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1.破解文言文难学之谜(4)
291.破解文言文难学之谜(4)
文┃杜若东
独家解析
三、文言词汇问题
读不懂文言的原因有很多,上一节有具体的分析。但其中最为重要的原因就在于词汇问题,我们准备放到这一章来详细的剖析说明。
在语言的三要素:语音、词汇、语法中,词汇的变化是最大的。我们都有这样的感觉。我们都有这样的感觉,文言文中的相当数量的词语与现代汉语的字形并无二致,但意思却并不一样。这种差别,有些是细微的,有些是巨大的,这正是古今词义的或大或小的差异阻碍了我们去理解文言文句子。当我们仍旧以其现在的常用义去理解时,结果往往是错误的。比如: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滕王阁序》)这里的穷,并不是贫穷,更多是志向不得实现的窘迫。2018年高考全国1卷诗歌鉴赏题选取的是李贺的《野歌》,其中有一句:男儿屈穷心不穷。选择题的B项是:诗人虽不得不接受生活贫穷的命运,但意志并未消沉,气概仍然豪迈。此项是错误的,原因就是要搞清楚古代贫和穷这两个词语的区别。
在这里还想举出一个例子:夫今樊将军,秦王购之千金。(《荆轲刺秦王》)句中“购”并非购买义,而是重金悬赏。
课本中文言文篇目下,密密麻麻的课下注释就是为了让学生关注古今词义的不同,这些词义或多或少都与现代汉语的常用义有所差别。如果一致的话,也就不必注出了。
但这并不是问题的核心所在。当我们打开《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和《现代汉语词典》进行对比时,就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在单字下罗列了一些义项,这些义项一般是两字。而含有此字的双音节词条非常罕见。但在《现代汉语词典》中我们看到单字的每个义项下,一般字数较多,很多超过了双音节(两字)。下面罗列了大量的双音节词条。换句话说,《现代汉语词典》解释的是《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的义项。经过此番对比,你是不是有些不一样的感想呢?
我们发现:古汉语词汇是以单音节字为主要词汇单位,而现代汉语是以双音节为主要构词单位。我们一看到现代汉语习惯表达的句子,马上能明白其中的意思。文言文就不行,尽管可以认识每个字,但常常并不能直接明白句子所表达的是什么意思。就是因为这其中从文言文转换为现代文,牵涉到单双音节转换的问题。在阅读时,头脑要保持这种对译状态,如果无法对译或对译错了,自然也就读不懂了。
我们不禁要问,为何古今汉语存在这单双音节的转变呢?一方面这是汉语适应自身表达习惯的结果,我们知道汉语有个特点就是同音字非常多,如果与英语进行对比的话非常明显。就拿一个ji音节来说,我翻开词典统计了一下有近150个汉字。实际上,汉语有音节400多个,加上四声的区别,共有1200多个音节。我们试用汉字的65000之巨除以这1200,每个汉字平均要分担54个汉字。
如此巨大数量的同音字,容易造成歧义,正是为了汉字单音节词同音字太多的误区,汉语进行了自身的调整,一方面运用声调来区别意思,妈麻马骂吗。另一方面就是构成双音节词,这样就会大大减少一词多义现象的出现,使我们省去的了由单转双的过程,直接读懂句子意思。另外就是,在新文化运动中,由于外国传教士传教的需要,19世纪中叶开始,开始用民众的口语去翻译《圣经》,采取的是西方语法,于是中国开始出现了欧化的现代汉语色彩的句子,其中重要表现就是双音节词汇的大量出现。
接下来,我们必须纠正一个我们常常忽略的问题,那就是字词的区别。平时,我们常常字词连用,并没有感觉它们二者有什么不同。当我们回到文言文中时,却发现两者概念并不不一致,字往往对应了好多词,是一对多的情,真正一个字代表一个词(单一义项)的情况并不多。这些字到发展到现代汉语,一些仍然可以独立使用,如大,人,问,树,笑,事,河,风等。有些只能成为词素存在现代汉语的词汇中,并不能单独使用如:悲,春,菌,友,文,趋,憩等,有些则需改换,如曰、懿、甍、坳、焉、岫、樽、渚。
说到这里,我们应该明白,文言文难懂的关键所在很重要的就是在于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使用的基本词汇构成形式不同,前一个是以单音节为主,后一个是以双音节为主。
我们再进一步往深处思考,当面对一个生疏的文言句子时,要完成由单音节到双音节的转变,这里面必须要经过这样几个过程。
我们先说词义问题,这个是我们开始翻译前的储备,没有这个储备我们是无法进行翻译的。(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