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批国保--古遗址(43)
本篇要目:
******************************************
421.小恩达遗址
新石器时代 西藏昌都地区昌都县
422.皮央和东嘎遗址
宋至明 西藏阿里地区札达县
423.洛南盆地旧石器地点群
旧石器时代 陕西省商洛市洛南县
424.龙王辿遗址
旧石器时代 陕西省延安市宜川县
425.杨家坟山遗址
旧石器时代 陕西省延安市黄龙县
426.何家湾遗址
新石器时代 陕西省汉中市西乡县
427.杨官寨遗址
新石器时代 陕西省西安市高陵县
428.鱼化寨遗址
新石器时代 陕西省西安市雁塔区
429.南沙遗址
新石器时代至商 陕西省渭南市华县
430.碾子坡遗址
新石器时代至西周 陕西省咸阳市长武县
******************************************
421.小恩达遗址
小恩达遗址位于西藏自治区昌都市北5公里处的昂曲河东岸,东距小恩达乡800米。遗址分布在小恩达小学一带的第一、二级台地上,海拔3263米。面积约10万平方米,属于新石器时代晚期遗址。遗存分为早晚两期,有房屋遗址、灰坑、窑穴及一处古墓葬。出土了大量石器、陶片、兽骨等。该遗址的发现对于探讨藏民族的起源,西藏地区早期和黄河流域等地的文化联系,以及建立和完善卡若文化的类型和序列提供了十分珍贵的材料。小恩达石棺墓葬所代表的考古文化在西藏尚属首次发现。发现虽少,不能代表其文化全貌,但仅此一点发现亦为研究小恩达石棺墓葬所代表的古代文化与西北齐家文化的关系提供了重要线索,同时也为西藏以及四川西部、云南西北部、青海等发现石棺葬文化起源提供了线索。
2013年3月5日,国务院公布小恩达遗址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422.皮央和东嘎遗址
皮央和东嘎遗址位于西藏自治区阿里地区札达县境内的东嘎村、皮央村。东嘎·皮央遗址由东嘎扎西曲林寺遗址和皮央石窟群组成。由于两村距离很近,遗址规模巨大,故命名为皮央和东嘎遗址。皮央和东嘎遗址分为石窟遗迹、石窟壁画、佛寺与建筑遗迹、佛塔遗迹、出土及采集遗物、墓葬、居住遗址、岩画。
阿里地区文物抢救工作办公室于1997—1999年间开展了对含壁画洞窟的加固、山体治水以及壁画保护,并在2009年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时,对遗址进行了全面的复查和登记。
2013年3月5日,国务院公布皮央和东嘎遗址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423.洛南盆地旧石器地点群
洛南盆地旧石器遗址位于陕西省商洛市洛南县,是我国旧石器研究的重要区域。十几年来,以王社江博士为首的专家课题组,走遍了洛南盆地的山山水水,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经国家文物局批准,对部分重点遗址进行了发掘。洛南县城关镇的花石浪龙牙洞遗址最具代表性,并向周边区域辐射。龙牙洞遗址发掘面积140平方米,出土石制品7万7千多件,其数量之多非常罕见。
器物类型有石核、石片、打制石器形成的断片及刮削器、尖状器和雕刻器等工具。另外,还发现旧石器时代早期人类生活踩踏面、用火遗迹以及象、熊猫、貘、河狸、马、鹿、野猪、牛等20余种哺乳动物和鱼及龟化石。在旷野点还采集到丰富的手斧、手镐、薄刃等西方流行的阿舍利文化流行的器物。旧石器研究是世界性课题,以花石浪遗址为代表的旧石器遗址的发现,奠定了洛南必将成为中国乃至世界旧石器重要研究区域之一的基础。
2013年3月5日,国务院公布洛南盆地旧石器地点群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424.龙王辿遗址
龙王辿遗址位于宜川县壶口乡龙王辿村北,即壶口景区蔡家窑服务区内。2006年-2007年,考古人员在这里发现了21处旧石器时代晚期遗存。遗址出土了2万多件距今2-1.5万年以前的石制品及动物骨骼,并发现20多处用火遗迹,为探究黄土高原东南部边缘地带旧石器时代晚期文化面貌,探究黄河中游地区旧石器时代向新石器时代过渡时期的文化演进与环境变化等提供了科学证据。遗址中发现的磨制石铲是近年来我国旧石器时-古工作的一项重大收获,长12.7厘米,宽9.2厘米,厚0.8厘米,是目前国内发现年代最早的磨制石器之一。该项目荣获国家田野考古奖3等奖。
龙王辿遗址位于壶口上游1公里处,是重要的黄河古渡口,也是上流船只必须停靠的古码头。船从这里上岸,通过“旱地行船”,绕过壶口瀑布,方能进入下游继续航行。黄河航运的发达,促使了东、西龙王辿集镇的繁华。据史料记载,远在明代起,东、西龙王辿就形成了繁华的商业集镇,最多时一天能停泊一千多条船,一直延续到上一世纪50年代,才逐渐衰退,历时400余年。
2013年3月5日,国务院公布龙王辿遗址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425.杨家坟山遗址
杨家坟山遗址位于陕西省延安城东南黄龙县曹店乡尧门河水库大坝北侧的杨家坟山南坡。东、南、西有尧门河环绕,北侧靠山,地势较陡。东西宽60米,南北长100米,总面积约6000平方米,为旧石器时代遗址。"黄龙人"头盖骨化石1975年出土于此。该化石保留了额骨和顶骨部分,骨壁较厚,额部后倾,眶缘圆钝,为成年男性头骨,属晚期智人,距今约3~5万年。原件现存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
2013年3月,国务院公布杨家坟山遗址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426.何家湾遗址
何家湾遗址位于西乡县城东北5公里的古城镇三合村,在泾洋河右岸第二台地上,高出河床约10多米。1980年10月—12月发掘,遗址南北长约300米,东西宽150米,总面积4.5万平方米。何家湾遗址是当时在陕南所发现的史前时期遗址中规模最大、保存最好、堆积层最厚、出土文物最丰富的一处遗址。
2013年3月,国务院公布何家湾遗址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427.杨官寨遗址
杨官寨遗址位于西安市高陵区姬家街道杨官寨村四组东侧泾河左岸的一级阶地上,海拔约498米。遗址北临雷村,东接徐午村,南距泾河约1公里,面积约80余万平方米。泾渭两大河流在遗址东约4公里处汇合形成泾渭三角洲。发掘的南区发现各类房址23座,以及仰韶时期的灰坑496座、陶窑10座、瓮棺葬8座等,出土陶器5273件、石器353件、骨器303件、蚌器16件。文化堆积主要属庙底沟文化遗存和半坡四期文化遗存。北区共发掘仰韶时期的各类房址26座、灰坑334座、陶窑16座、瓮棺葬24座等。文化堆积主要属庙底沟文化遗存。2004年以来,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对该遗址进行了大规模发掘。2008年3月,杨官寨遗址入选“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并位居榜首。
2013年3月由国务院公布杨官寨遗址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428.鱼化寨遗址
鱼化寨遗址位于雁塔区鱼化寨街道鱼化寨村西北侧,现存4万多平方米,是一处内涵丰富、保存完好的仰韶文化聚落遗址。2003年,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所对鱼化寨遗址进行发掘,发掘面积1750多平方米,发掘出环壕2条、房址70座、灰坑窑穴170多个、墓葬58座,出土可复原的陶器100多件、各种生产工具和装饰品400余件。据考古钻探、发掘及整理结果分析,该遗址以仰韶文化半坡类型即仰韶文化早期为主,个别遗迹单位可晚至仰韶文化西王村类型,对研究关中地区的史前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2013年3月5日,国务院公布鱼化寨遗址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429.南沙遗址
南沙遗址位于华县瓜坡镇南沙村,1958年、1983年西安半坡博物馆考古队先后两次在此发倔清理出仰韶文化、龙山文化、二里头文化遗址,更是新石器时代至商代遗址,对研究商代历史提供了重要的实物史料。桥上桥位于华县赤水镇西赤水河上,由上下两层相互对应的桥拱和桥面组成,下桥建于清顺治十七年(1660年),竣工于康熙六年(1667年),上桥建于清宣宗道光年间(1832)年,是一座保护完好的古代双重石桥,同时也为我国桥梁建设提供了一定的科学研究价值。
2013年3月5日,国务院公布南沙遗址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430.碾子坡遗址
碾子坡遗址,位于陕西省咸阳城西148公里处长武县冉店乡碾子坡村,南距黑河约300米。属于先周文化遗址。1959年发现,遗址面积约16万平方米。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曾在此地的8个不同地点进行了长达10年的考古发掘工作,共揭露居址面积500多平方米,清理古墓葬300余座,其中先周古墓达200多座,出土文物数千件,有鬲、豆、罐、盂和瓮等。经鉴定,碾子坡遗址包含多种不同性质的文化遗存。
2013年3月5日,国务院公布碾子坡遗址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