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漠胡杨眺长河——简述作家李仪的散文集《在西北行走》
您追逐梦想的纯文学平台

经军民兄介绍,拿到天津作家李仪的散文集《在西北行走》已经有些时日了,这本书我一直在翻看,看到了很多为我们这个年龄段所感觉陌生、或者隔膜的往事和情感,比如说对知青生活的描述、对那个难忘的年代的追忆、对祖国边防的赤子般的情怀、对山河如画的热爱、对很多社会事件的苦苦反思、对人生和友谊的不断探询等等。看得出来,作者是一名把散文创作融入自己感情和生命的作家,他满怀真诚、精雕细琢,力图用他自己的写作,为后来者、或者同龄人,再次打开那扇渐渐被人遗忘的经历和情感的窗口,让后来者最近距离地、最真实地再次重温那段过往。不管美好也罢,痛苦也罢,唯有不忘曾经,才会更加知晓未来的方向和路径,让心灵有所寄托和慰藉,让情感保有温度和柔软。法国作家巴尔扎克说,小说是一个民族的秘史。套用这句经典话语,我觉得一切好的文学作品,包括诗歌、包括散文,在某种意义上,既是作家本人的一段心灵秘史,也间接体现了一个民族在某个特定时期内的秘史。当然前提是必须真实,不虚伪、不造作、不矫情、不粉饰。
从李仪的散文集《在西北行走》,我联想到了季羡林的《牛棚杂记》,联想到了巴金的《随想录》。前些日子重新读了一遍巴金老人所写的《怀念萧珊》,读着读着我眼泪就出来了。为什么我会这样联想?我觉得无论是那些大家的散文作品,还是李仪这样来自民间、来自基层的作家的作品,最可贵的就是,在追忆那段历史、那段刻骨铭心的记忆的时候,都是平等自然、发自肺腑和感同身受的。
这好比我们居住在一幢楼房里的居民,每个人都有一扇属于自己的窗户,当打开这扇窗户时,所看到的外面所发生的一切,只要他不粉饰、不说谎,他所看到的、他所给不在这幢楼房居住的人们的转述,就应该是真实可信、可以重温、可以再现的。我觉得这是一个作家,但凡有心写作、恪守底线,不论他能力和名气大小,他的作品最可取的地方。
读李仪的作品,有一种亲切感。我从小在农村长大,小的时候,常常从广播里听那些优美的散文,比如说杨朔的散文,刘白羽的散文。记得杨朔有一篇写小蜜蜂的散文《荔枝蜜》,听了记忆非常深刻。杨朔和刘白羽的散文,留在我印象中那一代人的生活原来是如此的朴素而单纯,真挚而热烈,只要你用心发现,生活中仿佛处处有诗意、有美景,有感悟、有奋进。长大以后,看多了各种题材和风格的散文,但刻在少年时代记忆里的那种感受却历久弥新。虽然有后来者不乏对那一代散文作家创作的批评意见,尤其是包括对杨朔的散文,被冠之以“杨朔体”,但毕竟他们的作品还是影响了整整一代或两代人,在那个物质匮乏、精神生活相对贫乏的年代,给人们以慰藉和温暖。然后在翻看李仪的部分作品时,我就读到了一种扑面而来的亲切感,感觉他有一些文章确实延续继承了上一代散文作家的创作风格和创作手法,包括用词、包括布局谋篇,都是如此。典型的如《沙枣花》,作者追忆当年在玉门镇时,留给他深刻印象的还有沙枣花,“在这个地方,到处都可见沙枣花,特别是在疏勒河故道两岸,当桃花开过以后,那绿中泛着银光的沙枣叶丛中,便开始冒出嫩黄的花苞,待到五月节前后,整个小镇就被包围在碎金似的花海中了。”“随着沙枣花的馨香,我走进一个熟悉的地质队员家中......那土窗台上的空罐头瓶里,仍然有一束盛开的沙枣花。我抑制不住那股好奇心,问主人:'一般说,一种风俗往往会伴随着一个美丽的故事,这小镇的风俗会不会也是这样?’没想到我刚说完,眼前这个高高的中年汉子哈哈大笑起来,笑够了,才说:'你啊,只晓得问故事,告诉你,故事可能有,可我来这两三年了,也没问出个所以然。不过,我知道,任何一个美丽的故事,都来自对生活的热爱,就像这花,离不开生活,生活呢,也离不开花……’”从一件看似平常的日常事物入手,然后娓娓道来,于平凡的生活中发现美、发现哲理,给人鼓舞,催人上进,我觉得这样的散文写法还是值得提倡的,因为无论作者,还是读者,写这样的作品,或者读这样的作品,往往会使我们有一种凝神静气、如饮甘泉的愉悦和清爽,使我们在尘世的繁纷中,尚能体会一种静态的、内敛的美和雅致。
读李仪的作品,有一份厚重感。这是因为在作者的很多散文中,体现了一种浓厚的家国情怀。而且这种家国情怀氤氲在大西北这片广袤的土地上,就更加让人感觉某种辽阔和高远。比如说《戈壁日出》、《从左公榆到戍边榆》,《祁连山的回声》,《红军杨》,《雨中的焉支山》、《汉长城》等。在《从左公榆到戍边榆》里,作者借写大西北处处可见的榆树,从大清晚期不负众望、收复新疆的功臣左宗棠写起,一直写到边防战士坚守在边防的爱国主义精神传承。当年左宗棠在西征途中,深感河西和新疆地区气候恶劣、道路艰难,为此,他沿途动员军民拓道栽树,广植榆、杨、槐、柳,这些树木,深深扎根在荒滩上,以一种顽强的信念和精神,荫庇着祖国的西北大地。“大将筹边尚未还,湖湘子弟满天山。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度玉关”,当年左宗棠的部属、诗人杨昌浚的这首诗,曾让作者充满幻想。作者在文章中说,“我理解,因为我也曾是一名军人,一名边防线上的军人。我知道,在边境站岗,可以纯洁你的灵魂,锤炼你的意志,因为你站在观察哨上,会屏住呼吸,体味国家这个概念和主权的意义。”在《戈壁日出》中,作者记载了当年他从新兵连分到边防连队不久的一次看日出的经历,作者用自己的经历告诉我们,在边防前线看日出,确实有别于在泰山看日出、在秦皇岛看日出,以及在长江游轮上看日出。作者是这样写的,“从天边,从我目不转睛久久注视的地方,露出了一条镶着亮边的红线,这条红线在颤抖,在扩大,在向两侧延伸,将混沌沌的世界区分为天和地两部分。这时,我的周围也开始朦胧起来,看清了远山的轮廓,看清了左侧不远处石滩上一座界碑的影子,那上面刻着'中国’两个红字,太阳就要在中国的土地上升起……”作者用这样深情细腻的笔法,告诉我们,日出的瞬间,成为战士心中最神圣、光辉和幸福的时刻,因为他将自己完全融进祖国的泥土中去了。作者在西北从军多年,他有很多作品涉及红军西征的史实,当年的红军西征某种意义上不能不说是一种巨大的悲剧,随着时光流逝,西征战士的勇往直前和不畏牺牲同样值得后来者深刻铭记。同时,作者也记载了一些发生在自己身边的知青为了抢救集体财物而牺牲生命的往事,让我们除了对那个年代怀有一厢情愿的美好想象外,还会有一种痛彻心扉的惋惜和悲哀。
读李仪的作品,有一份审美感。作者在西北当知青,以后又参军,对大西北的风土人情都有很到位的介绍和解读,比如说对敦煌的介绍和解读,对酒泉的介绍和解读,读来有让人耳目一新的感觉。作者写到黄河的文章有多篇,如《啊,黄河》、《黄河绝唱》、《雪落黄河》、《壶口瀑布》、《夜宿风陵渡》等,其中《黄河绝唱》从黄河的源头、写到黄河的上游,再写到中游、写到下游,最后写到汇入大海,并且以拟人化的笔法,把黄河按照作者的独特视角,划分为童年的黄河、青年的黄河、中年历经坎坷的黄河,以及汇入大海前成熟而知天命的黄河,自此它越加从容不迫,又怀揣梦想。“怀着它的梦,继续前行。此时的它深知天命,融汇了黄土高原上的泾河、渭河、沁河等众多河流,然后勇闯龙门,在西岳华山脚下掉头东去,出孟津禹门口,奔向辽阔的大平原,奔向蔚蓝色的大海”。作者把黄河绝唱定格在壶口瀑布,并且提出疑问:“是啊,这就是壶口。这是预设的绝境,还是天然的陷阱?这是神奇的力量摆在你前面的壕埑,还是至高的灵性存心考验你的意志?”“这时,有一种声音由远及近,由小而大,由单声变为复合,最后变成一首多声部的合唱,那雄浑有力的声音在黄河的心中,在人们的心中,在壶口的上空,长久地回荡——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黄河在咆哮……”。这部作品大气磅礴、横空出世,把黄河所天然禀赋的气质、把中华民族的自强不息、把作者壮怀激烈的情感融为一体,把黄河写活了,也写出了常人所不能及的一面。本篇文章我觉得可以和中小学选读课本的不少文章相媲美,获得第二届《延安文学》奖,可谓实至名归。为什么黄河在作者笔下会这样来写,从一条河流的源头一直写到它东流入海,我也注意到了,除了作者在大西北待过多年,对黄河有深厚的感知,还源于作者当年对地理知识的钟情,“我在玉门时曾订阅过整整三年的《地理杂志》,了解西北的地理风貌,从中我认识了黄河,了解了黄河,并在很长时期,不论我走到哪里,耳边总是萦绕着黄河的涛声。”由此我们可以再次看出,一部好的作品,必定是作者长期储备、厚积薄发的作品。
读李仪的作品,有一份知识感。没有去过大西北的人,读了作者的作品,会对大西北有一种感性的认识;去过大西北的人,读了这些作品,则会对大西北的自然风貌、风土人情、历史文化有一个更加全面深入的了解和掌握。比如说作者在作品中,写到了敦煌道士,写到了整个敦煌文化的被发现、被发掘的过程,一开始保护的不易、各种势力的抢夺文物资源等等过程,让人们在了解掌握敦煌文化的基础上情不自禁产生反思深省。《汉长城》和《雨中的焉支山》则叙述了大西北在汉朝兴盛时建造的长城、卫青霍去病抗击匈奴的往事以及西域文化等等方面,为人们徐徐展开了一幅数千年大西北历史文化和风土人情的画卷。
读李仪的作品,有一种顿悟感。作者也有一些篇幅较短、言简意赅的散文作品,虽然短,但也情趣盎然、引人深思。比如说《动物的嫉妒之情》,就写了一个看似匪夷所思的两只小狗的故事,读来让人忍俊不禁、发人深省。另外是作者常年笔耕不止,而且对散文写作进行了很多思考,形成了不少比较有见解的成果。在此基础上,作者还同时出版了另外一本小书《聊散文》,谈到了自己的散文写作心得。我觉得结合这本小册子来看作者的《在西北行走》,会使读者更能贴近作品,贴近作者,这也是李仪先生散文集值得称道的一个地方。

主编:
张宝树
执行主编:
疏勒河的红柳 毅 然
责任编辑:
晓轩 兰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