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骥才:永恒的震撼丨赏读 2024-07-30 10:33:15 永 恒 的 震 撼冯骥才这是一部非常的画集。在它出版之前,除去画家的几位至爱亲朋,极少有人见过这些画作;但它一经问世,我深信无论何人,只要瞧上一眼,都会即刻被这浩荡的才情、酷烈的气息,以及水墨的狂涛激浪卷入其中!更为非常的是,不管现在这些画作怎样震撼世人,画家本人却不会得知——不久前,这位才华横溢并尚且年轻的画家李伯安,在他寂寞终生的艺术之道上走到尽头,了无声息地离开了人间。他是累死在画前的!但去世后,亦无消息,因为他太无名气。在当今这个信息时代,竟然给一位天才留下如此巨大的空白,这是对自诩为神通广大的媒体的一种讽刺,还是表明媒体的无能与浅薄?我却亲眼看到他在世时的冷落与寂寥——1995年我因参加一项文学活动而奔赴中州。最初几天,我被一种错觉搞得很是迷惘,总觉得这块历史中心早已迁徙而去的土地,文化气息异常地荒芜与沉滞。因而,当画家乙丙说要给我介绍一位'非凡的人物'时,我并不以为然。初见李伯安,他可完全不像那种矮壮敦实的河南人。他拿着一叠放大的画作照片站在那里,清瘦、白晰、谦和、平静,绝没有京城一带年轻艺术家那么咄咄逼人和看上去莫测高深。可是他一打开画作,忽如一阵电闪雷鸣,夹风卷雨,带着巨大的轰响,瞬息间就把我整个身子和全部心灵占有了。我看画从来十分苛刻和挑剔,然而此刻却只有被征服、被震撼、被惊呆的感觉。这种感觉真是无法描述。更无法与眼前这位嬴弱的书生般的画家李伯安连在一起。但我很清楚,我遇到一位罕世和绝代的画家!这画作便是他当时正投入其中的巨制《走出巴颜喀拉》。他已经画了数年,他说他还要再画数年。单是这种'十年磨一画'的方式,在当下这个急功近利的时代已是不可思议。他叫我想起了中世纪的清教徒,还有那位面壁十年的达摩。然而在挤满了名人的画坛上,李伯安还是个'无名之辈'。我激动地对他说,等到你这幅画完成,我们帮你在中国美术馆办展览庆祝,让天下人见识见识你李伯安。至今我清楚地记得他脸上出现一种带着腼腆的感激之情——这感激叫我承受不起。应该接受感激的只有画家本人。何况我还丝毫无助于他。自此我等了他三年。由乙丙那里我得知他画得很苦。然而艺术一如炼丹;我从这'苦'中感觉到那幅巨作肯定被锻造得日益精纯。同时,我也更牢记自己慨然做过的承诺——让天下人见识见识李伯安。我明白,报偿一位真正的艺术家的不是金山银山,而是更多的知音。 《走出巴颜喀拉》局部图在这三年,一种莫解的感觉始终保存在我心中,便是李伯安曾给我的那种震撼,以及震撼之后一种畅美的感受。我很奇怪,到底是一种什么力量,竟震撼得如此持久,如此的磅礴、强烈、独异与神奇?现在,打开这部画集,凝神面对着这幅以黄河文明为命题的百米巨作《走出巴颜喀拉》时,我们会发现,画面上没有描绘这大地洪流的自然风光,而是全景式展开了黄河两岸各民族壮阔而缤纷的生活图景。人物画要比风景山水画更直接和更有力地体现精神实质。这便叫我们一下子触摸到中华民族在数千年时间长河中生生不息的那个精灵;一部浩瀚又多难的历史大书中那个奋斗不已的魂魄;还有,黄河流域无处不在的那种浓烈醉人的人文气息。纵观全幅作品,它似乎不去刻意于一个个生命个体,而是超时空地从整个中华民族升华出一种生命精神与生命美。于是这百米长卷就像万里黄河那样浩然展开。黄河文明的形象必然像黄河本身那样:它西发高原,东倾沧海,翻腾咆哮,汪洋恣肆,千曲百转,奔涌不回,或滥肆而狂放,或迂结而艰涩,或冲决而喷射,或漫泻而悠远……这一切一切充满了象征与意象,然而最终又还原到一个个黄河儿女具体又深入的刻画中。每一个人物都是这条母亲河的一个闪光的细节,都是对整体的强化与意蕴的深化,同时又是中国当代人物画廊中一个个崭新形象的诞生。我们进一步注目画中水墨技术的运用,还会惊讶于画家非凡的写实才华。他把水墨皴擦与素描法则融为一体,把雕塑的量感和写意的挥洒混合无间。水墨因之变得充满可能性和魅力无穷。在他之前,谁能单凭水墨构成如此浩瀚无涯又厚重坚实的景象!中国画的前途——只在庸人之间才辩论不休,在天才的笔下却是一马平川,纵横捭阖,四望无垠。当然,最强烈的震撼感受,还是置身在这百米巨作的面前。从历代画史到近世画坛,不曾见过如此的画作——它浩瀚又豪迈的整体感,它回荡其间的元气与雄风,它匪夷所思的构想,它满纸通透的灵性,以及对中华民族灵魂深刻的呈现。在这里——精神的博大,文明的久远,生活的斑斓,历史的厚重,这一切我们都能有血有肉、充沛有力的感受到。它既有放乎千里的横向气势,又有入地三尺的纵向深度;它本真、纯朴、神秘、庄重……尤其一种虔诚感——那种对黄天厚土深切执著的情感——让我们的心灵得到净化,感到飞升。我想,正是当代人,背靠着几千年的历史变迁又经历了近几十年的社会动荡,对自己民族的本质才能有此透彻的领悟。然而,这样的连长篇史诗都难以放得下的庞大的内容,怎么会被一幅画全部呈现了出来?现在我才找到伯安早逝的原故。原来他把自己的精神血肉全部搬进这幅画中了!人是灵魂的,也是物质的。对于人,物质是灵魂的一种载体。但是这物质的载体要渐渐消损。那么灵魂的出路只有两条:要不随着物质躯壳的老化破废而魂飞魄散,要不另寻一个载体。艺术家是幸运的。因为艺术是灵魂一个最好的载体──当然这仅对那些真正的艺术家而言。当艺术家将自己的生命转化为一个崭新而独特的艺术生命后,艺术家的生命便得以长存。就像李伯安和他的《走出巴颜喀拉》。然而,这生命的转化又谈何易事!此中,才华仅仅是一种必备的资质而已。它更需要艺术家心甘情愿撇下人间的享乐,饿其体肤和劳其筋骨,将血肉之躯一点点熔铸到作品中去,直把自己消耗得弹尽粮绝。在这充满享乐主义的时代,哪里还能见到这种视艺术为宗教的苦行僧?可是,艺术的环境虽然变了,艺术的本质却依然故我。拜金主义将无数有才气的艺术家泯灭,却丝毫没有使李伯安受到诱惑。于是,在20世纪即将终结之时,中国画诞生了一幅前所未有的巨作。在中国的人物画令人肃然起敬的高度上,站着一个巨人。今天的人会更多认定他的艺术成就,而将来的人一定会更加看重他的历史功绩。因为只有后世之人,才能感受到这种深远而永恒的震撼。选自《冯骥才散文》 赞 (0) 相关推荐 艺术家默涵人体油画中的美女:一看很纯,二看美若天仙,三看很有内涵 默涵,1968年生于西安,是一名崇尚真实的油画家,现居住在北京!真实是一个艺术家不能缺失的尺度,而艺术家默涵就是这样一个人!他母亲经常绣花缝纫,所以小默涵对图案和一针一线缝制的工艺非常感兴趣,其实这也 ... 冯骥才《艺术家》阅读练习及答案 艺术家 冯骥才 四月初已进入春天的时光,窗外所有树木的树芽都在逐步变成生气十足的新叶,绿叶才是春天开出的花.清晨的风还有一点凉意,吹在楚云天身上叫他神清目朗,分外清爽. 他把一张洁白的宣纸铺在临时搭起 ... 【5A推荐】笔墨的纠缠——宦栋槐 5A画廊 5月28日 点击上方 蓝字 5A画廊 加入我们 隐隐起何处 迢迢送落晖 苍茫随思远 萧散入烟微 68x68cm 宦栋槐 安徽芜湖人,字九阳精舍槐下客,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安徽皖西 学院文化 ... 李伯安,永恒的震撼-郑州日报数字报 ♣ 冻凤秋 中国嘉德2021年春拍5月21日晚"当代书画"专场,河南已故画家李伯安的水墨人物画作<藏民>(180×95厘米,约15平方尺)现身,以20万元起拍,经过激烈 ... 奇才画家拼死画出124米长卷,分文不收捐给清华,有点傻? 奇才画家拼死画出124米长卷,分文不收捐给清华,有点傻? 我们所知道的李伯安先生,因为画百米长卷<走出巴颜喀拉>而猝死画前,才54岁就英年早逝,实在令人扼腕叹息.可是,我们应该再了解一下李 ... 背弃艺术者,美自然弃他而去——读冯骥才最新长篇小说《艺术家们》 <文汇读书周报>第1817号第一.二版"特稿" (2020年12月25日发行) 背弃艺术者,美自然弃他而去 --读冯骥才最新长篇小说<艺术家们> 张家鸿 & ... 冯骥才:我至今还没读懂“人”这本书 一个人就是一本书. 读人,比读其它文字写就的书更难.我认认真真地读,读了大半辈子,至今还没有读懂这本"人之书". 有的人,在阳光明媚的日子里愿意把伞借给你,而下雨的时候,他却打着伞 ... 冯骥才:我至今还没读懂“人”这本书 春风十里 鹿先森乐队 - 所有的酒,都不如你 一个人就是一本书. 读人,比读其它文字写就的书更难.我认认真真地读,读了大半辈子,至今还没有读懂这本"人之书". 有的人,在阳光明媚的 ... 夜读丨冯骥才:触摸岁月 文字丨冯骥才 主播丨秋 阳 每每到了冬日,才能实实在在触摸到岁月. 年是冬日中间的分界.有了这分界,便在年前感到岁月一天天变短,直到残剩无多!过了年忽然又有大把的日子,成了时光的富翁,一下子真的大有可 ... 夜话丨冯骥才:时间属于现实,时光属于人生…… "一岁将尽,便进入一种此间特有的情氛中.平日里奔波忙碌,只觉得时间的紧迫,很难感受到'时光'的存在.时间属于现实,时光属于人生--" 时 光 作者:冯骥才 一岁将尽,便进入一种此间 ... 冯骥才《天籁》:我们无法达到的是永恒,我们永远追求的也是永恒 天 籁 --约瑟夫·施特劳斯作品<天籁>联想 文 / 冯骥才 你仰头.仰头,耳朵像一对空空的盅儿,去承接由高无穷尽的天空滑落下来的声音.然而,你什么也听不到.人的耳朵不是听天体而只能听取俗 ... 夜读丨冯骥才:珍珠鸟 主播读经典,陪您说晚安.大家好,这里是闪电夜读,我是武城融媒体中心的主播徐旖.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今晚分享给您冯骥才的散文<珍珠鸟>. 真好!朋友送我一对珍珠鸟,放在一个简易的竹条 ... 夜读丨冯骥才:摸书 文字丨冯骥才 主播丨唐 轩 名叫莫拉的这位老妇人嗜书如命.她认真地对我说:"世界上所有的一切都在书里." "世界上没有的一切也在书里,把宇宙放在书里还有富余." ... 夜话丨冯骥才:它是我生活的一部分,也就是我心的一部分 书信的年代 我们活在文字里 每一封书信都是一段历史 都有一个故事-- 空信箱 作者: 冯骥才 我的信箱挂在大门上,门板掏个长形的洞,信打外边塞进来,只要听邮差"叮叮"一拨车铃,马上 ... 夜话丨冯骥才:秋天的音乐 "你每次上路出远门千万别忘记带上音乐,只要耳朵里有音乐,你一路上对景物的感受就全然变了--" 秋天的音乐 (节选)作者:冯骥才 你每次上路出远门千万别忘记带上音乐,只要耳朵里有音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