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互保”的历史意义在哪里?
东南互保是在义和团运动兴起后,以慈禧太后为首的清朝统治者和帝国主义闹翻后,八国联军进北京的背景出现的。是南方的一些封疆大吏为了保存实力而和帝国主义签订的协议。
近代以来,随着帝国主义对中国入侵的加剧,中华民族和帝国主义的矛盾在加剧,直接影响到了中国社会最底层,以“扶清灭洋”为口号的义和团开始走上历史舞台。他们的反帝运动极大的粉碎帝国主义灭亡中国的企图。同时他们的爱国行动也被当时的清政府所利用,慈禧太后等清朝统治高层希望借助义和团来制衡列强。义和团的“扶清灭洋”运动引起了列强的不满,列强不断的增兵大沽等京师周边区域。局势非常紧张,而此时正值戊戌事变后光绪帝被囚禁,慈禧太后担心列强会趁机除掉自己,让光绪皇帝执掌权力。受假消息的误导,慈禧太后误认为列强要推翻自己,于是对十一国列强宣战。八国联军登陆进攻清廷,慈禧太后等人被迫西逃。
在这种情况下,列强和清廷的战争在所难免。而此时一个匪夷所思的时期出现了,以李鸿章为首的两广、胡广、两江、闽浙等东南地方大员和邮政大臣盛宣怀为了保存东南地方实力,避免帝国主义趁机入侵。一方面盛宣怀把清廷宣战诏书扣押,只让各地的高层人物知晓,不向下发。另一方李鸿章等人称诏书为“乱命”,拒不执行。同时和各国驻上海领事签订了《东南互保约款》等一系列条约。使得在慈禧太后西逃,北方混乱的情况。东南各省可以很好的避免战乱发生。
东南互保实际上南方汉族地主阶级为了维护自身利益和列强的私自议和行为。对于东南互保历来评论不一,有人说,在当时的情况下保存实力,避免战事扩大也是好事。也有人斥责是卖国行为。笔者认为,虽然保存了实力,但在当时的朝廷已经和列强开战的情况下,无异于是种卖国行为。即使保存了实力又能怎么样呢?这样的自私自利,列强还能看得起中国人吗?还有战后的《辛丑条约》,需要全国人民来偿还。这些互保的利益根本不是国家和地方的利益,而是私利。这些人的行为就是卖国。
东南互保使得政治上的满汉一体局面彻底瓦解,清廷颜面扫地,对汉族封疆大吏的控制在逐步减弱,作为统一国家的中央权力在逐步削弱。在李鸿章去世后,袁世凯开始从地方势力中崛起成为一段时间内近代历史舞台的主角。而面对清廷势力的孱弱,武昌起义取得了成功,清朝的统治土崩瓦解,很快退出了历史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