!
用户/客户越来越多,他发现自己原来搞的那个像机房又不像的地方,该改造了!
首先是换了一个电费相对便宜的地方,然后又租了一个大房间,做好精密空调和防火,拉好ups和电线,公网一布署,绝了!
可问题来了,机架式服务器有点少还有点low,存储还是有点小还不稳定。
“淦!”接着换,刀片式服务器做成云,san阵列做冗余,分布式存储扛专用数据。
好家伙,小明的公司已经在省内小有名气。
没过几天,小明接到电话说业务不能用了。“这,这是怎么回事?”
原来小明的站点已经被黑客盯上了,一顿DDoS攻击和爆破入侵,小明差点就过去了。
继续加,整套安防设备上,监控系统上,多地双活上!
小明的公司已经全国有名!
这时候有员工报告了,说距离较远的省份现在xx文件有点慢。
“好嘛,没有技术解决不了的事,CTO想个办法”,于是建设了多个边缘数据中心做cdn数据加速,并且还为很多中小企业提供云服务支持。
小明的公司成为了世界500强。
什么是企业财报里的盈利?
先看几个公式:
营业利润率=(营业收入-营业成本-三费)÷营业收入
毛利率=(营业收入-营业成本)÷营业收入x100%
净利率=净利润÷营业收入x100%
总资产收益率=净利润÷总资产x100%
财报里的利润指的就是营业利润了,此外数据显示阿里云的毛利率比Azure和AWS都低,2011年阿里云的收入只有12.71元人民币。这里只是为了厘清概念。
阿里云花费大量成本砸数据中心、设备和基础建设,就像故事里的小明,成本转化为固定资产,这部分不能算作阿里云的营业成本。真正作为营业成本的是数据中心常态运行的耗能耗电、人员管理费、宣传营销费用等等。
12年前,中国互联网整体尚未达到很高的水平,个人创作者和小微企业数量较少,租用服务器都可以列作行业内较为奢华的行为,绝大多数企业仍选择自行构建基础设施,当时的云服务未被信赖也不值得信赖,毕竟行业的潜力还没有达到让无数初生牛犊下血本的地步。
在今天,自媒体和服务吃香的时代,我们看到了无数技术从业者想要一搏风口的姿态,在这种情况下,云平台所支持的IaaS与PaaS瞬间体现出了其不俗的表现优势:“变DOS式命令行式的操作为可视化的操作”、“稳定性可以被高度保障”、“开发、运行、维护一体化”等。
在不考虑云服务提供的上层服务质量的情况下,绝大多数云服务器被提供给初始创意团队,他们成为资本下的新型韭菜。
长时间布局的收益
俗话说“放长线钓大鱼”,相关数据显示:BAT三家每家占用服务器实体约千万台,其数据中心也都取得了相关地方政策的大力支持,人力、物力和财力都得到了很好的补充。
虽然巨额资本支出、无休无止的价格战制约了云计算厂商赚钱,但他们从未在赛道上落后,因为固定资产仍在不断增长。
是的,云计算的蛋糕越来越大,韭菜也越来越想抢喝锅里的汤,但我们都知道赢家大概率是谁。
最后,值得指出的是:初创公司自建机房成本远小于现在的云服务器租赁。
感谢阅读,点击名片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