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结:急性腰扭伤有几种“一针疗法”?
导读:针刺治疗急性腰扭伤的远道取穴灵活多样,同时配合腰部动作,有利于症状缓解。以下是笔者列举的多种远部穴位和治疗方法,可供各位在临床中应用。
急性腰扭伤的远道取穴
(一)针刺手背“腰痛穴”
“腰痛穴”又称“腰腿点”,是手背上的一对经外奇位。从名称看,我们就知道它是专用来针治腰痛和腰腿痛的。腰痛有急性和慢性之分,其发病原因又各有不同,腰痛穴主要是用于治疗急性腰扭伤。一般说来,针治急性腰扭伤,远道取穴比局部取穴重要。临床上先采用远道取穴,在取得针感的同时,让患者试行伸动腰部,加深呼吸,反复做些屈伸、下蹲、起立的动作,这样多数能使僵板疼痛的症状很快缓解;假如还有些僵硬,可适当再在腰部压痛部位选穴针刺,或拔火罐,或配合按摩,疗效会很满意。
现称“腰痛穴”,其位置相当于原有奇穴“精灵”和“威灵”,共两个点:一点在2、3掌骨之间,在指总伸肌腱的桡侧,指掐时有酸胀感;一点在4、5掌骨间,与前者平列。
针刺时可坐位取穴,避开浅静脉和肌腱,向骨缝间直刺,进针0.5-1寸,捻转,使出现明显的胀重感,留针10-20分钟,间歇运针,并伸展转动腰部,即见效果。
(二)针刺“落枕”、“中渚”穴
腰痛穴对治疗急性腰扭伤具有较好疗效,但这种特异性是相对的。我们取腰痛穴前边的两个穴位落枕、中渚,也能取得很好的疗效。中渚是手少阳三焦经穴,落枕是奇穴,又名“项强”,是以治疗项部伤筋而得名,但实际的适应证要更广些。
(三)针刺“八邪”穴
由中渚、落枕穴向前,从食指至小指的四个指缝间,有四个奇穴,叫八邪穴,也是治疗腰扭伤。针刺时病人手指分开或屈指,针体与掌骨平行,当指缝纹头处进针约1寸半。如取上都穴(二、三指之间),可透到落枕和腰痛穴的下边来加强针感。
(四)针刺“后溪”穴
小指后外侧的手太阳小肠经后溪穴更常用来治疗落枕和腰扭伤。取穴时轻握拳,在第五掌骨头后与中渚相平处进针,针向掌骨下,透过中渚,进针1寸许,捻转时有明显酸胀感。
(五)针刺“合谷”穴
选取手阳明大肠经合谷穴配合中渚穴,也可治疗腰扭伤。取合谷穴,要靠第二掌骨侧进针,这样会出现较强的酸胀感(在肌肉丰富处多产生酸感,近关节处多胀重感)。
(六)针“孔最”、“闪腰”、“扭伤”穴
除了手部穴位之外,取臂部的穴位是否也有效呢?臂部有几个奇穴,例如在曲池、手三里之间名为“闪腰”穴,曲池与阳池(腕关节部)连线的上1/4与下3/4的交接点名为“扭伤”穴等。看名称就知道这也是从治疗腰扭伤经验中总结出来。针这些穴位,同样要配合腰部的伸转动作。临床实践还说明选用臂部其他穴位如手太阴肺经孔最穴等也有效果。
(七)针刺手背“腰痛穴”、下肢“扭伤穴”
针刺下肢穴位也可治疗腰扭伤。在实践中还总结出下肢的“扭伤穴”,主治腰痛、坐骨神经痛等。对急性腰扭伤病人,以手背腰痛穴、下肢扭伤穴为主穴,配足太阳膀胱经殷门穴及手太阳小肠经后溪穴,治疗可获显效。扭伤穴位于殷门外侧1寸,直刺1〜3寸,切勿向内侧深刺,以防刺及股动脉。
为什么许多穴位都能治疗腰扭伤呢?
穴位的作用有局部性的、有邻近性的、有整体性的。针刺手足部的穴位治疗腰扭伤,主要是通过整体效应而起到舒筋活络、调和气血的作用。针刺这些穴位都能取得明显的酸胀感,特别是掌腕关节附近一些穴位,那种胀重沉紧的针感,对于缓解腰脊部的痉挛有显著的作用。这些部位主要是手三阳经所分布,经络学说中阳经主外部,古代医书说过“荥、输治外经”和“输主体重节痛”。因此对躯体部急性病痛可选用阳经有关穴,特别推重“输”穴。后溪、中渚就属于“输”穴。下肢选穴也是选用阳经,主要是足太阳经的穴位。因为太阳行身之后,所以可取殷门、委中、承山、飞扬等穴。经外奇穴的选用也是出于同一道理。
远道取穴是否需要左右交叉呢?
各人的经验也不一致。有人曾做过动物实验:夹挤跟腱可以抑制丘脑束旁核痛敏细胞的持续放电,其抑制效应,与夹挤同侧的还是对侧的跟键并没有多大区别,但是以放电完全中止的时间长短来判断,则施加机械压力于对侧所产生的抑制作用要稍微大些。
远道取穴是否都需要强刺激呢?
从近年新发展起来的“腕踝针疗法”的经验看,于四肢部采用沿皮下浅刺留针的方法对于痛证也有效。腕踝针治疗急性腰扭伤就是取得跟腱外侧缘、平外踝上三横指处(下6点)进针,沿皮下向上方平刺约1.4寸。如症状部位在腰椎正中,针向可稍偏跟腱的中线斜刺,但不要刺入跟腱;如症状在腰外侧及髓关节部,可于腓骨后缘平外踝上三横指处(下5点)进针。不要求引起酸胀等针感,留针半小时。对于不适用强刺激的病人,可试用此法。
从以上各例说明,针刺治疗急性腰扭伤的远道取穴是灵活多样的。针灸书歌赋中就有“腰背委中求”、“腰连腿痛腕骨升”和“人中、曲池,可治其痿伛”(伛音与,指弯腰不能直)等记载,现在对这方面经验又有更多的发展了,各种不同的远道取穴法,多数是在取得针感的基础上又配合腰部的动作,这种动作很重要,有利于纠正扭伤的部位。针刺的强度也不宜过分,我们应根据病人的情况,适当运用这些方法。
“点睛之药”:30余年老胃痛1周治愈
王某,男,62岁,2020年10月30日初诊。诉胃痛30余年,患者30年来胃痛反复发作,多次中西医治疗效果不佳。近半年来,胃痛加重,每天发作,饭后及夜间明显,喜欢热食,凉食后疼痛明显,痛时喜按,按则痛减,伴有反酸,胃胀,活动后乏力,大便偏烂,夜间小便多,舌质淡,苔薄,脉沉。此前在当地医院就诊,服用中药治疗,效果不佳。
方药:党参10g,炒白术12g,姜半夏9g,茯苓12g,干姜4g,陈皮10g,苍术9g,延胡索10g,炒白芍15g,制香附15g,厚朴10g,炒薏苡仁15g,羌活6g。7剂,每日1剂,水煎,早晚2次空腹分服。
2020年11月7日二诊:胃痛明显好转,仍有胃胀,上方加苏叶10g,炒麦芽15g。
7天后三诊:胃痛痊愈,上方去羌活,继续服用7剂巩固疗效。
按
民国名医张简斋善用羌活治疗胃病及其他诸疾,笔者近来再次研读张先生医案后,悟出了张先生临证不忘气机升降,着眼郁于久病,用羌活等药物疏肝气升脾阳,调整全身气机,这也是李东垣先生补中益气汤加柴胡、升麻之义。东垣称之为风药,少量的风药可以升清气,降浊气,调整人体表里的气机,也可以协助增强补药的力量。
本案中患者久病脾胃功能减退,虚寒之证明显,服用理中汤等方后无效,结合脉证后考虑气机郁滞,在前医方子基础上加用羌活风药,一方面调整气机升降平衡,另外还可以增强补益药物效果;当然,临证需要注意的是,风药虽可用于脾胃内伤之证,但毕竟其性辛散升浮,有较强的发散作用,妄用会耗正气,这也是东垣所说的“诸风药损人元气而益其病”。
术后伤口久不长肉化脓溃烂,重用这味药
杨某,男,40岁。2013年10月8日初诊。患者主诉右股骨颈及右膝关节骨折术后一年,右膝关节疮面化脓感染1周。
患者右股骨颈骨折手术予以内钢板固定,术后1月时患者右膝关节化脓感染,流脓血水,红肿疼痛,给予抗炎对症治疗,中药以活血化瘀、清热解毒、托毒排脓等治疗1月脓肿消退,病情好转,在家休养治疗。手术后1年半后在兰州某医院住院手术取出钢板及螺丝。
手术中发现患者膝关节腔内有脓肿,骨头坏死,脓液较多,色暗红,引流排脓,抗感染治疗4周不见好转,右膝关节手术部位没有愈合,且疮面不长,渗出大量脓性分泌物,伴有发烧症状。
医院继续给予大剂量抗生素治疗和清疮处理,但效果不佳。由于患者手术花费很大,无力再次手术治疗,只好出院求助中医治疗。
刻下患者疼痛难忍,右膝关节红肿疼痛,四肢怕冷畏寒,舌质红,苔薄黄,脉滑数。右膝关节弥漫性肿胀,局部青紫,纵向伤口有深约2厘米窦道,流脓血水。疮面溃烂,缝合线全部露出,髌骨、血管、神经尽数露出。
西医诊断:右膝关节髌骨骨折术后疮面化脓感染,右股骨颈骨折术后。
中医辨证:大量输液抗生素湿邪停留,手术创伤致元气虚损,正气不足,气血双亏,寒凝血瘀,不能托毒外出,肌肉不长,感染邪毒,化脓溃烂。
治则:托里透脓,清热解毒,活血化瘀,温阳散寒治疗,方药以阳和汤、托里透脓散、仙方活命饮加减。
组成:生黄芪200克,当归10克,制乳没各6克,穿山甲10克,皂角刺15克,金银花15克,连翘15克,赤芍10克,白芷6克,陈皮6克,甘草6克,浙贝母10克,天花粉30克,麻黄10克,鹿角胶10克,肉桂6克,熟地10克,白芥子10克,炮干姜6克,蜈蚣2条,桃仁10克,红花6克。水煎服,14剂。
二诊:右膝关节伤口化脓大部分开始愈合,红肿疼痛减轻,四肢温度正常,怕冷减轻,手术伤口逐渐有新的肉芽组织生长,膝关节白骨、肌腱和韧带外漏,夜间抽筋,睡眠差,夜尿频数。舌质红,苔薄黄,脉弦滑。证属正虚邪毒内陷,气血不足,瘀毒内结,肾阳亏虚。
上方生黄芪加至250克,加巴戟天、肉苁蓉各10克温补肾阳。30剂。同时配合外用中药膏生肌润肤。处方:当归10克,制乳没12克,丹参20克,自然铜10克,骨碎补10克,川断10克,红花6克,汉三七3克,土鳖虫6克,生黄芪15克,甘草5克,煅石膏10克,苏木10克,白蔹10克,玳瑁3克,血竭3克,枯矾2克,冰片1克,芦荟3克。水煎2次混匀收膏,加入麻油50毫升,凡士林30克,加热入膏,装瓶外用,涂于纱布上外敷关节处。
三诊:右膝关节内侧肌肉长势良好,外侧仍然红肿疼痛少量脓液溢出,呈淡红色,表皮暗红色,温度良好,不痛。舌质红,苔薄白,脉弦滑,尺脉不足。局部清洗后外敷药物治疗。患者髌骨破裂、股骨骨折术后膝关节化脓感染,1年内经2次手术没有彻底治愈,证属气虚血瘀,毒邪内陷,肾主骨而生髓,肾虚髓海不足,筋骨失养。故以托里透脓散、阳和汤、补中益气汤加减。
处方:麻黄10克,鹿角胶10克,肉桂6克,熟地10克,白芥子10克,炮干姜6克,蜈蚣2条,生黄芪250克,炒白术30克,党参15克,当归10克,制乳没各6克,丹参20克,穿山甲10克,皂角刺15克,金银花15克,连翘15克,骨碎补20克,川断20克,川牛膝10克,巴戟天10克,自然铜10克。水煎服,一日一剂。
四诊:患者坚持服用此方2月,病情明显好转,右侧膝关节肌肉长势良好,局部再无渗液,伤口合拢,表皮淡红色,触之温度正常,膝关节弯曲至120°,已能弃杖外出行走活动,精神食纳俱佳。舌质红,苔薄白,脉弦滑,尺脉有力。病之恢复期,以人参养荣汤、托里透脓散,重用黄芪250克,补气养血,养心安神,托毒生肌,服用月余,病情痊愈。
按
外伤后创面久不愈合,其病机主要为正气亏虚,外感邪毒,毒邪内陷,气血郁阻。毒邪之愈盛,正气之愈虚,正虚无力托毒外出。瘀久化脓感染,邪毒内伏,溃烂肌肤,久不收敛,伤气耗血,元气亏虚,故骨折感染,伤口流脓,久不愈合。
本例患者疮疡久不愈合,破溃流脓,以扶正固本、托里透脓为主,辅以清热解毒、活血化瘀、温阳散寒等法治疗,方药以阳和汤、托里透脓散、仙方活命饮、补中益气汤加减治疗取得了满意的疗效。
方中黄芪、当归、丹参、党参、白术益气健脾生血。重用黄芪200~250克,益气扶正,配合穿山甲、皂角刺托毒生肌,透邪外出。骨碎补、川断、川牛膝、巴戟天、鹿角胶、肉桂、熟地温阳补肾,共为治本;穿山甲、制乳没、当归、丹参活血化瘀,改善局部血液循环;炮姜、麻黄、肉桂、白芥子温阳散寒,消肿散结;金银花、连翘、蒲公英、败酱草、紫花地丁等清热解毒药;自然铜、川断、骨碎补疏筋接骨,促进骨质愈合;刺猬皮炭、益智仁、山药、芡实、金樱子收敛固涩,因骨病日久不愈,损伤肾气,肾失封藏则可出现尿频。以上共为治标之法。
重用生黄芪用量200至250克,连续使用三月之久,主要为加强托毒生肌之力,为疮疡之愈合起了关键作用。
鼻出血、鼻疖、酒渣鼻、鼻息肉的艾灸治疗方法
(一)鼻出血
手三里与合谷是常用穴之一,灸佳,针亦得。
例1:韦×池,男,成年。左侧鼻中隔潮红肿胀,有血痂,时有少量出血。两侧合谷及手三里压痛(十),左强右弱。熏灸左手三里,灸感基本是沿手阳明经前进,每次鼻腔发热,有蚁行感,清涕增加。共灸10次。症状消失。
慢性小量鼻出血,直接灸通天,可以收效。
例2:钱×福,男,16岁。双侧鼻中隔潮红肿胀,左重右轻,时有小量出血,头昏沉,已有两月余。通天处酸痛应手、左(+)右(±)。直接灸左通天,灸感直下至左鼻,再至右鼻,鼻腔发热,感应消失后停灸。以后每日加灸10壮,5日后,鼻腔潮红与肿胀大减,灸疮愈合,出血亦完全停止。
(二)鼻疖
应选用背部反应穴为佳。当背部未曾发现时,应在相应经脉上细心寻取。
张×良,男,成年,爱拔鼻毛,感染,左鼻中隔下方发生鼻疖,准头肿大,疼痛向左眉棱骨放射。耳后淋巴结肿大,面皮绷急,有寒热,体温38.5℃,背部未发现压痛反应。左手阳明经曲池及手厥阴经曲泽稍下方均有压痛,尤以曲泽下方为明显。右侧反应较轻,在双侧曲泽下方熏灸,灸感呈一线由上臂内侧方正中慢慢上传,当行抵肩头时,突然扩散成片,大椎稍上方又汇合成线,经过头顶正中而下达准头。患处发痒发热,面皮宽舒疼痛大减。体温下降1'C。18小时后痛又作,又用原法1次。至第3次时,流出少许脓汁热退肿消而全愈。
(三)酒渣鼻
患者在前顶穴能出现压痛反应(它处也可有反应点存在),与准头发生联系。
郑×修,男,53岁。酒渣鼻已近20年,准头潮红肿胀,皮脂分泌增多,常出血。试行在前头部按索,于相当前顶穴处酸痛应手,患者自称平时也感该处酸痛。剪去头毛,在该处熏灸,感应直达鼻尖,发生酸胀,在艾火旺盛时,门齿亦发生酸胀。如灸点稍偏,则热流即不下传。第一疗程共20天,准头有缩小趋势,出血与分泌减少。停灸10天,又继灸20天,准头进一步缩小,潮红明显减轻,出血完全停止。但皮脂分泌仍未减少,用手挤压腺孔中能有白色糊状物排出,外观仍未恢复原状,未达痊愈标准。如能用直接灸,效果可能会提高。
(四)鼻息肉
取用背部的反应穴,灸感也能近入鼻腔,改善症状。
姚×龙,男,26岁。左侧鼻息肉已4年之久。流清涕,呼吸不畅,头痛,语音重浊。灵台压痛(++)。先试行熏灸1次,灸感直上过头顶正中进入鼻腔,证明病与穴之间联系确实。直接灸灵台,造成灸疮,约60日灸疮始愈合,在此过程中,曾在原处加灸2次,灸后30天左右,患鼻开始有黄色污水外流,呈间断性,一二日或三四日排出一次,每次1毫升左右。赘生物渐缩小,手已摸不着,呼吸较前通畅,症状约可减轻一半。至45日左右,右鼻(健侧)突然发生梗塞,肉眼可以看见有块状物凸出。可以左右侧轻重交替。至60日左右,两侧症状均见减轻。
附录:《资生经》引《单方歌》日:“狗头灰方寸,丁香半钱匙,研细吹鼻中,息肉化为水”。狗头灰不是真的狗头烧灰,乃是马勃的别名,见《医宗金鉴》外科门。曾用有效,马勃烧灰必须存性,可密闭烘烤,用药棉蘸药末塞向息肉,可使鼻腔分泌增加,息肉缩小,也能有坏死组织脱落,另外对腐败性鼻炎之恶臭,有良好的改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