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停的刷题,其实就是懒

数学的学习通常有两条路径:一是追求熟练的应用数学的知识进入解题之中;二是透彻的理解基本的概念、方法,看穿题目的本质,通过做少量的题目来达到对知识的通透理解。

第一种路径一般要求我们大量的刷题,对一个知识点,要有大量的题目、题型进行反复的训练,不太理解知识点的内涵,看到自己刷过的题目,基本上是可以快速解出来,但是只要题目换个样子,基本上就是束手无策。通过刷题成为所谓学霸的孩子,对题目有一种饥渴,总是害怕在考试中遇到没见过的题目类型,成绩呢?平时考试一般都还不错,但一到大考基本上都黄,因为平时考试通常题目都是比较常见的,大考还是要有点新题,见新题则黄,这是必然的。

第二种路径,要求比较高,你不仅仅要研究一个知识点,还要把这个知识点的来龙去脉搞清楚,理解知识之间的关系链,梳理知识脉络链条,在刷少量的题目的情况下,对每一个题目进行充分的吸收,以达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

显然,第二种路径是比较难的,因为比较费脑。当然,很多时候,不仅仅是因为费脑,而且是因为没有成熟的路径,没有很明确的学习路线图。大量刷题,题目太容易得到了,市面上有各种各样的练习,而勤奋也是我们大部分人所认可的美德。

其实,我觉得勤奋一词早应该重新定义,正如某互联网大牛说过:不要用你战术上的勤奋来掩盖你战略上的懒惰。大部分时候,不愿动脑去想,去思考,去创造,去反思,而死记硬背、刷题刷题这样身体上的勤奋,正好是大脑上的懒惰,如果你发现刷题没有效果了,你还继续刷题,这不是缘木求鱼吗?

大部分学生在刚开始学习任何一门功课的时候,都是有很大的好奇心,也有很大的兴趣,但通常是因为一些无效的学习行为让孩子失去了好奇心、失去了兴趣,以至于对某个学科反感,而数学尤其如此,一是,数学本身不简单,二是,很多家长或老师都认为,数学就是不停的做题,当孩子成绩不好的时候,就认为孩子做题不够,继续买练习册给他,发试卷给他们,让他们对数学从失望一步步走向绝望。

千万别让数学跟负面情绪关联起来,毕竟,做人最重要的是开心,不是吗?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