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元御:营卫解

肝司营血,肺司卫气,营行脉中,卫行脉外,而总统于太阳之一经者,以太阳在六经之表,主一身之皮毛故也。

风则伤卫,卫秉肺金之气,其性清降而收敛,得风邪之疏泄,而卫气愈敛,则营郁而发热。里阳素旺者,多传阳明之腑,里阳非旺,不入腑也。寒则伤营,营秉肝木之气,其性温升而发散,得寒邪之束闭,而营血愈发,则卫郁而恶寒。里阴素旺者,多传太阴之脏,里阴非旺,不入脏也。阴阳均平,不入脏腑,营卫无内陷之路,是以经尽而汗解。

太阴主营,阳明主卫,脾为生血之本,胃为化气之原也。营血之不陷者,太阴之旺,卫气之不陷者,阳明之旺,太阴虚则腑热作而营气陷,阳明虚则脏寒动而卫气陷。卫气陷者,阳复则生,阴胜则死,营气陷者,阴复则生,阳胜则死。阴阳胜复之中,生死攸关,不可不察也。

太阳以寒水主令,统领六经。膀胱者,太阳之腑,太阳者,膀胱之经。六经之次,三阴在里,三阳在表。大阳主皮毛之分,次则阳明,次则少阳,次则太阴、少阴、厥阴,总以太阳为主。阳盛于外,在外之阳,谓之卫气,卫者,卫外而为固也。卫气之内,则为营血,营者,营运而不息也。营司于肝,为卫之根,卫司于肺,为营之叶。营卫二气,化于中宫。饮食入胃,游溢精气,传输经络,精专者行于脉中,命曰营气,剽悍者行于脉外,命曰卫气。营卫分司于金木,而皆统于太阳,故太阳经病,有伤卫伤营之不同。卫气为阳,营血为阴,然血升而化神魂,是阴含阳也,故肝血温暖而升散,气降而化精魄,是阳含阴也,故肺气清凉而降敛。人之汗孔,冬阖而夏开者,以肝心主营,木火旺于春夏,则营血温散而窍开,肺肾主卫,金水旺于秋冬,则卫气清敛而窍阖。寒去温来,而木火不得发泄,卫气敛闭,而孔窍常阖。袭之以风,气欲敛而不能敛,故伤在卫气。热退凉生,而金水不得敛藏,营血发散,而孔窍常开。侵之以寒,血欲散而不能散,故伤在营血。风伤卫者,因于气凉而窍闭也,寒伤营者,因于天温而窍开也,春夏而窍开,则病寒而不病风,秋冬而窍阖,则病风而不病寒,故秋冬寒盛而非不中风,春夏风多而亦有伤寒。《灵枢·岁露》:四时八风之中人也,故有寒暑,寒则皮肤急而腠理闭,暑则皮肤缓而腠理开,因其开也,其入深,其病人也卒以暴,因其闭也,其入浅,其病人也徐以迟。开则伤营,闭则伤卫,以营深而卫浅也。风性疏泄而寒性闭塞,气性收敛而血性发扬。卫敛而窍闭,中风则气欲敛而风泄之,是以有汗。风愈泄而气愈欲敛,故内遏营血而生里热。营泄而窍开,伤寒则血欲泄而寒束之,是以无汗。寒愈束而血欲泄,故外闭卫气而生表寒。人之本气,不郁则不盛,郁则阳虚之人脏阴内盛而为寒,阴虚之人经阳外盛而为热,是传腑传脏之由来也。而其入腑入脏,必先施于皮毛,故六经之病,总起于太阳一经,以其在外而先伤也。邪在营卫,失于解散,则或入于腑,或入于脏,视其人之里气为分途。阳衰则入太阴而为寒,阴衰则入阳明而为热,无异路也。贵于营卫方病,初治不差,则后日诸变,无自生矣。卫行脉外而内交于营,营行脉中而外交于卫,营卫调和,是谓平人。寒邪伤营,则营血束闭其卫气,故卫郁而生表寒,风邪伤卫,则卫气遏闭其营血,故营郁而生里热。营卫外发则病解,营卫内陷则病进,陷而败没则死也。伤寒中风之死证,皆营卫之陷败也。卫气之外发,赖乎经中之阳盛,营血之外发,赖乎脏中之阴盛。阳统于阳明,阴统于太阴。阳明之经气旺,则卫气外发而汗出。其阳虚者,卫郁欲发而不能,则振栗战摇,而后汗出。其再虚者,寒战而不见汗出,是阳不胜阴,卫气将陷,当泻阴而扶阳,开皮毛而发卫气。太阴之经气旺,则营气外发而汗出。其阴虚者,营郁欲发而不能,则烦躁怫郁,而后汗出。其更虚者,躁闷而不见汗出,是阴不胜阳,营气将陷,当泻阳以扶阴,开肌表而发营血。阳盛于腑,阴盛于脏,卫气之陷者,以其脏阴盛而内寒也,营血之陷者,以其腑阳盛而内热也。太阳为六经之长,兼统营卫,方其营卫初病,外解经络,内调脏腑,使脏寒不动,腑热不作。异日无入脏入腑之患,是善治太阳者也。太阳经病,不过风寒二者而已。风用桂枝,寒用麻黄。风而兼寒,寒而兼风,则有桂麻各半之方。风而火郁,寒而水停,则有大小青龙之制。风寒已解而内燥,则有白虎清金之法。风寒未透而内湿,则有五苓利水之剂。风寒外散,血热里郁,则有桃核承气、抵当汤丸之设。此皆太阳风寒之本病,处治之定法也。人之本气不偏,阳郁不至极热,阴郁不至极寒,本气稍偏,病则阴盛而为寒,阳盛而为热。而以温凉补泻挽其气化之偏,皆可随药而愈,不经误治,断不至遂成坏病。熟悉仲景太阳本病诸法,则风寒之证,解于太阳一经,无复坏事己。

黄元御对张仲景苓桂剂型配伍推崇之至 苓桂配伍

悉由《四圣心源》对仲景“苓桂”配伍的继承与发微

《四圣心源》是清代医家黄元御所著,遵岐黄、仲景、越人众家思想,其核心理论是中气(脾胃)斡旋,四维(肝、心、肺、肾)升降的气机圆运动。
黄元御对张仲景苓桂剂型配伍推崇之至,《四圣心源》中载方138首(不计组成重复,方名有重),其中含茯苓方剂附方74首,桂枝剂66首,茯苓桂枝配伍剂45首,以茯苓桂枝命名方剂20首,由此可见一斑。
苓桂配伍悉由
茯苓,甘、淡、平,有淡渗利湿、健脾养心之功。桂枝,辛、甘、温,主解表散寒、温阳通脉、助阳化气、平冲降逆、温肺化饮之功。苓桂配伍最早见于张仲景《伤寒论》与《金匮要略》,其用法主要有三:(1)用于水气病,主温阳化气、健脾利水,如苓桂术甘汤、肾气丸、五苓散等。(2)用于冲气上逆,主平冲降逆、宁心定悸,如苓桂枣甘汤。(3)用于妇科病癥瘕腹痛,主辛温通脉、健脾养心,如桂枝茯苓丸等。
黄元御对苓桂配伍理解与应用发微,主要在于中气与四维升降的创新认识。《四圣心源》认为:“百病之生,悉由土湿”[1],湿阻脾胃则中气失权,四维失机,又因“己土湿陷,抑遏乙木发达之气”[1],最终影响肝失疏泄,造成“土湿木郁”的病机结局。《长沙药解》说:“土湿不运,升降倒行,水木下陷而寒生,火金上逆而热作,百病之来”[2]。“土湿木郁”从肝脾失调,继续发展将造成:肾阳不随肝木上行交济心火;金气失敛,相火不随胆木下潜而温肾水,导致水火分离、下寒上热、阴阳格拒的局面。病机继而发展,最终会形成孤阳无依、阴寒内盛,阳气消亡,“火灭而土败”[1]的结局。黄元御认为桂枝“最调木气”[2],能升阳疏肝,降浊平冲;茯苓能“利水燥土”[2],泻湿浊而升脾阳,安中焦而定惊悸,故苓桂配伍在燥土疏木的应用上频率最高。
苓桂配伍发微
1. 升阳达郁、益气养血
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后天之本;肝为血海,体阴用阳,如《素问·玉机真言论》说:“脾脉者,土也,孤脏以灌四旁者也”[3]。肝受中焦血汁,肝体得养则肝气能发。《四圣心源》说:“血本于脾,盖脾土左旋,生发之令畅”[1]。若脾虚受湿,则脾阳不运,气血不化,肝无所滋,阳无所发,故而土湿木郁,则气血亏虚,五脏失养,可见头晕、虚劳等病。
《四圣心源》说:“血藏于肝而实生于脾,肝血温升而化阳神,即脾土之左旋而变化者也”[1]。针对“土湿木郁”,治法宜健脾疏肝。制方如桂枝苓胶汤、桂枝乌苓汤、桂枝丹皮首乌汤、姜桂参苓首乌汤、桂枝人参黄芪汤等。方中桂枝茯苓为伍:桂枝能温升达郁,疏肝和营;茯苓能渗湿健脾、甘淡升阳;一旋中焦脾气,一旋四维肝气,气机得以左升,阳气生发。血虚者或配首乌、阿胶芍药等养血荣肝;气虚者或配伍黄芪人参生姜大枣、龙眼肉、炙甘草等益气升阳、健脾生血。脾阳虚者可配干姜,中焦气滞者可配砂仁,血郁不行者可加丹皮等。因脾气健运则气血生化,肝体荣养则阳气升发,故气机左旋气血始升。
2. 升阳达郁、温阳补火
《四圣心源》说:“脾陷而肝木不生,温气颓败……土湿之由,原于水寒”[1],又说:“肾病者水郁”[1]。因肾气不温,致使脾寒湿郁,肝气不发;又由土湿木郁,水火分离,阴寒内盛,肾无阳资,而致肾水沉寒,二者互为因果交损,形成“水寒土湿木郁”的交错病机。于此可见于虚实寒证。
《四圣心源》说:“肾水温升而化木者,缘己土之左旋也,是以脾为生血之本”[1]。针对“水寒土湿木郁”病机,故施温肾健脾疏肝为法。制方如天魂汤、乌肝汤、桂枝姜附阿胶汤、乌苓丸等。方以茯苓桂枝干姜附子为伍:茯苓桂枝疏肝健脾、升阳达郁,附子干姜温脾暖肾、宣阳达郁。茯苓桂枝干姜附子下焦温热宣通之力而生发肝脾之阳,肾阳借上升的肝气能通达心阳、温煦心火,益火之源而消阴翳。气虚者可配以人参甘草健脾益气升阳;血虚者配当归、首乌、阿胶等养血活血荣肝,实寒者配蜀椒等辛温散寒止痛。诸药合奏温肾健脾、疏肝达郁之功。
3. 升阳降浊、利水通便
黄元御认为,因“土湿木郁”或“土湿木郁+水寒”病机已形成,脾阳不升或合并肾阳虚衰,肝失疏泄,气机郁滞,导致中气不旋,浊阴不降,水停气滞。如《四圣心源》说:“水病之作,虽在肺肾两脏,而土湿木郁,乃其根本也”[1],又说“其本之在肾者”[1]。又如:“糟粕之不出,全因脾陷而肝郁”[1],又说“乙木遏陷,疏泄不行,阳败土湿,不能制伏水邪,故病肿胀”[1]。可见于癃闭、水肿、阳虚便秘等诸症。
制方如苓桂浮萍汤、苓桂半夏汤、桂枝姜砂汤、肾气丸、五苓散、肉苁蓉汤等。方中桂枝茯苓为伍,桂枝疏肝达郁,且能“降浊阴”[2],助阳化气;茯苓淡渗利湿,能“泻饮消痰”[2],二者升清阳而浊阴自降,通阳化浊、化气利水。上焦水气郁者可配杏仁、浮萍等宣肺利气、降气行水;中焦郁者可配半夏陈皮等和胃降浊、理气除滞;下焦浊阴不出者配泽泻、猪苓等利水泻浊,或配肉苁蓉等润肠通便;合并脾肾阳虚者配附子干姜温脾暖肾,温阳达郁。诸药合奏升阳降浊之功。
4. 疏肝达郁、升阳止泻、止漏止遗
黄元御认为,因“土湿木郁”或并“水寒”病机形成,肝气郁滞,导致“木气下陷”,如《四圣心源》说:“木陷于水”[1]、“肝木陷于大肠”[1]等。阳气不展而强施疏泄,则可能扰动下焦气血津液运行,阴窍开合失机,导致泄泻、崩漏、遗精、尿血等症。如《四圣心源》说:“木陷则血不温升而下脱”[1],又“水寒不能生木,木气下郁,则生疏泄”[1]。
制方如玉池汤、宁波汤、桂附苓乌汤、茯苓石脂汤、桂枝地黄阿胶汤等。方中以茯苓桂枝为伍,桂枝疏肝解郁,升达陷于下焦的肝气,疏理阳气运行。茯苓淡渗健脾而升清气,气机左旋使四维肝气升提。血溢者加赤石脂、阿胶、血余炭等养血止血;精遗者加龙骨、牡蛎等涩精止遗。合并肾阳虚衰者加附子干姜等温阳补火;肝郁化热伤阴者加地黄、首乌等补血养阴,或配芍药栀子等清心泄肝;湿热下注者或加泽泻等利水泻浊。诸药合奏升阳达郁、止遗止漏之功。
5. 升阳散火、退热除蒸
黄元御认为,骨蒸劳热以水寒土湿木郁为病机根本,寒为本、热为标,由肝胆失调引起。肝郁下陷,郁则疏泄不通,下焦化热;胆木上逆,相火升逆,则上焦化热。如《四圣心源》说:“骨蒸者,肝木之不达也……水寒土湿,肝木不升,温气下郁,陷于肾水,则骨蒸夜热”[1],又说:“肝木郁陷而生下热,则胆木冲逆而生上热”[1]。黄元御认为,骨蒸劳热一症以水寒土湿为本,相火为标,凡清热之力过余必损脾肾阳气,又当重视阳气盛衰,终病而止切记温阳以善后。
制方苓桂柴胡汤(茯苓甘草丹皮桂枝芍药柴胡半夏),方以桂枝茯苓柴胡为伍,桂枝辛散能疏肝达郁、升散达表,配柴胡能清热透邪,退太阳少阳之热,是火郁发之;茯苓甘淡,健脾利湿能旋脾阳左转,升提下陷之肝木。配芍药丹皮能助柴胡桂枝疏泄肝胆、退热除蒸以清相火,调四维肝胆升降;配半夏甘草茯苓能升降脾胃、升阳降浊,调中气升降。热不退者加生地黄黄芩清热凉血;热即退者加干姜附子以温水土。诸药合奏升阳散火、退热除蒸之功。
6. 疏肝达郁、平冲定悸
张仲景提出:“若脐上筑者,肾气动也”[4],说明水气引起冲气上逆而发惊悸奔豚等症。黄元御认为,因“土湿木郁”或并“水寒”病机形成,由于中气不转、四维失机,水火失交,浊阴水气上乘,导致相火失敛,而心气心神随之失调为病机关键。如《四圣心源》言:“惊悸之证,土湿胃逆,相火不藏”[1],又说:“水寒木枯,郁而生风,摇撼不已,则心下悸动”[1]。
制方如金鼎汤、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等。方以茯苓桂枝为伍,茯苓淡渗健脾安神定悸,守中焦而制水气冲逆;桂枝疏肝达郁、温通心阳、平冲降逆。配龙骨、牡蛎平肝潜阳、镇心安神;配半夏和胃降逆、燥湿化痰,助茯苓脾胃升降,斡旋中焦;配芍药以清相火上逆,合桂枝以疏肝清热,维系肝胆升降;配甘草健脾益气,调和诸药。脾肾阳虚者可配附子干姜等温阳补火。诸药共奏平冲定悸、疏肝达郁之功。
7. 温经散寒、活血通脉
《素问·调经论》提出:“血气者,喜温而恶寒,寒则泣不能流,温则消而去之”[3],认为血脉运行需要阳气温煦推动。黄元御认为:“土湿则脾胃不运,阴阳莫交……阴下郁而寒生于血,血寒故凝涩而瘀结也”[1],提出气血寒凝瘀滞,在于土湿木郁,水火失交为关键,寒湿凝瘀血脉而成,常见于妇科痛经、癥瘕、腹痛等症。
制方如温经汤、桂枝茯苓汤、苓桂丹参汤、柴胡桂枝鳖甲汤等。方中以桂枝茯苓为伍,桂枝辛温,能温阳通脉、活血止痛,除寒凝血瘀;茯苓甘淡,能健脾渗湿除血中寒湿阻滞,因血瘀扰心又能宁心安神。血瘀者配鳖甲、丹皮丹参桃仁川芎活血化瘀、去瘀生新;寒凝气滞者可配吴茱萸、砂仁、干姜、蜀椒等温阳散寒、辛温散结;脾肾阳虚者可加附子温补脾肾。诸药共奏温经散寒、活血通脉之功。
8. 宣阳达邪、散寒解表
《四圣心源》提出:“牝疟,以其阴盛阳虚,卫郁不能透发……疟在少阳”[1]。
制方柴胡桂枝干姜汤(柴胡甘草人参茯苓桂枝干姜),方中桂枝辛温散寒、宣阳解表,达太阳之邪;柴胡辛凉升散,解少阳之邪;茯苓人参甘草健脾益气、升阳托毒、扶正祛邪;干姜温中散寒助阳气宣发达表。诸药合奏宣阳达邪之功。
小结
《四圣心源》理论核心是中气与四维升降,其对发病认识以“湿邪”为病机中心,继而提出“水寒土湿木郁”的病机观点。而书中大量方剂频繁使用茯苓桂枝,及“苓桂”配伍,是燥土利水、疏木达郁的正治之法,为提旋中气,左转阳气开辟捷径。本文将“苓桂”配伍方剂疏理归纳,以法统方,将黄元御思想更加具体呈现,为临床配方提供一定参考。《四圣心源》的“一气周流”学说,理论精湛,为临床辨治内伤杂症,扩展了较新的思维模式,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伤寒六经营卫观

摘要:伤寒六经病理的中心环节是营卫失常。六经通过“开、阖、枢”作用,控制和调节营卫在人体各部位量的虚盈分布和功能效应。六经病的实质是六经的“开、阖、枢”功能失常,导致营卫失调,并造成的脏腑气血津液功能紊乱。
  关键词:营卫;六经病;《伤寒论》

  营卫理论在《内经》中论述颇详,但后世对营卫独特的生理病理研究颇显不足,并常把营卫认作气血的代名词。营卫在伤寒六经中的重要地位,历代医家如孙思邈、方有执、喻嘉言等虽倡于此,但仅限于太阳病范畴。
1 营卫通论
  《证治准绳》曰:“人之一身,本乎营卫”。营卫正常则病不生,营卫气乱则病起。卫气属阳,人所皆知。惟营属气属阳,人所罕之。《灵枢*邪客》曰:“营气者,泌其津液,注之于脉,化以为血。”营气入脉化生血液,虽居脉中与血并行,但不能说营即是血。汪机《石山医案》说:“分而言之,卫气为阳,营气为阴;合而言之,营阴而不禀卫之阳莫能营昼夜,利关节矣。古人于营之下加一气字,可见卫固阳也,营亦阳也。”营行脉内,性精专柔清,故属于阴也;卫行脉外,性剽悍滑疾,故属于阳也。营与血相对而言属于阳气,与卫相对而言属于阴气,“营阴卫阳”乃气之分1 广州中医药大学热带医学研究所
阴阳。营气之属阳气功能表现在:①卫护温充脏腑血脉。营气乃血中之气,行于脉中,营气通过濡养脉管和直接摄血达到对血的统辖和控制;卫气行脉外,有防御外邪损害脉管,温煦血液的作用,二者相互为用,共同完成对血的固摄作用[1]。②营养和调节脏腑。“营气入于脉,……和调于五脏,洒陈于六府”,营气入脉循环,发挥调节脏腑的作用,与同样具有调节作用的卫气在正常状态下处于相对平衡,相互制约,相互作用,形成“营卫和”生理状态[2]。③调节气血津液。营气主行脉内,泌津化血,津液不足时,营气亦济泌血中之水济津;卫气主行脉外,司腠理“开合”,济泌津液以助脏腑组织吸清排浊,由是阴阳得和。营卫二气相互作用,共同济泌津液,调和气血,这是营卫调和阴阳的重要表现,也是阴阳失衡的主要病理基础[3]
  “营在脉中,卫在脉外”,“气本无形,必有所附丽以行,故营行脉中,附丽于血;卫行脉外,附丽于津。”(《研经言*原营卫》)但营卫均受经络的约束,营卫脉内脉外,永远相随,卫之行,必有营气随之。两者功能与性质互异为用,相辅相成。《灵枢*五乱》云:“营卫相随,阴阳已和。”《难经*三十难》云:“营卫行阳二十五度,行阴二十五度,五十而复大会,阴阳相贯,如环无端,故知营卫相随也。”《素问*气穴》云:“孙络三百六十五穴会……,以通营卫。”络脉内至脏腑、外至四肢肌腠,犹如网络,纵横交错,无所不至,具有沟通表里内外、贯通营卫气血津液濡灌脏腑组织等功能。营卫气化即是营卫之行之用所产生的变化。营卫气化以津血为基础,以络脉为主要场所[3]。《灵枢*经脉》云:“卫气……,先充络脉,络脉先盛,故卫气已平,营气乃满,而经脉大盛。”由于卫气剽悍滑疾能应急而起,不受血液的流速限制而发挥应激的调节作用,带动营血的充盈调节,卫气至,营气后至。营卫在络脉内外不断贯通交会,相互渗透,卫入脉变营,营出脉变卫,气化乃生,经脉气血因之充盈。营卫气化的过程包括营卫离合交感媾化、营卫相互转化这一过程。中医学认为,人与天地相通,《内经》亦有“生气通天”之论,营卫气化正是人体与天地交通,实现其物质转化和能量代谢的过程[4]
  “营卫之气,出入脏腑,流布经络,本生于谷,复消磨其谷。营卫非谷不能充,谷非营卫不能化。”(《存存斋医话稿》)营卫赖脏腑充助,靠脏腑以生以化以行。营卫根于下焦,受先天水火温润蒸腾气化,肾之先天元气为其胎孕之根;营卫出于中焦,由后天水谷精微化生,脾胃为营卫之本,肝胆主燮理枢转营卫;在上焦,则受心肺充布,洒陈脏腑,充达皮毛,温分肉而达腠理。同时,营卫气化有助于脏腑气血生化出入,“人身上下,脏腑肌表,阴阳固有定位,然则必赖营卫与之相傍周流,与之交媾,协助脏腑气血上下循环合度,出入生化。营卫之气行于内外,固有从其过而发痛病者,亦必有所不至之处而病者,所不至则气不化。上焦主行营卫气不化,则营卫不复布,与邪相滞。中焦气不化则不能消谷引食。下焦主出,气不化则小便不利。此营卫之变,不输布于三焦而然,虽病变不一,其尽因营卫之所致”[5]。故营卫关乎脏腑气血及其功能的正常与否。“不特营卫自病当注意,即脏腑有病,亦当顾及营卫也”。
2 六经营卫生理
  营卫相随,周流一身,发生气化弥纶充布,运行于胸腹之中,充达于周身之表。凡天气六淫之邪,逼迫蒸渍,皆足以排泄而防御之。惟或逢气机之阻滞,值岁运之孤虚,外邪始得而乘袭人体,其病也,则怫郁内攻,于是各随经络之脏腑本气正化、对化。或相因而互见,或偏实、偏虚而致害,营卫为其发病的中心环节[6]
  六经反映人体阳气的层次性分布,又反映精血津液等的相应变化。六经病证即是人体之气在天地之气的影响下运行失调的结果[7]。六经病证候表现了以机体阳气为主导方面的邪正斗争势态,伤寒六经证治均着眼于机体本身阳气之变动[8]。六经经脉以“开(开放)、阖(闭合)、枢(枢纽)”的三种不同作用使脉内外运行的营卫之气“气里形表而相成也”,营卫气血津液在六经中的波荡运动是一个由阳(经)到阴(经),由阴到阳,由初到盛,由盛到衰,由衰到转的阴阳运转递变过程。“开、阖、枢”之间是一个完整而辩证的整体,有开则有阖,有阖则有开,开、阖之间又离不枢转[9]。由于在人体内及人体与天地之间都存在阴阳的出入变化,因此,他们之间都会有门户存在。六经“开、阖、枢”适时改变阴阳出入门户状态,使人体的阴阳出入变化与四时阴阳的变化协调同步,这是健康的保证。六经“开、阖、枢”关系到体内营卫气血出入升降,关系到人体本身及与天地的协调。六经“开、阖、枢”发生障碍,必然导致六经病的发生,引起相应部位的营卫及其脏腑气血津液阴阳失调,升降紊乱。
  太阳主“开”,调控肌表营卫充盛。大量的营卫阳气充盛布散于体表,发挥卫护肌表藩篱的机能。阳明主“阖”,阳气收敛潜降,营卫交媾聚合于阳明肠胃,营卫津血得以化生,以适应外环境于机体生理活动需要。少阳司“枢”,表里内外调燮如枢输转气液,调节太阳之肌表与阳明之里的营卫功能状态及量的分布。太阴主三阴之“开”,将营卫及其津血转输入阴脏,温充营卫阳气。少阴主“枢”,为营卫精血合聚生化之源,胎孕之根。少阴心肾水火升降如枢,并输转调节营卫气血津液于阴阳表里内外。厥阴主“阖”,媾化储备大量营卫气血,对于血脉营卫具有敷陈调畅温养作用[10]
  六经“气化”,一般指《素问》六气气化的三阴三阳标本中气说,也指脏腑经络的功能。六经的基础是脏腑经络,人身有形的脏腑经络和无形的气化相互联系,相互为用。脏腑经络是气化的物质基础,而气化是脏腑经络功能的概括[11]。自然界六气是天地阴阳之气运动变化所形成的,人体六经六气的产生实质是阴阳之气在体内运动变化形成的结果。从天人相应观点看,人体的脏腑经络气化作用和自然界气化规律是相互沟通的。在外邪侵犯人体使脏腑经络发生功能紊乱而变成内六淫过程中,营卫阳气起着沟通表里内外的作用。脏腑、经络、气化都与运行于脉内外的营卫气血密切相关。营卫在脏腑经络之间的联系中处关键地位。脏腑是六经的基础,而其基本的病理环节是六经中运行的血气失和,更深入一步讲是营卫气化失和导致气血津液的紊乱。结合营卫谈气化,气化方不玄虚,结合营卫气化谈脏腑经络气血津液变化,才能揭示六经发病的底蕴,才不失仲景创立之大旨。
  卫气的强弱对太阳病发病、传变及治疗有深刻的影响[12]。太阳主表统营卫,但即使是在表之营卫亦与其他经脉脏腑功能密切相关,更何况营卫的循行也不限于太阳经所主的体表部位,而是周流十二经,无所不至,从而固护全身。因此很难理解除太阳病以外的其它经病与营卫无关。六经诸多病理都体现了营卫对气血津液阴阳调和作用。从本质上看,营卫失调最终就是阴阳失调。营卫失调包括气血津液失调以及由此引起的脏腑功能失调,甚至出现“三阴三阳,五脏六腑皆受病,营卫不行,脏腑不通,则死”的严重局面。
  伤寒六经病内涵着眼于营卫气血津液阴阳的多少及运动变化。六经调控营卫及其津血布散,以所属脏腑经络为基础,并综合他经及其脏腑部分相关功能,围绕着营卫出入机转和营卫气化为中心形成6个生理病理层次。外邪入侵时,只有在脉内外运行的营卫之气才能直接与之抗争,营卫气化失常引发气血津液和继发的脏腑经脉病变,此即六经病的实质。营卫及其津血在表里内外随六经升降出入,盛衰有序,邪气随营卫之气而出入,便有了伤寒“传经”与六经病“欲解时”。由于脉内外所行的营卫与六经及其所属脏腑有普遍联系,即营卫既是六经所属脏腑气化活动产物,又参与脏腑气血津液的代谢,并作为人体正气运行于经脉,保卫固护周身内外,故营卫正常与否,对六经病的发生、传变和欲解、自愈、转归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营卫生理病理揭示了伤寒六经病发生发展传变过程中的病机,这是《伤寒论》营卫学说的基本精神[13]
3 六经营卫病理
  六经病反映了营卫气化在人体三阴三阳所主层次适应外界过程中的失常,由此引发脏腑经络气血津液燮理失调的病理和六经“开、阖、枢”调控营卫气血在全身表里内外分布功能的紊乱。
  六经病理不外乎两方面:一是营卫阻遏或虚弱,功能不足的表现;二是营卫气化不利,脏腑气血津液代谢失常的表现。如营卫不固,则津液外泄;营卫不充,则气血虚弱;营卫阻滞,则气滞血瘀或津液内阻而成停痰留饮。由于营卫气血、津液失调,可进一步导致脏腑功能失调,甚至出现“阴阳气不相顺接”的危重症候[13]
3.1 阳气遏阻或损伤 病在表,由于邪气阻滞,营卫郁,多有津液郁遏不通的病理,通过发汗,可使腠理开,营卫和,津液畅通,外达于肌表,从而排邪有路。
  营卫阻遏导致温养分肉功能异常,如太阳伤寒表实麻黄汤证,病机以营卫郁滞为主要环节。又如太阳中风表虚桂枝汤证,以营弱卫强,营卫失和为主要病理。有汗与无汗均是营卫气化失常的表现。
  “阳气怫郁不得泄……其人短气但坐,以汗出不彻故也”,肌表腠理玄府营卫阳郁不透,阳热不得泄,气液不通,不汗出而烦躁,此大青龙汤证病理也。
  营卫气化赖脏腑充助,同时营卫气化也助脏腑气血生化出入,病变时常相互影响。若治疗不当或失治,营卫虚弱或气郁,必将影响脏腑虚实变化,气血紊乱。太阳病阶段,由于表之营卫功能强弱除与太阳经主“开”的调节作用有关外,还与脾胃心肺肾肝胆等脏腑有关,若治疗不当,营卫气郁或营卫虚弱,常影响脏腑之气,导致脏腑气血功能的紊乱。太阳病,外邪束表,营卫郁滞,可见肺气失于宣降的症候如鼻鸣,咳嗽,哮喘;胃气不降而出现干呕、呕吐等症。太阳病误汗、下、吐,营卫阳气损伤,伤及脏腑阳气的有:心阳损伤之桂枝甘草汤证、桂枝去芍药汤证;脾胃气伤之苓桂术甘汤证;肾阳损伤之真武汤证及心脾气血不足、营卫气馁之小建中汤证。
3.2 津血调燮代谢紊乱 血与津液同源,相互既济,津液伤时,营气亦济泌脉血以济津,营卫气化必须以津血为基础,营卫阳气与津血之间病变常相互影响,故“淋家,不可发汗,汗出便血”;“亡血家,不可发汗,发汗则寒栗而振”,“衄家不可发汗,汗出必额上陷,脉急紧,直视不能目 旬,不得眠”。
  汗不得法,或误用吐下,温针,阳虚饮生,水热互结。邪传每易与痰饮湿热搏结于胸中、心下、脘腹等部位,影响三焦气机升降出入,如大小陷胸汤证、诸泻心汤之痞证、少阳病小柴胡汤之“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心烦喜呕,或心下悸,小便不利”等症、柴胡桂枝干姜汤之“胸胁满微结,小便不利,渴而不呕,但头汗出”等症,均是卫气郁而不舒、营气涩而不行、气化为之阻滞、不能施化、清不得入、浊不得出、痰饮水湿内生、邪入少阳与痰湿水饮内结的表现。
  邪不解入里,邪热壅结,“营卫不行,血凝不流”,则脉血运行不畅而为郁血。如太阳病,邪热随经入里,则出现血热瘀结于下焦“少腹硬满,小便不利”之抵当汤证及“少腹急结,其人如狂”的桃核承气汤证。
  以上所论对伤寒六经营卫研究尚属初浅,尤其是对营卫本身生理病理研究尚嫌不足,有必要进一步深入探讨。

作者简介:徐培平(1971-),男,硕士研究生。

中医思维原创 一气周流话阴阳,揭秘黄元御的阴阳论

四圣心源、圆运动的古中医学,可能是老生常谈了。李可先生的推荐使得更多中医人知道了圆运动和一气周流理论,这是中医界的福音。这个理论让很多人对中医有了更深的认识,尤其是对阴阳。

而圆运动的真正创始人应当是黄元御先生,下面我们就来解读一下黄先生的阴阳论:

黄元御先生说阴阳的本质“不过中气所变化耳”,中气变化即中气之升降。“中气升降,是生阴阳”!水火即是阴阳,心为火,心火为木所化,木之生长必须依靠脾土之升,木才有上升之路。土湿脾陷,木无上升之路,如何生火,变化为心阳?阴为水,肾水为金所化,如戊土不降,金无下降之路,金如何化水?

书中的阴阳解是这样写: “阴阳未判,一气混茫。气含阴阳,则有清浊,清则浮升,浊则沉降,自然之性也。升则为阳,降则为阴,阴阳异位,两仪分焉。清浊之间,是谓中气,中气者,阴阳升降之枢轴,所谓土也”。

这是从阴阳图来理解阴阳,我们再从四象来理解阴阳:

“清则浮升,浊则沉降,自然之性也。升则为阳,降则为阴”。大自然的四季春夏秋冬的变化,实质上也是阴阳之变化,春夏为阳,秋冬为阴,故黄元御先生曰:“水、火、金、木,是名四象。四象即阴阳之升降,阴阳即中气之沉浮。分而言之,则曰四象;合而言之,不过阴阳。分而言之,则曰阴阳,合而言之,不过中气所变化耳”。

这就是黄元御给我们所指示的,阴阳升降的本质!

整个一气周流理论,告诉我们 “医家之药,首在中气”。抓住了中气,就掌握了阴阳升降之“枢轴”,治疗中气就是平衡阴阳,这是黄元御中医药理论核心。

黄元御破解了阴阳本质—“阴阳,不过中气所变化耳”、“中气升降,是生阴阳,阴阳二气,上下回周”。找到了虚实之所起的本源—“中气者,阴阳升降之枢轴,所谓土也” “而清气之左升,赖乎阴中之阳生,阳生则浮动而亲上,权在己土,浊阴之右降,赖乎阳中之阴生,阴生则沉静而亲下,权在戊土。戊己升降,全凭中气,中气一败,则己土不升而清阳下陷,戊土不降而浊气上逆,此阴虚阳虚所由来也”。阴虚阳虚的本质是中气的衰败。

但是我们学四圣心源一气周流,要尤其注意一点,就是会被误以为什么病都是由于脾湿。因为黄先生书中很多的病解,都在讲脾湿中土不运,很多人就会被引到“什么病都源于脾湿”的思维,不管什么病都用白术、半夏,干姜等燥湿的药,这种理解和做法是不妥的。

要知道,如果什么病都是脾湿,仲景先师何必著伤寒杂病论。大分六经,六经中各种病又细分得如此细。我们学四圣心源,学的是这种阴阳论以及如何真正理解阴阳图。对这个图有深刻理解,才能算是进入了中医的核心,甚至可以说进入了“五术”的核心!

(0)

相关推荐

  • 卢铸之心法:桂枝法是得一大法

    桂枝法是得一大法,而得一法是桂枝法的终极立法 首先要讲明白桂枝法是得一大法. 讲明白桂枝法是得一大法,就自然会明白得一法是桂枝法的终极立法.一旦真正明白得一法是桂枝法的终极立法,就能引申出桂枝法三个浅 ...

  • 营卫解

    肺主气,气行于皮毛则为卫,肝主血,血行于经络则为营.然肺藏卫气,肝藏营血,而实则皆出于中焦,以气血乃水谷之变化.中焦者,消磨水谷,变化气血之枢轴也.<灵枢·营卫生会>:人受气于谷,谷入于胃 ...

  • 详细解读“桂枝汤”:外感热病经典方、解肌表和营卫之总方

    解肌表和营卫之总方--桂枝汤 [出处]<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组成]桂枝三两(去皮),芍药三两,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擘),甘草二两(炙). [用法]上五味,叹咀三味,以水 ...

  • 【彭欣 张诏:桂枝汤-解肌表和营卫之总方】

    解肌表和营卫之总方--桂枝汤 [出处]<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组成]桂枝三两(去皮),芍药三两,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擘),甘草二两(炙). [用法]上五味,叹咀三味,以水 ...

  • 黄师以旷世奇才妙解营卫相随之义

    <四圣心源>原文:卫气,昼行阳经二十五周,夜行阴藏二十五周.卫气之行也,常于平旦寅时,从足太阳之睛明始.睛明在目之内眦,(足太阳之穴也).平旦阳气出于目,目张则气上行于头,循项,下足太阳, ...

  • 秒解营卫——人体神奇的防御屏障

    导读:<疯狂的伤寒论>运用幽默睿智的语言解读中医经典之最--<伤寒论>,融合古今名医研习伤寒的精华,传递和而不同.立足临床的学习之道.秉承传统研究<伤寒论>的六经辨 ...

  • 《伤寒论归一》解症应明经脉营卫淤堵

    《伤寒论归一》解症应明经脉营卫淤堵

  • 营卫与气血的关系

    享受生活 心安神泰 中医老苗说 我和大熊准备用1年左右的时间,一周直播2次的频率,用视频号免费直播的方式,带领中医爱好者系统学习中医入门课程.周二内容为中医基础入门,周三内容为五运六气.欢迎大家扫码关 ...

  • 肌之滑涩,征液之盛衰也。理之疏密,征营卫...

    肌之滑涩,征液之盛衰也. 理之疏密,征营卫之弱强也. 肉之软坚,征胃气之虚实也. 筋之枯泽,征肝血之充馁也. 骨之大小,征肾气之勇怯也. 爪之刚柔,征胆液之淳清也. 指之肥瘦,征经气之荣枯也. 掌之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