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迁西夜话〗潵河桥商业史

原载:1995年12月编印的迁西县文史资料第3辑《古塞撷丛》

撰稿:李士民 薛 志 二人均系迁西县潵河桥供销社退休干部

编校:马瑞宏

网络图片

潵河桥,位于迁西县城西北22公里处的烟囱山脚下。这里地势平坦,西、北、东三面分别与遵化、兴隆、宽城、青龙四县交界。潵河桥镇东西一条大街,宽18米,长1500米,宽(城)邦(均)公路穿街而过,潵河从村北向东流入滦河,遵(化)潘(家口)铁路从西自东北通过,为历代军事、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要镇。

明代初期,洪武年间(1368—1398年),白氏、张氏等三家从山东逃荒至此,于潵河南岸定居。因位于滦河码头西岸,水陆交通方便,来往客商都在此食宿,故开一小店,取村名为“潵河店”。后来潵河店人共同集资,于村北潵河上修建一座宽五尺、长两丈的石桥,桥头刻有“潵河桥”字样,后来将村名改为潵河桥。此桥在清光绪二十一年(1896年)被洪水冲毁,至今只剩其名,并无此桥。

潵河桥原是个几十户的小村,清代天聪四年(1630年),集市建在距潵河桥以北7公里处汉儿庄村。由于地形狭窄,只靠潵河不通滦河,商船搁浅,交通不便。清代咸丰六年(1856年),汉儿庄村原有山东人开办的烧锅,连同山西、陕西和当地几个小商号一并迁到潵河桥以南的滦河西岸,建成一条东西大街,从而形成了农村贸易购销集散中心,是来自各地商贸交易聚居的要镇,已有悠久历史。当时潵河桥镇属于永平府迁安县管辖。清代光绪九年(1883年)一场洪水,使潵河桥所有商号遭受一次灾害;光绪二十一年(1896年)又一场水灾,使潵河桥镇变成一片汪洋,沙石遍地,所有店铺全部因受灾而倒闭。

1897年,潵河桥镇在原来地址的西部高地上进行重建。不久,山西、天津、滦州(滦县)北部和南部的几个大商贾,纷纷搬到潵河桥建烧锅,立字号,发展商业,开辟市场。首先,山西商人在村北建起了“涌泉昌”烧锅和“永合栈”粮店。松岭的李少青、尹庄的尹家、钓水院的薛家,在村东合股开办了“永兴昌”烧锅,三屯营人在村西建起了“源隆永”烧锅,松岭的李老玉在村中建起了“德源长”烧锅,清宣统年间,又在“德源长”附近建成

了“源远昌”烧锅,很快就形成了东西2华里、宽10米的一条大街和南北交叉的一条副街,构成一个“丁”字形街市,对发展潵河桥商业起了一定促进作用,为民国年间潵河桥商业的兴盛奠定了基础。

由于清末五大烧锅的兴建,街道的形成和潵河桥所处的地理条件,使更多的商人慕名而至,投资、入股、开辟新业,很快就形成了经济活动中心,成为冀东地区最大的集镇之一,素有“拉不败的潵河桥”之称。

民国前夕,1911年,天津人在潵河桥开办“双华永”生麻铺,主要是秋天收购板栗运往天津口岸。滦州(滦县)人又在此开设了“永祥南号”和“永祥北号”粮店。另外还有“通盛德”粮布铺、“福义德”粮铺、“德隆店”、“达仁堂”药铺、“德兴合”杂货铺、“聚兴合”粮布铺等,潵河桥镇的大小商号和小商贩由清末的17家发展到64家。

民国十一年(1922年),直奉战争开始,奉军所到之处肆无忌惮地大肆抢掠商号银元和贵重财物,并把不能带走的商品扔满街头,任意糟蹋。如“永祥北号”粮铺所存的四大箱银元被抢劫一空,和“源远昌”一道同遭破产。“荣发号”日用品店的掌柜吴老玉被活活打死。其他买卖关门的关门,倒闭的倒闭,潵河桥的商业受到一场严重的浩劫。

民国十二年(1923年),直奉战争结束,潵河桥的商业也逐渐走向恢复和发展。喜峰口的石荣武开设了“德顺隆”杂货铺,黄瓜川的张如增开设了“吉庆成”粮店和“吉兴成”绸缎庄等,大小商号又增加到30多个。

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据迁安县志记载,潵河桥最大的商号八家,有“涌泉昌”、“永兴昌”、“源隆永”、“德源长”、“源远昌”、“永合栈”、“德顺隆”、“吉庆成”。大小买卖共1十多家,从业人员1,000多人。1932年以后,是潵河桥商业发展的黄金时期,经营范围及销路非常广泛,北至内蒙古、热河、兴隆、八沟(现平泉)、车河口、西潵河、黑河套,西至京西和遵化等地,东至宽城、青龙一带大部分地区。潵河桥大小坐商和摊贩之多,水旱码头货物吞吐量之大,销路之广,前所未有,呈现出一片生意兴隆景象。

从市场贸易情况看,码头上,河岸边,大摆渡横行,东西码头之间,接送过往行人车辆、粮船、商船、客船、鱼船、木筏,往来不断。人来船往,车水马龙,川流不息。到集日,小商贩摆满了二华里长的一条街,如杂货布匹、鱼肉米面、瓜果蔬菜、农副产品、锄镰镐杖、日用杂品应有尽有。由1923年至1935年,在这12年中是潵河桥镇商业最繁荣昌盛的时期。当时对开展城乡物流交流,活跃市场,满足人民生活、生产需要,起到了一定作用。

1935年,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了侵华战争。不久,东北沦陷,侵略者的铁蹄踏进了中原,中华民族进入了危亡关头,潵河桥人民也同样遭到日寇的蹂躏和摧残。潵河桥一带是革命根据地,日本鬼子在这里到处修炮楼,建据点,进行经济封锁,使潵河桥的商业逐渐萧条。在困难情况下,“永合当铺”搬到唐山。“涌泉昌”、“源远昌”“裕顺兴”等,由1942年到1944年前后全部倒闭。罗家屯东辛庄何盈洲开的“大兴泉”(前身德源长)改为烟酒专卖,时间不长,于1945年也随之倒闭。

大商号只剩下“德顺隆”、“永顺隆”、“永合栈”粮店、黄瓜川的“吉庆成”粮店、“吉兴成”绸缎庄等五家。每家都有从业人员十几名到二十几名,仅“吉兴成”绸缎庄资本折合现在人民币即达几十万元。“德顺隆”当时资本折合人民币有20多万元。他们五个商号和遵化等地大商号之间互相联系,进行批空倒把,囤积粮食,共同操纵垄断着潵河桥整个市场。

此外,小商号有赵福臣、赵云龙合开的“隆聚兴”,王子林开的“德茂祥”小五金店,李雨升开的“永德成”皮麻铺,此外还有“义记”绸缎庄、上庄“染坊”、“大生堂”药店等,这几家小型商号生意萧条,暂时维持从业人员的生活而已。

从抗日时期潵河桥商业历史阶段来看,1923年至1935年的12年中,潵河桥商业为兴旺时期,当时有大小商号和商贩1十多户;1936年至1941年为瘫痪时期,1942年至1945年由瘫痪走向倒闭。1945年大小商号和商贩只剩36户,其中31户已濒于倒闭。

1945年日本投降后,获得解放的潵河桥人民欢欣鼓舞,积极发展生产,建设国家,盼望过着没有剥削没有压迫的好日子,但是丧心病狂的国民党反动派,却与人民为敌,挑起内战,大量集结兵力,在京、津、唐铁路沿线和沿海一带,妄图作垂死的挣扎,大举进攻我解放区。国民党曾多次向迁、遵、兴一带进行大规模围剿,搜刮民财,无恶不作,给潵河桥人民带来了贫困和灾难。当时,潵河桥商业多数倒闭,所剩无几。凋零寂静的街道上既听不到小贩的叫卖又看不见装满货物的车船,店铺门庭冷落,过往行人稀少,只有杂货店间断地接待一些用鸡蛋换购食盐、煤油、火柴、毛纸的顾客,店主以此做些小生意来糊口。为了躲避国民党反动派飞机的轰炸,每到集日农民贸易只可在村外树林中开夜市。到1949年潵河桥仅有杂货店4个,小杂货铺8个,小商贩7户(据迁西档案馆资料)。

党和政府为了在解放区发动生产救灾,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平抑物价,搞好军供,大力保护和扶植工商业活跃市场,满足人们生活、生产购销需要,于1943年在潵河桥“源远昌”旧址建立了国营商店,化名“源丰号”。该店主要任务是:

(1)发动生产救灾,除协助政府发放救灾粮、救灾款以外,还组织群众纺线织布,发动群众开展生产自救。

(2)在青黄不接的季节,市场粮价上涨时,该店为了平抑物价,由国家仓库调拨粮食,投入市场,低价出售。对困难户进行无利贷粮,秋后归还。

(3)准备军供物资,由唐山(当时是敌占区)购进棉布、花生油、食盐、工业品;由东北购进粮食。为了防止敌人破坏,全部埋藏在大关庄、李家窝子两个村进行坚壁。在1947年大军进关时,圆满地完成了部队军需的供给任务。

(4)该店所购进的工业品和生活必需品,只向私营商业批发,不设立零售门市,以扶植私营商业为主,活跃市场,满足群众购销需要。

1948年6月,由潵河桥区委书记赵志华主持,由各村集资入股,在原来“德顺隆”的旧址上建立了“迁西县第四区联社”,简称“区联社”。区联社是群众集体组织的商业,属于民办官助性质,此机构归四区区公所领导,“源丰号”负责业务指导和商品供应,并选拔染房工人共产党员高仲卿为经理,职工8人。每人除每月发30斤小米入伙外,没有工资和福利待遇。区联社共有股金4,210元,银行贷款8,000元,经营大布、土布、食盐、煤油、火柴等87种商品,兼营收购粮食和小量农副产品。区联社成立一年零五个月,经营额为72,500元,获利2,300元,其中80%提留公积金,20%作为社员分红。

国营商业“源丰号”的建立和通过扶植遗存下来的私营商号以及集体商业“区联社”的组成,使潵河桥商业由冷落趋向繁荣。1947年全力开展生产自救,人民生活逐渐好转,购买力随之提高,各商号货源充裕,品种齐全,基本满足了人民生活、生产需要。在保护工商业政策的指引下,市场面貌焕然一新。老人们走上街头喜笑颜开,纷纷谈论“还是党的政策好”,拉 不败的潵河桥又名符其实了。

全国解放以后,在党的领导下,没收了官僚资本,进行了土地改革。为了引导农民走合作化道路,促进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支援国家工业化,党和政府在全国农村积极开展了组织合作社的工作,用合作这种形式改造农村经济。1949年春季按照冀东行署指示,将迁西县国营商店“福兴号”(原是冀东贸易公司十二专署“益民总店”下设的机构)改为“迁西县供销合作总社”,潵河桥国营商店“源丰号”改为“迁西县合作总社潵河桥支社”,简称为“县支社”。为了大力发展农村供销合作组织,按上级规定首先以区建设的精神,于1949年11月1日,正式成立了“迁西县潵河桥供销合作社”,从此,潵河人民有了民办的供销合作商业组织。

(0)

相关推荐

  • 河北迁西:云海中 长城美

    2021年9月27日拍摄的云海中的河北省迁西县游乡口长城.通讯员 王爱军 摄影报道 2021年9月27日拍摄的云海中的河北省迁西县游乡口长城.通讯员 王爱军 摄影报道 2021年9月27日拍摄的云海中 ...

  • 遥拜桥南(5)—— 桥南家置地,不当紧

    作者简介: 王爱琴,女,1966年5月生于孝义市新庄村.1989年毕业于沈阳农业大学水利系农业水利专业.中共党员.孝义市政协第三.四届委员.五届常委.高级营养保健师.山西省作家协会会员. 2002年中 ...

  • 平望镇北逛老街

      西汉时,苏州吴江平望仅是一个村落,以渔.农业为主,经历了近二千年的盛衰兴败,现发展成为交通枢纽城镇.平望地处南北交通要冲,是兵家必争之地,屡遭兵燹.历史建筑因而存留极少,仅有安德桥,北大桥为古建筑 ...

  • 〖迁西夜话〗潵河桥滦河渡口

    原载:1995年12月编印的迁西县文史资料第3辑<古塞撷丛> 撰稿:谷显焰 编校:马瑞宏 网络图片 滦河,是迁西境内最大的河流.其发源于承德地区丰宁县西北的巴彦吐尔山麓,经内蒙古高原.坝上 ...

  • 〖迁西夜话〗金厂峪金矿淘金史

    原载:1995年12月编印的迁西县文史资料第3辑<古塞撷丛> 撰稿:刘晓忠 编校:马瑞宏 网络图片 金厂峪金矿位于河北省迁西县金厂峪镇境内,距迁西县城21.2公里.该矿是一个日处理矿石80 ...

  • 【迁西夜话】新集凤凰山道士考

    来 源:<迁西文史内参>(迁西县政协文史委员会主办,王书珍主编)2011年第1期(总第001期) 作 者:李岫春 撰稿时间:2009.10 在清嘉庆年之前,凤凰山南海紫竹院只有两间草房,没 ...

  • 【迁西夜话】津西铁厂的建立与发展

    来 源:<迁西文史内参>(迁西县政协文史委员会主办,王书珍主编)2011年第3期(总第003期) 作 者:李作九 撰稿时间:2010.09 津西,这里指天津市投资方(原材料资源开发公司)和 ...

  • 〖迁西夜话〗烽火岁月(1).我的苦难经历

    来 源:迁西县文史资料第9辑<往事回眸>(孙法仲主编,百花文艺出版社2011.7出版) 撰 稿:潘振洲 撰稿时间:2009年6月 本文作者潘振洲 我是本县新集镇潘杖子村人.父亲潘荣江,19 ...

  • 〖迁西夜话〗激情年代(3).大峪林场的建立与发展

    来 源:迁西县文史资料第9辑<往事回眸>(孙法仲主编,百花文艺出版社2011.7出版) 撰 稿:傅兴业 撰稿时间:.2009.07 网络图片 大峪林场始建于1963年,其前身为唐山地区商业 ...

  • 〖迁西夜话〗从政经历(10).潘家口水库工程遗留问题的处理

    来 源:迁西县文史资料第9辑<往事回眸>(孙法仲主编,百花文艺出版社2011.7出版) 撰 稿:李作九 撰稿时间:2008.09 网络图片 1973年7月1日,我(时任潵河桥工委书记)到县 ...

  • 〖迁西夜话〗我县安装的第一台电视机

    来 源:迁西县文史资料第9辑<往事回眸>(孙法仲主编,百花文艺出版社2011.7出版) 撰 稿:赵振山 撰稿时间:2008.07 网络图片 1970年8月18日,县革命委员会机关安装了一台 ...

  • 〖迁西夜话〗人物琐谈(1).王连西

    来 源:迁西县文史资料第9辑<往事回眸>(孙法仲主编,百花文艺出版社2011.7出版) 撰 稿:赵 荣 撰稿时间:2008.12 网络图片图片 王连西,又名王清泉,祖籍迁西县照燕洲村,民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