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鉴赏辞典》第五百五十一首《秋思》(张籍)
【篇目】
【作品介绍】
【注释】
【译文】
【作者介绍】
【赏析一~~赏析五】
【中唐·张籍·七言绝句】
拼音版
luò yáng chéng lǐ jiàn qiū fēng,yù zuò jiā shū yì wàn chóng。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fù kǒng cōng cōng shuō bù jìn,xíng rén lín fā yòu kāi fēng。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作品介绍]
[注释]
[译文]
客居洛阳城中,秋风惹人相思。想写一封家信,只是思绪万端,匆匆忙忙之间,如何写进情感?
信差刚要上路,却又被我叫住。打开信封细看,是否还有遗漏。
[作者介绍]
壹/
文学赏析
历代评价
王安石《题张司业》诗说:“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颇能道出这首诗的艺术风格和创作甘苦。诗以秋风起兴,这是自《诗经》以来常用的手法。秋风一起,北雁南飞,他乡羁旅,易触归思。例如刘禹锡的《秋风引》就曾说:“何处秋风至,萧萧送雁群。朝来入庭树,孤客最先闻。”我们再来看看诗人的历史,原来他本籍吴中(今江苏苏州),这又使人想起晋人张翰的故事。据《晋书·张翰传》说:“因见秋风起,乃思吴中菰菜、莼羹、鲈鱼脍,曰:'人生贵得适志,何能羁宦数千里以要名爵乎!’遂命驾而归。”张籍与张翰异代同里,且俱宦游北方。张翰因预测到齐王司马冏即将作乱,知机引退,张籍未必有什么政治上的原因,但在见秋风而思故乡这一点上,却极其相似。他虽不能像张翰那样马上“命驾而归”,但却把一腔思乡之情倾泻在纸上。这种感物缘情的创作冲动,虽然用的是传统的手法“起兴”,但其中包括如许丰富的内涵,不能不是此诗的一个特色。
“欲作家书意万重”,其中的“欲”字紧承“见秋风”。原来诗人的心情是平静的,像一泓清水。秋风乍起,吹起他感情上的阵阵涟漪。行文顺畅自如,一气流贯,然而句末“意万重”三字,忽又来一个逆折,犹如书法上的无垂不缩。因此这里诗人的感情并未顺流而下,而是向更深的地方去开掘。这种手法,看似寻常,实极高超。我们细玩诗意:诗人因见秋风而生乡思,于是欲作家书,可是千言万语,又不知从何写起。“意万重”,乃是以虚带实。刘禹锡《视刀环歌》云:“今朝两相视,脉脉万重心。”“万重心”、“万重意”,俱是极言思想感情的复杂。其中究竟有多少心意,每一个有生活经验的读者,都能体会得到。因为是“意万重”,这家书怎么写呢?写了没有?作者没有明言,让读者去想象,这就叫做含蓄不尽,耐人寻味。
尽管“意万重”,无从下笔,但就文意看,家书还是写了,问题在于匆匆着笔,意犹未尽。“匆匆”二字,生动如画,既写了自己一方,也反映出捎信者一方。联系下文来看,那个捎信人是在行期在即时遇到的:也许就要上马、上船,即便不像岑参与入京使“马上相逢”那样急迫,总还是行色匆匆不能久停的。由于捎信人是这样行色匆匆,写信人不得不匆匆落笔。由于匆匆落笔,万重心意一下子很难表达清楚。在这种符合逻辑的描绘之中,诗人的急遽之情,匆忙之色,栩栩然如在目前。“说不尽”三字,也与上文“意万重”紧相呼应,由于“意万重”,所以才“说不尽”。而“意万重”也与“见秋风”引起的乡思相关联。黄叔灿《唐诗笺注》说:“首句羁人摇落之意已概见,正家书所说不尽者。'行人临发又开封’,妙更形容得出。试思如此下半首如何领起,便知首句之难落笔矣。”说明下半首的起头与全诗的起句,环环紧扣,首尾相应。结句更是造语入妙,写情入微,可称一篇之警策。近人俞陛云评论说:“已作家书,而长言不尽,临发开封,极言其怀乡之切。”又说:“此类之诗,皆至性语也。”(《诗境浅说续编》)所谓“至性语”,就是说写出了最真挚的人类共有的感情,而且达于极致。在结构上,上句说“匆匆说不尽”,下句说“临发又开封”,渲染足了“匆匆”的气氛。
张籍诗《秋思》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这是一首七绝,跟岑参的《逢入京使》颇有相似之处,写的都是抒情的主人公远离家乡的离情别绪和对家人的怀念。各有特色,都成绝唱。
本诗首联描绘了触发思家勾起情绪想写家书的特定环境。“洛阳”是游子客居之地。“秋风”系用晋张翰因秋风起,想念家乡吴中菰菜、莼羹、鲈鱼味美,便回到吴中的典故,表达自己思乡之心,因为作者也是吴郡人,而且也姓张。“意万重”三字用来表达思绪纷繁而沉重,一时竟不知在信中从何说起的惶惑感。作者以“秋风”作为情绪的触发点,十分精当。萧飒景象,易于引起游子的乡愁别绪,且其情调色彩与之极为相似,两者交互作用,情绪倍增。
第三联刻画了一个细节:由于作书时有“匆匆”之感,所以“复恐”“说不尽”,可见要说的话之多,之乱,照应了上句的“意万重”,诗人当时想把一切都告诉家人的似痴若醉的心态跃然纸上。因此,当带信的人快要走的时候,又开封检查一遍,唯恐没有说全说透。这个细节,十分生动地表达了诗人思念亲人的感情之真切、深厚,神态毕现。这细节所写的情态,与岑参诗中的怨恨“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很相似,都是写情的神来之笔。
诗善于捕捉典型细节,以之表现了特定的心态和对家人的执着的感情,从思乡的角度塑造了一个形神兼备的游子的形象,读来耐人寻味。又由于这个细节是许多人都可能经历过的,所以最能引起人们的共鸣。用的是本色语,又较洗炼,所以跟岑参诗一样,也成绝唱。
这是一首托人捎家书反映思乡怀亲之情的抒情名作。
诗的前二句:“洛阳城里见秋风,欲寄家书意万重”,起笔点出 “秋风”二字,暗含乡思情。肃杀的秋风给洛阳城带来了丝丝凉意,是远行之人归家的季节了。西晋人张季鹰因秋风骤起,思念故里的菰菜、莼羹、鲈鱼脍,便挂冠而归。从 “见秋风” 三字,我们可以感到诗人对秋风特别敏感。联系到张季鹰的典故,也可以触摸到诗人躁动于心中的乡情。于是,紧接着“见秋风”而来的便是“欲寄家书意万重”。“见秋风”而不能效法季鹰归去以尽乡情,那就只好以书传情,但又遇到另一个矛盾,“欲寄家书意万重”,纸短情长,言不足以尽其意,这又使诗人痛苦不堪。这二句,仅十四字,把诗人欲归不能,欲写不尽的矛盾心情描写得十分细腻。
从“意万重”三字,我们可以看出诗人对家乡之“思”极为深厚而丰富,本该展纸长书,然而送信之人很快就要离去,使得诗人只好“匆匆”作书,这样就更无法道尽绵长的情意。于是逼出诗的后二句:“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在诗的结尾处,诗人抓住一个具有典型意义的细节进行描写:唯恐漏了什么内容,把封好的信封又重新打开。这里把诗人这种千重相思,万种亲情,总是担心诉说不尽的复杂心理刻画得维妙维肖。这个细节之所以在结尾处显得格外鲜明,是因为它出现在诗人对自己的乡思之情作了浓墨重彩的反复渲染之后,从而读来给人一种水到渠成、余味无穷的感觉。
这首小诗的独特之处乃在于细致的心理刻画和生动的细节描写,并且写得极有层次。“见秋风”而起乡情,这是一层; 纸短情长,欲写而不能尽其意,又是一层; 行人要走,下笔匆匆,再进一层; 如此回环往复,已把一个“思”字写得很足,似乎再也没有别的什么可写了,但诗人却柳暗花明,别开生面,抛出一个“临发又开封”的细节,用以涵括自己所有的复杂内心活动,使诗中表现的乡情得到了升华。平淡语中见深情,果然是“看似平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题张司业诗》)王安石这句评语,说明他不愧是张籍的隔世知音。
张籍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憭栗兮,若在远行;登山临水兮,送将归。”宋玉这样结合凄凉的秋景,抒述个人弃家远行的心情,被称为千古言秋之祖。从此,秋意与羁旅结下了不解之缘。张籍祖籍吴郡(苏州市),移居和州(安徽和县),后来在长安做官。《秋思》抒发了客居洛阳思念家人的深挚感情。
首句写出客居之地和时令。一个“见”字,写异乡物候变化引起的心灵震颤。正是所谓“物色之动,心亦摇焉”。次句紧承“见秋风”,写因感触而产生的心理内容:欲作家书,意念重重,难以下笔。至于家书中写了什么,没有说,也不必说,正见出删芜的功夫。三、四句转出新的境界:一种内心疑虑,一个拆封动作。“复”、“又”二字紧相照应,把内心的疑虑回旋、不能释然与封信动作的终结又反而拆开关锁在一起。如果只是一己的意念与动作,也属平常,妙在中间插入“行人”,即使送信人马上要出发,也顾不得了。
元人杨载《诗法家数》说:“绝句之法要婉曲回环,删芜就简,句绝而意不绝……大抵起承二句固难,然不过平直叙起为佳,从容承之为是,至于宛转变化,工夫全在第三句,若于此转变得好,则第四句如顺流之舟矣。”《秋思》的起句正是平直叙起,第二句从容承接,第三句翻转变化,波澜迭起,出人意料,第四句顺势将第三句内在心理延展为外在行动。后面两句潮头倒卷,回扣重叠前面一、二句萌生的感情,前后形成婉曲回环的结构形态,强化了也深化了所要表达的内容。
在张籍的绝句中,这首是评论家目光集中的热点,大多把它与岑参的《逢入京使》相比。岑诗是:“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唐汝询说:“文昌叙情最切,此诗堪与'马上相逢’颉颃。”沈德潜也说:“亦复人人胸臆语,与“马上相逢无纸笔’一首同妙。”客居独处,思家念亲,人皆有之,只要表达得真切,就会引起共鸣。这固然是一个原因,但仅止于真切,未必动人,还得作更进一步思考。《秋思》除过真切地道出了“人人胸臆语”之外,最主要的是捕捉了一个外在的动态细节,恰到好处地展示了内在感情的运动;或者说是把内在感情的运动恰到好处地转化为外在的一个动态细节。所谓运动或动态,就是从这一心理或动作到另一心理或动作的转变。诗人抓住了这瞬间的内、外运动。难怪雕塑大师罗丹要这样教导青年艺术家:“塑造的时候,千万不要在平面上,而是要在起伏上思考。”“起伏”不正是表现生命和感情的动态吗?这诗前面两句的静态陈述,也为后面的动态展示作了反衬,使其更为鲜明突出。
点击辑期图标,畅游古诗文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