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有一天,不再看到他们对着镜头流泪

最近的东京奥运会能看到把人气死。
不过对大多数国人来说,相比直播频道,热搜才是最适合看本届奥运会的地方。
各大平台的评论区简直比东京奥运会裁判还严格。
不看不知道,原来有些中国网友的道德洁癖又上升了好几个level。
原本看娱乐圈的新闻,以为有些人把都美竹“想红”这个点拎出来做荡妇羞辱,已经在践行“完美受害者”的极限了。
没想到,一个东京奥运会竟然炸出了更恐怖的事情。
现在,只要你过去的行为不符合某些人的期待,甭管你是普通的受害者,还是拿了金牌的世界冠军,或是举国骄傲的英雄,统统都得拖出去被唾沫星子淹没。
受害了,你得是个没有“黑料”的“完美受害者”,才配得到同情和帮助。
成功了,你得是个没有“污点”的“完美成功者”,才配得到鲜花和掌声。
失败了,你还得是个三叩九拜痛哭流涕的“完美失败者”,才配得到原谅和安慰。
这群人想看的恐怕不是人类的奥林匹克运动会,而是神仙的奥林匹斯运动会。
01
本次奥运会夺得首金的杨倩这几天在舆论场上所遭遇的一切,就是当下“完美成功者”的最好注解。
杨倩夺得首金后,消息很快在网上传开,赞美之声当即淹没了评论区。
很快,杨倩的美甲和发卡都成了淘宝爆款,许多人称戴了杨倩的同款发卡能沾上奥运冠军的好运气。
不过这都还属于正常操作。
很快,网上爆出杨倩是清华在读,而且是经管院学生。
文体开花两不误,这个消息让一些人开始兴奋起来。于是,关于杨倩是清华文化课学生,课余时间参加奥运拿到金牌的消息不胫而走。
就这样,杨倩莫名其妙被捧成了传说中的爽文女主:
家世贫寒,天赋异禀,既有极高的智商,又有天才的运动天赋。
一个奥运冠军同时还是全国顶尖的学霸,这种人简直不是人,是神啊!
你看,一个“完美成功者”的形象就在以讹传讹中被塑造起来。
其实杨倩走的是清华的体育特招生路线,文化课成绩只需要达到二本分数线即可。
换句话说,杨倩是有天赋,但无论是运动还是学习都绝没有某些网友意淫得那么轻松。她的成绩也是靠时间和汗水累积而来的,根本不存在什么顺便参加比赛就能拿奖一说。
然而现在的互联网,当一个成功者横空出世时,就是有人喜欢给他们套上莫须有的光环。
从前的人想要成就一番大事业,还得自己给自己编一套天选之子的鬼话。
现在是网友上赶着编鬼话把人送上神坛。
目的不过是为了满足自己或者其他人对某种概念或人设的想象,比如“奥运冠军”,比如“爱国企业”。
而他们的想象也极度狭隘极端。
只要被套上这个“人设”,你就不能再有私人情绪和偏好,否则就是对公众期待的背叛。
杨倩此前晒耐克球鞋的微博很快被网友“扒”出来,立刻冒出让她“滚出中国”的声音。
前一秒还在把她当做女神高高供起,下一秒恨不得踏上一千只脚人人喊打。
他们真的爱杨倩吗?
他们真的关心杨倩是谁吗?
他们真的能理解一名运动员在奥运赛场上所承受的巨大压力吗?
恐怕很难。
这些“完美成功者”背后承载的不是对一个体育运动员的尊重和欣赏,而是对体育运动的无知,和暂时摆脱现实世界后被放大的民族情绪,甚至还有可能是为弥补现实中的失落而产生的报复性期待。
杨倩这些天在舆论场上遭遇的大起大落是这样。
全民野性消费“买垮”鸿星尔克之后又怀疑其诈捐,也是这样。
不过都是网络舆论“暴政”下一个又一个枪靶而已。
02
看到舆论场上如此硝烟弥漫,我忍不住想聊聊一个外国运动员——
美国现役体操名将,曾经的天才体操少女西蒙·拜尔斯
先聊拜尔斯,是因为她作为运动员,几乎处处踩到了我们某些网友的雷区。
拜尔斯成就非常之高。
1997年出生的拜尔斯是女子体操史上第一个实现个人全能三连冠的运动员,也是体操史上世锦赛奖牌数量最多的运动员。
她极具爆发力的体操动作甚至动摇了女子体操界的固有审美和传统标准。
可是这么一个横空出世的天才女运动员,从来都不是什么“完美成功者”。
她不仅不完美,身上还背负着巨大的争议,在美国同样也遭受过网暴。
先是因为身材。
从前大家对体操运动员的身材审美都偏向纤细轻盈型,而拜尔斯偏偏五短身材,更有一身圆滚滚的肌肉。
再仔细看,她可能还有小肚子。
即使拿了金牌,网友也会攻击她“丑”“过于壮实,没有美感”,还有人上升到裁判审美的嘲讽。
美国如此,中国也如此。对待这个“非主流”的体操运动员,我国网友也是一口一个“丑拜”毫不客气,即使人家再多奖牌加身也没用。
再者,她一直有服用违禁药品的嫌疑。尽管她解释服用该药是为了治疗多动症得到的特许,但外界对此的质疑从未停止过。
而就在前几天,她在女子团体体操比赛中宣布因“自尊受损”而退赛,更是引起一片哗然。
美联社认为,“拜尔斯已成为运动员权利和心理健康重要的倡导者”,“这个退赛决定不仅反映出拜尔斯的转变,还可能反映出她重新定义这项运动的转变”。
但是在这则报道下面,网友几乎是一边倒的嘲讽和谩骂。
有人轻描淡写地说“不就是心态崩了吗”,有人对她“没有集体意识”十分鄙夷,进而转向了对我国运动员坚强勇敢的“褒奖”。
面对一个优秀的外国运动员因心理障碍无奈退赛的举动,这些网友表现出的浓浓的优越感,却让我感到心惊肉跳:
在他们眼里,运动员不像一个人,而像是一个商品,一声口号,一种谈资。
今天他们可以对一个外国运动员拉高踩低、冷嘲热讽,如果明天我们的队伍里有人退赛,那么更凶猛的洪水将会瞬间将他淹没。
2008年刘翔退赛事件仍旧历历在目。
十几年过去了,即便有人幡然醒悟,在网上向刘翔道歉。可是新的一批人,又开了新一轮的网暴。
舆论对我们运动员的苛刻其实从未停止,随着传媒的进一步发展,还愈演愈烈,最终演变成一场极端者的狂欢——
捧成功者,踩失败者;捧本国运动员,踩外国运动员;捧穿国牌的,踩穿外国货的;捧貌美者,踩身材长相不佳者;甚至是捧失败后流下眼泪的,踩那些“毫无悔意”的……
在这样的苛求之下,没有运动员可以幸免。
除非你道歉,删掉那些被视为“黑料”的微博,不再向公众表露自己的小情绪,不做搞怪的表情,不随意发自拍,不再晒自己的球鞋,把自己收拾成服服帖帖的形象,或者在失败后痛心地忏悔。
射击运动员王璐瑶没有拿到名次,赛后发了张自拍,被网友骂到删博道歉
若是你胆敢像2013年的李娜那样对记者冷脸说一句“我需要对他们(粉丝)说什么?只是输了一场比赛而已,要三叩九拜吗?”
那就是冒天下之大不韪。
这么多年过去,没想到我们的舆论环境还是对运动员步步紧逼,恨不得他们“战死沙场”才好。
我们不是没有过这样的例子。
2004年雅典奥运会,中国举重选手唐功红在韩国选手顺利举起172.5公斤的重量之后,选择突破极限,硬生生扛起了182.5公斤的重量。
全场沸腾了。
但是唐功红本人血压顿时飙升,内脏破裂,下场后立刻被拉出去急救。
事后接受采访,唐功红说,当时只想着要么拿金牌,要么倒在举重场上。
那是属于20年前的国民记忆。
可如今再回忆起这件奥运往事,除了敬佩,也许更多的是心疼。
在我们的国力逐渐强盛,不再需要金牌来佐证什么的今天,我更希望看到的舆论场,不是有运动员为了金牌不惜拿命去拼。
而是有一天,有一位运动员没有选择“拼死一搏”,我们依旧可以坦然地接受他的选择。
03
奥运会终究是一场关于人的运动。
只要是人,就会有破绽;只要是人,就会有犹豫、害怕的时候;只要是人,就会遭遇失败,遭遇瓶颈。
我们的运动员只不过在经历普通人需要经历的一切而已。
刘诗雯是国乒老将,这不代表她永远战无不胜。
之前网上总喜欢拿国乒玩梗,把张怡宁“虐”福原爱之类的片段反复拿出来自嗨,给各大乒乓国手安上“大魔王”的称号。
但玩梗终究是玩梗,不能当真的。
真实的世界里,这些运动员的付出是普通人根本不可想象的。
他们面临的是每天几万个的扣球,是每天几十公里的长跑,每个上场的运动员都带着伤。
刘诗雯、朱婷……哪个人不是痛到手上根本使不上劲也要硬撑着顶上。
同时,他们面临的是同样披荆斩棘、同样伤痕累累的对手。
每个人都在拼尽自己的极限,甚至不断打破自己的极限。
所以这个赛场上没有任何一场比赛赢得轻而易举,也没有任何一块金牌天生就应该归哪个国家哪个运动员所有。
至于失败还是成功,不可能完全可控。
哪怕是乒乓球,也是同样的道理。
更何况,在不断挑战人体极限的同时,心理健康也必然不断受到威胁。
如果再多了解拜尔斯的经历,你会发现拜尔斯能够成为今天的体操巨星有多不容易。
她需要克服的不仅仅是超强度的训练,还有糟糕的原生家庭和恐怖的成长环境。
拜尔斯的生母因沉迷嗑药无法抚养她,所以2岁时拜尔斯被送进孤儿院,6岁时被外公收养。
她很早便显示出惊人的天赋,却在进入国家队后遭遇队医性侵事件,成为上百个性侵受害者之一,从此留下心理阴影。
体操,既是她终身的荣耀,也是终生的噩梦。
这次退赛对拜尔斯以及整个美国体操队来说,未尝不是一次重新审视自身的机会。
天才如拜尔斯,在遭遇隐藏在体制之下的黑手时,依然难以改变弱小被动的处境,难以逃避被侮辱被损害天赋被荒废的命运。
一个运动员想要身心健康成长,将自己的天赋完全释放出来,有时候也需要靠运气。
就像几天前出现在热搜又很快消失的宁泽涛事件,再次将一个顶级运动员被黑幕所扼杀的悲剧呈现在人们视线中。
一颗泳坛新星,有天赋,有成绩,有勤奋,却因为不愿与腐败力量同流合污,被排挤、打压,最终黯然退出。
宁泽涛甚至已是当时如日中天的明星队员,亦无力回天。
很多最终功成名就的体育名将都曾说过,体育场上到处都是一将功成万骨枯的故事。
自己也许根本不是队伍中一开始最耀眼的那个,能走到最后,除了主观能够努力的因素外,绝对少不了好运气。
所以,当我们看到奥运场上的那些奥运健儿们披荆斩棘时,真的很难想象他们曾经历了多么残酷的筛选和厮杀。
他们是人类不断超越体能极限路上的幸运儿,也是幸存者。
 
他们在用普通人的肉体凡胎做着普通人不可能做到的事情,并用自己的精神激励了无数人。
如果再用“完美成功者”或是“完美失败者”的眼光对他们横加责难,无视他们是人而非机器,一再要求他们压抑自己的私人情感。
恕我直言,不仅可笑,而且可恶。
04
那么,作为普通观众,我们在看奥运会的时候,到底在看什么?
我在这里说点也许并不中听的话。
是时候改改我们那双盯着金牌的眼神了。
奥运会有更多值得我们去留意的事情。
如果你还在苛责国家队运动员没有得到你喜欢的金牌,那么请你搞清楚一点:
作为一名普通观众,你平时既没有持续关注该项运动的赛事,也没有参与运动员的训练,你更没有给予过他任何精神或物质上的支持。
那么,你只能为运动员们送上夺冠的祝福,而没有资格对他们的失利横加指责。
在你决定动动手指对他们大加鞭挞之前,请先审视一下自己周身的赘肉,以及因为懒惰、软弱、胆怯等各种弱点而无法完成的工作和生活中无法解决的问题。
没错,希望你能够明白,你对生活的努力程度,是够不上资格去批评那些为了体育事业拼尽全力的运动员的。
也就是俗称的,你不配
而那些同样为了生活事业努力打拼的人,一定经过运动健儿们经历过的一切,失落、恐惧、绝望……
我相信他们当中的大多数,是不会忍心苛责这些运动员的。
相反,因为有过共同的生活经验,也许能从这些浸透着汗水和泪水的身影中体悟到更多更多的东西。
奥运会能够带给我们的,远远超过了输赢层面。
它既包含了对人类追求极限的震撼与感动,也包含了对现有体育制度的诘问与反思。
我们还能从中看到一个个精彩纷呈此起彼伏的人生,各种悲欣交集的人性瞬间。
比如来自基里巴斯共和国的举重选手大卫·卡托托,每次比赛不论输赢都要跳上一段“海岛热舞”。
他说希望能通过这种方式让更多人了解自己的国家,关注祖国人民的生存状态(基里巴斯共和国作为海岛国家,饱受全球气候变暖海平面上升之苦)。
那种失败后依旧要快乐的洒脱是我从未见过的,而看似快乐背后的故事更是意味深长。
还有悉尼奥运会上,第一次参加奥运会的赤道几内亚游泳选手埃里克,一个人以极其缓慢的速度坚持游完了100米全程。
以前他一直在20米的游泳池进行训练,泳裤泳镜都是临时在超市买的。
但他奋力向前的姿态感染了全场观众,不仅赢得了全场的掌声,还迎来了“飞鱼”索普一句由衷的赞叹:
这才是真正的奥林匹克精神。
相信经常关注体操的人一定知道体操场上的传奇丘索维金娜。
46岁的她终于在东京奥运会的跳马赛台上结束了自己光荣而坎坷的运动生涯。
从为国家而战,到为儿子而战,再到最后为自己而战,我们竟然在奥运会上看尽了一个真正的独立女性一生的转变
关注奥运会,我们还能收获更多对体制、对社会的反思。
比如拜尔斯退赛,也许未来她会让更多的人了解自己的经历和痛苦,让更多的人关注运动员的心理健康,由此推动制度福利改革,也未尝可知。
又比如本次奥运会,一名43岁的跨性别举重运动员劳雷尔·哈伯德参加女子举重87公斤级项目,广受争议。
她在性转前曾是一名男子举重运动员。这样的跨性别者参加比赛,对其他参赛选手是否公平?
另外,性少数者的困境也借此浮现出来。在世界性别文化愈来愈多样化的大趋势下,社会的方方面面都面临着多数与少数的利益拉扯,以及标准重塑等严肃问题。
透过奥运会这枚多棱镜,一个十分多元、丰富且复杂的世界正向观众折射出众多议题,人性也在以广阔无边的姿态向我们敞开它的各种侧面。
在输赢和金牌之外,明明有那么多值得我们关心的东西。
如果我们还把自己困在狭隘的民族情绪和胜负心中,人生未免也太无趣了一点。
把赛场的输赢全部交给运动员。
我们作为普通观众,不如放轻松,好好享受这场体育盛宴,不好吗?
(0)

相关推荐