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城的运河穿黄工程        京杭大...

聊城的运河穿黄工程
        京杭大运河纵贯南北,与东西向的黄河在聊城交汇。黄河是地上河,大运河是如何穿黄的呢?
        在聊城中国运河文化博物馆有一沙盘动画模型,介绍运河穿黄工程。这个运河穿黄工程并没说明地点,主要介绍了运河穿黄的原理,但实际上在聊城运河穿黄比沙盘演示更复杂。
      隋唐到宋代,运河基本上在聊城西部,黄河在南方,不存在在聊城区域交会。元至元二十六年(1289年)山东段开挖会通河,清代开通皂河、中运河之后,运河、黄河、淮河交汇于江苏淮安清口,漕船在清口数里借黄河行运,出清口即直接穿过黄河入中运河,在聊城也没交会,不存在运河穿黄问题。咸丰五年(1855年),黄河在河南兰考铜瓦厢决口,夺大清河入海,在张秋以南将运河拦腰截断,黄河穿运口由苏北清口移至张秋以南,运河水源随黄河东流入海,张秋至临清段200里运河水源断绝,再加上运河淤积和河堤损坏严重,运河运输能力骤减,漕船渡黄时,须改道由安山镇附近入盐河(坡河),到盐河与黄河交会处,再逆水而西至八里庙通北运口,这一段要比以前多绕行一百多里。到光绪元年(1874年),运河穿黄河大溜分为两段,一股南注十里堡,一股北经八里庙,当时漕船往往由黄河南溜下行,至交会处转入北溜,然后逆水至八里庙通北运口,这一段仍要绕行五十多里。
     在黄河改道的前二十年,河床基本稳定,两岸没有修筑河堤,利用闸坝可以平交过河。好景不长,1880年因八里庙黄河断流,北运口淤积严重,不宜行舟,遂改新运口于陶城铺,开新河至阿城闸入运河,此后的运道不再经张秋。1884年,山东黄河正式筑坝,1893年基本上形成现有堤岸,黄河逐渐成为地上河,漕运断断续续,一直到漕运废止的1901年。后来,一度为解决运河水源问题,曾修建水渠闸坝由黄河向运河放水,利用部分河段开展水运。
         最近这些年,古运河部分河段作为南水北调工程东线的一部分承担送水功能。与黄河交汇点在东阿,采用黄河下面穿洞的方式解决,上面是滚滚黄河水,下面是清澈长江水,可谓人工奇观,东阿专门建了南水北调工程纪念塔。穿黄位置选在解山和位山之间,包括南岸输水渠、穿黄枢纽和北岸出口穿位山引黄渠三部分。穿黄隧洞设计流量每秒200立方米,在黄河河底以下70m打通一条直径9.3m的倒虹隧洞。江水过黄河后,接小运河至临清,立交穿过卫运河,送水到天津。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