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兰随笔】母亲的干菜
点击"草庐书屋"免费订阅
母亲的干菜
原创/张兰
一向喜欢生啃大萝卜的我,年前年后竟然没能买到合乎我口味的萝卜,再看家中厨房角落里,红色的塑料袋,蓝色的朔料袋,还有黄色、白色的塑料袋,袋子里面装的都是萝卜,都堆成彩色的小山了。那些萝卜可都是经过精心挑选才买回来的,扔掉可惜了,不扔掉又怕时间长了坏掉。看品相,每个萝卜的外观都是绿莹莹,水灵灵,上下匀称,掂量在手里沉甸甸,看着就有食欲。当切开萝卜顶,吃着也脆生生,就是不甜也不辣,水了吧擦,实在是啃之没兴致,食之不想下咽。嗨……为啥就买不到以往我爱吃的那个味道的萝卜呢?望着“彩色的小山”叹气之余,突然想起了小时候母亲蒸的萝卜干,对了,就切成片,串成串儿,晒干它,等啥时想吃,就洗干净,水泡一下,蒸上蘸酱吃。说动手就行动,找出剪刀剪开塑料袋,把萝卜倒在洗菜池子里,打开水龙头开始洗。自来水哗哗哗,手中的菜刀唰唰唰,快速的劳动节奏仿佛是一首快乐进行曲,让我的整个身心都快乐着,不由地哼起母亲劳动时常哼唱的小曲,张家溜溜地大哥人才溜溜地好哟……想起与母亲一起度过的干菜的岁月。
小时候,在我出生的那个小屯,我家生活还不算怎么穷的,不和大队的书记、会计比,我家的生活还算光鲜的。那是在公社文教组当组长的父亲给带来的光鲜,在小屯人的眼里,父亲就是小屯最有学问的代表,人们见到父亲,都会高看一眼,称父亲为张校长或张老师,见到我,也会投来很羡慕的眼神,我自然成了张校长或张老师家的小女。我的母亲丝毫没感到当教师的父亲给她带来什么荣耀,相反,倒是因为父亲每个月会拿几十元工资,能领回来几十斤粮食的缘故,常有小屯的人来家里借粮、借钱的,常有借了粮食和钱不还的。父亲的工资一分都交不到母亲手里,于是便有了母亲对父亲的最高指示,要父亲管我们上学的费用,还有家中的人情来往也归父亲管,母亲负责整个家庭的的吃喝穿。母亲可以说是没有文化,7岁上学,在班级年龄最小,个子也小,不是丢铅笔就是丢小刀,总有同学欺负母亲,半路上还被同学劫道威胁。母亲丢了东西又不敢告诉老师,又害怕挨打,一年级没读完就再也不敢去上学。长大之后的母亲饱尝了没文化的苦,为小时候的胆小后悔了一辈子。每当母亲忙完家里的事,上炕休息时,常听母亲说,我要是能读完三年级,我就能有个好工作,还有进银行的机会,就是因为书读的少,又不会打算盘没能去上。不读书就是不行,你们要是不好好读书,长大没出息,可不要怪你们的父母哈……
我能理解母亲没工作的失落,也能理解母亲和父亲为治理家的分工。母亲没工作,可她并不服输,她有她的生意经。常年养鸡鸭鹅,蛋可以卖钱。60年代和70年代,在我们那养鸡没人管,但不让公开到市面上卖鸡蛋的。好就好在我家住的地方好,凡是来小屯的人都要经过我家门口的,我家前面三里地远的地方是九转厂,砖厂的家属就住在那。在当时,工人阶级是非常有钱的人,专门有个工人常年来我家买鸡蛋买小鸡。我们家的鸡蛋基本都卖给那个人了。农村养鸡并不好养,每年春天和秋天都有一场鸡瘟,母亲养鸡有绝招,疫苗必须打,煮绿豆水给小鸡喝,安乃近,扑热息痛,土霉素,四环素,牛黄解毒片,这些都是母亲常给小鸡吃的,要是赶上小鸡误吃了有毒的食物,母亲也能知道症状,拿起刀片划开鸡嗉子,把食物都弄出来,还要洗洗鸡嗉子,然后再用针线缝上。只要救治及时,小鸡基本不会死。小鸡下了蛋,母亲会把大蛋和小蛋分开来放。我不懂,就问母亲,妈,为啥要把鸡蛋分开呢?母亲说,要是所有的蛋都放在一起,你买蛋的时候,会怎样?我毫不犹豫地说,那当然是挑大的了。母亲笑了。是啊,要是鸡蛋都差不多一般大,也就不觉得蛋有多大或者有多小了,买蛋的人也就不会挑三拣四,心里也不会有买亏了的感觉了。五毛钱一个鸡蛋,算起来,母亲光卖鸡蛋的钱就比父亲的工资要多好多。春天在小园子种些菜,边边旮旯的种些毛嗑(向日葵),秋收后,母亲会到九转厂的商店门口卖点海棠果和毛嗑,以及胡萝卜,还能收入点零花钱。母亲的干菜,也就在这时候开始出场了。
首先出场亮相的是芹菜。芹菜是自家小菜园重的,母亲把芹菜趁着嫩,一根一根掰下来,先放在簸箕里晒一天,看芹菜蔫了,就招呼我,用线把菜系上一头,让我拽着,她编辫子,一般会编成一米左右,用线绳把那头再系上,然后搭在晾衣绳上凉晒。随之一起晾晒的还有香菜、豇豆角、茄子、黄瓜、西葫芦,嫩葫芦。嫩葫芦、茄子切成花刀,直接挂在晾衣绳上,西葫芦要老皮的才行,把皮削掉,顺着西葫芦的圆一直旋转下去,有时一个西葫芦旋转好了就是一根的弯弯条,顺着自然的弯弯挂在晾衣绳上,真是好看呢。豆角吃不了的时候,母亲让我和二姐把黄皮的豆角扒出豆豆,那些豆角皮直接放在笸箩里晾晒,豆豆在做炖豆角菜的时候,一起放进去,熟了后,挑出来,再用线把豆豆串成串,那豆豆串儿就像项链一样好看。街上有叫卖大萝卜的时候,母亲就会让我先跑出去叫住赶马车的人,看看是否有卖红萝卜,若有,我就摆手让母亲出来买些红红萝卜。那个时候的农村是没有白萝卜和红心萝卜,只有绿萝卜和红萝卜。我问你母亲,为啥绿萝卜不晒一些呢?母亲说,熟着吃,红萝卜要比绿萝卜好吃,生着吃,绿萝卜比红萝卜好吃,你吃着就知道为啥了。买回红萝卜,洗是我的事,切和串便由母亲来做。红萝卜切成片再串成串儿更是好看,水灵灵的白萝卜肉外面一圈粉红色,在太阳光的照射下,一片儿一片儿的就像艺术品一样。秋,母亲还会为我和姐姐用麻绳绑上十几穗烀熟的嫩苞米棒子晒上,留作冬天吃。家里起土豆时,最小的土豆都要另放一边,挑出品相好的洗干净烀熟,剥皮,凉透后,切成片儿,放在笸箩里,笸箩再放到仓房顶上,以防小鸡们祸害。还会切一些小水黄瓜片放在房顶一起晾晒。要下霜时,还会串上一串儿大紫桃和黄姑娘儿,连同红辣椒串儿就挂在房檐下面的墙上。
秋天,我家的院子里就是色彩分层的风景,街上来回过往的人,都免不了要扭过头往我家院子里多看上几眼,有的人还借故讨水喝,走进院子仔细来看,询问母亲,这些菜如何来吃。当时我家那的农村人家,冬天基本就是萝卜、白菜、土豆、酸菜,四种菜轮回做着吃。偶尔换点豆腐,来人炒个鸡蛋,便是最好的菜了。对于干菜,一些人家平时家里都没什么菜可吃,也就没多余的菜可以晾晒了。我们家除了红萝卜是买来的,其它的菜都是自家小园子里种的。冬天的时候,这些干货就成了饭桌上偶尔改善口味的佳肴了。大部分干菜要留作开春的时候才来吃,干芹菜留作佳节包饺子吃的。二姐不愿意吃干芹菜饺子,说没有新鲜的芹菜好吃。那是自然的,那个年代作为一个没有工作的家庭妇女来说,要操持一家8口人的吃喝穿,现在想起来,着实不易。没有母亲的干菜,我想我家冬天的日子也是平常人家一样,土豆、萝卜、白菜、酸菜,四大菜换着吃。开春的时候,或许也是像大多数人家一样,除了咸菜大酱大葱,树叶汤,便也没啥菜可吃。没有母亲的干菜,我家也不会有余粮。
母亲的朴实与勤俭,让我们一大家子的饭桌上,从来没断过菜,没断过主食。悄悄地说,那时候,我家就一直有囤粮。母亲能积攒下粮食,有她的理念,饭菜要搭配着吃,顿顿有菜,菜里也要有油,吃啥都是饱,有菜吃,粮食就能节省下一点,时间长了,就节省的多了。母亲说,有的人家说粮食不够吃,就是因为总不做菜的缘故,越不吃油腥,肚子里越空,肚子越空就越能吃。让父亲不高兴的是,母亲会囤下一年的粮,不是不高兴囤下这些粮食,而是年年吃陈粮。不管父亲怎么做母亲的工作,母亲依然我行我素,继续年年吃陈粮。事后母亲对我们说,年年要是吃新粮,那还会有陈粮可囤吗?囤下的粮越来越陈,不就扔掉了吗?吃点陈粮,总比没粮吃要好,挨饿那几年有人家苞米胡子都没个吃……母亲这时就会讲起非常时期没粮吃的惨景。母亲从困难时期走过来,吃过,看过,所以心里就会产生“怕”。她怕没粮食吃,她总怕饿的滋味,只要丰衣足食,对母亲而言,那就是幸福。母亲临去世,家中仍然囤积着许多陈粮,竟然还有一面袋囤积好几年的籼米。仓房的墙上,依然挂有着几串红萝卜干、干芹菜和干豇豆角,还有半面袋茄子干。干菜和那些粮食都被母亲的侄女婿赶着马车拉回家当猪饲料了。看着人们忙和着把母亲平日积攒的东西装在车上,我的眼泪止不住地流,仓房里的粮食没了,墙上挂着的干菜没了,我的心也空了,唯有的只是永远也抹不去的母亲的音容笑貌,和与母亲一起生活过的干菜时代的记忆。
母亲离开我已经18年了,18年里,对母亲的思念从未曾忘记过,随着年龄的增长,却越来越想母亲。 日子越来越好,对母亲的思念便越来越浓。我常想,要是母亲能活到现在该有多好,看着她的孩子们天天穿过年的衣服,天天吃过年的饭菜,母亲是否还会让我们囤粮晒干菜呢?我却真真想着和母亲一起度过的那些干菜年代的日子好幸福。
好想再帮着母亲拽着菜的一头,看着母亲教我编菜辫子,好想再听母亲喊一声:三丫儿,去看看街上那个卖萝卜的车上有没有红萝卜……好想再听母亲在夕阳西下的时候唤鸡归家的声音,好想再倚在母亲的怀,睡上没有梦的憨憨的一觉;好想让母亲品尝一下,她的三丫儿晾晒的干菜的味道。母亲明知道吃不出以往的味道,却肯定会说,三丫儿比我做的味道要好啰。如若还能和母亲一道做干菜多好!三月,是母亲怀我要临产的日子,我想,那时的我,在母亲的怀里孕育时,母亲一定对还没有出世的我给予太多的希望,一定没想到过几十年后的三月里,她给予太多希望的那个孩子在如此思念着她。如若能在春意渐浓的三月里,让母亲再炸一碗鸡蛋辣椒酱,蒸一屉红萝卜干,烙上一锅圈玉米面的大饼子,香香地与母亲吃上一顿多好!愿能在哪日的夜梦中与母亲相逢。母亲,女儿在梦中等您。
作者简介
张兰:祖籍辽宁省盘锦县,黑龙江齐齐哈尔市生人,十八岁参加工作,从事教育工作十八年,后下海经商至今。爱好广泛,闲暇时偶用文字抒发一下内心对生活的感叹。唐山市作家协会会员,曾在《唐山文学》和一些地方报刊发表过文章。
主编:李跃峰
本期小编:草庐居士
投稿邮箱:879101005@qq.com
图片来源:网络搜索
备注:长按下面二维码关注
敬
请
关
注
心灵圣地,芝兰之室。
原创高地,温馨舒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