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仪 ‖行走的散文与散文的行走

 天津市散文研究会公开课
行走的散文与散文的行走

李仪

这个标题有几层意思——

首先是“行走的散文”,大家可以就这句话打开视野:

1、散文总是发展变化的,你拿现代的散文和古代的散文比,那是不合适的,和近代散文比也不太合适,所以“文随代变”是个规律。为什么这么说,就是现代的生活变幻无穷,远不是以前可比,现代人的物质和精神生活也远比以前丰富,充满各种色彩,同样,现代人的审美趣味、审美取向,也与以前发生很大变化。

2、再具体一些,就网络散文的写作趋势,同时也就我们散文研究会的会员写作趋势来说,散文写作的同质化现象严重,游记和亲情散文充斥网络和各类公众号。那么我在研究会,通过这两年和大家接触,也通过看稿和这次编书,主要是感觉写游记的占80%,显然太多;写回忆类的占15%,这主要是由有知青经历的作者写的,其他占了5%,显然又太少。今天我主要就是讲这些问题。我说游记散文就是行走的散文,怎么行走,行走的姿态,这是应该引起大家重视的。

第二句好理解,“散文的行走”,是说每个时代都有它抒写的内容,每个时代都有比较主流的写法,那么散文这种文体形式到底要走到哪里去,这也是我所要关注的问题。特别是我们研究会,大家都想在这里得到进步,所以这更是我们共同关心的问题。

考虑到这些问题,我就甩开我在书会讲的内容,直接来谈一谈我们散文研究会的写作情况。

1会员写作的取材方向

按说我们的会员在生活经验上最丰富,因为属于中老年,经历的时代和事件都是年轻作者不能比拟的,毫无疑问,这对于文学写作来说,是个优势。可是这个优势我们没有显现出来,为什么?我觉得有两个短板制约着我们,一是文学视野的限制,包括对生活的筛选,取材,还包括对散文这一文体的认识;二是思想认识方面的限制,我的感觉是太传统,没有紧追这个时代的变化。当然我不主张像那些挺火的诗人一样,什么反传统,解构文化,无视价值,我认为只有解构和消解而没有建设,那是破坏。我是说要坚持优秀的东西,要扬弃糟粕的东西,而这就需要思想的力量,否则你的文字就没有意义。这方面我不多说,因为这是需要我们每个人去体会的事,我只能说我们的文字还浮在表面上的多,不深刻、不深沉。

好像后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不深刻、不深沉,我们的写作就容易沦落到和街头大妈跳舞一个档次。这好像也是个趋势,人们只是玩,健身保健,为了多活两年,我就在遛弯时听到过有人这么说,吃完饭干嘛,不就是跳跳,落个好身体,多领两年退休金。有的更厉害,听讲座,因为听讲座可以领鸡蛋,等到上当了再去找政府的麻烦。我把这种现象称作社会养坏了的宠物。其实对这些现象也无可厚非,锻炼没错,养生没错,保健没错,旅游也没错,保持一个好心态更没错。问题是脑子不能闲着,要思考,最起码要跟以前比较一下,毕竟时代在变化,生活在变化,有的地方变好了,有的地方还不够好,也许还变坏了,这些都需要思想。

我们也旅游,这似乎刺激了我们的写作,可是如果写着玩,我不多说什么,但是如果是真正想写出一篇文学作品,那我就要多说。游记散文确实写烂了。

我们有些人总是沾沾自喜,因为写出来的东西平台给发了,实际上这没什么,平台获奖也没什么,因为那个平台景区在参与平台的操作,你写的是为景区宣传的文字。

这是我要说的第一个问题,取材出了问题,取材太狭隘。

现在很多正式的刊物对游记和亲情散文非常警觉,因为邮箱来稿大部分是游记或亲情散文,编辑看了题目后肯定不看内容,这也难怪人家收关系稿,不看邮箱,是散文把自己搞砸了。

2游记散文的弊端

现在的旅游,热度高得邪乎,景区不单单看景,还看肩膀,看各种各样的后脑勺,人们生活好了,穿的比景区景色还斑斓,我把这叫做浅层次旅游。本来么,旅游是放松,是欣赏景观美学,但在实际生活中却走到了反面。

游记写作也是这样,一般的就是优美的词汇叠加,心情多么舒适,稍微用心的会想到人文,加上点儿景观历史介绍或民间传说。这样的文字在编辑那里都可以枪毙,为什么,就因为没有作者自己的思想,还有就是同质化、浅薄。当然作者自己不会承认没有思想,但起码没有那些深刻的东西,给人家景区当了枪手。这方面写得好点儿的就是能够联系历史,抒发一下自己的情怀,但还是深度不够,没有真正让思想遨游在历史的大海中,并从中得到一点属于自己的东西。这几种情况我们编入书中的文字都有。

我说的这些还是好的,以前我就见过有这么一位朋友,他在新疆,参加南京栖霞山征文,写了一篇让我看,我很恼火,因为我读过后感觉自己的时间被扼杀了。我说你去过吗,他说没去过,还说你真傻,没去过可以百度啊。从这件事可以看出游记散文烂到什么程度。

我这不是孤例,散文评论家楚些就说过,“我曾经做过我们省一个景区做的征文大赛的终审评委,而最终的十篇获奖作品中,我知道有六位作者其实从未到过这个景区,其中还包括一个特等奖获得者,为何我敢这么肯定呢?一方面,通过文字可觅踪迹,另外,这六位作者我都熟悉,我当然知道他们没有来过景区。”所以楚些认为,仅仅依靠百度,就能写出一篇游记来,而且还能获奖,拿到一份奖金。这种举国行为,加剧了游记体死亡的速度。

3请游记散文到底写什么

说实在的,在我的阅读经验里,极少有一篇游记散文能够打动我,偶尔有的不是游记,是回忆类文字。

前面我说过,游记散文是行走的散文,下面我们要谈的是什么在行走,谁在行走。

我先给大家念一段文字——

夏秋季节是达里诺尔湖的黄金季节。也许轻风拂柳的南方使您感到那里的山山水水都带有女子的脂粉气,而达里诺尔湖却分明显现着海的气息,海的韵味,海的博动。那粗犷、豪迈、无拘无束洒脱自然,分明显示着海的特有气息。这里迷人的日出日落,每一寸土地甚至每一个波涛,都毫不忸捏地向你发出直率质朴的邀请和挽留,令你难以回绝。

大家听了感觉怎么样?非常好是吧,我们能不能写出来,可能有的作者可以写这样优美的文学味很浓的文字,有的还不行,可是我要说这是景点的导游词呢,大家怎么想。可是确确实实,这就是导游词。

导游说出了什么呢?说出了达里诺尔湖夏秋季节的美好景色,可以想象,这时候导游就像湖上跳出来的仙女,在向你描述这里的一切,向你发出邀请,而且让你难以回绝,让你立马掏钱来一趟组团游。

缺了什么呢?我觉得缺少了人,缺少了人的生命律动。

我认为游记散文注重内在的旅行状态,在这类散文里,外在的行走不过是个凭借,因此,风景、人文的钩沉和叙说,在文本中应该处于次要地位,而作者的感应与思维认知的提升才是重心所在。这就是说,我们所到之处在文章中仅仅是个背景,我们写它是为了给写作搭起个台子,我们的精神世界与肉体需要在这个台子上实现相遇,彼此烛照,并以此来奠定感知之切。周至也好,泰山也好,洛阳桥头也好,长白山顶也好,它们起的作用就是这些。

我个人也是尽量朝着这个方向努力,我写过一篇《雨中的焉支山》,发在今年河北省刊物《当代人》第二期上。我去焉支山是前年的五月,回来后当即写出这篇文字。焉支山是祁连山的支脉,是霍去病打击匈奴的主要战场,我写这篇主要当然不是写霍去病的英雄事迹,这些内容网上一搜一大堆,我是写匈奴一个战败民族的感受。战争是残酷的,但那是帝王的伟业,不论谁胜谁败,普通人的命运总值得关注,这就是我的认识。我是这样写的——

“是的,那个令人神往的时代已经远去,站在焉支山上,伴着沙沙的雨声,遥看古战场的废墟,我想象当年匈奴人退出河西地区时那一步三回头的凄惶神情,想起匈奴人一路上低吟的那首古老歌谣:

“失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

失我焉支山,使我妇女无颜色”

虽然这首诗歌只有短短的四句,但经过反复吟唱,至今令人听了仍会凄恻动容,并以落寞和哀惋的眼神目送那个古老的游牧民族仓皇逃遁的背影......是的,从那以后,在中国的历史舞台上,一个活跃了数百年的强悍的北方游牧民族消失了,消失在历史的云烟深处......”

接着,我继续写道——

“我常想,民间文学更多地承载了我们这个民族精神中的情,并以此成为唤醒人们历史记忆的核心符号。匈奴没有文字,他们的才情、心性,是被汉人单方面用文字记录下来的,尽管这个古老的民族已经在人类的血液里稀释得无影无踪,但唯一流传下来的这首诗歌却一直保持着魅力,让人们窥见他们的灵魂。

雨继续下着,山风吹来,让人凉彻心田。我打了个寒颤,突然想到,既然焉支山是个象征,胜利的象征,王者的象征,那么那首古老的匈奴歌谣呢?是的,就是个隐喻。还有,眼前这下个没完没了的小雨,也是个隐喻。隐喻与象征不同,隐喻不仅属于语言,隐喻还直抵心灵。在焉支山,隐喻与西部,与历史,与战争,与民族,与荣辱兴衰,甚至与妇女的容貌,与迁徙的背影相关,当然也与焉支山的花草树木、溪流沟壑、寺庙行宫、蓝天白云相关。此刻,隐喻就在阴沉沉的焉支山上空闪烁迷离,等待明天艳阳高照、万木葱茏的揭晓......”

实际上在结尾处,我留下了大量的空白,隐喻的到底是什么,有些话我不能明说,但我相信读者会理解,这里有我悲悯的情怀在内。

如果换一个角度来谈游记散文,那么我们可以这样说,单纯的游记——我说的不是散文,是记录自己游踪给自己看的文字,这个东西等同于发在自己空间的文字——视角是浅薄的,它只看到外面的景物,也满足于这样的景物,是在宣称“到此一游”;而真正的散文是由外而内的反观,也可以说透过现象去探寻本质的东西。我觉得我写散文不能说有多好,但我注意这一点,不写游记意义上的记录,从始至终的关注点都是向内的,这样注意力不是所到之处的外部环境、外部景观,而是从里到外渗透出来的人的命运,换句话说,普通人的命运,这才是走在路上的人类,而这样的行走文字和一般游记表达意义上是完全不同的。

这当然很痛苦,可是文学毕竟不是说明文字,它是人类心灵的抒写。任何一种情绪,包括兴奋,激动,愤慨,悲哀,还有淡漠,都是从心底深处发出的。所以,我写历史就看到历史不仅仅是帝王将相的历史,还是三教者流的历史,浆夫走卒的历史,孟姜女哭倒八百里长城的历史。

这就涉及散文到底写什么的问题,我在《李仪聊散文》那本书中是这样说的:散文在写什么问题上,大抵有三个层次,亲情、友情是一个层次,对国家、民族的感情又是一个层次,然而对人类和人类命运的关注则是更高的具有哲学意义的层次。我们总说的生命体验就是这样一步一步走向崇高。

4个体体验的书写

散文写作更多是记忆的呈现,也就是我们说的对个体经验的抒写,属于私人写作。同样我们欣赏散文也是基于个体经验,如果没有这个就谈不上欣赏,就是鸡对鸭说。那么,作者的个体经验是不是真实可信,能不能经得起推敲和考验,这需要读者根据个体经验作出判断,更需要思考。

李琦写过一篇散文,讲他在牧区和一个蒙古族牧民女儿的故事,读了让人唏嘘不已。在这里他是提供了背景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否则他也到不了牧区,这就使故事具有了社会性,我们每个人特别是知青都会对此作出判断,那么以前关于有悔还是无悔的讨论有意义吗。人生总有许多由不得自己的事,特别是个人命运的走向,总会被动地受社会的驱使和主宰,这就使个体性质的人生具有苍凉的意味。我觉得,随着个体意识的觉醒,应该这样考虑。

我最近写了《老胡同》,九千字的长文,有个亲戚读了,说事都是这些事,怎么读了感觉难受呢,你不能豪迈起来吗?对此我无法解答,我想可能是因为这一段话,我说了我和弟弟小时候去海河广场看焰火,过老地道时因为挤就喊别烫着别烫着的情况,然后顺势写到——

“我在甘肃当兵的时候,我弟弟也从学校参军到了新疆罗布泊的马兰,在上个世纪的60年代,那是中国的核试验基地,他当的是汽车兵。退伍后他在一个单位当团委书记,28岁的时候突然心脏猝死。我不知道这跟他在马兰当兵的那段经历有没有关系,因为我们家的人没有心脏病史。

唉,这些小时候的事当然很可笑,但我没有想到,多年后回忆起来,竟也能断肠……”

还有结尾,在前面简单说了文革的情况后,又说了天津地震的情况,话并不多,然后急于结束,说——

“甘肃也在提醒注意防震,那时我在玉门镇,晚上睡觉前,我按照别人的提示,把酒瓶倒过来摆在桌上,瓶底还放上一个乒乓球。看着这个简易防震设施,我又想起多难的家乡,惦念亲人的安危,心情怎么也不能平静下来。

唉,我的风雨故园哟……

多少年之后,我说的这些地方面临拆迁,在老胡同拆迁之前,我曾专门去看了一次,我知道以后这里要有很大的变化,可我还是禁不住抚摸着那些斑驳的青砖院墙,用一种复杂的说不清的情感为老胡同送行。”

可能是这两段文字的原因吧,可是我要说,为人要坦荡,为文要纠结,特别是回忆类文字,经验记忆总是左右着你的笔底走向。我说了改造后这里将会发生很大变化,而且我也认为这是社会在进步,总住三级跳坑毕竟不行,可是人都是这样,向过去告别那情感是说不清的。

所以,我认为,文学不是回答问题,文学只是形象地说出问题,重复生活经验。

在生活中,作为人的个体性都被严重忽视,而作为作家应该发掘这种个体性,这是一种方向性的散文写作。深刻的人类性就是存在于平庸的个体之中,挖掘这种个体经验,我们往往可以看到极少显露在公众生活中的人类的灵魂真相。

我非常欣赏李纪莲写的《父亲的自行车》,作者没有写作经验,但她写的这篇文字有一段震撼了我,她写小时候父亲有一辆公家的自行车,经常驮着她们去玩,这对于农村的孩子是很自豪的事情,可是那天下下大雨她去村头接父亲,当她终于等到父亲时,那形象顿时倾覆了,文章是这样写的——

“眼前的一幕使我目瞪口呆。我看见爸浑身上下全是泥浆,扛着的自行车比他的身子还长,他正一步一滑,一步一趔趄地爬着进村的高坡。他没有看到我,吃力地放下车子,疲惫地瞅一眼塞满泥坨子的车轮,稍许喘息再把车扛起,可是一迈步脚下一滑,人就那样在我面前“轰然”倒下,自行车重重地压在爸身上。那一刻的震惊,颠覆了我对自行车的所有梦想,我知道了,在以后的日子里,它还会骑在爸的瘦弱肩头,像“山”一样压在爸的身上。在我的人生中,这是第一次为爸而不是为自己泪如泉涌。”

就是这样一段文字,我想,人活着就是不易,哪有那么多诗意,诗意在远方,类似文章中说的事情,我们每家的亲人包括我们自己不都是经历过吗,这对一般人来说是生活的常态,关键在于挖掘。

作为作者,这种个体经验在散文中的表现应该是经过反复消化和思考的,它的真实性不是吃喝拉撒睡那种低级的物质呈现,或者说不仅仅是物质呈现,更多的是精神真相的呈现。因此,我们写东西,既要关注自己的个人经验,更要把这个经验打开,进行分析,然后得出一些可信的东西展现给读者。

说实在的,现实生活并不那么好看,也许你才喜欢写那些千篇一律的描写自然美好的作品,可是你还得回到生活中来,还得柴米油盐酱醋茶,而这正是生活的真谛。

5怎么写好游记散文

这一节应该说“散文的行走”,也就是散文的方向。这里我们先简单说一下——

如果从文体的意义上讲散文的方向,那会涉及许多理论上的问题,在这里,我只能从操作上说几句。我认为,作为现代散文的写作,必须紧随时代,写出现代人的特点,走向人性的回归,所以现代散文的写作应该注重人的生存状态,关心人和人的精神生活。作为散文写作,我觉得理想的状态是格局和作品的多样化。在具体写作上应注重语言的创造,在如何表达上下大功夫。

那么回到我们今天讲的内容,怎么才能写好游记呢?我想说这么几点,提请大家注意就可以了——

1、要小心游记这个散文类型,如果要触碰,必须考虑好了,考虑怎么深入的问题,考虑景物和人的交互感应问题。写这样的散文切忌不要掉入景区宣传的陷阱,因为那不是散文,那是说明或介绍文字,即使你想用历史知识和人物做补救,在语言表达上下功夫,但对生命的体验不到家也无济于事。

2、散文的确需要好的语言,但真正的生命体验付诸语言是一种自然涌出的状态,而不是词语的堆积和叠加,相反,太多的词语堆积,只会造成混乱,伤害情感自身。

3、切记,散文是情感的艺术,但情感需要理性分析,政治、经济、哲学的知识都要接受一些才好,它们虽然看起来和文学关系不大,但很多社会现象如果没有他们做基础,只能看到表象,没法进行理性分析,视力穿不透你要表达的东西。有个作家曾说,“如果我们连左右日常生活的基本变化和现象都不能理解和解释,要想创作出好的作品就不太可能了。”这话千真万确。

4、作为作家绝不能欺骗自己,自我遮蔽,比如生态被破坏得很严重,尽管我到过许多地方,还真没见过望不到边的大草原,可是偏偏有作家一写草原就是绿草如茵,说明作家的思维已经模式化了。

5、学会叙述,不要让文字变成光滑的鹅卵石——也许有的人连光滑还做不到;要和诗化、诗意告别,拒绝虚假文字;行文过程中要学会拐弯,在走不通的时候能够另寻一条路,让文字变得深刻一些。

最后,和大家说句知心话:散文是每个具有思考能力的人都可以创作的一种文体,也是最具有个性化的文体,散文最大的魅力就在于能够为我们提供一个自由发表自己思想的平台,成为我们思想、感情的栖身之地,这个栖身之地实际上就是我们的精神家园。我们进行散文的写作,实际上就是在建构这个精神家园,有了这个精神家园,我们就有了生活的方向,我们就不会虚度此生。

好啦,还有许多想和大家交流,我们以后还有机会。

李仪

李仪,本名李智勇,天津作协会员。自1977年先后在《人民军队》《天津日报》《今晚报》《中国环境报》《天津文学》《西北军事文学》《延安文学》《读者》《文学自由谈》等报刊发表大量散文、小说、诗歌及评论等作品。出版散文自选集《在西北行走》和散文教学课件精选《李仪·聊散文》。

(0)

相关推荐

  • 闫杨虎|居家的日子​

    哈哈 丝路新散文 siluxinsanwen 白 1 渭南市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办 居家的日子   特殊原因,小范围内全面禁足,除必要的工作人员外,所有人自觉居家,避免不必要的外出.尽管憋着一些委屈,心有 ...

  • 读王俊英散文集偶感

    读王俊英散文集偶感 柴乃桢 近日,王俊英给我寄来她的<让人生更精彩><生命流韵>两部作品集,我集中时间悉心阅读了她的文章,感触颇深.书中有散文.随笔.影评.书评.游记等.散文情 ...

  • 新书讯 | 孙维庭:溪水无盐(上款签名版)

    新书讯 溪水无盐 / 孙维庭著 内容简介 全书分为四辑:江湖回味,光阴故事,朝履夕记,博友往来."江湖回味"里的美食与作者人生经历交织在一起,与眼下流行的"美食" ...

  • 一书一忆(一)《法国和比利时游记》

    借着可以确认的年轻的好记性和多愁善感,写下属于自己的与书为伴的记忆.这是唯一做得到的预防年长后选择性遗忘或记忆里模糊.衰退可能的可行性方案.如同日记一般,第一篇记于斯. 在华峰员工宿舍重遇<法国 ...

  • 绿柳 | 莫道桑榆晚 为霞尚满天——许道连散文集《悠然在南山》随感

    总第1418期 图|网络 版权©️归原作者 收到文友许道连从远方寄赠的散文集<悠然在山村>有好些日子了,一直想写点什么来借此表达内心那份由衷的感怀之情,然而始终被各种琐事搅缠着,故迟迟未能 ...

  • 游记写作之我见(叶平)

    我写游记已有多年历史.与多数非专业美友的诉求相似,写游记的初衷仅仅是为了整理照片和记录旅程,供自己今后阅读,以免旅途见闻因时间流逝而遗忘,主要目的就是"悦己".当游记一不小心传到了 ...

  • 散文 ‖ 《宁夏印象》的印象——读李仪散文《宁夏印象》有感

    天津散文·微刊 天津散文研究会的文学交流窗口 展示精良散文.选拔优秀作品的专业平台 <宁夏印象>的印象 天津 文豹 读李仪老师的作品,我有一种感觉,他的散文很像诗,而他的诗却更像散文.这篇 ...

  • 散文:四月,行走在最后的春天

    作者:子墨 四月,行走在最后的春色里,花溪径,绿柳荫,鸟语花香开启了了另一个季节的序曲. 光阴荏苒,时光的脚步缓缓,在河边听欢快的流水,在岸边静静地呼吸新鲜空气,走过芳草,带走一片清新,走过四月,素雅 ...

  • 【望安山文学】李大国||漫步长江边(散文)

    漫步长江边 作者:李大国     主编:非    鱼 四月的时光,似母亲酿制的米酒,微微的酒意,微微的甜,微微的享受,微微的薰醉.饮着四月的时光,漫步在长江边上,犹如漫步在一幅巨大的画里. 今天的江风 ...

  • 【散文】吴小杰/行走在黄柏山的绿波光影里

    立足河南面向全球的原创文学作品发布平台 用文字温暖世界 行走在黄柏山 的绿波光影里 吴小杰 走进黄柏山,车子便像只船,在树的海洋里摇晃.四周是连绵的高山,山上满是密林,山风一吹,树梢卷过涛声,叶间闪着 ...

  • 在行走的路上(散文)

    我们是从所谓城市往山区走的,坐车先是走高速公路,后是走一级公路,现在是行在一条不宽的柏油路上了.已经在山区走了很长时间,车窗外的山色已让人不记较长旅的疲劳,两目里尽是生命之绿色,身骨里就不能藏住疲惫. ...

  • 【首届天津散文杯征文】 行走的风情友情和爱情

    天津散文·微刊 天津散文研究会的文学交流窗口 展示精良散文.选拔优秀作品的专业平台 行走的风情友情和爱情   黑龙江  张俊清  那天我去邮局取快递,文友寄来的书,从山东来的三天就到了,真是快极了.走 ...

  • 大漠胡杨眺长河——简述作家李仪的散文集《在西北行走》

    散文福地杂志专辑 您追逐梦想的纯文学平台 经军民兄介绍,拿到天津作家李仪的散文集<在西北行走>已经有些时日了,这本书我一直在翻看,看到了很多为我们这个年龄段所感觉陌生.或者隔膜的往事和情感 ...

  • 【散文】冯文||行走渡槽

    行走渡槽         文/冯文 盛夏的七月带着灼热的气息说来就来. 周六清晨,我们一行七.八个高中同学如约而聚,驾车前往打山葡萄园摘葡萄.与我而言,摘葡萄倒是其次,真正吸引我的是去打山渡槽上走走看 ...

  • 【三秦文学】李创:【​ 别样的《你好,李焕英》】(散文)

    小主,点击上方蓝字关注我吧 三秦文学微刊ID:sanqinwenxue 不忘初心   梦在三秦 [三秦文学第三届"年味"]全国征文大赛启事  本期编辑:裴 雄 文   执行主编: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