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极真理:大道就在那儿,不生不灭,重要的是易知易行

《道德经》就像刚出土的千年宝藏,被人涂上浓厚的神秘不可知色彩,导致一两千年来,人们带着这种色彩研读《道德经》,加重了对老子思想的曲解和误会。

“道”真的那么玄乎不可知吗?

《易》有三易:简易、变易,不易。其实《老子》同样也有三易:简易、变易、不易。

简易:吾言甚易知也,甚易行也。

变易:可道之道,反也者,道之动也

不易:大道永恒

吾言甚易知也

简易

民间有“真传一句话,假传万卷书”之说,说的就是大道至简,之所以简单道理复杂化,是被人披上了一层神秘的“玄学”面纱。

老子所言之道,是老子对宇宙的终极追问,回答的是“终极真理”,即宇宙从何而来,万物如何运行,人类应该遵循什么样的法则,来修身、治国、用兵、养生,才能与万物和谐相处,实现安平乐泰的问题。

帛书《老子》

老子从芸芸万物最终归于其根的长期观察的“反向”思考中,从天地万物这个“三”,上溯到阴阳这个“二”,又从“二”追溯到万物初始状态的“一”,因此悟出万物的萌生和运行规律。他认为这是很简单的事物发生发展变化原理。因此老子说:

“吾言甚易知也,甚易行也;而人莫之能知也,而莫之能行也。言有君,事有宗,其唯无知也,是以不我知。知我者希,则我贵矣,是以圣人被褐而怀玉。”

他的意思很明显:我的话很好理解,也很容易做。世人都被名利私欲所蒙蔽,很难克服这个障碍,来理解我的话,没人能照着做。

而且我所说的每一句话都是有根有据的,但是因为人们不明白我所说的这些道理,所以也就不能理解我。

老子好像早就预见到了人们对他的不理解,所以他很感慨:真正了解我的人很少,能够照着做的就更少了。所以明道之人总是给人朴素平凡的印象,往往不被看重,实则内心如玉,光明纯粹。

《道德经》

老子的道不被认知的原因,除了老子自己分析的之外,与魏晋玄学的渲染有极大的关系。

其实“玄学”从汉末到两宋期间,一直处于传统文化的核心地位,人们说到“玄学”,一定会联想到老庄哲学和《易经》。不错,玄学就是“玄远之学”,是以儒家思想对《老子》《庄子》和《周易》的研究和解说。

玄学以“祖述老庄”立论,把《老子》《庄子》《周易》称作“三玄”。独尊儒术以来,受董仲舒谶纬学说的影响,儒家一直有谈论形而上学的传统,并以伦理纲常为“天然”之道。

两晋时期,尤其是南北朝时期,道教和渐渐独立的佛学也加入了“谈玄论道”的行列,三家论道的结果,给老庄哲学的释读,注入了浓厚的宗教修行色彩和儒家的仁善思想。

时至今日,释读老子思想的,几乎很少不带有宗教仁善色彩的。

老庄哲学

老子言,一言万端,用于修行当然无可厚非,战国时期的黄老之学和东汉时期的道教都是以老子思想为根本经典的。但是,社会大众若一味地用玄学来解读老子思想,则势必走向偏狭,老子也势必被矮化。

变易

“易”就是交易、改变。运动变化是万物存在的唯一依据,离开了运动变化,一切将归于死寂。正是因为“万物旁作”,老子“无欲观妙,有欲观徼”,看到了万物由无到有,由小到大,由生到灭,才得以观其“复”,悟透天道的。

无欲观妙,有欲观徼

“复”就是循环往复,宇宙间的一切运动变化规律就是在这个“复”中呈现的。《老子》始终强调的也是事物的“变化”,并强调要认识事物的“变化”这一事实。

他说: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中气以为和”;

“浊而静之徐清。女以重之徐生”

“反也者道之动也,弱也者道之用也”

变化是“万物”的根本属性,在微妙而混沌的“道”中,最初“生”出的是“一”,这是一个万物为一的整体,其中的阴阳二气相互感应“生”出中和之气这个“三”,这个中和之气“三”才“生”出了“万物芸芸”这个无穷无尽的现象界。

万物混而为一

万物的运动变化是在“静”与“动”的交互作用下实现的,动极而静与静极而动,是万物存在的两种活动过程。动荡的状态下,一定要有“静”的工夫,静定持心,方能转入清明的境界。

静是相对的,静是事物循环往复的必要调整;动才是绝对的。当静定调整之后,事物充满了能量,便会自动转入生动创造时期,进入到一个静极而动的生命过程。西汉初年以及唐宋施行黄老道学,核心就是“与民休息”“无为而治”。

物极必反,静极而动正是万物生生不息,绵绵不绝的根本,也是保持昂扬精神的革命性体现,这种亘古不变的自然规律给我们的启迪是:

事物的运行是有规律的,只要跳出欲望设置的种种陷阱,把握事物的矛盾运动规律,懂得这种静与动的转换运用,就一定能让自己发挥得更好。要知道,盛极而衰,物极必反,不管如意不如意,都是事物运行的常态,一切都会过去,该来的也终将到来!

无名万物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不易

“不易”就是不变。“恒道”一定是亘古如斯,始终存在的,宇宙间一切都在变,唯独“恒道”是不变的。

恒道的不变指的是万物的运行规律,事物只要存在,就会有其运行的规律,道生万物且内化于万物,于是万物也就有了“道”的属性特征“德”。比如苗木向上生长,百川向下流动,寒暑易节,日仄月盈,鸟能飞,兽能行,鱼能游,人有欲等等。

万物的运行,一定是有规律的,规律就是事物间必然的、本质的反复,这种反复具有特殊的稳定性,即有节奏的运行,而这种有节奏的运行,决定着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向。老子说“不出于户,以知天下。不规于牖,以知天道”,正是因为他掌握了事物的发展规律。

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是事物运行变化的本质。这种本质或者运行规律,既不能创造,也不能消灭的,不管承认与否,它都以其运行发展的必然性起着作用。这种事物发生发展变化的规律,是恒定的。

老子说:

“天下皆知美为美,恶已;皆知善,斯不善矣。有无之相生也,难易之相成也,长短之相形也,高下之相盈也,意声之相和也,先后之相随也,恒也。”

美恶、善不善、有无、难易、长短、高下、意声、先后等等,对对立统一与事物内部的,他们在矛盾运动中相反相成,互为存在的依据,当一方消失,则另一方失去其存在的依据,事物将不复存在,这一法则是永恒的。

道纪

所以老子说:“执今之道,以御今之有,以知古始,是谓道纪。”

所以说,把握当下之道,来驾驭当下事物,从中探知其事物起源,这叫做大道的要领。

对世事万物的探寻把握,只有从当下,由此及彼,追溯而上,才能知道事物的初始状态,这也是老子定义“无,名万物之始”的原因,也是之所以提出“无为”的依据。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