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高质量发展需要处理好几个关系——结果和过程

教育高质量发展需要处理好几个关系——结果和过程

作者:李广生

结果和过程的关系类似于目的和手段,但又不完全一致。目的可以表述为预期的结果,但结果并不等于目的。通常情况下是一系列结果相互作用而形成最终的目的。这就意味着结果之间可能存在相互冲突的情况,不能促进反而遏制目的的达成。目的的实现必须依靠具体的手段、方法和途径,所有这些都可以统称为过程。显而易见的是过程比手段更加复杂,但过程并非手段的集合。促进教育高质量发展,首先要明确教育的目的,牢牢把握“立德树人”的大方向,处理好目的与手段的关系,以目的驾驭手段,避免把手段当成目的、目的被手段所绑架。同时是要处理好结果和过程的关系。这是本文要谈的重点。
二、结果和过程的关系
教育者经常面临这样的拷问:重结果还是重过程?最常见的回答是:既重结果也重过程。人们以为这样的回答最为稳妥,不偏不倚,避免了因过分强调一方而带来争议。也排出是骨子里的中庸思想使然。中庸思想在教育中有广泛的应用,在我看来这是祖先留给现代教育的一份宝贵遗产,值得我们好好珍惜。这个话题有机会我会详谈。这里想跟大家讨论的是:结果和过程并重正是教育的本质属性所规定的。
教育一词可以理解为“教”+“育”,人们通常表述为“教书育人”。从目的和手段的视角来看,“教书”是手段,“育人”是目的。教育对生活、命运的改变,对社会、国家的改造都是通过对人的发展而实现的,“人”才是教育的最终目的。从结果和过程的视角来看,“教”侧重于结果,“育”侧重于过程。
“教”的本义是传授,把知识、技能、观念、经验等传授给下一代,通过外力作用的方式促进人的发展。“育”的本义是养,有培养、涵养、滋养的意思,是通过环境的创设来激发人的内力而实现发展的方式。可以简单地把“教育”理解为外力促进和内力激发的联合作用。对一个人的发展而言,“教”是外因的积累,是量变的过程;“育”是内因的激活,是质变的突破。没有量的积累质变无法发生,但并不意味着量变必然引起质变。所以,教育从本质上要求既要重结果更要重过程。
教育高质量发展必须处理好结果和过程的关系。2020年教育统计数据显示,我国教育事业取得了显著成绩,教育投入、教育规模、教育设施、义务教育巩固率、高等教育入学率等指标都令人欢欣鼓舞。但人民群众的满意程度是否和统计数据一样好看呢?这种反差提醒我们:中国已经进入到“新时代”,人们不仅关注结果,更加关注过程;不仅重视数字,更重视体验;不仅需要有学上,更需要上好学;不仅需要开齐开足课程,更需要开好课程;不仅需要高质量,更需要用高质量的方式提高质量。教育高质量发展不能再走过度追求规模、效率、成绩的老路了,必须做到结果和过程并重。
提升质量是教育永恒的主题。高质量发展一方面要保证发展的结果是高质量的,另一方面是要保证发展的过程是高质量的。二者绝不可以偏废。
最近一段时间,朋友圈里频繁看到高三或初三年级的“百日誓师”活动。有的学校搞的比较温情,搞的学校搞的轰轰烈烈,真的像战士出征一样豪迈而悲壮。中高考当然重要,成绩更加重要,高质量发展不是不要成绩,但是有必要通过“打鸡血”的方式鼓舞士气提高成绩吗?那些出现在教室里的血淋淋的、带着火药味的标语,对于提高成绩确实发挥了作用,但它是通过什么机制发挥的作用、给青年学生带来什么影响呢?只重视结果不重视过程,给教育留下很多遗憾,给学生的身心发展留下很多阴影。那些“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就是在这样的“战斗”中脱颖而出的胜利者。
今天,提高质量的压力越大、需求越强烈,越需要我们关注过程的高质量,而不能只盯着结果的高质量。这就意味不能再像过去那样试图通过简单粗犷的方式“狠抓质量”了。不管是一个地区还是一所学校,都需要系统建构质量保障和促进体系,实现“绿色”的、可持续发展的质量提升。
一是要全面抓并抓全面。如果像重视中高考一样重视其他年级的教学,如果像重视智育那样重视德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如果像重视公开课那样重视常态课……质量就会稳步提升。
二是要全员抓并抓全员。如果像重视“好学生”那样重视“差学生”,如果像重视骨干教师那样重视普通教师,如果像重视权威那样重视权益……质量就会稳步提升。
三是要全过程抓并抓全过程。如果像重视成绩提高那样重视习惯培养,如果像重视上课那样重视备课和作业,如果像重视宣传活动那样重视教学常规……质量就会稳步提升。
总之,抓质量岂是一个“狠”字了得。经济发展都提出“绿色”的理念,教育发展为何还要刀光剑影?在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大背景下,极有可能抓的越“狠”,越与高质量背道而驰。
课堂教学也是如此。我曾提出一个问题:教学目标真的很重要吗?引起很多人的讨论。在课堂上,“教”的目标是显性的,“育”的目标是隐性的,由此导致很多教师只关注“教”的目标而忽视“育”的目标。“教书育人”这项工作只做了一半,核心的任务却没有完成。教育部提出了的作业限令,有的教师担心质量会下降,事实上他们并没有意识到质量不仅仅是成绩。最可怕的不是成绩下降,而是“育”的任务没有完成还把“教”的任务抛弃了。不做作业干什么,这才是我们要思考的问题。
“教”的目标一节课就能见到结果,实现“育”的目标需要相当长的一个过程。如果我们过于钟情看到结果,那自然会失去耐心,甚至做出拔苗助长的事情。教育高质量发展是可持续发展,致力于学生的终身发展。可是,有多少孩子因为学习而厌恶了学习?在2009年、2012年两度PISA测试中,上海学生“科学素养”均居世界首位,但问及与之相关的职业愿景时,明确表示“在30岁时愿意在科学领域工作”的学生比例却偏低。而美国学生虽然在PISA“科学”测试中得分不高,但是愿意当科学家的学生比例却相当高。这意味着什么?这意味着我们不仅用“高压”造就了一批“精致的利己主义者”,还用“高分”榨取了孩子的热情和热爱。这当然不是高质量发展。
最后,我还是想花一点笔墨谈谈教师发展,因为这是我的主业。其实我更想用“教师成长”这个词,相比较而言,“成长”更有生命的意蕴。不久前和一位刚入职的教师聊天,我问他初登讲台感受如何,他回答,一个字,累。我问他是不是需要一些培训,他说当然需要,但三天两头培训,又是线上,又是线下,东奔西跑,一坐就是半天,导致自己更加精疲力尽。回来后我认真反思,难道我们忘了吗,教师的成长需要一个过程,一股脑的培训只能表示我们完成了任务,让我们自己脸上有光,还是只重结果不重过程的思维方式作怪。
只重结果的评价把教师的注意力引向只关注成绩、只关心证书,只会“教书”,不会“育人”,教育高质量发展变成了一句空话。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