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鉴赏辞典》第五百五十一首《秋思》(张籍)

 【篇目】

 【作品介绍】

 【注释】

 【译文】

 【作者介绍】

 【赏析一~~赏析五】

       秋思

【中唐·张籍·七言绝句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拼音版

luò yáng chéng lǐ jiàn qiū fēng,yù zuò jiā shū yì wàn chóng。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fù kǒng cōng cōng shuō bù jìn,xíng rén lín fā yòu kāi fēng。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作品介绍]

《秋思》是唐代诗人张籍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此诗描写的是宦游在外的诗人,面对秋天的景物写家书时的思想活动及行动细节,真切细腻地表达了作者对家人的深深思念。

[注释]

⑴家:一作“归”。意万重:形容思绪万千。
⑵行人:指送信的人。
⑶开封:把封好的信拆开。

  [译文]

客居洛阳城中,秋风惹人相思。想写一封家信,只是思绪万端,匆匆忙忙之间,如何写进情感?

信差刚要上路,却又被我叫住。打开信封细看,是否还有遗漏。

  [作者介绍]

张籍(约767~约830),唐代诗人。字文昌,汉族,郡望苏州吴(今江苏苏州),少时侨寓和州乌江(今安徽省和县乌江镇)。贞元(唐德宗年号,785—805年)进士,历任太常寺太祝、水部员外郎、国子司业等职,故世称张水部或张司业。其乐府诗颇多反映当时社会现实之作。张籍的乐府诗与王建齐名,并称“张王乐府”。有《张司业集》。著名诗篇有《塞下曲》《征妇怨》《采莲曲》《江南曲》。《张籍籍贯考辨》认为,韩愈所说的“吴郡张籍”乃谓其郡望,并引《新唐书·张籍传》、《唐诗纪事》、《舆地纪胜》等史传材料,驳苏州之说而定张籍为乌江人。
赏析

壹/

文学赏析

盛唐绝句,多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较少叙事成分;到了中唐,叙事成分逐渐增多,日常生活情事往往成为绝句的习见题材,风格也由盛唐的雄浑高华、富于浪漫气息转向写实。张籍这首《秋思》寓情于事,借助日常生活中一个富于包孕的片断——寄家书时的思想活动和行动细节,非常真切细腻地表达了作客他乡的人对家乡亲人的深切怀念。
第一句是写诗人客居洛阳,现在秋天到了。诗人没有大笔浓墨的渲染秋风萧瑟,草木摇落的凄惨景象,读者的阅读中当然不会有那种“秋风秋雨愁煞人”的凄凉感受。
第二句紧承“见秋风”,正面写“思”字。晋代张翰“因见秋风起,乃思吴中菰菜、莼羹、鲈鱼脍,曰:'人生贵得适志,何能羁宦数千里,以要名爵乎?’遂命驾而归”(《晋书·张翰传》)。张籍祖籍吴郡,此时客居洛阳,情况与当年的张翰相仿佛,当他“见秋风”而起乡思的时候,也许曾经联想到张翰的这段故事。但由于种种没有明言的原因,竟不能效张翰的“命驾而归”,只好修一封家书来寄托思家怀乡的感情。这就使本来已经很深切强烈的乡思中又增添了欲归不得的怅惘,思绪变得更加复杂多端了。“欲作家书意万重”,这“欲”字颇可玩味。它所表达的正是诗人铺纸伸笔之际的意念和情态:心里涌起千愁万绪,觉得有说不完、写不尽的话需要倾吐,而一时间竟不知从何处说起,也不知如何表达。本来显得比较抽象的“意万重”,由于有了这“欲作家书”而迟迟不能下笔的生动意态描写,反而变得鲜明可触、易于想象了。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这是诗人的写信时的心理活动和动作。诗人并没有大张旗鼓地写自己怎么样废寝忘食,挑灯夜战地写家书,就是通过这样一个平凡的动作来说明自己是在写家书。过去的交通很不发达,寄一封信回家就是一次漫长的旅行,写一次家书当然要写长一点了。信写好了,发现还有的话没有说,当然要把信打开来补充一些了。诗人这样写诗是很贴近生活的,但是诗歌不仅要贴近生活,还要贴近自己,贴近自己内心深处的情思,这样才会震撼人心。这首诗就做到了这一点。主要体现在最后两句。诗人虽然担心的自己的家书“说不尽”,但是还是封上信封,直到送信的人要走了,又觉得自己没有写好。其实,诗人也并非没有写完这封信,既然已经把信封上了,就是一封完整的信了,其实就是自己的思乡情节在起作用,总觉得有话没有说完的感觉,总觉得自己的家书就是这样的言不尽意。其实,即使是拆开信封,也不一定就要补充什么。这就是心灵微妙的变化的反映,诗人通过“又开封”这一动作,清晰地表达了出来,这振动和变化的缘由就是思乡的情感。从结构上说,这也不是单纯的平面层次,是由动作,反映出了心灵的微妙感受的变化。和“断肠人在天涯”,“万里悲秋常作客”这样的诗句表达的情思相比,这是一种内心微妙细腻的情思,诗人用最平易语言表达出来了,没有过多的渲染和修饰,也是感人至深的。
全诗一气贯成,明白如话,朴素而又真实地表达游子的心态。在消息传达不便的封建社会,长期客居异地的人常有类似的体验,一经诗人提炼,这件极平常的小事、极普通的题材就具有了代表性的意义。后人每每读到,常有感同身受之叹,所谓人同此心,情同此理。

历代评价

《唐诗镜》:张籍绝句别自为调,不数故常。
《唐诗解》:文昌叙情最切,此诗堪与“马上相逄”颉颃。
《唐诗选脉会通评林》:周弼为“虚接体”。周珽曰:缄封有限,客恨无穷。“见”字、“欲”字、“恐”字与“复”字、“临”字、“又”字相应发,便觉情真语恳,心口辄造精微之城。敖子发曰:此诗浅浅语,提笔便难。
《唐诗快》:家常情事,写出便成好诗。
《碛砂唐诗》:谦曰:古人一倍笔墨便写出十倍精采,只此结句类是也。如《晋史》传殷浩竟达空函,令人发笑;读此结句,令人可泣(末句下)。
《诗辩坻》:文昌:“洛阳城里见秋风”一首,命意政近填词,读者赏俊,勿遽宽科。
《唐诗别裁》:亦复人人胸臆语,与“马上相逢无纸笔”一首同妙。
《唐诗笺注》:首句羁人摇落之意已概见,正家书中所说不尽者;“行人临发又开封”,妙更形容得出。试思如此下半首如何领起,便知首句之难落笔矣。
《网师园唐诗笺》:至情真情。
《诗法易简录》:眼前情事,说来在人人意中,如“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皆是此一种笔墨。
《养一斋诗话》:文昌“洛阳城里见秋风”一首,七绝之绝境,盛唐诸巨手到此者亦罕,不独乐府古澹,足与盛唐争衡也。王新城、沈长洲数唐人七绝擅长者各四章,独遗此作。沈于郑谷之“扬子江头”亦盛称之,而不及此,此犹以声调论诗也。
《诗境浅说续编》:诗言已作家书,而长言不尽,临发重开,极言其怀乡之切。作书者殷勤如是,宜得书者抵万金矣。凡咏寄书者,多本于性情,唐人诗,如“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仅传口语,亦慰情胜尤也;“陇山鹦鹉能言语,为报家人数寄书”,盼书之切,托诸幻想也。明人诗,“万里山河经百战,十年重到故人书”,乱后得书,悲喜交集也。近人诗,“药债未完官税逼,封题空自报平安”,得家书而只益乡愁也;“忽漫一笺临眼底,丙寅三月十三封”,检遗札而追念故交也;“闻得乡音惊坐起,渔灯分火写平安”,远客孤舟,喜寄书得便也。诗本性情,此类之诗,皆至情语也。
佚名

赏析

贰/
这是乡愁诗。通过叙述写信前后的心情,表达乡愁之深。第一句交代“作家书”的原因(“见秋风”),以下三句是描写作书前、作书后的心理活动。作书前是“意万重”,作书后是“复恐说不尽”。“临发开封”这个细节把“复恐说不尽”的心态表现得栩栩如生,意形相融。写的是人人意中常有之事,却非人人所能道出。作客他乡,见秋风而思故里,托便人捎信。临走时怕遗漏了什么,又连忙打开看了几遍。事本子平,而一经入诗,特别是一经张籍这样的高手入诗,便臻妙境。这在诗坛上并不是常有的。当然以家书为题材的作品,在唐诗中也不乏佳作。像岑参的《逢入京使》:“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写作者戎马倥偬,路遇使者,托传口信以慰家人。杜甫的《春望》:“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写作者身陷安禄山占领下的长安,不知战乱中的家人是否安吉,切盼来书以慰远情。他们都用独特的技巧表达了思家的心情。这首诗与众不同的是寄深沉于浅淡,寓曲折于平缓,乍看起来,寥寥数语,细细吟味,却有无穷意味。

王安石《题张司业》诗说:“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颇能道出这首诗的艺术风格和创作甘苦。诗以秋风起兴,这是自《诗经》以来常用的手法。秋风一起,北雁南飞,他乡羁旅,易触归思。例如刘禹锡的《秋风引》就曾说:“何处秋风至,萧萧送雁群。朝来入庭树,孤客最先闻。”我们再来看看诗人的历史,原来他本籍吴中(今江苏苏州),这又使人想起晋人张翰的故事。据《晋书·张翰传》说:“因见秋风起,乃思吴中菰菜、莼羹、鲈鱼脍,曰:'人生贵得适志,何能羁宦数千里以要名爵乎!’遂命驾而归。”张籍与张翰异代同里,且俱宦游北方。张翰因预测到齐王司马冏即将作乱,知机引退,张籍未必有什么政治上的原因,但在见秋风而思故乡这一点上,却极其相似。他虽不能像张翰那样马上“命驾而归”,但却把一腔思乡之情倾泻在纸上。这种感物缘情的创作冲动,虽然用的是传统的手法“起兴”,但其中包括如许丰富的内涵,不能不是此诗的一个特色。

“欲作家书意万重”,其中的“欲”字紧承“见秋风”。原来诗人的心情是平静的,像一泓清水。秋风乍起,吹起他感情上的阵阵涟漪。行文顺畅自如,一气流贯,然而句末“意万重”三字,忽又来一个逆折,犹如书法上的无垂不缩。因此这里诗人的感情并未顺流而下,而是向更深的地方去开掘。这种手法,看似寻常,实极高超。我们细玩诗意:诗人因见秋风而生乡思,于是欲作家书,可是千言万语,又不知从何写起。“意万重”,乃是以虚带实。刘禹锡《视刀环歌》云:“今朝两相视,脉脉万重心。”“万重心”、“万重意”,俱是极言思想感情的复杂。其中究竟有多少心意,每一个有生活经验的读者,都能体会得到。因为是“意万重”,这家书怎么写呢?写了没有?作者没有明言,让读者去想象,这就叫做含蓄不尽,耐人寻味。

尽管“意万重”,无从下笔,但就文意看,家书还是写了,问题在于匆匆着笔,意犹未尽。“匆匆”二字,生动如画,既写了自己一方,也反映出捎信者一方。联系下文来看,那个捎信人是在行期在即时遇到的:也许就要上马、上船,即便不像岑参与入京使“马上相逢”那样急迫,总还是行色匆匆不能久停的。由于捎信人是这样行色匆匆,写信人不得不匆匆落笔。由于匆匆落笔,万重心意一下子很难表达清楚。在这种符合逻辑的描绘之中,诗人的急遽之情,匆忙之色,栩栩然如在目前。“说不尽”三字,也与上文“意万重”紧相呼应,由于“意万重”,所以才“说不尽”。而“意万重”也与“见秋风”引起的乡思相关联。黄叔灿《唐诗笺注》说:“首句羁人摇落之意已概见,正家书所说不尽者。'行人临发又开封’,妙更形容得出。试思如此下半首如何领起,便知首句之难落笔矣。”说明下半首的起头与全诗的起句,环环紧扣,首尾相应。结句更是造语入妙,写情入微,可称一篇之警策。近人俞陛云评论说:“已作家书,而长言不尽,临发开封,极言其怀乡之切。”又说:“此类之诗,皆至性语也。”(《诗境浅说续编》)所谓“至性语”,就是说写出了最真挚的人类共有的感情,而且达于极致。在结构上,上句说“匆匆说不尽”,下句说“临发又开封”,渲染足了“匆匆”的气氛。

佚名

赏析

叁/

张籍诗《秋思》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这是一首七绝,跟岑参的《逢入京使》颇有相似之处,写的都是抒情的主人公远离家乡的离情别绪和对家人的怀念。各有特色,都成绝唱。

本诗首联描绘了触发思家勾起情绪想写家书的特定环境。“洛阳”是游子客居之地。“秋风”系用晋张翰因秋风起,想念家乡吴中菰菜、莼羹、鲈鱼味美,便回到吴中的典故,表达自己思乡之心,因为作者也是吴郡人,而且也姓张。“意万重”三字用来表达思绪纷繁而沉重,一时竟不知在信中从何说起的惶惑感。作者以“秋风”作为情绪的触发点,十分精当。萧飒景象,易于引起游子的乡愁别绪,且其情调色彩与之极为相似,两者交互作用,情绪倍增。

第三联刻画了一个细节:由于作书时有“匆匆”之感,所以“复恐”“说不尽”,可见要说的话之多,之乱,照应了上句的“意万重”,诗人当时想把一切都告诉家人的似痴若醉的心态跃然纸上。因此,当带信的人快要走的时候,又开封检查一遍,唯恐没有说全说透。这个细节,十分生动地表达了诗人思念亲人的感情之真切、深厚,神态毕现。这细节所写的情态,与岑参诗中的怨恨“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很相似,都是写情的神来之笔。

诗善于捕捉典型细节,以之表现了特定的心态和对家人的执着的感情,从思乡的角度塑造了一个形神兼备的游子的形象,读来耐人寻味。又由于这个细节是许多人都可能经历过的,所以最能引起人们的共鸣。用的是本色语,又较洗炼,所以跟岑参诗一样,也成绝唱。

佚名

赏析

肆/

这是一首托人捎家书反映思乡怀亲之情的抒情名作。

诗的前二句:“洛阳城里见秋风,欲寄家书意万重”,起笔点出 “秋风”二字,暗含乡思情。肃杀的秋风给洛阳城带来了丝丝凉意,是远行之人归家的季节了。西晋人张季鹰因秋风骤起,思念故里的菰菜、莼羹、鲈鱼脍,便挂冠而归。从 “见秋风” 三字,我们可以感到诗人对秋风特别敏感。联系到张季鹰的典故,也可以触摸到诗人躁动于心中的乡情。于是,紧接着“见秋风”而来的便是“欲寄家书意万重”。“见秋风”而不能效法季鹰归去以尽乡情,那就只好以书传情,但又遇到另一个矛盾,“欲寄家书意万重”,纸短情长,言不足以尽其意,这又使诗人痛苦不堪。这二句,仅十四字,把诗人欲归不能,欲写不尽的矛盾心情描写得十分细腻。

从“意万重”三字,我们可以看出诗人对家乡之“思”极为深厚而丰富,本该展纸长书,然而送信之人很快就要离去,使得诗人只好“匆匆”作书,这样就更无法道尽绵长的情意。于是逼出诗的后二句:“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在诗的结尾处,诗人抓住一个具有典型意义的细节进行描写:唯恐漏了什么内容,把封好的信封又重新打开。这里把诗人这种千重相思,万种亲情,总是担心诉说不尽的复杂心理刻画得维妙维肖。这个细节之所以在结尾处显得格外鲜明,是因为它出现在诗人对自己的乡思之情作了浓墨重彩的反复渲染之后,从而读来给人一种水到渠成、余味无穷的感觉。

这首小诗的独特之处乃在于细致的心理刻画和生动的细节描写,并且写得极有层次。“见秋风”而起乡情,这是一层; 纸短情长,欲写而不能尽其意,又是一层; 行人要走,下笔匆匆,再进一层; 如此回环往复,已把一个“思”字写得很足,似乎再也没有别的什么可写了,但诗人却柳暗花明,别开生面,抛出一个“临发又开封”的细节,用以涵括自己所有的复杂内心活动,使诗中表现的乡情得到了升华。平淡语中见深情,果然是“看似平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题张司业诗》)王安石这句评语,说明他不愧是张籍的隔世知音。

佚名
赏析

伍/

张籍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憭栗兮,若在远行;登山临水兮,送将归。”宋玉这样结合凄凉的秋景,抒述个人弃家远行的心情,被称为千古言秋之祖。从此,秋意与羁旅结下了不解之缘。张籍祖籍吴郡(苏州市),移居和州(安徽和县),后来在长安做官。《秋思》抒发了客居洛阳思念家人的深挚感情。

首句写出客居之地和时令。一个“见”字,写异乡物候变化引起的心灵震颤。正是所谓“物色之动,心亦摇焉”。次句紧承“见秋风”,写因感触而产生的心理内容:欲作家书,意念重重,难以下笔。至于家书中写了什么,没有说,也不必说,正见出删芜的功夫。三、四句转出新的境界:一种内心疑虑,一个拆封动作。“复”、“又”二字紧相照应,把内心的疑虑回旋、不能释然与封信动作的终结又反而拆开关锁在一起。如果只是一己的意念与动作,也属平常,妙在中间插入“行人”,即使送信人马上要出发,也顾不得了。

元人杨载《诗法家数》说:“绝句之法要婉曲回环,删芜就简,句绝而意不绝……大抵起承二句固难,然不过平直叙起为佳,从容承之为是,至于宛转变化,工夫全在第三句,若于此转变得好,则第四句如顺流之舟矣。”《秋思》的起句正是平直叙起,第二句从容承接,第三句翻转变化,波澜迭起,出人意料,第四句顺势将第三句内在心理延展为外在行动。后面两句潮头倒卷,回扣重叠前面一、二句萌生的感情,前后形成婉曲回环的结构形态,强化了也深化了所要表达的内容。

在张籍的绝句中,这首是评论家目光集中的热点,大多把它与岑参的《逢入京使》相比。岑诗是:“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唐汝询说:“文昌叙情最切,此诗堪与'马上相逢’颉颃。”沈德潜也说:“亦复人人胸臆语,与“马上相逢无纸笔’一首同妙。”客居独处,思家念亲,人皆有之,只要表达得真切,就会引起共鸣。这固然是一个原因,但仅止于真切,未必动人,还得作更进一步思考。《秋思》除过真切地道出了“人人胸臆语”之外,最主要的是捕捉了一个外在的动态细节,恰到好处地展示了内在感情的运动;或者说是把内在感情的运动恰到好处地转化为外在的一个动态细节。所谓运动或动态,就是从这一心理或动作到另一心理或动作的转变。诗人抓住了这瞬间的内、外运动。难怪雕塑大师罗丹要这样教导青年艺术家:“塑造的时候,千万不要在平面上,而是要在起伏上思考。”“起伏”不正是表现生命和感情的动态吗?这诗前面两句的静态陈述,也为后面的动态展示作了反衬,使其更为鲜明突出。

佚名

点击辑期图标,畅游古诗文世界。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