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驾马车”拉动教师专业成长
教师是学校最有价值的人力资源,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是学校发展的核心竞争力。重视教师队伍建设,培养一支具有现代教育理念、专业化发展的教师队伍,是学校内涵发展的基本保证。我校结合本校师资力量的特点,主动用好读书、反思、教研这“三驾马车”,充分调动教师自主参与的积极性,拉动教师在专业化道路上快速成长。
读书——让教师在读书中丰富思想
学校明确提出每位教师每学期必须订阅一份专业报刊、研读一本理论专著、撰写一篇教育论文(含教育随笔、教学反思等);教科室每周推荐一篇理论文章,组织一次“读书沙龙”,检查一次读书札记,同时采取学校推荐购书、教师生日赠书、考评优秀奖书等形式推动读书活动的深入开展,形成了爱读书、常读书、读好书的良好氛围。几年来,先后推荐教师阅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等10多部理论书籍。这些书贴近教育教学实践,擦亮了教师的双眼,震撼了教师的心灵,激发了他们探究的兴趣。
在此基础上,我们适时地运用激励策略,搭建教师学习、研究和交流读书成果的平台。一是在教师例会上设立“每周三十分”,提供时间、空间让教师交流研讨、自由发言;二是创办教研刊物《教育思想者》,让教师发表读书心得和教研文章,介绍教研动态,交流教研信息;三是对教师的学习情况及时总结,对交流的学习见解和展示的学习成果给予肯定和表扬。在广泛交流中,教师的见识增长了,危机意识增强了,视野开阔了,随之而来的是教学品位的提升。
反思——让教师在反思中提升素养
不断对教育实践深入反思,积极探索与解决教育实践中的问题,是一名教师由称职走向成熟、成为骨干进而成为专家型教师的必由之路。我们引导教师抓住课堂教学这根主线,把反思当作“日常的生命状态”。一是围绕课堂教学写教后记。课堂教学是遗憾的艺术,成功之处固然要保持,不足之处恰恰暴露了问题,解决这些问题正是提升教师水平的关键所在,也是为下一次课堂教学的成功作准备。二是定期进行学情调查。“学”必然反映“教”,只有借助学生的眼光来反观教师自己,教师才容易达到“教然后知困”,总结经验,研究困惑,不断改进。三是课后“自由谈”活动。教师邀请同事课后“闲聊”,谈上课感觉,说经验教训,不经意间“真情流露,思维碰撞”,引发教后反思。四是从课堂录像查找不足。学校要求每位教师每学期上一节录像课,让授课教师会同本学科教师以旁观者身份,从课堂设计、教态、语言、板书、师生交流、课堂气氛等方面反思自己的教学。五是倡导写反思日记和教育随笔。日记可长可短,记下日常工作中的所见、所闻、所思和所悟;随笔形式灵活,可叙事,可评论,可抒情。
教研——让教师在教研中陶冶品质
实施教师专业化成长工程最有效的途径是校本教研,要把校本教研工作作为学校发展的基本策略。在校本教研中,我们牢牢把握课堂教学改革的动向,立足于课堂,扎根于课堂,加大教研力度,主要措施是落实“三课”、抓好“三期”。
所谓“三课”:一是观摩名家“示范课”,让教师走进名家的课堂吸收养料,改善自身的课堂教学行为;二是树立教学即研究的理念,开展教学“研讨课”活动,引导教师真正达到“为自己的教学进行研究,对自己的教学进行研究,在自己的教学中进行研究”的目的;三是打磨教师“公开课”,通过一课三评,执教者反复琢磨,备课组共同研讨,示范和引领教师研究课堂,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提升教师教学素养。
所谓“三期”:在教师专业成长方面,学校根据教师的不同学历、资历和能力,分层要求,分类指导。一是历练教学基本功,对新教师进行“入门”培养,缩短“适应期”,尽快站稳讲台。通过茶话会、座谈会、经验交流会,引导新教师做好角色转换;抓好课堂常规,在备、讲、辅、批、考、评等方面跟踪指导,帮助新教师熟悉教学流程;“1+1”新老结对,新教师自聘德育、教学师傅,实行同课异构、一课双讲、跟踪听课、携手帮扶等,互相取长补短,共同提高。二是锤炼教学方法,对青年教师进行“技能”培养,尽快走进“熟练期”,成为教学骨干。设定目标、树立榜样,让青年教师学习有目标、行为有榜样,引导青年教师不断进取;搭建平台、评选新秀,通过课堂教学观摩、研讨、竞赛和考评等形式,给青年教师展示实力的机会;创设条件、开阔眼界,提供更多机会让他们参加各种研讨、培训、观摩。三是提炼教学风格,对骨干教师进行“品质”培养,让他们尽快突破“高原期”,造就名师。介绍名师、强化学习,提炼自己的教育教学思想;选好苗子、重点培养,对有潜力的青年教师送出去培训、深造;科研引导、承担课题,让骨干教师通过科研来提高创新能力,提炼教学思想,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