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兴是如何被华为甩下的?

先说结论:

二十年前,人们说起这两家企业,都称“中兴华为”,中兴是压华为一头的,但后面十几年里,华为实现了对中兴的追赶、超越,直至远远甩开,至少在国人的口碑中是如此的。

但其实中兴也是一个非常优秀的企业,纵然它有很多问题,但是其实也就是他的对手是华为,换做哪怕其他任何一个行业,任何一个其他的竞争对手,以中兴的管理高度和人才结构,中兴不会惧怕任何一个对手,但既生瑜何生亮,输了就是输了,败在这样一个强大的竞争对手下面,也不冤了。

正文:

首先是治理结构的问题。

中兴的崛起跟很多那个时代的公司差不多,起步的资金都来源于国有企业。创始人也都在某种层面上拥有国企的身份。这个东西一方面减轻了创始人的最开始的创业压力,在另一方面也为企业在创业阶段,提供了某种程度上的便利。

但是在这种治理结构下,那些企业的创始人的角色实际上是非常模糊的,同时也因为创业公司的股权问题,为后面的利益分配埋下了很大的隐患。

在这个上面栽跟头的有很多,大家耳熟能详的企业包括万科、格力、美的、TCL、联想、海尔等很多公司都在不同程度上面临了这个问题,大家解决这些问题的方式也多种多样,可以称得上八仙过海,各显其能。除了这些还活下来的企业,也有不少一度风光的企业因为这些问题折戟沉沙,直接消失在公众视野的。

这个事情上具体到中兴身上,其实回归到了非常简单的委托-代理模型里面——中兴的元老和骨干(内部叫二层三层),把公司从一个小破代工公司干到五百强的级别(别杠,就是这个级别),对公司没有相应的利益诉求是不可能的。这里面既有功臣对于创造的价值需要做一个公平的分享的诉求,也有“公司到底是谁的”的疑问。

跟华为公司其实都是任老板的不同,中兴一直是国有企业占据大股东的治理结构,因此也就无法像华为一样,通过全员持股的方式实现“利出一孔”。

因此,即使是中兴在很早的阶段就已经上市,但是实际上,对于中兴通讯的中高层来说,上市对他们的激励作用,其实远不及很多规模和体量更小的公司所能够给到的回馈。当然更比不上华为这种虽然不上市,但是以公司急速发展,以非常高额的分红进行非常直接的回馈的公司中高层所获得的回馈。

在这种情况下,在竞争异常激烈和白热化的通信领域,为了保有自己的中高层人才,中兴实质上采用了另外一种曲线救国的方式,即允许中高层成立”关联公司”,对中高层进行间接的激励以进行回馈和保有。

但是事实就是,这种方式就是“委托-代理”模型中最差的结果,即代理人的利益与母公司的股东利益大幅脱钩,最终导致了在治理结构上面,大量的代理人更多的关注于自己的“小算盘”,而没有意愿将更多的精力放在如何把蛋糕做大方面,糟糕的治理结构,导致了中兴的管理结构进一步变形。

从管理方面来说,这是公司治理结构问题没有解决,或者说治理结构用一种非常不科学的方式解决之后,所衍生出的必然结果。

一方面,中兴通讯作为上市公司,在公司的收入,利润方面需要对股东有所交代,同时,上市公司也必然会收到资本市场的影响,在一些战略关键点方面,需要求得资本市场看法与公司战略之间的平衡。

但是显然,在大部分时候,企业寻求一种平衡的战略,本身就是战略战术不坚决的表现,这样的表现在整体市场上扬的时候或许不明显,但是在激烈的淘汰赛中,这种方式必然导致战略的失败和实质上的落后。

其次,在公司的具体管理方面,部分的成功路径其实会成为后续的阻碍。

中兴华为实力最接近的时候其实是在两千年初,互联网泡沫破灭,华为一度想卖掉公司,中兴却押注小灵通成功之后。我印象里任总的抑郁症好像也是那个时候得的。当时押注小灵通所获取的巨大成功一度让中兴通讯全员振奋,而当时的华为却因为战略选择了更先进的GSM的问题,在泥坑里面苦苦挣扎。

但是在小灵通的政策红利过后,中兴却因为押宝成功,巨大的收入和利润占据了大部分的产能和资源,使得中兴在技术方面落后较多。但是华为却柳暗花明,孤注一掷之下,在技术和海外市场都取得了巨大的进步和成功,中兴的华为的巨大差距也是在这一阶段拉开的。

同时因为这一阶段的成功路径,华为更加坚定了通过管理变革,技术革新,通过提升管理和技术能力、在最大程度上团结所有员工去获取竞争优势的路径,但是反观中兴,也因为之前的成功路径,其实或多或少的还是想再找一个小灵通,其实这种思路在那个时代无可厚非,后来feature机和智能手机的切换也确实提供了又一个窗口,但是可惜那时候中兴已经抓不住了。

再看看芯片业务。华为海思和中兴微电子,都是我国芯片设计制造行业的标杆之一。华为海思就是华为内部“两弹一星”层级的战略产物。多年吸血媳妇,一直被业内同行和公司同僚所诟病,但是华为在高仿“举国”体制下,坚持输血扶持,最后终于结出璀璨的蘑菇云一样的麒麟等系列芯片。

反观中兴微电子数年前就十分优秀,中兴微电子的路由芯片,在我们实际测试中,带宽,稳定性,抗干扰性,工作温度范围,等几乎所有指标上远超同时期高通芯片组(在其他电路板和原件规格接近的情况下),除了生产测试写值工具等制造生态环境不如高通支持到位以外(导致产品生产测试工序时间稍长),几乎全面碾压高通系列芯片组。中兴微电子在面对同等级的博通系列芯片组也在抗干扰,成本,温度适用范围,湿度极限都占有优势,虽然带宽稍有不足,但是主要缺点也是主要体现在制造生态环境上,例如国际上lp,ni,是德安捷伦,罗德与施瓦茨等等都有针对博通优化的测试开发工具。中兴的要自己干。

多年前,那个时候叫“中兴华为”华为还排在后面,在这种情况下,广大股民们面对中兴芯片不叫座的情况下,在国内市场某些家天天宣传自己用的是高通通信芯片的环境下,就是中国的广大股民股东们,没错,就是爱国的中国人们一致闹着要叫着要求中兴裁撤微电子项目,理由就是太花钱,利润低。闹下来的结果是当年这批唯一能在印度这样南亚热带次大陆湿热环境中生存下去的芯片(我不是中兴的,真没必要吹中兴,但是中真相就是当时博通高通到了印度没一个能打的),草草收场。

最后说说人才的问题。

其实时间回到十几年前,彼时中兴和华为都在大举找人,很多应届生选择去中兴或者华为其实就是个选择问题。但是十几年后的成果却差异巨大。这里面不能不说人才的激励系统非常重要,当然这个也的确是治理结构下的管理上的必然,但是这种必然又的确启动了另外一个循环。

简单总结下,中兴被华为甩下,其实是值得写进中国管理史的教科书里的。公平的说,两者都在世界上竞争最激烈的通信市场,在强敌环伺的情况下,艰苦奋斗,最终撕开了一道口子,并最终在与世界上最顶尖的对手的战斗中取得了不同程度上的胜利,并深刻的改变了这个行业。

但是两者也都在因为各种历史背景,各种价值选择,各种管理举措,因为不同的选择,而走上了不同的道路,这里面特别值得人思考。

本文整合了知乎上面多个回答的内容,作者为“不告诉”“呆叔”等,特此说明。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