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伤寒论》中“传经”与“转属”
《伤寒论》中有“传经”之说,在论中称之为“传”与“不传”;论中还有一种“转属”或“转入”之说。传经与转属虽然都是指疾病的发展变化情况,但是传经与转属是绝对不同的两种概念,这两种概念,对于各经病理、部位的认识,对指导临床,对《伤寒论》理论体系的完整性,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现对传经与转属的实质内涵试述如下:
六经为病,不外正邪斗争的进退变化,然正气有强弱之分,邪气有微甚之别,病的治疗有正误的存在,因而,疾病就会出现各种不同的发展变化。所以,在《伤寒论》中就出现了传经与转属的不同病变规律。
外感病发病的初期,六经病的症状特点并不明显,患者只是觉得“发热恶寒”或“无热恶寒”,并肢体酸懒,周身不适而已。这种情况属于六经发病的前驱期,这个前驱期其实就是六经病在未定经前各经病的表证,在前驱期中虽然还不能确定将来会发展为那一经病,但是根据患者发热恶寒或者无热恶寒的情况,可以分析出病的阴阳属性。发热恶寒的患者,是阳盛体质,将来多定型为三阳病;而无热恶寒的患者,是阳虚体质,将来多定型为三阴病。这就是论中第7条说的:“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至于前驱期什么时候能定型哪一经病,有其大致的规律。
一般是,太阳病可以没有前驱期,因为太阳经的形层为最外,主表,肤表受邪当天就会出现“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的太阳病证,或者只是短暂的“或未发热”而已。如论中第4条:“伤寒一日,太阳受之。脉若静者为不传。颇欲吐,若躁烦,脉数者,为传也。” 这里的“不传”和“传”,就是指的传经与不传经,这一条意思是说,感受外邪后,第一天太阳经当受邪,成为太阳病。到底是否定型为太阳病,那得看当时的脉证,脉象若平静如初,没而变化,这是正气未受邪扰,不传而为热,可以不发病,也就成不了太阳病。若欲吐、烦躁,脉又数急者,就是正气受邪,传而为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之太阳伤寒病。
但是,肤表受邪却不一定都发为太阳病。凡要定型太阳病,除要有发热恶寒的表证外,还必须兼有太阳病的特点“头项强痛”(至少得有头痛),如不兼有头项强痛,只是发热恶寒,就不能称之为太阳病,至少是暂时还不能称之为太阳病。因为这时的发热恶寒,只能说是“发于阳”,将来究竟会是三阳病中的哪一个阳,还得继续观察。
阳明病一般是二三日定型,论中第184条说:“始虽恶寒,二日自止,此为阳明病也”,“伤寒三日,阳明脉大。”这是定型为阳明病。
少阳病的定型,多出现于第三日。论中第271条说:“伤寒三日,少阳脉小者,欲已也。”这是说,发热恶寒的伤寒,进入第三天,脉转小,小为邪衰,病不继续发展,就会自愈。反之则证明:伤寒三日,脉不小,就会出现“口苦、咽干、目眩”的少阳病证。
根据上述可见,三阳发病,由前驱期的发热恶寒到各经具体症状的出现而定型,其形成先后次序应是,一日太阳,二日阳明,三日少阳。
然而临床常有不少发热恶寒的患者,未经治疗,也并不出现任何三阳病的症状,竟会逐渐寒热消失而自愈。因此,论中第4条说:“伤寒一日,太阳受之,脉若静者,为不传”;第5条说:“伤寒二三日,阳明、少阳症不见者,为不传也”;第271条说:“伤寒三日,少阳脉小者,欲已也”。这说明在六经病的前驱期,机体正气强盛,即身体免疫力强者,就不会发展为三阳病。
至于三阴病定型的时间,都比三阳病为晚,是在三日以后。三阴病的前驱期是无热恶寒,既然发不起热来,说明是阳虚体质,抵抗力比较差,病情就会向里虚寒的三阴方向发展。论中第358条说:“伤寒四五日,若转气下趋小腹者,此自欲利也。”这是定型为太阴病。第282条说:“五六日,自利而渴者,属少阴也。”这是定型为少阴病。如果六七日不解,出现手足厥,无论是寒厥或是热厥,则为病入厥阴,定型为厥阴病。因此,三阴发病,由前驱期的无热恶寒到各经具体症状的出现而定型,其先后次序应是,四、五日太阴病,五、六日少阴病,六、七日厥阴病。
但是,无热恶寒的患者,是否都会出现三阴病,也不能肯定。正如论中第270条说:“伤寒三日,三阳为尽,三阴当受邪,其人反能食而不呕,此为三阴不受邪也。”可见三阴病也可能会在前驱期中,阳气恢复而停止发展,不会形成三阴病。
六经病定型的先后次序,正好符合《素问·热论》“伤寒一日,巨阳受之……;二日阳明受之……;三日少阳受之······;四日太阴受之······;五日少阴受之······;六日厥阴受之······。”的说法。“热论”所谓的“受之”,李士材、高士宗等早就指出,这是指的六经发病,而不是指的六经相传。 “六经发病”是指六经病定型说的。桂林古本《伤寒杂病论》伤寒例中明显指出:“伤寒传经在太阳······;传阳明······;传少阳······;传太阴······;传少阴······;传厥阴······。” 说明“传经”是伤寒邪气传入某经而成为某经病,而非由某经传入另一经而成病。
很多《伤寒论》注家,把伤寒一日太阳,二日阳明,三日少阳······等,由前驱期进入各经定型期,看作是日传一经,或者由太阳经传阳明经,或传少阳经,或传少阴经等,这既不符合临床实际,也是曲解经文的。
六经病随着前驱期的过去而进入定型期,其前后的症状表现虽然不同,但实质上是一个病,不过是由初起发展到定型,由不典型到典型,病在深化罢了。由前驱期进入各经定型期,在《伤寒论》中就叫做“传”。柯韵伯认为:“传”,就是《内经·水热穴论》“人伤于寒,传而为热”之“传”,就是变化了的意思。具体说来,就是由三阳病或三阴病共有的前驱期,变成可以明确划分为某一经病的症状定型期,这就叫作“传”。
伤寒六经病从前驱期进入定型期之“传”,说明机体从感受外邪之日起,正邪就不断斗争,人体阴阳气血也在不断的变化。六经病定型之后,由于失治或者误治,病还会继续变化,不过定型之后的变化和定型之前的变化是不一样的。定型之前的变化,是同一经病的不断深化,而定型之后的变化,可能是该经病自身的变化,也可能是这一经病变成另一经病。自身的变化,如太阳病变成蓄水、蓄血、结胸等病。由这一经病变成另一经病的,在《伤寒论》中称为“转属”。如太阳病,即能转属阳明,也能转属少阳;太阳病误治之后,如果伤阳,会转入少阴;太阳病误下邪陷,还能转属太阴而腹满时痛或大实痛。少阳病能转属阳明,也能热深厥深转属厥阴。太阴病化燥可转属阳明;厥阴病呕而发热即可外出转属少阳等等。如论中第48条:“二阳并病,太阳初得病时,发其汗,汗先出不彻,因转属阳明,续自微汗出,不恶寒。”第181:“问曰:何缘得阳明病?答曰:太阳病,若发汗,若下,若利小便,此亡津液,胃中干燥,因转属阳明。”第266条:“本太阳病不解,转入(转属)少阳者,胁下硬满,干呕不能食,往来寒热。尚未吐下,脉沉紧者,与小柴胡汤。”等等。这些从这一经病变成另一经病的变化,在论中不叫“传”,而是叫作“转属”。
传,是发展变化,转属,也是发展变化。不过传是同一经病在深化,是病在向纵深发展;而转属却是一经病变成了不同的另一经病,对比传来说,是病在向横向发展。另一方面,伤寒由前驱期进入定型期之传,由于前后是一个病,所以其病位在伤寒发病的第一天就已经确定了,不过定型之前,其病位不容易看出来罢了。而转属何经,则没有预先的定位,它是由于体质条件的不同,更多的是由于治疗的失误,既可能转属这一经,也可能转属那一经。
三阳病的传,在定型之后,除太阳病的发热恶寒会持续存在较长一段时间以外,其余如阳明病和少阳病,恶寒这个症状在定型后即不复存在了。而由这一经病变成另一经病的转属,当还没有完全变成之前,可以发热恶寒仍不消失而成为二阳“并病”,传,是不存在这种情况的。另一方面,各经病尚未定型之前的早期症状,是各经病暂时的体表反应,也属各经表证,各经病位有高下远近的不同,所以前驱期会有一日二日以至五日六日等长短不同的差别,而转属是病已定型之后进入变化期,病既然要变化,就得有一段内在条件成熟的过程。通过《伤寒论》的内容来看,除误治而转属外,其余自然演变而转属的,如太阳病转属阳明、太阳转属少阳、少阳转属阳明等,都在六七日这一段时间,快的得五六日,慢的得七八日,三日之内是没有的。这就看出,传与转属不是一回事。
综上所述,《伤寒论》中的“传”与“转属”其实质内涵是绝对不同的两种概念。传经是指各经前驱期到定型期之间的变化过程;转属是指这一经病变成另一经病的变化过程。
一一李书涛
2021年3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