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入学试题出对子,上联“孙行者”,考生的回答五花八门

对对子即对对联,通常由一个人出上联,而由另一个人对出下联,它是习作古体诗的基础,很有讲究,不仅要内容相关,词性相当,结构相称,还要节奏相应,平仄相谐,历来深受文人雅士和普通民众的喜爱。

最有趣的对对子还曾成为清华大学的入学考试题。1932年,清华大学举行新生入学考试,由著名史学家陈寅恪为国文考试出题,他出了两道题,一题为作文《梦游清华园记》,另一题却出乎意料的出了“对对子”,上联为“孙行者”。

考生们看到对对子试题后,十分意外。他们由于平时缺乏这方面的练习,只好乱对一气,回答五花八门,有对“猪八戒”,还有对“唐三藏”、“沙和尚”,对“牛魔王”者也有之;有的考生甚至对“王八蛋”,照例都得了零分。

有一个考生对“孙行者”得了满分。“祖”对“孙”,姓氏对姓氏,又是辈分上的名字对;“冲”对“行”,动词对动词;“之”对“者”,文言虚词相对。还有一个对“王引之”的,也得了高分。王引之,清代乾嘉年间的著名学者,高邮人,与其父王念孙世称“高邮王氏父子”。

事实上,陈寅恪为对子“孙行者”定的答案是“胡适之”。“盖猢狲及猿猴,而'行者’与'适之’意义言韵皆可相对”,“行”与“退”均为步履进退的动词,“者”与“之”均为虚字,当然只有个别考生能够对出。

陈寅恪中国现代最负盛名的历史学家、古典文学研究家、语言学家、诗人,他曾多次参加清华大学入学考试国文试卷批阅工作,他觉得,国文入学试题应该尽量“形式简单而涵义丰富,又与华夏民族语言文字之特性有密切关系”,因此,出了对对子。另外,出对对子也是对当时提倡白话文的胡适的一种善意的调侃。

当然,因当时正是白话文运动蓬勃发展之时,此怪题也让清华大学受到攻击,有人在报上批评清华大学食古不化,开历史倒车,不应出怪题“对对子”考学生。

对此,陈寅恪对于用“对对子”考试,提出四条理由:一、测试考生能否区分虚字和实字及其应用;二、测试考生能否区分平仄声;三、测试考生读书之多少及语藏之贫富;四、考察考生思想条理。该文章一经发表,这场“风波”即告平息。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